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多年前,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真正目的
點擊上面藍字
歷史君 關注,告訴你一段真實的歷史!
為什麼在兩百多年前,作為西方強國老大的英國會大張旗鼓、遠涉重洋地來京城為乾隆拜壽?在乾隆皇帝拒絕其全部提議之後,馬戛爾尼使團真就鎩羽而歸了嗎?
公元1792年9月26日,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派遣皇家戰艦「獅子號」、「印度斯坦號」等幾艘船隻訪華,這隻龐大的使團共有八百多位成員,帶著500多件禮品來到了中國。他們對外宣稱是來參加乾隆皇帝八十三歲的壽辰典禮。當然,這毫無例外是一個美妙的幌子而已。
英使團的「司馬昭之心」
18世紀末的英國,正處於資本主義上升階段,工業技術遙遙領先,商品經濟高速發展,迫切需要開闢新的市場。毫無疑問,中國是一個巨大的誘惑。然而,早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就下令外國商船隻准在廣州一個港口進行貿易,制訂了許多嚴格的措施來限制在廣州做生意的外國商人,並規定外國商人只准通過清政府許可的洋行才能進行貿易,這嚴重製約了英國在中國的商業利益發展。因此,這才有了前面——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國使臣馬戛爾尼帶團隆重出訪大清國的一幕。
清朝,戲劇表演。馬戛爾尼出使記事中的插圖。
這次會見,因為「禮儀之爭」而歷史聞名。幾經周折,馬戛爾尼與清政府雙方達成了「協議」:在清政府禮節性的歡迎宴會上,英國使節行英國式禮節,而在正式舉行的乾隆萬壽典禮時,他們向乾隆皇帝行中國三跪九叩禮,這才勉強讓乾隆皇帝在臣民之前保全了面子。
當馬戛爾尼向乾隆皇帝提出:英國想在北京開使館、設貨棧,並請求清朝允許英商在舟山、寧波、天津等處貿易,予以英國貨物免稅或減稅等七項請求時,乾隆帝全部拒絕。按照慣例,乾隆拒絕英國特使要求的敕書發出後,也就標誌著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失敗。
那麼,是否兩百多年前的馬戛爾尼使團真就鎩羽而歸,毫無收穫呢?其實不然。
首先,清王朝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對於所有臣服的外藩包括外國都是賞賚有加,絕不讓「小字輩」吃虧。在當時高高在上的乾隆帝眼裡,他從未涉足巡幸過的萬里之外的英國不過是個不值一提的「外夷」而已。所以,本著「懷遠柔夷」、「薄來厚往」的基本原則,英王以及使團的主要成員都得到了乾隆皇帝格外厚重的賞賜——絲綢、瓷器、玉器及各類工藝品多達三千多件。
此外,最重要的是馬戛爾尼使團此行深入接觸、觀察了中國清朝社會,掌握了這個神秘國度很多第一手的信息資料,為英國日後的諸多對華行動打下了基礎。那麼,這是一個怎樣的使團呢?它在當時的中國又幹了些什麼呢?
馬戛爾尼使團顯然是有備而來,使團中的成員分工明確,各負其責。該使團的95位隨員,從軍事到各種科技、繪圖人員,甚至連園藝專家也一應俱全。據《英使謁見乾隆紀實》記載,這些隨員都有其指定任務,從很多隨員有關此次訪問的詳細完備的文字著述可見,誠如斯言。譬如,除了特使馬戛爾尼的日記外,副使斯當東有《出使中國記》,隨員安德森有《隨使中國記》,隨員巴勞有《中國旅行記》等。使團成員在細心收集一切信息的同時,還尋求機會「抄襲」中國重要產業的關鍵原材料。例如,當時從中國購買的最主要的大宗物品,一是茶葉,二是生絲。於是,馬戛爾尼派人想方設法地弄到了一些中國的優質茶樹苗和桑樹苗,寄到了英國的殖民地——印度,大力推廣發展,使得印度在茶葉與生絲的產出上逐漸趕上清朝,此是後話。
所以,此次英國使團與其說是來朝賀乾隆聖壽的,倒不如說是來刺探大清帝國的神秘底細。正如英國使臣在自己的書里所陳述的那樣:「對中國做一個全面的調查,以便作為將來應付中國問題的根源,所謂知彼也。」——這真是再明顯不過的「司馬昭之心」!
