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七十七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77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七十七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77

  請掀開經本,一百一十六面,倒數第二行:

  【勸發菩提心文曰,發菩提心,諸善中王。】

  《勸發菩提心文》是前清省庵大師的著作,他這篇文章寫得非常之好,非常的懇切。而這句話也是事實,世出世間一切善法,沒有超過發菩提心的。因為唯有發菩提心,才能夠將我們自己的性德,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圓滿的透露出來。所以,沒有比這個更善。佛在一切經論裡面告訴我們,如果不發菩提心,在大乘法裡面決定不能成就。不發菩提心,修小乘法可以證得阿羅漢與辟支佛果,菩薩位決定不能證得。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佛說得很清楚,「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絕對不是菩薩,菩薩一定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一定破四相。如果四相沒有破,他說他發了菩提心,那不是真的;真正發菩提心,一定破四相。所以,它是『諸善中王』,一切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了。

  【無量壽經起信論曰。】

  這本書是前清彭際清居士做的,他是乾隆時候人,也做得非常之好。

  【是知菩提心者,諸佛之本源,眾生之慧命。】

  我們先說這幾句。成佛所依的就是菩提心,換句話說,佛是什麼?佛是圓滿的菩提,究竟圓滿的菩提心,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菩提心沒有達到究竟圓滿,我們稱他作菩薩;沒有菩提心,決定不是菩薩。所以,菩提心是『諸佛之本源』,是『眾生之慧命』,慧命就是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實在的話,智慧是菩提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菩提心是真實覺悟的心,沒有菩提心就是迷惑顛倒的心。迷惑顛倒當然有錯誤,覺悟,那就成就了,所以菩提心是覺心。

  覺悟是一切眾生本來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一切眾生各個具足;「不覺本無」,不覺是迷,迷惑,迷惑這個事情本來沒有。本來沒有的,當然可以把它斷掉;本來有的,當然可以恢復。佛說一切眾生迷失了本性,本性就是菩提心,迷失了本性。諸佛菩薩的教學教什麼?就是教我們恢複本性。所以佛說佛無有法給眾生,佛有什麼東西給我們?沒有!佛教我們恢復自性,恢複本有的智慧德能,這個智慧德能決定不是佛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本來具足的。過去迷失了,現在佛教我們覺悟,教我們找回來,就這麼一樁事情而已。所以,這是眾生的慧命。

  【才發此心,已成佛道。】

  這個心不發則已,一發就成佛了,你什麼時候發心你什麼時候就成佛。也許諸位同修懷疑,我聽說很多人都發菩提心,為什麼他還不成佛?他沒有成佛,他說他發菩提心,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他是嘴皮上發的菩提心,心裏面真正還沒醒過來,所以他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發,真發確實就成佛。他成的是什麼佛?天台家講「分證佛」,他不是究竟圓滿佛,是分證佛,那是真佛,決定不是假佛。天台家講佛有六種,叫「六即」。如果從真如本性上來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實在的。本來雖然是佛,可是眾生迷失了本性,換句話說,現在變成凡夫,你本來是佛,現在變成凡夫。佛教給我們,如何再回到本來的位子上去?這就需要修行。所以第一個這是原理,是一切法的根本依據,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叫「自性即佛」。

  迷失之後,我們要靠修學、要靠修行,所以第二個位次講「名字即佛」,名字位中。我們現在大家都在這個階段,這個階段是有名無實。我們天天讀經、天天念佛、天天在講修行,都做些表面功夫,換句話說,功夫完全不得力。每天還是是非人我,還是分別執著,還是貪瞋痴慢,你有名無實。在這個位次上,沒有辦法了生死、沒有辦法出三界;換句話說,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這是初學第一個階段,我們剛接觸佛法。

