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骨質疏鬆症,你想知道的都在這了

糖尿病「戀上」骨質疏鬆的4個理由

(1)排泄增加引發骨質流失:糖尿病除了存在糖脂代謝紊亂外,也會引起鈣流失和骨代謝異常,「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正是描述了這一現象。大量的鈣、磷隨尿液排出體外,如果此時缺乏必要的鈣劑補充,就會造成 「負鈣平衡」:為保證生理功能的正常發揮,機體會動用骨庫的鈣來維持體內的離子鈣平衡,久而久之,骨鈣「虧空」、骨質脫鈣,最終導致骨質疏鬆。

(2)鈣吸收不足導致骨合成減少:糖尿病患者體內的活性維生素D水平往往偏低,這會影響鈣、磷等礦物質在腸道的吸收。

(3)胰島素缺乏影響骨合成:糖尿病患者均存在胰島素絕對或相對缺乏,而胰島素缺乏打破了骨形成與骨吸收的平衡。1型糖尿病患者為胰島素絕對缺乏,骨密度減低;2型糖尿病患者為胰島素相對缺乏,胰島素敏感性下降,影響蛋白質的正常代謝,使骨基質合成減少,其骨量可能不低,但骨強度下降,使得糖尿病患者骨質疏鬆的風險增加。

(4)部分降糖葯具有骨骼副作用:研究證明噻唑烷二酮類降糖葯(TZDs)可使骨髓中脂肪細胞增多,成骨細胞數量減少,骨形成率下降。

以上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最終導致糖尿病患者骨基質減少、骨小梁破壞、骨密度降低,成為骨質疏鬆症的高危人群。

糖尿病性骨質疏鬆症的臨床表現

本病的臨床表現兼有糖尿病及骨質疏鬆症兩方面的特點:

(1)多見於病史較長的老年糖尿病患者;

(2)疾病早期,病人常無明顯癥狀,隨著病程進展,會逐漸出現腰背部疼痛、駝背畸形、身高變矮、四肢無力、小腿抽筋,嚴重者可出現自發性骨折或在輕微外力作用下(如咳嗽、打噴嚏、彎腰、負重、擠壓、跌倒等)發生骨折,骨折部位以胸腰椎、髖部及腕部等處最為多見。

糖尿病性骨質疏鬆症的治療

本病的治療強調綜合干預,單純治療糖尿病或骨質疏鬆,都屬於太過片面的治療方案。

(1)有效控制血糖:積極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是防治關鍵。做到有效控制血糖、避免低血糖發作、避免使用噻唑烷二酮類(TZDs)降糖葯、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特別是糖尿病腎病,可減少高血糖帶來的代謝紊亂、降低跌倒的風險,進而減少糖尿病患者骨質疏鬆和骨折的風險;

(2)合理膳食、平衡營養:一般來說,糖尿病飲食中的鈣、鎂、鋅含量明顯不足,因此,糖尿病患者要保持營養均衡,不能過度節食,平時應多吃含鈣高的食品,如牛奶、魚蝦、蝦皮、海帶、紫菜、豆製品、白菜、油菜等。推薦成人每日適宜鈣攝入量為800~1000 mg/d(元素鈣),對絕經後婦女和老年患者可適當增加到1000~1200 mg/d;

(3)戶外運動和生活方式干預:規律性的有氧運動,如慢跑、快走、游泳、打太極拳等,不僅能幫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和體重,還有利於強健骨骼,預防跌倒;多曬太陽指每日不少於30min的日光照射。另外,糖尿病患者必須戒除一切不利於骨骼健康的生活習慣,比如吸煙、酗酒、大量飲咖啡、濃茶等;

(4)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作為「骨健康基本補充劑」,此二者同時補充可降低骨質疏鬆性骨折的風險:

①鈣劑:每日需補充元素鈣400~800 mg,如健康Q博士木瓜膠原蛋白片,不會增加腎結石發生的危險,安全有效;

②活性維生素D:中老年人每日維生素D的需要量為400~800 IU(10~20 ug)。充足的維生素D營養,可謂「一箭雙鵰」,既可改善糖尿病,又可防治骨質疏鬆及其骨折。由於老年人腎功能衰退、腎臟合成活性維生素D的能力下降,宜選用活性維生素D製劑,如骨化三醇,每日口服 0.25 ~0.5 μg,該葯無須經肝、腎羥化,直接參与骨礦代謝;阿法骨化醇需經肝臟進一步羥化為骨化三醇後才能發揮作用,每日口服 0.5~1.0 μg;

(5)抗骨質疏鬆藥物的應用:包括抑制骨吸收、促進骨形成及雙重作用機制等三大類藥物:

①抑制骨吸收的藥物:主要有雙膦酸鹽類、降鈣素類、雌激素類及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等。雙膦酸鹽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抗骨吸收製劑,其中唑來膦酸注射液具有強力抑制破骨細胞活性、減少骨吸收的作用,使骨密度增加,可明顯降低骨折風險,用於治療絕經後婦女的骨質疏鬆症,推薦劑量為一次靜脈滴注5 mg,每年一次,至少持續3年;

②促進骨細胞形成的藥物:主要有甲狀旁腺激素,可有效增加腰椎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但價格昂貴,且治療時間不宜超過2年;

③雙重作用機製藥物:鍶鹽可同時作用於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具有抑制骨吸收和促進骨形成的雙重作用,但有增加心臟病、栓塞、嚴重皮膚反應的風險,故需嚴格限制其使用。


推薦閱讀:

糖尿病標準化防治,您做到了多少
糖調節受損到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前世今生
關於胰島素,你的操作正確么?
我母親現在是糖尿病前期,還沒有到糖尿病的份上,她應該怎麼做呢?
糖尿病竟也可以吃這種水果

TAG:糖尿病 | 骨質疏鬆 | 知道 | 骨質疏鬆症 | 在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