英使團的商業推銷之旅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六月二十一日,大清軍機處發了公函給山東巡撫:「本日征鹽政奏英咭唎國有探水船一隻,於十六日先抵天津海口,據稱進貢船隻船身過大,吃水三丈余尺……」,同一件事情,馬戛爾尼在日記中是這樣記載的:「結果探得天津內洋水淺,大船不能進口……」這次行動表面上看來是為所謂的「進貢船」探水,實質上勘測出了京城門戶天津海口的實況,為日後發生的第一次鴉片戰爭與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以及諸多外國列強由天津海口上岸威嚇、攻打北京提供了最詳實的水情資料。不是清朝官員們沒有察覺英國人勘測中國的海口水情,而是聖壽八十三的乾隆皇帝格外慷慨地下了多道聖旨,命令英國使團經過的所有地方的政府大員要「乘便迎往,親為照料」「妥為料理」,可謂皇恩優渥,於是,英使團成員一路上不僅好吃好喝,而且,做任何事情都得到了極大的便利。
英國作為當時製造業發達的國家,馬戛爾尼使團此行帶了不少小工藝品,真是「以四兩搏千斤」,獲得了他們所能接觸的清朝官員的一致好評。在《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中,特使以洋洋得意的口吻說到:「中國人對於我們帶來的禮物,讚不絕口,固不在話下,而對我們應用的普通雜物,也以好奇心對之,他們看了又看,稱譽不置,其中如化妝台,剃鬚用的鏡子等」——這其中的「他們」是指當時與使團接觸的清朝接待官員。這還沒完,特使又舉了個小例子:「他們對於伯明翰吉爾廠製造的柔軟刀片,尤為愛好……因此我就送給王大人兩把刀片,他大喜過望,稱謝不已,並說這兩把寶刀雖然物小,但感謝之心乃倍於我贈送他別的百倍其值的禮物。」——也許你無法想像到,二百二十多年前,英國人的兩把小剃鬚刀片就折服了大清朝京畿軍事要地的一個副將高官。凡此種種,接觸的清朝官員越多,就越讓英國使團成員們看出了當時中國的真實生產力水平,由「敬」而「慢」,再而「驕」,最後,幾乎不把中國放在眼裡了。所以,馬戛爾尼在對乾隆皇帝行三跪九叩禮上,是毫不心甘情願的,這讓接待的清朝官員煩了好大的神,費了好大的勁。
不得不說,馬戛爾尼使團此行也是一場頗有意義的商業推銷之旅。當馬戛爾尼提出在清政府的都城——北京設置常駐機構之前,英國人不可能沒有設想到會被自高自大慣了的天朝皇帝所拒絕,但是,他依然要提出來,無疑也是想藉此來引起清朝的注意,為日後的兩國貿易交往打下基礎。
中國儒家傳統思想歷來「輕利輕商」,到了號稱鼎盛的乾隆朝,那個自詡為「馬上得天下」的滿清也已經相當程度地被儒家思想所「和光同塵」了。然而,英國的官員們卻與此迥異。馬戛爾尼在與清朝官員的交往與饋贈中,也時刻仔細觀察著中國的官場與中國社會的商業需求,而且,把他的所見所聞所思都寫進了日記。譬如,馬戛爾尼在贈送通州協副將兩把小刀片博得感激後,他在日記中記載:「因此,我就連帶想起通商的問題了,因此情形看來,英國如果能夠將零星的日用品運來中國販賣,必定為中國人所歡迎。」
當中國官員士紳稱讚使團成員穿的衣服質料優美時,特使先生又聯想到「英國的布匹絲絨紗羅等物,既為中國人所歡迎,則此時正好推廣銷路了」——真是要佩服英國的高級官員如此敬業,每時每刻都想到英國的商業利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英國使團提出要在舟山購買生絲、茶葉以及瓷器等物品的時候,中國的官吏卻沒有一個感興趣的,甚至以言商事為恥。