  如果從這個上面,再把位子向上提升,叫「觀行即佛」,觀行即就起了作用。觀,宗門裡面講觀照,要用我們一般講,你修行功夫得力了,你能夠把所學的落實在你生活之中,行是行為,生活行為;換句話說,你的思想、見解、生活、行為能夠依照佛菩薩教訓去做,認真努力去做,這叫觀行即,就是你的功夫得力了。雖然功夫得力,你還是出不了三界,換句話說,還是不免輪迴,依舊還要搞輪迴。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功夫得力不能了生死,因為你得力的功夫淺,不夠深。你能夠伏煩惱,你沒有能力斷煩惱,所以依舊在三界之內。可是這樣的功夫如果是念佛求生凈土,行!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凈土法門比其他一切法門方便在此地,其他法門,觀行即不能成就,凈土法門只要有觀行就行,就決定得生。所以叫易行道,這個法門容易成就。

  從觀行功夫得力再向上提升,觀行是伏,伏煩惱,雖然有貪瞋痴慢,但是他有功夫伏住,不起作用。再往上提升,煩惱斷了,那叫「相似即佛」,相似是跟佛差不多,有點像、很像了。能夠做到相似,無論修哪個法門都出三界,超越六道輪迴。所以,相似是什麼地位?跟阿羅漢是相同的地位,見思煩惱斷了,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己也有能力了脫六道生死輪迴。他可以成阿羅漢、成辟支佛、成菩薩,他有這個能力。

  再向上提升,那就發菩提心了,諸位想想看,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都沒有發菩提心,再往上去,「分證即佛」,發菩提心,菩提心現前。這個菩薩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在一般大乘經里講,就是他入華藏世界,如果要是往生西方凈土,他生的是實報莊嚴土。相似位是生方便有餘土,觀行是凡聖同居土。此地講成佛,天台這六種佛,這是分證佛。分證佛是真佛,一點都不假,在《華嚴經》上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就是分證佛,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金剛經》上常講「諸佛如來」,你看江味農居士註解這一句,諸佛就是講的分證佛。從圓教初住到等覺位,四十一位都是分證佛,稱之為諸佛。《金剛經》上講的諸佛,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一發菩提心就入這個位次。發菩提心之後決定不迷,他徹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他的確是這個看法,這個看法決定正確,沒有錯誤,跟諸佛如來果地上的看法完全相同,所以這叫佛知佛見。

  我們今天聽佛這麼說也知道,這首偈子我們也念得很熟,隨時也可以說得出來,可是境界轉不過來,還是把眼前這些事相當真,你轉不過來。所以叫你名字即,有名無實。真的轉過來,你就成佛,你就入法身大士。所以『才發此心,已成佛道』,這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以與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相應故。】

  這個五種智是佛在《無量壽經》上講的,是如來果地上的智慧,也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為什麼說五種?五種是講作用不相同。這個五種,在唯識經論裡面把它歸納為四種,叫「四智菩提」,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就是這四種。『佛智』這一句是總說。『不思議智』是不可思議的,超越凡夫的常識,決定不是凡夫能夠想像的、議論的,議就是說,說不出。不但說不出,你想也沒有辦法想到,這叫不思議。『不可稱』,稱是稱說,沒有法子說,說不出來。『大乘廣智』,廣是無限的深廣,所謂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取這個意思。『無等』,沒有能跟他平等的,『無倫』,倫是同類,也沒有跟他同類的,至高無上的智慧。這是自性本具,不是外面修得的。

  這樣圓滿的智慧,在一切眾生分上,佛說因為有障礙把它障住了,所以不能夠現前。障礙雖多,佛把它歸納為兩大類,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因為你有這兩大類的煩惱,把你本能的智慧障礙掉了,如果你能夠將這個障礙除掉,智慧就現前。所以修行,斷煩惱重要。你看前面我們講菩提心,就事上講的這四弘誓願,斷煩惱是破煩惱障,學法門是破所知障。二障都破了,最後就成佛道。這是說明菩提心的殊勝,菩提心一定要發。

