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愚法師:德行與戒行--學佛網

我們修行看在身心最疲累的時候,最疲累的身心狀況下,你還能夠堅持,還沒有忘記法,那就是你的基礎打得夠深了。還有在面對人事上的困擾時,你要能耐煩,這就是一種慈悲心。所以我們經常講的戒行實際上就是德行,德行是戒行的內涵,而戒行是德行的表現。   一個人的德行涵養到那裡,在愈是困頓的大逆境中愈能看得出來。你若在最不利的處境,仍不起煩惱嗔怨,不見別怪人,那便真有了慈悲心。慈悲心是要培養的,別人做不到,你自己卻非做到不可。慈悲心的學習在人事上,就是盡量去包容、體諒。 我們談到戒學,一定是和因果有關係。一個修行人能夠明辨因果,他的戒體就馬上莊嚴了,自然就不會去行污染之事。而要明辨因果,當然要了解是非善惡。不過了解是非善惡在佛法上這也還是一個過程而已,一旦一個人的是非太清楚了,他的脾氣一定很大,瞋恨心必然強盛。所以明辨是非因果之後,還要自我提升,自心還要包容是非,看開是非,超越是非。   六祖大師接引惠明將軍時問他:「不思善,不思惡,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正是指出由戒如何通達菩提大道。以戒學來講,還比較表面,修行人最要緊的是戒體,而戒體是般若空的超越與融化。這樣才適合於佛陀所說的〝自凈其意″,一下子你的心胸就寬廣了,這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諸佛菩薩超越了一切是非善惡,所以他能夠分別一切是非善惡,對治一切是非善惡,包容一切是非善惡,所以他的慈悲心是無量的,智慧也無量。再大的惡人、罪人他都能夠去包容他,他都想辦法、有辦法去救他,這才是真正的滿分戒,稱之為菩提心戒。   真正懂戒者,那必定是大慈悲、大智慧之人。他真正懂得戒了,無限慈悲地對眾生好,慈悲心有多大,智慧就有多大;智慧有多大,慈悲心就有多大。所謂慈悲,其實完全是般若空慧的展現,你有了般若空慧才談得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而這也正是一種平等。 要完全達到真正心地清凈,一定要從般若上面去體會,般若等於是最高戒學的實踐。修行人見到了般若才算有正知正見,才算有慈悲心,才能真正合於戒行。一般人小慈小悲有的,那也不錯了。但若要起大慈大悲之心,沒有見到般若,證到般若,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心量氣度還是狹小,仍少空的大包容性,傷擾眾生之事仍免不了。 所以:「一份心量,一份解脫,一份心量,一份道業」,這是必然的。因此我們修學,要學慈悲,要學智慧,有了慈悲智慧,一切矛盾衝突才能化得掉。諸佛菩薩就是這樣一種最溫馨的人,對人最體貼,給人無盡的鼓勵。 話再說回來,佛菩薩看我們凡夫看得最清楚。這看得最清楚,就是一種一切明覺智慧之心,正因為他看清楚了,所以他包容了。這點正是我們修行人要特別注意的。
推薦閱讀:

慈法法師:依《十住毗婆沙論》——談念佛與般舟三昧修持(2)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凈空法師)第十一卷——第十五卷
寬昌法師:在生活中踐行佛法 用四無量心對治煩惱
李炳南老居士和印光法師的因緣
淨空法師開示:如何把弘法利生的工作做好?

TAG:學佛 | 法師 | 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