英使團不可抹殺的「貢獻」
馬戛爾尼使團此行所掌握的相關資料為英國以後同清朝的接觸打下了紮實的基礎,甚至也為四十多年以後晚清接連發生的歷次外國列強入侵中國提供了重要情報。譬如,隨員巴勞的《中國旅行記》的首頁,就是當時京城的重要軍事門戶通州協的副將王文雄穿著朝服的半身像。而且,在該書中有很多關於清朝官署與中國軍隊的武器、大炮等珍貴圖片,軍事機密大量泄露,當時的軍事官員不僅執迷不悟,反而以此為榮。
1793年9月4日(乾隆五十八年),乾隆皇帝前往承德萬樹園接見馬戛爾尼。馬戛爾尼使團隨團畫家威廉·亞歷山大繪的水彩畫。圖/William Alexander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在英國大使的日記中還有一個隨員畫家亞歷山大細心製作了中國兵站的圖形。對於這一切,清朝的官員們竟然也很麻木。作為英國使團二把手的斯當東把來接應使團的所謂清軍精銳視為「既笨重又有女氣,沒有一點兒軍人氣概」的烏合之眾,與強悍的使用著「歐洲新式火器」的英國軍隊一比較,他一眼就看出了兩者之間的巨大差距。而且,富有軍事經驗的斯當東也判斷出當時英國野炮的威力遠遠超過了「沉重笨拙」發彈只約兩磅至四磅的中國大炮,他斷定英國野炮突破素稱堅固的中國萬里長城毫不費力!對於中國社會、清朝軍隊的了解漸次深入以後,使團頭領馬戛爾尼甚至露骨地對其隨員說:「只要我們(英國)派兩三艘小戰艦,不消兩個月工夫,就可以把中國沿海的海軍全部摧毀。」
由此,就不難看出,公元1792年的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不僅僅帶著商業目的。實際上,歷史後來也充分證明了他們當時「搜集」的很多情報,無論主觀還是客觀上,都確實為中國近代史上英國等列強軍隊兩次鴉片戰爭獲勝做出了不可抹殺的「貢獻」。而這一切,恐怕是號稱睿智神武的乾隆皇帝做夢也沒想到的——他的好大喜功與毫不設防貽患甚大——他老人家只是在馬戛爾尼使團人員的臉上看出了「驕矜」之氣,而一時的不痛快罷了,沒想到那竟是號為中朝上國的清朝後來一切奇恥大辱的肇始。
所以,從大歷史的角度來考量,馬戛爾尼使團並沒有辱沒當時英帝國賦予他們的使命,雖然一時沒有達成實質性的商業項目,但是,他切實深入地了解了中國市場的需求,獲得了許多可貴的商業情報,看到了無限的商機,看出了大清國的脆弱與軟肋,甚至顢頇愚昧,堅定了一個號稱文明的先進國家侵略落後而龐大的國度的野心。作為英國18世紀著名的政治家、皇家大臣和外交家的馬戛爾尼,帶領他的使團成功完成了一個貪婪帝國所交付的使命——這一切,為日後兩國之間的關係命運埋下了伏筆。
告訴你一段真實的歷史!
請大家關注歷史君微信:lishi1945
實在想不出答案,點下面吧!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答案,答案太出乎意外了
推薦閱讀:
※徐婉雲:如何認定惡意透支的非法佔有目的
※【關於舞蹈那些事兒】少兒舞蹈教學應始終以「激趣」作為核心目的
※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
※目的和意義的區別是什麼?
※斯諾登昨日「逃離」香港 目的地:經俄羅斯到委內瑞拉
TAG: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