  【教行信證文類曰。】

  這本書是日本古大德所著的,現在有翻成中文,在台灣也有流通,不難見到,這是凈宗的一本好書。

  【信心即是一心也,一心即是真實信心也,是故論主建言一心也。】

  這是說明『信心』,信心實在講,確實有淺深、廣狹的不同。我們今天一般同修們有沒有信心?當然有信心,沒有信心你怎麼會跑到這兒來聽講?沒有信心,你怎麼肯念阿彌陀佛?當然有信心。這個信心淺,不深、不廣,所以作用非常有限,也就是說,雖有信心而不得力。什麼時候你的信心才起了作用?這個標準就起作用了,『一心』,一心是真信。《金剛經》上講「信心清凈,則生實相」,清凈就是一心,因為你心裡有二心就不清凈,一心是清凈的,二心怎麼會清凈。所以《阿彌陀經》上要求的標準是「一心不亂」。大乘佛法裡面修行常常提示,定慧均等,這是大乘法講修行的綱要,定慧要等,要等持、平等。一心是慧,不亂是定,一心不亂就是定慧均等。由此可知,大乘法里只有方法不一樣,手段不相同,它的原理原則、目標方向完全是相同的,跟禪宗、教下、密宗沒有兩樣。但是凈宗的方法實在講最穩當、最方便。一心就是『真實信心』,真實信心就是《金剛經》上講的「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探玄記三曰,一心者,心無異念故。】

  這就說出了什麼叫一心?心裏面還有一個念頭,就不是一心。『一心』裡頭沒有『異念』,異是差別,沒有。念佛人叫一心稱念,一心裡頭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放在心上,你就得一心。阿彌陀佛以外,心裡還有別的事情,你沒有得一心。得一心的人,沒有一個不往生。不得一心的人,往生就難了,換句話說,往生沒有把握,要看你臨終最後一念能不能放下,看看那個時候能不能一心。換句話說,你什麼時候得一心,什麼時候就可以往生。

  如果你已經得到一心,你現在不想往生,可以,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你得大自在。所以你要問,往生的把握在哪裡?往生的憑據在哪裡?在一心不亂。也就是說,心裡頭除阿彌陀佛之外,除西方極樂世界之外,什麼都不放在心上。世出世間一切法與我無干!你們好也好,不好也好,與我都不相干,絕不放在心上,你就得一心了。自己的事放不下,別人的事放不下,那你還要繼續搞六道輪迴,還要繼續受六道輪迴善惡果報。底下:

  【止觀四曰,一心者,修此法時,一心專志,心不余緣。】

  這個『心不余緣』,括弧里有解釋,「指心中不緣其他一切事物」,這句話很好懂。《止觀》是天台智者大師做的,這句話是在《止觀》第四卷裡面,這個『四』是第四卷,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智者大師是念佛往生的,雖然一生弘揚《法華》,弘揚《摩訶止觀》,但是他自己是念佛求生凈土的。因為他老人家樹下這樣一個榜樣,後世天台宗的祖師幾乎都是念佛往生的。像近代我們所知道的,諦閑老法師、倓虛老法師、靜權法師,都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師,他們都是念佛往生凈土的。所以說要『一心專志』,志是志願,專志就是專願,只願見阿彌陀佛,只願求生凈土,其他的願望統統都沒有,這叫一心。

  【善導大師曰,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遠,念念不舍。】

  這是善導大師教給我們念佛用功的方法,他的言語很簡單,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要真正做到了,這一生就決定往生。這要『一心專念』,一心專念就是前面所說的,心裏面決定不摻雜其他的念頭,不但世緣不夾雜,佛法也不夾雜,這才叫一心專念。專念『彌陀名號』,因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一心專念跟一心專稱意思不一樣,稱是念出聲音出來,平常我們在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稱。念不一定出聲,不一定念出來,念是心裡頭真正有,你心裡頭沒有別的東西,你心上真有佛,真正有阿彌陀佛,這叫念。念,我們講挂念、憶念,不在口上,在心上。念這個字是「今心」,就是現在的心,你心上真有,有阿彌陀佛的名號,名號就是四個字,阿彌陀佛,你真有。

  『行住坐卧』,這四個字就是說一切時、一切處,你走著也好,住是你站著也好,你坐著也好,你睡在床上也好,你心裡頭都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心裡頭什麼事情都沒有。你也不要去問『時節久遠』,久遠是時間長短,我要念多少時候才往生?不要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就夾雜了,就不是一心專念。不要去問,根本就不管,就老實念下去就好了。時節因緣成熟,阿彌陀佛自然現在你面前接引你往生。所以不要問時節久遠,不要問周邊環境的善惡,一概都不管,只要一心專念,『念念不舍』。這樣念佛就成功了,這樣念佛功夫就得力了。我們常在講席裡頭說,真正這樣念,三個月就有感應,自己就知道,心理、生理都起了變化;能夠堅持到六個月,變化就非常顯著。所以說效果不可思議。

