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未來100年都不缺」,那缺的是什麼?
還得向人才要紅利。
文/社論
中國不缺人口數量,未來100年都不缺;更應受到關注的,是人口結構和人口素質問題……11日上午,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在記者會上的表態,引發了廣泛關注。
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來,有關生育、人口、就業等問題廣受矚目,特別是育齡婦女生育意願偏低,社會各界多有擔憂。去年9月,湖北宜昌還專門下發紅頭文件,呼籲和鼓勵生育二孩。王培安此番表態,既回應了外界對中國人口數量的憂慮,也提出了中國將面臨人口質量與結構雙重壓力這一嚴峻問題。
按衛計委說法,到2030年峰值時期,中國人口將有14.5億左右,到2050年還有14億左右的人口。因為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從現在及長遠看,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仍將保持高位,並不缺人。而全面二孩政策釋放出來的生育勢能,也會在未來十多年持續呈現。
儘管此前東南沿海一帶的勞動力供應一度出現短缺,但造成短缺的原因很複雜,並不僅僅是勞動力絕對數量的減少,還有中西部城鎮化迅速發展產生的「截留」,及產業轉型升級導致的人才更替。
在現有的人口增量面前,比起勞動力數量增減更值得警醒的,還在於人口的質量與結構。正如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說的,我國在從人口紅利過渡到人才紅利階段。以廉價勞動力為支撐的人口紅利難以為繼了,以人力資本與全要素生產率激活為支點的「新人口紅利」,或者說人才紅利,則具有深挖空間。
儘管人數很多,目前也有不低的高等教育普及率——據披露,目前高學歷年輕人口(25歲至34歲)的比例達到8%,預計到2030年,中國勞動力中具有大學學歷者將達到2.2億人,但總體而言,我國人力資源仍處於待墾荒的境地。實現大面上的「向人才要紅利」,仍任重道遠。
這還得從兩方面著手:首先,現在很多貧困地區尤其是農村,在人群受教育、技能培養等方面仍處窪地,也大有挖潛空間。將來顯然有必要通過教育與技能培養等公共服務的供給,把人口素質提升跟人的均衡發展結合起來,別讓那些貧困地區失去人才輸出能力,跟「人才紅利」的風口擦肩而過。
當然,教育作為實現人才紅利的主要渠道,仍得跟經濟社會順暢銜接。解決「畢業即失業」跟企業招不到合意人才的矛盾,還得提升教育培養模式與經濟社會的契合度。
其次,就是外部制度機制的改變,以往有些官本位的科研、教育和技術開發體制,制約了創新人才的產生。在人口形勢已發生變化的當下,既要讓均衡化的公共服務等成為撬動人才紅利的翹板,也要打破堰塞人才創造力的機制體制。
人口問題從來都不只是人口學層面的問題,還關係到社會經濟活力、要素資源整合。因此,在直面「生育率變勢」跟傳統人口紅利趨薄的問題時,也該針對現有的人口基數和「人才紅利」的發掘空間,為個體福祉、經濟增長找准「人口優勢」新坐標。
「中國發展最大的潛力是『人』,最大的動能同樣也是『人』。」惟有發現並激活了「人」,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轉變,才能更可期。
推薦閱讀:
※【2017】東亞vs歐美人口趨勢的一些思路
※禁止窮人生育能否根絕貧窮?
※真人口述:當全職太太讓我感到迷茫
※如何看待「印度擁有完美的人口結構」所以將會贏得中印發展競爭的觀點?
※在中國現行體制下,如果政府要提高生育率到2.5以上,需要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