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一詞的含義在馬列著作中的變化
06-05
「意識形態」一詞的含義在馬列著作中的變化 周亮勛 來源:中央編譯局 俄羅斯《自由思想》雜誌1999年第3期發表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哲學家特奧多爾·伊里奇·奧伊澤爾曼《作為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一文。文章分兩節,第一節的標題是《作為對任何意識形態的否定的意識形態》,第二節的標題是《早期工業資本主義時代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第一節主要論述意識形態這個術語的含義在馬列著作中的變化,本文把這一節內容摘錄如下。 「意識形態」(Ideologie)這個術語是1796年由法國經濟學家、哲學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提出,用來稱呼觀念學說的,而這種觀念按孔狄拉克感覺論的精神被認為是以對外部世界的感性知覺當作自己的來源的。德斯杜特·德·特拉西及其志同道合者皮·卡巴尼斯和康·沃爾涅是自由主義運動的積極活動家,而這一運動反對拿破崙所建立的皇權制度。拿破崙蔑視自己的這些敵人,稱他們為脫離生活的空想家、幻想家,並賦予「意識形態」這個術語完全否定的意義。這一術語的貶義的解釋在19世紀上半葉普遍為人們所接受。馬克思和恩格斯也不例外。他們在《神聖家族》中談到拿破崙時寫道:「他對工業瑣事的輕視是他對玄想家(Ideologie)的輕視的補充。」(《馬恩全集》第1版第2卷第158頁。「玄想家」原譯為「思想家」,直譯為「意識形態家」。)馬克思在其博士論文中寫道:「我們的生活需要的不是玄想(Ideologie,直譯為「意識形態」)和空洞的假設,而是我們能夠過沒有迷亂的生活。」(《馬恩全集》第2版第1卷第57頁) 1842—1843年,馬克思在《萊茵報》工作期間一再在貶義上使用意識形態一詞。他在《答一家「中庸」報紙的攻擊》一文中,把意識形態評述為對現實的歪曲的認識:「我們且不要操之過急,讓我們來看一看事情的實際狀況,而不要成為玄想家(Ideologie)。」(同上,第402頁)馬克思(也包括恩格斯)後來在創立自己的唯物主義學說和共產主義學說時,還保留了意識形態這個術語的這一新含義。這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表現得特別明顯。「如果在全部意識形態中,人們和他們的關係就像在照相機中一樣是倒立呈像的,那麼這種現象也是從人們生活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馬恩選集》第2版第1卷第72頁)由此可見,對現實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也就是說,這種反映的歪曲的性質,不是某個思想家任意所為,而是取決於一定的社會存在,取決於社會關係的性質。所以,社會現實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社會現實的虛假的觀念;這種反映具有實在的、客觀的內容,雖然這種內容是被歪曲地表現出來的。這說明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的觀點不同於當時普遍流行的看法,這一點為無數馬克思主義的詮釋者和批評者所忽視。 馬克思、恩格斯對意識形態的這種解釋,把意識形態這種精神現象同各個特定階級的狀況和利益聯繫起來。例如,他們說,德意志意識形態是「德國小資產階級關係的結果」。(《馬恩全集》第1版第3卷第525頁)在評述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的觀點時,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指出,這些人以哲學形式表達了「德國市民的觀念」。(同上,第15頁)在這裡,意識形態被理解為反映(雖然以歪曲的形式)某一個階級或某一個階級集團的社會意識。 關於意識形態的階級內容的這一極為重要的論點,這個同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有著作中對意識形態的貶義解釋在本質上相衝突的論點,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例如,在《路易·波拿巴霧月十八日》中,馬克思提出了一個階級的政治代表和著作代表同他們所代表的階級之間的關係問題。他說,使民主派代表人物「成為小資產者代表人物的是下面這樣一種情況:他們的思想不能越出小資產者的生活所越不出的界限,因此他們在理論上得出的任務和解決辦法,也就是小資產者的政治代表的物質利益和社會地位在實際生活上引導他們得出的任務和解決辦法」。(《馬恩選集》第2版第1卷第614頁)馬克思在這裡沒有把小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和著作代表稱作玄想家(Ideologie),但很明顯的是,他指的正是這種人。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序言中,馬克思在表述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時,說明意識形態是各種社會意識形式的總和,在這些形式中,社會經濟過程得到了反映。他在說明社會革命時指出:「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藉以意識到這個衝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同上,第2卷第33頁)這裡表明,意識形態已經不是歸結為關於現實的唯心主義的觀念。法律意識、政治觀點、藝術被說成是意識形態的形式。