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沉思]悲劇英雄袁崇煥

百家講壇的閻崇年,紀連海紛紛講到袁崇煥,紀連海更是完全沉浸在袁崇煥的世界裡,講到後來覺得自己就是袁崇煥,那種委屈無奈讓他如萬箭穿心淚灑當場。我很早以前看過金庸先生的《袁崇煥評傳》,忍不住重翻了一遍,很難相信中國歷史上這麼一位古希臘神話般的悲劇英雄,讓這麼多人崇敬!真不明白張藝謀拍的《英雄》為什麼將英雄理解成為復仇讓位於天下大局,如此狹隘小氣。英雄,當是精神高貴如袁崇煥。可惜當代導演寧可製造《無極》《夜宴》一類的爛片,也沒人肯去理解表現袁崇煥的這種高貴的精神。

  懷著敬仰之心,我也再來寫些文字,就算作為讀後感吧。袁崇煥的生平就不再多說了,閻崇年的《明亡清興六十年——袁崇煥之死》,金庸的《袁崇煥評傳》都有和評書一樣精彩的講述。

  我想說說袁崇煥身上,史詩般的悲劇英雄光芒與悲愴。

  英雄都具有非凡的人格感染力,威信,統率力。袁崇煥也不例外,人如其名,煥」,是火光,是明亮顯赫、光彩輝煌。他大火熊熊般的一生,將身邊無數平常之人燃燒鍛煉成了像他一樣的忠烈。

  袁手下大將趙率教原本是個極其滑頭的人,早在袁崇煥主管遼東軍事以前,趙率教是主帥袁應泰的中軍(參謀長)。努爾哈赤進攻遼陽,袁應泰是不懂軍事的文官,這個戰役指揮得一塌胡塗。清軍攻破遼陽,袁應泰殉難,趙率教卻偷偷逃走了,論法當斬,不知如何得以倖免,想來是賄賂了上官。這樣一個人,袁崇煥對他確是真切的關懷與保護,同時趙率教耳濡目染袁崇煥一腔熱血,頂著各方壓力,早將個人生死榮辱置之度外,孤獨並執著的經營著遼東防線,想必也頗受感染。到了錦州大戰時,他突然之間似乎變了一個人,率兵奮勇死戰,和皇太極部下的精兵大戰三場,勝了三場,小戰二十五場,也是每戰都勝。最後在北京保衛戰中犧牲,笑卧沙場。

  再說另一位袁手下大將祖大壽,皇太極兵臨北京城下,崇禎皇帝卻在這時認為袁崇煥通敵謀反,逮捕下獄。祖大壽憤怒之下帶著部隊返回遼東,置危險中的北京城和皇帝不顧。袁崇煥在獄中,修書給祖大壽,勸他帶兵回來保衛京城。可想而知,袁崇煥寫這封信給祖大壽時是多麼的委屈與無奈,冰冷的硯台,凍僵的手,淌血的心。祖大壽看到的袁督師的信號啕大哭,全軍亦痛哭。無法想像祖大壽當時的心情,悲痛,傷心,憤怒交織著。儘管最後他還是率部回北京了,但崇禎皇帝也下了決心必殺袁崇煥。九五至遵的皇帝居然都無法用他的權威控制軍隊,身陷死牢的袁崇煥,卻依然能夠用他即將熄滅的生命火焰感召他的將士。

  袁崇煥的部將,一個個從麻木苟且脫胎換骨成了忠勇的猛將。就連魏忠賢的閹黨,在袁崇煥手下也變成了忠義之士。魏忠賢專權時,給時任遼東巡撫的袁崇煥派了兩個絲毫不懂軍事的太監做監軍。這兩個錦衣玉食慣了的太監,到了遼東卻並沒有作威作福。反而跟著袁崇煥巡視防線,修築工事。在寧錦大戰時,兩個太監一個在錦州,一個在寧遠,都是在城上和將士一起奮勇作戰,誓死守衛。能讓魏忠賢的黨羽轉變成不怕死的忠義之士,可見世上本無善惡好壞,關鍵要看是什麼人領導。袁崇煥就是這樣的人,自己是一團烈火,點燃了所有麻木的人胸中正義忠勇的火焰。