  【宋靈芝師曰。】

  靈芝法師在宋朝也是很有聲望的一位出家大德,他留下來的著作也不少,對於律宗很有研究。他說:

  【凡人臨終,識神無主,善惡業種,無不發現,或起惡念,或起邪見,或生繫戀,或發猖狂,惡相非一,皆名顛倒。】

  這是講一般大多數人臨命終時的現象,凡是有這些現象,都是墮三惡道。假如是來生還能夠得人天果報,他的心也不顛倒;心要顛倒錯亂,一定墮三惡道。可是這些現象,我們仔細去觀察,常見。諸位要到醫院去看看,病重的人,十之八九都是這個現象。為什麼?臨終的時候神識無主,自己的心做不了主宰,所謂做不了主宰,就是胡思亂想。諸位想想,平常你都做不了主,一天到晚打妄想,睡覺還亂作夢,亂作夢就是做不了主;能做得了主的人,不作夢,能做得了主的人,心裡沒有雜念,真正是身心安穩。他做不了主,這一生所造的善惡業,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所造的善惡業,這個時候都會起現行。

  下面舉幾個例子,或者『惡念』起來,這些惡念就是貪瞋痴慢,尤其是瞋恨、嫉妒。哪些人過去欺侮我,哪些人過去侮辱我,我應該怎樣去報復他,他起這個念頭。『或起邪見』,邪見是錯誤的見解。錯誤見解裡面最大的是對於佛法懷疑,不相信有因果報應,這大邪見。『或生繫戀』,繫戀是貪戀這個世間的人事物,放不下,捨不得離開。『或發猖狂』,猖狂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精神失常,瘋狂。『惡相非一』,臨終時,你看到人垂死之前那個現象,很多、很複雜,總名『顛倒』。經上講的心不顛倒,這些現象都叫做顛倒。不顛倒的人,心地非常安定、非常清凈,我們講頭腦清楚,一點都不錯亂。

  這個現象非常可怕,如何能避免?太難了,原因是習氣無法控制。必須要平常修養,平常把這一切萬事萬法看淡,不必去執著,應當要放下,避免臨終時候顛倒。因為臨終顛倒,我們這一生求往生的機會就破壞了。這個機會非常稀有,真正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這一日就是往生的那一日,太難了。臨終時一顛倒就完了,這一生又空過了。一生空過,諸位要曉得,必落輪迴,若落輪迴,必定在三惡道。如果我們真認真、冷靜的去思考、反省、檢點一下就知道了。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一天當中起心動念,待人接物,有幾個善念?有幾個惡念?善惡做個比較,善念少,惡念多,善念的力量薄弱,惡念的力量很強。前途往哪裡去,自己還不清楚嗎?所以要真正覺悟,要真正放下。

  【圓中鈔曰,娑婆眾生,雖能念佛,浩浩見思,實未伏斷,而能垂終心不顛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彌陀,而來拔濟。】

  《阿彌陀經圓中鈔》,是近代佛門裡面公認的《彌陀經》三種最要的註解之一。這三種註解,有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這是《彌陀經》重要的註解。這三種重要註解,現在流通的只有兩種,蓮池、蕅益大師的兩種流通特別廣,《圓中鈔》流通很少。學佛人還很少知道,因為它流通的數量少,我們在台灣曾經翻印過幾次,但是量還是少。他的註解簡單也相當扼要,可是實在講,讀了《要解》,可以不需要再讀《圓中鈔》。《圓中鈔》里的意思,幾乎蕅益大師的《要解》裡面全都有了,這是它不能夠廣為流通的原因。而實在,蕅益大師的《要解》是繼續這兩位大德而來的,這兩個人可以說都是蕅益大師的老師。蕅益是蓮池的傳人,他稱幽溪大師稱師伯,就是《圓中鈔》的著作人,所以跟蕅益大師的關係非常密切。

