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墓葬制度(二)
中國的墓葬制度(二)
秦漢
漢代普遍用橫穴式的洞穴作墓壙,用磚和石料築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屋。這是中國古代墓制的一次劃時代的大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從西漢中期才開始的,首先發生在黃河流域,然後普及到各地。在秦和西漢前期,貴族地主階級仍沿用豎穴式土坑墓,墓中設木槨。在長江流域及南方和北方的邊遠地區,豎穴式木槨墓一直延續到西漢後期,甚至東漢前期。在秦和西漢的豎穴式木槨墓中,棺槨制度沿襲周代的禮制,有嚴格的等級。有些漢墓還使用了所謂「黃腸題湊」。
在貴族大墓中,河北省滿城漢墓和山東省曲阜九龍山漢墓可以作為西漢中期新興的橫穴式墓的代表。它們是在山崖中穿鑿巨大的洞穴,作為墓室,故稱「崖墓」,形制和結構完全模仿房屋。在黃河流域和北方地區,一般的橫穴式墓是地下的土洞墓,規模較小,構造較簡單,墓主屬於下層地主階級。這種土洞墓,在漢代以後的各個時期,長期流行。漢代的新的墓制,還表現在中原一帶的「空心磚墓」。它只流行於西漢一代,到東漢基本上即已絕跡。大約在西漢中晚期,在中原和關中一帶開始出現用小型磚建築的墓,一般稱為「磚室墓」。到了東漢,磚室墓迅速普及,成為全國各地最常見的一種墓。貴族官僚們的磚室墓規模較大,結構複雜,布局模仿他們的府第。許多墓里還繪有彩色壁畫。西漢晚期開始出現的石室墓,到東漢在某些地區盛極一時。墓室中雕刻著畫像,故稱「畫像石墓」。墓室的結構和布局,也是仿照現實生活中的住宅。有的石室墓,也繪有彩色的壁畫。東漢時期,四川省境內的磚室墓往往在壁上另嵌一種模印著畫像的磚,稱為「畫像磚墓」。在四川各地,東漢及其以後還流行崖墓。
中國古代棺槨並稱,都屬葬具。西漢中期以後的各種橫穴式墓,特別是東漢的磚室墓和石室墓,墓室本身就起了槨的作用,可稱「磚槨」和「石槨」,而墓室內的葬具則是有棺無槨。西漢前期和中期,夫妻合葬仍然採取「異穴合葬」的形式。西漢中期以後,制度一變,除帝陵以外,一般都是夫婦同墓合葬。橫穴式的墓室,為同墓合葬提供了方便。
漢墓中的隨葬品和戰國時代相比,青銅器減少,漆器的比重進一步增加。為了儲存大量的食物和飲料,墓內常有許多大型的陶器。西漢前期和中期,主要隨葬生前的實用器。西漢中期以後,增添了各種專為隨葬而作的陶質明器,包括倉、灶、井、磨、樓閣等模型和豬、狗、雞等偶像。到了東漢,明器的種類和數量愈多。這是中國古代墓葬在隨葬品方面的一次大變革。在西漢中期的貴族墓中,仍然有用車、馬殉葬的,但車和馬都埋在墓室和墓道內,而不是在墓的附近另設車馬坑。西漢晚期以後,不再用真車、真馬殉葬,而是用木製或陶制的車馬模型來替代。在南方地區,還有用木船或陶船的模型隨葬的。
在漢代,以人殉葬是非法的。因此,在考古發掘中,除個別例外,已經見不到人殉。從商代開始的殘酷的人殉制度,至此基本上終止。作為奴婢的替身,木俑和陶俑被多量地放置在統治階級的墓中。
在地面上,統治階級的墓已普遍築有墳丘。在墳丘之前,往往設祭祀用的祠堂。東漢時盛行在墓前建石闕,並置人物和動物的石雕像;還流行在墓地上立石碑,記述墓主人的死亡日期、家族世系及生平事迹。
陝西省臨潼的秦始皇陵,是中國第1個帝陵。陵園平面成長方形,有內外兩重圍牆。墳丘在陵園的南部,平面成方形。陵園的北部設寢殿,開帝陵設寢的先例。西漢的帝陵,除文帝的霸陵系「因山為藏」以外,都築有覆斗式的方形墳丘,其位置在陵園的中央。陵園的平面成正方形,四周築圍牆,每面開一「司馬門」,門外立雙闕。漢承秦制,在陵園設寢殿。漢代帝後合葬,同塋而不同陵。後陵在帝陵之旁,其規模較帝陵為小。以惠帝時在長陵建原廟為起始,西漢諸陵都在陵園附近建廟。東漢的帝陵,從明帝的顯節陵開始,陵園周圍不築牆垣而改用「行馬」,並在墳丘之前建石殿以供祭享。從顯節陵開始,陵園附近都不再建廟。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墓葬制度,大體上承襲漢代。但經過漢末的戰亂,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統治階級的厚葬之風不得不有所改變。
