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不久前,中央電視台熱播連續劇《傾城之戀》,我市收視率尤其高。因為,女主角白流蘇的扮演者陳數是「黃石的孩子」。人們在議論劇情、場景、演技等等之時,也常常提到小說原創人張愛玲。  張愛玲(1920年—1995年),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香港大學畢業。她的祖父張佩綸是清末顯宦,母親是李鴻章的外曾孫女,也是位頗「西化」的新式女子,離婚後(已生下張愛玲、張子靜姐弟)還赴歐洲留學。  張愛玲3歲能背唐詩若干首、7歲能寫小說和劇本、8歲時寫出長篇小說《快樂村》(題材類似托馬斯·莫爾《烏托邦》)……當然,這些均未能變成鉛字。她第一次得稿酬是讀中學時,5元錢,是刊於英文版《大美晚報》的一幅漫畫所得。張愛玲正式登上文壇是1943年,作品是《沉香屑——第一爐香》,刊於周瘦鵑編輯的《紫羅蘭》上。她一炮走紅,聲譽鵲起,創作一發而不可收。只是,她的創作高峰期也就是此後兩年。其間,她曾將小說《傾城之戀》改為劇本,經當時《萬象》編輯柯靈修改和努力,在上海新光大戲院演出。  1952年,張愛玲去了香港。1955年,她去了美國,時年35歲。此後,她為香港的電影製作公司寫過一些劇本,如《情場如戰場》、《六月新娘》、《南北一家親》等,而且大多被拍成影片。但這些作品遠比不上她的小說。它們實為生存而寫,而非出自文思如泉湧的創作靈感。1961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華裔教授夏志清寫了本《中國現代小說史》,對張愛玲、沈從文等備加讚頌,加上海外一些文人應和,她又開始走紅,港台爭相出版她的「少作」。名聲之盛,舉一例可知:台灣某媒體派記者赴美專訪張愛玲未果,靈機一動,在鄰居指認下,拎了一包張愛玲的生活垃圾回台大做文章,居然為媒體牟利不少。內地報刊最早提到張愛玲的,是張愛玲的老朋友柯靈發表在《讀書》1985年4期的《遙寄張愛玲》。之後,內地迅速掀起「張愛玲熱」,大量刊登和出版她的作品集及評論。  張愛玲不愧為才女。有評論家認為,其作品的魅力在於三點:圓熟的文學功底、傳神的心理描寫和入骨的滄桑感。上世紀末,《亞洲周刊》邀世界各地作家、學者若干名評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魯迅的《吶喊》高居榜首,張愛玲《傳奇》名列第四,二、三名分別是沈從文的《邊城》、老舍的《駱駝祥子》。  張愛玲的第一個丈夫是胡蘭成。此人是汪偽國民政府的中央宣傳部副部長、行政法院政務次長,簡言之,就是漢奸。結婚時,張23歲,胡36歲,婚書是:「胡蘭成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這兩句為張愛玲所寫),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這兩句為胡蘭成所寫)。炎櫻(張的好友)為媒證。」抗戰勝利,胡蘭成為逃避制裁,流竄到台灣,結果被胡秋原等學者一陣猛烈聲討,灰溜溜地偷渡至日本。在日本,他有了轉機,結識了諸多名人,如大數學家岡潔、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湯村秀樹、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等。他的文名,也成就於此時。  張愛玲剛到美國時,生活困窘,甚至寫了要求到某文藝機構去吃免費自助餐的申請書。1956年,她結識了著名教授、作家甫德南·賴雅並結婚,是年張36歲,賴雅65歲。賴雅身體多病,婚後中風三次,每次都搞得張愛玲心力交瘁。1967年,賴雅逝世。從此,張愛玲隱居洛杉磯,孤身一人,閉門謝客,一心寫作和研究《紅樓夢》及《海上花列傳》。1995年9月8日,在洛杉磯的公寓里,鄰居們發覺好幾天未見這個「東方老太太」,破門而入,發現她全身裹著毯子,已死去多日。從「第一爐香」燃起的裊裊青煙,從此隨風逝去。  十多年前,還是「張熱」奔涌之時,一位同事囑我搜集幾則關於愛情的格言。送呈時,我把張愛玲的「戀愛的定義之一,我想是誇張一個異性與其他一切異性的分別。」(《國語本〈海上花〉譯後記》)置於第一條。這個表述平實、雋永,有如大巧之拙。既有「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樂府詩《上邪》)的堅貞和執著,也有「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白居易《長恨歌》)的唯一和排他。張愛玲將《海上花列傳》譯成英文時,已屆晚年,在「譯後記」中寫這句話,是否折射出她深深懷念自己早已逝去的「傾城之戀」的心理呢?不得而知。( 來源:黃石日報2009年5月7日5版 作者:劉法綏)
推薦閱讀:

論張愛玲的小說
張愛玲:被背叛的遺囑
梁文道解讀張愛玲名作《傾城之戀》
胡蘭成張愛玲
經典語句: 張愛玲經典語錄大全

TAG:張愛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