  這幾句話說得很好,也給我們很大的警惕。娑婆世界的眾生雖然能念佛,但是見思煩惱太重了。『浩浩』是形容詞,像大海一樣,那麼樣的深、那麼樣的廣,把我們的見思煩惱比作大海一樣的深廣。實在講,別說斷,伏都未曾,換句話說,前面說過,能伏你就是在觀行位,能斷你就在相似位。能伏就是你有把握往生,而且有把握隨時可以往生,喜歡在這個世間住幾年,不礙事;喜歡就走,就能走的成。確實沒有病苦,來去自由,伏就行,念佛功夫得力了。我們今天雖然念佛,問問你往生有沒有把握,這搖頭,沒把握;沒把握,沒有功夫,功夫不得力。為什麼功夫不得力?煩惱沒有伏住,說老實話,說『未伏』就是煩惱沒有放下,伏跟放下是一個意思,斷是徹底放下。不但沒有徹底放下,根本就沒有放下,這樣念佛人,說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難,太難了。臨命終時,為什麼要找些同參道友去助念?助念的目的是提醒,就怕在這個時候顛倒,他又去胡思亂想,又對世緣起貪愛之心,那就糟了。助念的目的在此地,幫助他提起正念。雖然如此,實在講還是要一生修積善根福德,要求佛力加持。所以說他能夠,『垂終』就是臨終時候,『心不顛倒,原非自力,而能主持』,確實不是他自己的能力,不是他自己的修持。

  『乃全仗彌陀,而來拔濟』,是蒙佛力加持的。可是佛力加持也有條件,不是無條件的。無條件的,那我們根本不要修了。全憑佛加持,為什麼一萬個念佛人,往生的只有兩、三個?佛為什麼特別加持這兩、三個人,那麼多的念佛人都不加持?加持有條件。條件是相對的,你有一分功夫,佛加持你一分,你有兩分功夫,你得到兩分加持,你沒有功夫,佛想加持也加持不上,不是佛不慈悲,要明白這個道理。大多數的念佛人沒有功夫,這要知道,念佛的人很多,一面念佛,一面造作罪業,還以為他修積功德。這個道理在哪裡?佛在經上講,這絕不是他有傲慢,佛法講這叫「增上慢」,他無知,誤會把罪業當作功德,他錯在這個地方,這個事情在今天很普遍。

  譬如現在的佛教提倡慈善救濟,慈善救濟是一樁好事情,盡心儘力去做也實在值得讚歎。慈善救濟裡面如果沒有離開煩惱,沒有離開貪瞋痴慢,這個問題就嚴重了。如果慈善救濟是強迫別人來做,那就更要造罪業,那個罪業很重,重在哪裡?把佛度化眾生的形象破壞。佛教是什麼?專門問人要錢的,嚇得人家都不敢來,嚇得人家在那裡謗佛、謗法、謗僧。凡是謗三寶的人都落地獄,你把這些人統統往地獄裡送,你的罪重不重?結罪是從這個地方結的。所以,古大德教佛弟子,「好事不如無事」,《無量壽經》佛有明白的教誨,「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明白教誨。我們以世法、以佛法去供養無量無邊恆沙聖眾,都不如你老實念佛求生凈土,這是真實話。《金剛經》上講得特別清楚,原因在哪裡?你供養恆沙聖眾,你修的是福,福不能超越三界。你來生享福,享福一定造罪業,福享完了,你的罪現前,必墮三途。佛說這叫三世怨,第一生修福,第二生享福,第三生墮落,不是好事情。一個人這一生當中什麼好事也不做,專門念佛求生凈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他的智慧、德能、神通跟佛一樣,他就能普度法界無量無邊眾生。你才曉得,原來他暫時這幾年不幹這個事,將來他要廣度眾生,那才叫大慈大悲,那裡頭一點過失都沒有,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所以,一個人臨終的時候正念分明,一定要得佛力加持。