對所有這些不同質的社會意識形式來說,共同點是:它們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自然,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與正在被意識的存在不是一回事,但前者反映後者,而前者的必然的、本質的意義正在於此。對意識形態及其形式的這種評述在許多方面不同於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於這個題目所說的話。 有些思想家在表達一定的階級利益時並不意識到這一點,認為他們的理論觀點不依賴於某個階級,相反地,馬克思和恩格斯與這些人不同,強調他們自己所創立的共產主義理論決不僅僅是理論思維的結果。在《神聖家族》中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斷言:「英法兩國的無產階級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已經意識到自己的歷史任務,並且不斷地努力使這種意識達到完全明顯的地步。」(《馬恩全集》第1版第2卷第45頁)在這同一部著作中,他們說明無產階級是資本4主義所產生的對資本主義的否定。如果資本主義基礎是資本主義私有制,那麼喪失私有財產的無產階級(儘管是它創造了私有財產),是對資本主義的積極的否定,這種否定不可避免地導致資本主義的滅亡,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觀點說成是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理論。他們強調指出,被共產主義作為前提的不是某種哲學,而是歷史發展的整個過程,特別是這個過程現有的實際結果。共產主義首先不是教條,而是社會運動,是反對現存資本主義制度的鬥爭。至於共產主義理論,它是「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的理論概括」。(《馬恩全集》第1版第4卷第312頁)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立這種理論觀點的體系———按照他們的看法,這種體系反映工人階級已經出現的意向———時,在作為工人階級的理論家、思想代表出現時,最堅決地以自己的理論來反對任何意識形態,儘管他們完全意識到,任何意識形態都表達一定的階級利益。怎樣解釋這種矛盾狀況:他們不單是拒絕承認自己是無產階級的理論家,也拒絕承認自己是無產階級的玄想家(直譯為:意識形態家)呢?根據上述的引證,在那個時候,「意識形態」是在貶義上解釋的,但這些引證對提出的問題作出的回答是不充分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意識形態」這個術語抱否定態度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下列事實:他們堅決駁斥一切意識形態,是因為這些意識形態敵視工人階級的利益,或者至少與工人階級的利益格格不入。此外,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待一切存在過的意識形態採取否定態度,也有理論根據:這些意識形態是從唯心主義的前提出發的,而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卻是無產階級運動的唯物主義理論。他們在用這種理論來對抗唯心主義的意識形態時,指出了自己的理論在經驗上確定下來的物質前提:「我們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設想的、所想像的東西出發……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馬恩選集》第2版第1卷第73頁) 大家知道,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在歷史舞台上的馬克思、恩格斯的追隨者,放棄了對「意識形態」的否定的態度,他們不顧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意見,而同時又完全同意他們學說的整個精神,開始把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學說稱為意識形態,無產階級意識形態,而且強調這種意識形態的科學性質。例如,普列漢諾夫以及在他之後的列寧就是如此。列寧寫道:馬克思主義「這一革命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ИДЕО ЛОГИЯ,也可譯為「意識形態」)贏得了世界歷史性的意義,是因為它並沒有拋棄資產階級時代最寶貴的成就,相反卻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列寧全集》第2版第39卷第332頁)如果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原則上把科學和意識形態對立起來、並在這一基礎上駁斥任何意識形態,那麼他們的追隨者在保持科學和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對立的同時,重新考慮了「意識形態」這一概念本身,並對它作了如下的解釋:科學社會主義不同於空想的、社會主義的學說,是科學的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這樣,馬克思、恩格斯學說的繼承者就克服了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意識形態和社會意識的學說中曾經存在過的矛盾。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公德意識 亟待強化(金台視線·關注不文明出遊行為(下))
※越強大的影子往往伴隨越強大的光芒!人生最大的成功 戰神黑狗 戰勝抑鬱症 潛意識模型與意識模型重新協調
※男女舞伴的不同要求及領舞、跟舞意識的培養
※讓你心想事成的潛意識秘密
※活著是為了遺忘,復從死灰中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