  凡事跟袁崇煥沾邊的人,無有不是人格高貴慷慨悲壯之士,從這些人身上,我們看到了袁崇煥的精神火焰,看到了人性中正義、忠義、信義的光芒。當袁崇煥下獄時,有一個叫程本直的布衣書生慷慨的為袁崇煥喊冤,申請為袁崇煥而死,結果,崇禎殺了他,圓了這個慷慨俠義的書生的意願。後來,更有一個忠義的余姓僕人,收拾了袁崇煥的遺骸葬於北京廣渠門外,並且世代子孫為袁督師守墓。

  但凡悲劇英雄,都無畏命運。「雖千萬人吾往矣」,「明知不可而為之」。所謂英雄,他們生命的意義不再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是為了高貴的信念。

  就像希臘神話中的特洛伊之戰,特洛伊王子赫克托爾和英雄阿克硫絲的繞城大戰。當赫克托爾的風流弟弟帕里斯帶來了傾國傾城的女人海倫,他就知道特洛伊會面臨一場浩劫,甚至會因為這個女人而在戰火中毀滅。然後,他沒有去逃命,而是率領特洛伊軍隊同希臘軍隊戰鬥著,為了國土城池,為了榮譽,為了信念。雙方几十次惡戰,最後,一番城下對決,赫克托爾死在阿克硫絲劍下。那一幕,讓人的悲愴到了極點。古希臘的英雄被命運打擊,袁崇煥是被時勢打擊,時勢和命運本質上是一回事。

  袁崇煥中進士後,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縣。天啟二年,他到北京來報告職務。他平日是很喜歡高談闊論的,大概在北京和友人談話時,發表了一些對遼東軍事的見解很是中肯,引起了御史侯恂的注意,便向朝廷保薦他有軍事才能,於是獲升為兵部職方司主事。袁崇煥任兵部主事不久,明軍在廣寧覆沒,滿朝驚惶失措。清兵勢如破竹,銳不可當,自萬曆四十六年到那時,四年多的時間內,覆沒了明軍數十萬,攻佔撫順、開原、鐵嶺、瀋陽、遼陽,直逼山海關。明軍打一仗,敗一仗,山海關是不是守得住,誰都不敢說。山海關一失,清兵就長驅而到北京了。於是北京宣布戒嚴,進入緊急狀態。就在這京師中人心惶惶的時候,袁崇煥騎了一匹馬,孤身一人出關去考察。兵部中忽然不見了袁主事,大家十分驚訝,家人也不知他到了哪裡。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詳細報告關上形勢,宣稱:「只要給我兵馬糧餉,我一人足可守得住山海關。」這件事充分表現了他行事任性,很有膽識,敢作敢為而腳踏實地,但狂氣也是十足。若在平時,他上司多半要斥責他擅離職守,罷他的官,但這時朝廷正在憂急彷徨之際,聽他說得頭頭是道,便升他為兵備僉事,派他去助守山海關。袁崇煥終於得到了他夢想已久的機會,雄心勃勃的到國防前線去效力。

  單騎闖塞,毛遂自薦,袁崇煥第一次出山是何等的豪邁。然而,經歷了邊關的戰火和複雜的政治鬥爭,況且袁崇煥本來就是書生,史書兵書讀得很多,讀書思鑒,他很清醒地看到了他未來會面臨的命運。天啟末年,他取得寧錦大戰的勝利卻因為魏忠賢的迫害辭官回家。崇禎皇帝一上台,就立即著手召喚袁崇煥回來主持遼東軍事。並且封了袁崇煥為薊遼督師,督師是什麼,是宰相首輔統率部隊時,才叫做督師。兵部尚書(相當於國防部長)統軍,只能叫做總督。再次一級的文官統軍,是巡撫。武官的最高職位只能是總兵。袁崇煥面對皇帝如此高的信任,內心卻十分的清醒,他在給崇禎皇帝的奏章中說道:「軍中可驚可疑者殊多,但當論成敗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為怨實多,諸有利於封疆者,皆不利於此身者也。況圖敵之急,敵亦從而間之,是以為邊臣甚難。陛下愛臣知臣,臣何必過疑懼?」他在二次出山之時,就想到了行軍打仗,貌似可疑的事情很多,敵人肯定會利用這些來離間,也預料到了督師高位下的是刀山火海的危機。然而,袁崇煥畢竟是袁崇煥,他的悲壯氣概,或者說是蠻子性格,使他「縱是刀山火海,吾往矣」。

