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亞洲新興經濟體面臨考驗

2013-09-02 10:31

導語:這是否是新一輪亞洲金融危機的前兆?本輪危機對於中國的衝擊度到底多大?

經濟觀察報 沈建光/文 由於美國量化寬鬆政策退出時點迫近以及亞洲新興經濟體宏觀經濟指標有惡化趨勢,近日亞太地區資金撤離的跡象尤為明顯,其中尤以印度、印尼市場為重災區,兩國貨幣遭到拋售,過去四個多月來,印尼盾跌幅超11%,印度盧比更是下跌超過16%。而受到匯率貶值的影響,上述國家的股市與債市資金也大量流出。市場擔心,這是否是新一輪亞洲金融危機的前兆?本輪危機對於中國的衝擊度到底多大?

毫無疑問,市場對於美聯儲量化放鬆退出的基本確認是導致資金撤離新興市場的首要原因。當前市場普遍判斷美聯儲將於今年9月便減少原每月850億美元的債券購買計劃,且量化寬鬆政策可能在2014年中期結束。

而除此之外,在筆者看來,近期亞洲市場震蕩也是對早前過熱市場的一種回調。畢竟前兩年全球投資者對東南亞國家經濟普遍持有樂觀預期,大量資金流入不僅刺激了個人消費與投資,也導致各國工資、股市、資產大幅上漲。

以印尼為例,2013年雅加達最低工資標準較去年提高了44%,豐田等廠商的工廠所在地卡拉旺市的最低工資上漲了近6成。股市方面,印尼雅加達綜合指數在 2008年底僅有1200點,如今上漲至接近5000點,漲幅4倍之餘。房價方面,雅加達建築銷售價格比08年底上漲60%,公寓售價上漲超過70%,也 經歷了一輪快速上漲。

但本輪資金撤離是否預示著全面的金融崩盤,亞洲新興國家會重蹈1997年金融危機的覆轍?在筆者看來,這種恐慌情緒 有些過度,儘管當前與97年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包括均在美國貨幣政策收緊的國際背景下,資金撤離,但大多數國家情勢,除印度外,整體來看仍要大大好於 1997年。衝擊最大的國家印度和印尼,都是自身問題最大的經濟體。

具體來看,一方面,與97年亞洲國家普遍實行的固定匯率制度不同,當前亞洲各國大多採用浮動匯率制度。而這意味著一旦外部壓力積聚便能夠直接在貨幣貶值中體現出來,降低了爆發大規模金融危機的可能。

而另一方面,當前亞洲新興經濟體基本面整體上看比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穩健。如下指標可以作為說明:

外 匯儲備方面,亞洲新興國家外匯儲備增長較多,為抵禦危機創造了條件。例如,當時風暴眼的泰國的外匯儲備僅為371億美元,如今已經提高到如今的1652億 美元,佔GDP比重也從20%提高到了47%。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外匯儲備佔GDP比重甚至更高,達到90%、48%。而印度外匯儲備佔GDP比重雖然不 高,但2629億美元的總體規模仍是較大的數字。

經常項目方面,如今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經常項目實現順差,去年經常項目占 GDP比重分別為0.7%、2.9%、6.4%、7.4%,而上述國家在1997年金融危機前皆為逆差。但印度和印尼的情況確實令人擔憂,印度經常項目占 GDP比重繼續下降至-5.1%,遠差於危機前的情況。印尼當前該比重為-2.8%,與危機前非常接近。

債務方面,印尼債務情況明顯好轉,由危機前三年平均95%下降到如今24%。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整體債務情況也還算穩健,債務佔GDP比重低於國際60%水平線。但是,印度情況值得警惕,債務佔GDP比重高於國際60%警戒線。

另外,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所以大範圍蔓延與當時外債佔比較高密切相關。而如今雖然部分國家債務水平並未顯著下降,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等,但考慮到大多數債務不是外債,內債絕大多數是以本幣計價,與上輪危機相比,降低了危機急速傳導的可能。

總之,在筆者看來,當前亞洲各國基本面情況與抵禦危機能力要整體上好於1997年,不宜過度悲觀。但是,考慮到美國QE退出臨近,且資本撤離新興市場的過程遠未結束,脆弱的亞洲新興經濟體還將面臨考驗。

而 對中國來講,伴隨著穩增長政策的落實以及美國經濟復甦對外貿的提振,中國經濟基本面已經出現了積極跡象,市場對中國市場的信心也有所恢復。同時,鑒於中國 擁有充足的外匯儲備,且資本項目開放程度有限,預計危機對中國造成的衝擊在新興市場中是最小的。當然,本輪危機,尤其是印度的困境,更具有警示意義,即不 論對於東南亞國家,還是對於中國,仍需要持續推進經濟改革以釋放自身增長潛力,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減少外部衝擊的影響。  

推薦閱讀:

原材料經濟學筆記-0
論關係經濟
token經濟
你覺得中國可以在哪些非傳統優勢項目上取得突破?

TAG:經濟 | 亞洲 | 脆弱 | 考驗 | 經濟體 | 新興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