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太極拳的內功

淺談太極拳的內功(2011-07-17 09:52:09)

淺談太極拳的內功

吳煥庭

我小時候系統學習查拳4年多後開始學習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極拳。後又學習通背、螳螂、鷹爪、八極、戳腳、摔跤、拳擊、柔道等項目。數十年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從未放棄過其它拳種的同步練習。切身體會武術中各流派各拳種之間的根本原理和實踐是完全相同的,一專多能博而不雜對太極拳技藝的學習和掌握有益無弊!反之,太極通萬事通,搞明白了太極拳的運動原理和運動規律,也就搞明白了其它拳種在形、神、力(勁)運動中矛盾對立的統一。

螳螂拳演練剛猛雄渾中講究和強調的重點是松腰腹,松肩松胯,氣沉丹田。在注意上述要點的同時,更要注意套路中高起低伏的反差運動和變化中的節奏感,同時注意和呼吸的配合,否則一分鐘打完七、八十個動作便會心臟缺氧氣喘吁吁。我多年練習多種拳術體會,太極拳的理論和指導思想完全適用其他不同流派不同拳種,反之,其它優秀拳種的重要理論同樣適用太極拳。太極拳根基於傳統武術發展而來,決不是橫空出世,仙傳神授。

太極拳慢練也有個度,不是一味的越慢越好。這只是太極拳運動指導思想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許多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的東西容易誤導我們的實踐,更會造成我們的思想混亂。太極拳單純就盤架子而言必須慢練,這是她特殊的運動方式和技術要求而形成的。以楊氏85式為例20至25分鐘為宜。這樣的速度,已經能夠讓我們去體驗和領會太極拳的運動規律和勁路轉換,速度過慢就會出現獃滯。練習中體驗不到太極十三勢,領會不到「掤捋擠按採挒肘靠近退顧盼定」在運動中是如何具體表現的,就無法表述太極拳的靈動與渾厚,就會出現周身渙散,就不能做到節節貫串周身一家,更不會享受到行雲流水甚或長江大海滔滔不絕的磅礴氣勢。

武術中自古以來就不存在內、外家之分,更不存在傳說中的神奇內力、內功。每個人身體產生的力量都有他的極限。絕不可能通過某種神奇的練習就可無限制增長,當代舉重運動員的實踐和舉重運動已明白地說清楚了。

所謂內力、內功,稱之為基本功應該更準確。內功包括技術和精神兩個方面的內容,技術層面簡略說包括單一招式訓練、招式的技術組合訓練、套路訓練。通過這些基本的技術訓練目的是讓身體而不是大腦產生記憶,從而訓練人體骨骼、肌肉以及全身的協調暢達繼而向本能的反應演進。這些我們可以通過央視春晚的經典舞蹈節目「千手觀音」,去感觸和分析聾啞人是如何通過千錘百鍊讓身體而不是大腦產生記憶,繼而激發每一位聾啞舞蹈演員的身體本能反應。

內功也就是基本功還包含速度、力量、體能、長距離負重奔跑,移動、彈跳、擊打能力、抗擊打能力,競技比賽經驗教訓的積累。還要加強空間、距離、站位搶位,意志、毅力等綜合能力的修鍊。

靜為無,動為有;無為零,有為一;無中生有,得一足矣!一開一合,開合之間全憑千錘百鍊之身體記憶本能,信手拈來。臨敵用大腦記憶之招招式式必敗無疑。由極複雜上升至極簡單是一個艱難而又痛苦的過程。練拳、讀書、思考揣摩,行功日久,複雜的東西簡單到極致返璞歸真,才能逐步攀登太極無招全身是招,太極無法全身是法,挨著何處何處擊的「神明」境界。

近來看到一些太極拳的電視教學節目,教授什麼大小周天、丹田運轉貫通任督二脈,強調練好太極拳必須堅持站什麼無極樁、渾元樁之類的「樁功」,對這些內容和練習方法我不能認同。太極拳靠的是行拳過程中的「活樁」,而不是站「死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太極拳功夫是靠紮實的基本功、天賦和勤奮換來的,是需要付出血汗和時間成本的。完全靠虛幻想像出來的東西沒有用。更重要的是正確認識傳統武術,如何去掉套路訓練中的裝飾性和表演性,還原技術組合或單一技術動作的本來面目,為我所用。

以上的簡單概括不全面也很不詳細,但我想表達的是:武術的傳統理論,尤其是被世人公認的經典理論,本身沒有錯,仍是我們學習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關鍵是今天我們能不能真正認識它繼而掌握它?內功不是虛幻似是而非的東西,內功就是基本功,基本功就是內功。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推薦閱讀:

難得一見的太極心得
太極拳之內篇/問答
[轉載]皇太極疑人也用
洪均生詮釋《太極拳論》
陳氏太極拳內勁精髓之丹田力/陳顏勝

TAG:太極拳 | 太極 | 內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