  我們今天在佛門裡面做些好事,要記住一個原則,佛在經上教給我們的,隨分隨力,絲毫不勉強。我們生活有多餘的,可以做點好事,決定不妨礙我們家庭生活,這就對了。而且雖然做了,決定不要放在心上,乾乾淨淨,若無其事,心還是要一心繫念阿彌陀佛,不要去想著我做這個、做那個,不要去想。我們現在講的這些錄音帶、錄影帶,有些同修整理把它做成書。台灣還有人打電話來給我,問這個錄音帶可不可以在第四台去播放?這關我什麼事情!問這些書可不可以流通?與我統統不相干,你們喜歡怎麼搞就怎麼搞去,以後不要給我打電話。學佛要舍乾淨,臨終才能得佛加持,才能往生。有一絲毫其他的牽掛,我常講,不要說世緣,弘法利生的事情不牽掛,有一天緣做一天,沒有就不做,隨緣,決定不攀緣。有緣很好,沒有緣也很好,都好。一定要曉得一向專念要緊,善導大師講一心專念,這個不能錯了。什麼事都隨緣不攀緣,即使隨緣也不放在心上。而隨緣的原則在哪裡?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隨緣,大家就歡喜;放在心上,自己吃虧,自己就顛倒了,就亂了。所以,隨緣也不放在心上,這才能保持正念。末後這一句:

  【雖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顛倒,即得往生。】

  『雖非正念』,就是他並沒有到一心,雖沒有到一心,但是他有一向。諸位要知道,《無量壽經》上講的一向專念,《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這個裡面淺深功夫差別很大。一心不亂,我們一生未必能做到,但是一向專念是可以做到的,一個方向,這個容易做。你有一向,雖非正念,能得佛力加持。如果你方向都搞錯了,那就沒法子,佛想加持也加持不上。得佛力加持,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只要心不顛倒就決定往生。臨終的時候,最後那一念是念阿彌陀佛,就決定往生。

  【悲華經曰,臨終之時,我當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其人見我,即於我前,得心歡喜,以見我故,離諸障閡,即便捨身,來生我界。】

  『我』是阿彌陀佛自稱,凡是往生的人都是佛來接引。即使五逆十惡極重罪業的人,臨命終時因緣具足,也是佛來接引的。佛來不是佛一個人,佛與大眾,這些大眾跟這個往生的人一定是有緣分的,沒有緣分不會跟佛來。什麼樣的緣分?可能是過去生中你的父母、兄弟、家屬,他們念佛已經往生了,在極樂世界。今天看到你也要來了,阿彌陀佛來接你,他們跟阿彌陀佛一同來迎接你。也許是在這一生當中,或者是你的親戚、朋友、同參好友先往生的人,他們跟佛來接引你。我們像常念諸佛如來,常念觀音、勢至、諸大菩薩,因為你常念,常常恭敬、常常效法他們,這一點很重要,這些諸佛菩薩也跟阿彌陀佛一起來。所以我們常講恭敬供養,供養裡面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供養,供養而沒有依教奉行,那不是真的供養。

  你看「普賢行願品」裡面講供養,法供養裡面佛舉了七個例子,第一個就是「如說修行供養」,非常重要,如說修行。觀音菩薩教我們慈悲,我們念觀音菩薩的名,禮觀音菩薩的像,就曉得用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這就是恭敬供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表智慧,我們對人、對事,理智而非感情,我們用理性,不用感情,這就是恭敬供養大勢至菩薩。這樣就有許多佛菩薩隨同阿彌陀佛來接引你。接引的人數愈多,諸佛菩薩愈眾,可以斷定你往生品位愈高,我們在這一生要爭取的是這個。這個世間全是假的,大家都曉得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現在還貪戀,為什麼?還沒有死。你能保證你明天還活在這個世間嗎?誰都保不住!人命無常,剎那之間,這是我們必須要警惕到的。古人常講「黃泉路上無老少」,要提高警覺,應當要放下,不要再把這些拉拉雜雜東西放在心上,成就一心專念,那就是無量的功德。所以是臨終佛來接引。