考古調查發掘證明,自魏晉以降,規模宏大、雕刻精緻的畫像石墓已很少見了。貴族官僚的墓,一般都是磚室墓,有時設石門。和漢墓相比,墓室的平面布局簡化,面積減小。但是,在墓室的細部結構和設施方面卻有一些新的發展。例如:洛陽西晉墓中有角柱與斗,南京東晉墓中有直欞窗。從漢末、魏晉開始,各地都流行在墓室中設棺床。在長江流域的晉墓中,有時還有燈龕和台桌。這些結構和設施,都是用磚砌成,使得墓室更象現實生活中的居室。在黃河流域,磚室墓的墓道甚長,其接近墓室的部分是一段隧道。隨著年代的推移,隧道逐漸加長。到了北魏,有的墓在隧道的頂部開天井,直通地面。北朝後期,有些大墓的隧道長達20米,天井有三、四個之多。這是出於對現實生活中的住宅的模仿。天井愈多,愈顯得門多宅深,院落重重。魏晉之際,遼東、河西等邊遠地區的豪族大姓,沿襲漢代舊制,營建磚石結構的大墓,在墓壁和磚面上施彩畫,其題材多與漢墓壁畫相似。在中原一帶,卻很少有在墓內繪壁畫的;但到了北魏,壁畫又重新流行。長江流域的東晉和南朝,則流行用模印著畫像的磚來裝飾墓壁。
這一時期的隨葬器物,主要是陶瓷器如杯、盤、碗、壺、果盒等飲食器皿和熏爐、唾盂、虎子等生活用具。其形制往往因地區而有差異,有的器物僅見於南方而不見於北方。總的說來,瓷器的數量激增,長江流域尤其如此。漢代流行的倉、灶、井、磨等陶制模型和家禽、家畜的陶制偶像繼續沿用,但往往形體不大,製作粗簡。貴族官僚階級墓中的主要隨葬品,是各種陶俑。從兩晉以迄南北朝,時代愈晚,俑的種類和數量愈多。起初是少數男女侍者和武士,大約從五胡十六國時期開始,又大量增添騎兵、步卒、文吏、武弁以及吹鼓手之類,除家內奴婢外,大部分是墓主人出行時的儀仗隊,它們具有明顯的軍事性質,反映了當時各地統治者擁有私人的武裝部曲。大同北魏前期的司馬金龍墓和洛陽北魏後期的.元墓中的儀仗俑,竟達數百件之多。北魏後期,在墓門的兩側,還往往有一對形體特別高大的守門衛士俑。在南方地區,除陶俑外還有瓷俑,但用俑隨葬的風氣不如北方盛。從漢末至魏晉,統治階級常乘牛車,長期因襲不改。在兩晉南北朝時代,貴族官僚墓中多用陶制的牛車模型隨葬。上述由各種陶俑組成的儀仗行列,便是以牛車為中心的。用陶制的「鎮墓獸」隨葬,是從西晉開始的。西晉墓中的鎮墓獸往往只有一件,作四足直立狀。北魏墓中的鎮墓獸成雙,置於墓門的兩側,作卧伏狀。到了北魏後期,墓中的兩件鎮墓獸,一為獸面,一為人面,都作蹲坐狀。長江流域的東晉、南朝墓,鎮墓獸多保持西晉時的形態,缺乏變化。魏晉南北朝時代開始在墓內置墓誌。兩晉的墓誌,或為石質,或為磚質,形狀多為長方形,而洛陽發現的年代較早的西晉墓誌則作碑形,可見它是從墓碑演變而來的。到了北魏後期,才流行方形有蓋的石質墓誌。從此以迄隋唐,乃成定製。山西省大同北魏文明太后馮氏的方山永固陵及孝文帝的萬年堂,為北魏帝陵。墓室都分前後兩室,與一般貴族墓之為單室相比,顯示了帝陵的特殊規模。永固陵墳丘之前設石殿,應是繼承東漢的陵制。南朝的帝陵在江蘇省南京和丹陽。陵前有很長的神道,兩側立石獸、石柱和石碑等。墓室皆為單室,室內有用模印畫像磚拼嵌而成的大幅「竹林七賢」圖和「白虎」、「獅子」圖等,與北朝墓內流行施彩色壁畫的作風相比,顯示了南朝陵墓在墓室裝飾方面的特色。
隋唐五代