  明朝末年的中國,已經浸淫在儒家中庸之道數千年,文官們早已是明哲保身為先,識時務者為俊傑。按易中天的話,這是一個羊的時代。只有先秦才是虎豹的時代,才會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氣概。袁崇煥不是卑微苟且的羊,金庸先生說袁崇煥是一柄鋒銳絕倫、精剛無儔的寶劍。當清和昇平的時日,懸在壁上,不免會中夜自嘯,躍出劍匣;在天昏地暗的亂世,則屠龍殺虎之後,終於寸寸斷折。袁崇煥就是一腔熱血化碧成劍,縱然寸寸折斷,也會躍出劍匣,呼嘯長空,屠龍殺虎。

  但凡悲劇英雄,往往是不被世人理解,精神上十分孤苦。袁崇煥一生,可謂「心苦後人知」。

  早在袁崇煥到遼東之前,努爾哈赤的八旗軍攻陷撫順,鐵嶺,瀋陽,遼陽,佔領了遼東大片土地,明朝的老百姓淪為後金的奴隸,過著悲慘的生不如死的生活。而明朝的軍隊卻節節敗退,屢戰屢敗。袁崇煥來了,那時他只是個小小的僉事,他營築寧遠城,屯田練兵。當不可一世的努爾哈赤舉兵來襲時,主帥高第慌忙將所有兵力部署撤回山海關,倔強的袁崇煥堅決不撤,誓死留守孤城寧遠。當時,城裡的老百姓並不買他的帳,他們認為袁崇煥為了自己的功名棄全城百姓的生死於不顧。戰爭打起來了,並且非常的慘烈,城中百姓從惶恐轉變成咒怨,他們知道,和後金軍隊打得越激烈,戰敗後俘虜受到的折磨也就越慘。最終袁崇煥憑著堅固的城池和威力無比的大炮,重創了努爾哈赤的八旗軍,連天命汗努爾哈赤本人,也被炮火重傷。史書記載當時的寧遠「全城大哭」,是百姓感覺安全了,感謝袁崇煥保衛了他們,還是慚愧?事實上,更多的應該是羞愧無顏面對袁崇煥。

  努爾哈赤在這一戰後,傷口的感染,加上一輩子不曾打過敗仗卻被袁崇煥打得如此狼狽的憤恨,不久就與世長辭了。他的兒子皇太極繼承了汗位繼續和袁崇煥作戰。當皇太極也無法攻陷山海關—寧遠—錦州的遼東防線時,於是便取道蒙古,繞道直攻皇城北京。這下子剛剛登機的崇禎皇帝慌了,慌忙叫袁崇煥回來保衛北京。袁崇煥兩天兩夜急行軍三百里,比皇太極早了兩天到達北京城外。然而崇禎皇帝卻不許袁崇煥的部隊進入北京城,讓他城外迎戰。再是猜忌心強的皇帝,因為統帥的威望聲望高而忌憚到這個份上,可謂空前絕後了。更讓袁崇煥傷心的應該是北京城的百姓,因為皇太極軍隊在京郊的燒殺搶掠,讓他們產生了極大的恐懼,他們認為,滿清八旗軍是袁崇煥引來的,把憤怒都傾注到了袁崇煥身上。皇太極正是利用了皇帝的猜忌心和老百姓的愚昧,一個小小的反間計,致使袁督師慘遭凌遲之刑,百姓們憤恨咒罵觀看他遭受千刀萬剮的酷刑,紛紛掏銀子買其肉來生吃。他誓死保衛的皇帝和蒼生,卻將他活活地吃掉。這般悲慘委屈,可謂空前絕後。

  其實,早在袁崇煥在遼東主持大局時,他就和皇太極書信往來,商議「議和」,雙方都需要時間,袁崇煥需要修築工事,屯田練兵。皇太極需要鞏固汗位和平定朝鮮。雙方就在這一來一往的書信交流著,爭取這寶貴時間備戰。袁的行為卻為迂腐的文官大夫集團視作通敵,漢奸,有損國威。袁崇煥性情剛烈,為了大局,這些他都忍了。至於皇帝,面對文官們彈劾袁督師和敵軍書信往來討價還價,心中已有不滿和疑慮,加之袁崇煥的聲望越來越高,更讓他隱隱地動了殺機,然而,表面上,他還是一如既往地支持袁崇煥。

  皇帝疑心,文官彈劾,百姓咒罵。面對這一切,袁崇煥有一句詩叫做「心苦後人知」,他蒙受千古奇冤,其精神與肉體的痛苦都已到達了極至。他所希望的,也僅僅是後人能夠知曉體諒他的苦。為袁崇煥平反冤情的是大清朝的乾隆皇帝,他為袁的生平而感慨良嘆,並派人尋找袁崇煥的後人,結果只找到袁的一些遠房支系,並為這些八竿子打不著的袁氏後人封了小官。但這一切顯得太過於微不足道。

