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醫生手記 走近德國醫生

江蘇省無錫市人民醫院骨科 丁濤

2012年6月到8月,我赴德國巴符利亞州紐倫堡的KLINIKENDR.ERLER骨科醫院進修3個月。在德國,您能感受到以堅毅、認真為代表的德意志民族精神。進入醫院前,所有人先經由地下室更換全身服裝,出現在工作區域時大家已經是整齊劃一的白T恤、白褲子和白大褂,一群醫生匆匆走過時煞是好看。德國醫生客觀、守時是最突出的體現,6:55空無一人的晨會會議室,7:00已經坐滿,交班結束大家起立時不約而同的動作堪比軍隊。我主要談談在德國進修讓我體會最深的幾點。

  手術器械精良絕不「將就」

  國外手術器械非常精良,做一個常規PLIF手術器械就可以擺滿7~8個器械桌。單手術刀就幾種式樣,切不同的組織或是不同個體的同種組織,會選擇不同的型號。骨科常用的骨鑿也是不同厚度、寬度、弧度的型號一應俱全,在使用時會慎重選擇,絕不將就。術中各種類型的拉鉤系統是德式手術主要特色之一,無論是頸前路、胸腰前方側前方和常規的腰椎後入路,均有設計合理、固定牢靠、暴露充分的自動拉鉤系統,在不需要任何一個助手人工扶持的情況下提供給術者一個清晰、穩定、持久、安全的操作條件。在這種利用工具的風格下,國外進修醫生的主要難點在於擺脫國內那種「將就」的作風,要不厭其煩地細心觀察他們如何選擇和利用工具,這些不僅能規範我們的手術,甚至會給您帶來改良國內手術器械的靈感。

  團隊配合高效擺脫冗長的接台程序

  工具再精良也離不開利用工具的人,在國外學習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學習歐美醫療系統嚴謹的管理和團結的團隊配合。

  每間手術室都與麻醉室、洗手室、護士工作兼轉出通道室相聯。手術醫生進入手術室前,麻醉師己在麻醉室安排好了患者,器械護士已經將手術需要的無菌物品準備好,醫生進入手術室後指導擺放體位,定位後手術立即開始。上一台手術接近尾聲時,麻醉師已經把下一個患者接進麻醉室插好了管、置好了深靜脈,一切就緒,手術一結束,原本似乎安靜的巡迴護士、麻醉師和清潔工們馬上活躍起來,麻醉拔管時間非常迅速,基本上是貼好切口敷貼,翻身到運輸床上的同時,氣管插管已經拔掉了,病人已經平穩地清醒了。所以所謂的手術銜接時間,如果除去打掃和消毒的5分鐘,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交班一氣呵成沒一句廢話

  由於國家醫療資質的設置差異,進修醫生應儘快了解所赴國家科室人員配置狀況。例如,德國採用三級醫生制度,由上到下分別為:主任、主診醫生和普通醫生。主診醫生已經是獨擋一面,各有所長,普通醫生的輪轉期限為5~6年,除了骨科各專業外還包括ICU和康復,值班一次就是一周,觀察處理所有病人的病情變化。醫生們一大早就會在辦公室電腦前整理交班材料,交班一氣呵成,聽起來感覺像準備了好幾個月的稿子,上級醫生的點評也是簡短精悍,直切要害,除了極少數病人從外院帶來的X線片外,所有影像資料均是實時由彙報者在敘述的同時操縱電腦,經投影儀投射到大屏幕上,每個需要審視的MRI和CT的層面均動態展示,隨時進行必要的細節放大。國內醫生赴德進修就非常有必要掌握一些必備的英文和德文專業方面的書面和口頭交流,否則會造成互動的缺乏,影響學習效果。

  操作如同流水線有明確的規範

  在技術交流方面,應力排國內的傳統思維方式的干擾,例如國內醫生喜好追求所謂「個人技術」,但在國外,手術操作有明確的規範,就像一條流水線,生產出的是標準件。一個科室的醫生從主任到主診醫生,到下面的普通醫生,乃至因此影響的咱們來自中國的訪問醫生,每一步的基本操作都似出自同一雙手,要理解的是,在西方工業文化傳承下的現代西方醫學,團隊中不斷無保留溝通改進後的「規範」,恰恰是有效地保證手術效果、避免併發症出現的關鍵,非常值得我國學習。

  生活感悟:

  在德國每天需要很早起床,坐長時間的公交和電車來到醫院,要克服生活上不便,盡量在超市購獲必需的食物。同時,不要放棄晚上的時間,白天積累的大量照片、備忘錄音要利用此時認真整理並記錄心得。相信只要大家刻苦努力,赴外學習雖然是艱苦的,但一定會給您帶來巨大的收穫。

(來源:健康報網)

推薦閱讀:

糖尿病醫生:如果你有糖尿病,遇到這張表上的食物一定要遠離!
醫生的工作強度如何?
中醫很好懂之中醫生理學(三)
第二屆道醫會羅震天醫生獻寶
問醫生|別再問痣能不能祛,醫生要瘋了

TAG:醫生 | 德國 | 青年 | 青年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