素樸寓奇崛,平淡寄溫馨——山水大家張復興的田園視野

張復興,1946年生,天津人,祖籍山西。國家一級美術師,現任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研究員、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中國友聯畫院畫家,中國美協會員,廣西美協顧問。曾任廣西政協委員,桂林畫院院長。

【水雲家山】

【溪山春融】

【石樑瀑布】

【春到延川】

【春融】

素樸寓奇崛,平淡寄溫馨——山水大家張復興的田園視野

文/孫克

(美術理論家、書法家,中國畫學會常務副會長)

張復興是當代卓有聲望的山水畫家,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已嶄露其不凡的頭角。他是北方人,多年在廣西生活、工作,為人忠厚而低調,不張揚不膨脹,是那種埋頭努力「沉潛型」的畫家,看似寡言少語卻很有幽默感,在畫家群里,也屬於出類拔萃的好手。

張復興的水墨山水以獨具的面目享譽畫壇20餘年,成功之道非僅個人天才擦出的靈感火花,更確切地說成功的取得是一項綜合工程。廣西是山水之美富甲天下的地方,光是桂林灕江一處就吸引了無數如醉如痴的畫家們。不過「美景」與「傑作」之間,並沒有絕對的關聯,就是說天下好景雖多,卻未必都能勾畫成「傑作」。正如「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口號不虛,身在灕江之上就體會到無論是「水光瀲灧」還是「山色空漾」都有令人驚心動魄之美。

長期生活在廣西的張復興,似乎並沒有把目光定格在公認的「美景」上,儘管他擔任桂林畫院院長多年,問題在於並非桂林那些溶洞、那些如「碧玉簪……青羅帶」般的山山水水不能吸引畫家的目光,而是那些景觀的「奇怪」,即引起感官愉悅的、具有獨特視覺性狀的景觀,很大部分是照相機所能勝任有餘,而並非中國畫家與相機電腦爭一席地之所長。

張復興見多了廣西的奇山異水,但從他筆下流出的畫面,卻沒有什麼奪人眼球的「奇怪」之景。這或許正是他聰明過人之處:一方面他深諳中國山水畫理論精髓,明白景觀丘壑的描繪,是屬於「技」與「術」層面,而「意境」與「筆墨」這些文化屬性,則上升為「道」的精神層面。所以我看他的山水畫動人之處,其一是尋求樸實平淡之美,在看似尋常的處處家山中,在南國青煙靇翠的茂林修竹里,達到素樸自然卻醇厚豐滿意蘊盎然的境界。其二是張復興特有的筆墨圖像構成,開創了山水畫具有個性化的新貌。上世紀80—90年代山水畫迅速恢複發展時期,影響於南北畫壇的是以李可染、陸儼少二位泰斗,此外則是各種「特技」試驗以及大量的追隨模仿者,在西化「創新」和「折中」的樣式試驗中茫然的探索著。而張復興這位遠在廣西的畫家,卻以自己特有的才華將多年的勤奮和生活積累,演繹出令人眼球為之一亮的既平淡樸實又華美的筆墨圖像。他的許多作品常常冠以「家山」二字,道出了他的精神追求:平凡中的田園美感,溫馨中的情感歸屬。張復興沒有追隨當時流行的各種「製作」技法,也沒有簡單追摹大師前輩們的樣式來換得界內的認可。

張復興成功之處在於駕馭前人留傳風格圖像的種種成法套路,用於探索自家腕下筆端出現形成的圖景意象。以至於觀者既感到他的圖象中有前人的種種因素在,卻又難以確切認定其出於何家何派。這正是中國畫現代發展過程中人們不斷尋求的目標。許多年來現代美術教育教會人們素描速寫掌握造型能力,許多人並不擅於寫生畫出逼真的視覺圖景,但是中國畫要達到的是心中醞釀創造的意境圖像,其本質是遊離於自然真景和記憶想像之間的模糊圖景,因此更具有個人慣性特點。張復興用筆墨編織的節奏感、韻律感極強的圖像,既是從傳統筆墨程式繼承而來更是以現代人的審美觀中演化而出的結果,從而為業內同道和廣大受眾所接受。

——摘自《素樸寓奇崛,平淡寄溫馨——山水大家張復興的田園視野》一文,有刪節

【沾衣欲濕杏雨】

【新安江上】

【三月】

【家山新晨】

【家山拾翠】

【家山墨韻】

【東嶽步雲】

【常寫家山自尋閑】

【碧連峰里住人家】


推薦閱讀:

客廳掛山水畫,客廳掛什麼山水畫?
一卷詩書入畫來,幾多閑情山水間
那些紀念朋友知己偉大情誼的山水畫
安禪何須勞山水
畫家宋唐手繪山水國畫作品賞析!

TAG:溫馨 | 視野 | 大家 | 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