  『現其人前』,這是說明這個法門確實是不死的法門。佛來接引的時候,這個人沒死,活的,我們說他沒斷氣。他是見到佛,跟佛走了,身體不要了、丟掉了。所以他是活著走的,不是死了走的。你修其他的法門,你沒有辦法了生死,唯獨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不死的法門,千真萬確的事實。你認真修學,它的功德利益的殊勝的確叫一個人不老、不病、不死,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夢寐所希求而求不到的。什麼樣科學技術、宗教、神通,也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唯獨念佛。這個利益就在我們眼前,為什麼不要?還要貪圖這個世間一點小利益,古人把它比喻作蠅頭小利,蒼蠅頭上的小利,你貪這個幹什麼?愚痴到了極處。

  在臨命終時,還是沒死之前,見到佛。見到佛之後一定是先得到佛光注照,佛來他一定先有光。佛光一照,這個光幫助眾生滅罪。實在這個時候的滅罪是什麼?疑慮完全斷掉,看到佛來了,決定沒有懷疑,信心十足,佛來了,這才叫做圓滿的功德。所以『得心歡喜』,生歡喜心。因為見佛,剛才講,不但見佛,佛光注照,業障就消除,何況見佛!也就是我們講,這時候煩惱完全伏住了。不是滅,要是煩惱滅了,那就不叫帶業往生,那個業障就完全消除了。完全伏住,佛有能力幫我們伏煩惱,不能幫我們斷煩惱。斷煩惱,還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修行。『即便捨身,來生我界』,在這個時候,他放下了,身體不要了,跟佛走了。所以,他是活著往生,他不是死了往生的,這是說明,千真萬確的事實,這個法門不死。

  【又曰,所有眾生,若聞我聲。】

  這個聲,底下括弧說明,這個聲就是名號。『若聞我聲』就是假設聽到阿彌陀佛名號。

  【發願欲生我世界者,是諸眾生,臨命終時,悉令見我,與諸大眾,前後圍繞。】

  這是經文裡面,《悲華經》上講得清清楚楚,你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或者是讀過《彌陀經》,讀過《無量壽經》,聽過《無量壽經》,心裏面嚮往,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起了這個念頭,有這麼一個願望,臨命終時,因緣成熟了,佛統統來接引,『臨命終時,悉令見我』,都能夠見到佛。『與諸大眾』,能見觀音、勢至、諸大菩薩,佛與大眾前後圍繞著你。

  【我於爾時,入無翳三昧。】

  『無翳』是比喻,「翳」是眼睛有了障礙,得了眼病,現在所講的白內障,嚴重的白內障,失明,那叫翳。「無翳」就是無障礙的意思,就是無障礙的三昧。

  【以三昧力故,在於其前,而為說法。】

  這個眾生,我們在經文上看到,他不是普通人,他是善根福德因緣非常深厚之人。非常深厚之人,為什麼平時不曉得發願往生?他是遇到障緣,勇猛精進的心發不起來。可是諸佛如來大慈大悲,本願之中不舍一人,他看定了你什麼時候能回頭,他在這個時候幫你一把。正如同禪宗的這些祖師大德們,用一種非常的手段接引學人,也是看時機成熟了,你在將要開悟還沒有開悟的關鍵時候,不是這個時候不會用這個手段。在這個時候,祖師大德必然用非常手段。像丹霞,看到一個人在這關鍵時候,燒佛,把佛像拿來燒,這是出佛身血,這是五逆罪!但是他用這個手段,能夠叫這個人豁然之間開悟,這一開悟成佛了,一開悟就是法身大士分證位佛。用這個方法來幫助他,這是非常手段,用這個方法叫一個眾生突然之間開悟;佛接引也是這個因緣。這是講他無量劫來善根福德因緣,在這一剎那關鍵的時候成熟,佛在這個時候現身給他說法。所以這不是平常人。由此可知,斷惡修善,種善根、修福德,非常重要。

  【以聞法故,尋得斷除一切苦惱,心大歡喜。】

  這一聞法,他才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真的放下,就跟佛走了。

  【故得寶置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無生忍,命終之後,必生我界。】

  凡是這樣往生的眾生,我們在經文上細心去觀察,品位一定都相當高,不在中下品。這一段是《悲華經》裡面的一段經文。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謝謝諸位。

推薦閱讀:

大乘方廣總持經
大乘起信論新釋
大乘的不二法門——菩提心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龍藏 · 大乘單譯經

TAG:美國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