在以黃河流域為主的北方地區,北魏以來的墓葬制度,經隋代,至於盛唐,一脈相承。當時貴族官僚的大墓,都是採用斜坡式的墓道,包括一段很長的隧道;隧道頂部開天井,兩壁設龕。懿德太子墓有天井7個、壁龕8個,章懷太子墓有天井4個、壁龕6個,正三品司刑太常伯李爽墓有天井3個、壁龕2個,天井和壁龕的多寡基本上與墓主人的官品爵位相一致。隋代流行以土洞為墓室,高級官僚的大墓亦不例外。入唐以後,則多採用磚室,土洞墓已降為低級官吏或平民所用。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為單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以外,有時還設簡單的前室。成王李仁墓、章懷太子墓及「號墓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則都有前後兩室。從初唐到盛唐,貴族、官僚墓中流行壁畫。一般是墓道前部兩壁各繪青龍、白虎, 墓室頂部繪日、月、星辰, 其他則有鞍馬、明駝、牛車、列戟、步騎儀衛、屬吏、男女侍者以及樂舞伎等,各繪在墓內的相應部位,其內容和規格視墓主人的身份而有所區別。
隨葬品以大量的陶俑為主。大約從武周時開始,陶俑多施三彩釉。陶俑可以分為出行時的儀衛行列和家居時的家臣侍者兩大類。前者自隋至初唐多武裝俑,以後逐漸減少;武周時出現高大的馬俑和駝俑。後者自初唐至盛唐不斷增多,樂舞俑和游嬉俑等皆屬此類。受佛教影響,鎮守墓門的一對武士俑在盛唐時演變為天王俑,其特點是腳踏伏獸或鬼魅。鎮墓獸繼承北魏後期以來的形態,一為人面,一為獸面,而武周時則又進一步演變為頭生角、肩附翼或手握蛇的怪獸。隋代開始出現的人身禽獸首的十二時辰俑,到開元、天寶之際更為流行。陶俑的數量,因墓主人身份而有不同的限額;懿德太子墓的陶俑總數達千件之多。方形有蓋石墓誌在唐代使用得更為普遍。墓誌的大小,隨墓主人的身份而有等級之分。
例如:三品官的墓誌多為約72厘米見方,一品官如楊思及章懷太子雍王李賢、成王李仁的墓誌皆為88厘米見方,永泰公主的墓誌最大,為114厘米見方。懿德太子如天子之制,不用墓誌而用玉冊。
安史之亂以後,唐代墓葬制度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首先是墓的構造簡化,短而狹的豎井式墓道代替了斜坡式的長墓道,因而天井和壁龕也不見了。墓室的規模縮小,壁畫亦十分罕見。陶俑的數量減少,製作粗簡。天王俑和鎮墓獸越來越簡化,在有的墓里已不用。只有十二時辰俑仍較流行。
長江以南廣大地區的唐墓,有豎穴式土坑墓和磚室墓兩類,形制簡單,規模甚小。磚室墓多為長方形,有的兩室並列,夫妻各葬一室。廣東省韶關張九齡墓,主室平面呈方形,四壁施彩畫,前方甬道兩側還各設一耳室,規模較大,形制與北方地區的磚室墓類似。總的說來,南方地區唐墓中的隨葬品多為陶瓷器皿,陶俑甚少見。
唐代帝陵除少數是「積土為陵」的以外,大多數都是「依山為陵」。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以梁山的主峰為中心,築平面略呈方形的內城,四面各開一門,門外置石獅、石馬和石人。南面的朱雀門是正門,入門即為獻殿。自南面遠處第一道門闕至內城的朱雀門,神道長達3公里,兩旁列瑞禽、瑞獸、馬、武將、文臣以及外國首領的石雕像,並樹「述聖記」碑和「無字碑」。乾陵的宏大規模,充分顯示了大唐帝國極盛時期的強大國力。
五代前蜀王建的永陵在四川省成都,南唐李昪的欽陵和李璟的順陵在江蘇省南京,都已經發掘。地下的玄宮分前、中、後3室,各室兩側又多設壁龕或耳室,這可能是承襲唐陵的制度。唐陵的地下玄宮雖都未經發掘,但從各方面的情形推測,亦應設有前、中、後3室。
推薦閱讀:
※中國實戰拳學---意拳(姚宗勛著)
※日本作為發達國家,究竟比中國哪裡發達了?
※美媒:去年美國80%投資移民簽證給中國人 最低50萬美元
※假警察騙走中國記者1000英鎊 去奧運游的注意了
※台媒稱大陸年輕人漸推崇傳統文化,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