  最後,再來說說崇禎這個性格變態的皇帝。袁崇煥的悲劇,不怪皇太極,只怪崇禎,是崇禎的猜疑殘忍造成的。《三國演義》中曹操也是秉性多疑,因此才有「群英會蔣干中計」曹操怒殺了蔡瑁張允。然後事後曹操立刻就明白是中計並後悔莫及。崇禎逮捕袁崇煥八個月後,才下令殺袁崇煥,足見他在殺與不殺之間徘徊了很久,最終固執戰勝了理智,那個反間計只是一個借口。

  且看,他在位十七年,換了十五個大學士(相當於宰相或副宰相),十四個兵部尚書,殺死或逼得自殺的督師或總督,除袁崇煥外還有十人,殺死巡撫十一人、逼死一人。這些被殺的官員,有些昏憒胡塗,有些卻也忠耿幹練,這樣一個殘忍猜忌的人,也只有亡國自殺一條路了。

  對比後世的曾國藩,同是書生帶兵,曾國藩同太平天國打了十幾年,其間也沒少敗給過太平天國軍隊,當然更少不了和敵方將領通氣談條件。然而曾國藩的後台慈禧太后,恭親王奕忻給他卻是一路陞官,十分的信任。並不是說慈禧奕忻更有容人氣度,只能說他們懂得最起碼的權謀政治道理,那就是:讓能做事情的人去做事情,該裝糊塗的時候糊塗,該明白的時候明白。可惜,崇禎作為皇帝,卻因為自己的性格弱點,連帝王最基本的權術都不會玩了。

  金庸先生對袁崇煥的評價我很認同,袁崇煥不是高瞻百世的哲人,不是精明能幹的政治家,甚至以嚴格的軍事觀點來看,他也不是韓信、岳飛、徐達那樣善於用兵的大軍事家。他行事操切,性格中有重大缺點,然而他憑著永不衰竭的熱誠,激勵了所有的將士,將他的英雄氣概帶到了每一個部屬身上。他是一團熊熊烈火,把部屬身上的血都燒熱了,將一群萎靡不振的殘兵敗將,燒煉成了一支死戰不屈的精銳之師。他無畏時勢命運,無畏個人榮辱安危,雖刀山火海,亦縱身前往。他一心為國為民,用熱血生命保衛著城池國土和民族的尊嚴信念,卻不被世人理解,蒙受千古奇冤。他是一個真實存在過的,真正的英雄!

  最後,這段文字是金庸先生的,文筆悲愴,借來一用:

  在北京城的深宮裡,十八歲的少年皇帝在拍著桌子發脾氣。他又是焦急,又是害怕,不斷的問太監:「袁蠻子寫了信沒有?怎麼還不寫好?這傢伙跟我過不去,非將他千刀萬剮不可。你們再去催,叫他快寫信給祖大壽!」他憔悴蒼白的臉上泛起了潮紅,眼中布滿了紅絲,不斷的說:「殺了他!殺了他!」……在陰森寒冷的御牢里,袁崇煥提筆在寫信給祖大壽,硯台里會結冰吧?他的手會凍得僵硬嗎?會因憤怒而顫抖嗎?他的信里寫的是些甚麼句子?淚水一定滴上了信箋罷?皇帝的信使快馬馳出山海關外,將這封信交在祖大壽的手裡。祖大壽讀信之後,伏地大哭。訊息傳了開去:「督師有信來!」遼河大平原上白茫茫的一片冰雪。數萬名間關百戰、滿身累累槍傷箭疤的關東大漢,伏在地下向著北京號啕痛哭,因為他們的督師快要被皇帝殺死了。戰馬悲嘶,朔風呼嘯,綿延數里的雪地里儘是伏著憤怒傷心的豪士,白雪不斷的落在他們的鐵盔上、鐵甲上……


推薦閱讀:

守望先鋒中狹路相逢時,遇到哪個對方英雄壓力最大?遇到哪個英雄會異常開心?
【千古英雄人物】韓信(七) 四面楚歌
大銀幕上最有型的動作英雄,蝙蝠俠我只這個男人
歷史是大眾還是英雄創造的?
1984對越戰爭中,讓人肅然起敬的英雄有哪些?

TAG:悲劇 | 英雄 | 袁崇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