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美國耶魯的高見――評陳志武教授《農業發展的極限》

來自美國耶魯的高見――評陳志武教授《農業發展的極限》    作者:老田    首發三農中國網站(www.snzg.net)    陳志武教授說「人為的制度性障礙是大家已討論很多的因素,如果不廢除戶籍制度、不全面開放城鄉人口流動、不取消不公平的農產品行政定價、不取消對農民的不合理徵稅、不取消對農民的就業歧視,城鄉收入差顯然不可能不進一步惡化。」在這樣的小小問題上面,陳志武教授是隔著太平洋來看中國三農問題的,可能是因為望遠鏡的倍數不夠、或者受地球曲率的影響,難免有看模糊的地方,原本不足為怪。實際情況是:中國自從鄧小平主政之後,恰恰充分注意了要對農產品「公平定價」,主要措施就是大量進口國外的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目標就是保證中國市場的農產品價格不高於全球平均的「公平水平」;中國的主流經濟學家如茅於軾先生等,還唯恐進口農產品支持的定價政策有變,呼籲要讓國外的農產品在中國市場上來「發揮比較優勢」,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中國農民獨自承擔因土地報酬遞減引發的後果,防止「城裡人」承擔「高價格」以分擔土地報酬遞減引發的農業高成本。    對於中國農民進城就業問題,中國的自由主義大腕和主流經濟學家如秦暉和張曙光等,早就深刻認識到了中國城鄉隔離和就業歧視的實質,這個制度安排不利於把城市工人的工資壓低到農民工水平,所以堅決主張農民工自由進城和藍領工人平等就業,目的就是要實現「同一個工資率」;張曙光先生還安慰政府不要擔心,說「貧民窟」在城市出現不會給政府丟臉。他們因為都是近距離觀察,所以比耶魯大學的陳教授看得更清楚:中國城市的就業歧視不是排斥了農民的就業機會,而主要是剝奪了資本家的利潤空間,保護了城市裡的藍領工人。如果完全撤除這些歧視政策,可以把藍領工人的工資大幅度壓低,在中國具體的「勞動力無限供給」態勢之下,農民工願意接受的工資才是最後的市場均衡工資,這當然就意味著藍領工人全部進「貧民窟」了。在這個要害問題上,陳教授犯了一點小小的錯誤,中國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係和平衡狀況,還是本土的主流經濟學家們掌握得比較準確一點。    陳志武教授還說「新革命成功後的『備戰備荒』、各地『自給自足』的意識形態和政策,又再一次把國人訂在土地,以致到1978年時的農業就業人口還佔全國就業人口的80%,使中國脫離不開傳統農業社會裡。」原本大家都以為「『備戰備荒』、各地『自給自足』」是應付戰爭威脅的實踐方略,按照陳志武教授的最新定性,原來是一種「意識形態和政策」,這個見識確屬發前人之未見,中國人已經被舊見識蒙蔽了好幾十年了;更為奇特的是,陳教授說在這個備戰政策下,中國在西部進行的「三線建設」和幾十個新城市的崛起,都是與工業化和城市化完全無關的,實現的是「使中國脫離不開傳統農業社會裡」「再一次把國人訂在土地」。看來陳志武教授就算是朝一副磨盤看一眼,也能夠看得比別人更深刻些,真教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陳志武教授反覆列舉美國的發展進程為例,把美國的農業和第三產業發展作為例證來講,但是陳教授忘了告訴我們:中國是不是有複製美國經濟發展道路或者經濟結構的可能?比如說中國能不能造就第二個「微軟」,或者即便是中國造就美國同樣的產業,世界市場上的競爭狀況和價格態勢又將如何變化,中國能否就因此象美國那樣造就自身的壟斷地位,並在壟斷價格的基礎上獲得壟斷利潤,如果沒有壟斷利潤的支持,中國的第三產業發展空間又會有什麼不同?最終也許需要說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中國有變成美國的可能性,還要解決如何把美國變成中國的問題,否則的話肯定會影響到中國產品的競爭態勢和實際收益。    陳教授說「基於這些考慮,在中國,也許未來每增加一千萬個第二產業工作機會,可同時創造兩千萬個以上的服務業工作機會(實際這兩類工業的工作機會增加比例可以更多,關鍵是如何通過制度改革為第三產業創造環境)。加上中國第三產業佔GDP的比例只有30%左右,幾乎為世界一百多個國家中最低的,因此第三產業的就業潛力最大。」我們長年累月居住在國內,對中國的第三產業發展還算是有點感性認識,按照陳教授的說法,中國的第三產業比例太低,應該是發展得很不好,但是我們的日常感受則完全不同,舉凡商業、飲食、運輸業、金融業等等,沒有一個行業不是發展過剩並出現惡性競爭局面,幾乎找不到順利成長的行業空間。陳教授能夠譏笑「畝產萬斤」,足見陳教授很是高明,但是如果第一、第二產業沒有壟斷利潤,還會不會有足夠的剩餘和資源流到第三產業並支持其健康發展呢?還能不能支持中國的第三產業達到美國那樣高的比例呢?我們的愚見是「人有多大產、地有多高產」不可能成立,就算是在中國發展第三產業,也一樣是需要社會剩餘流入來支持的,產業發展空間不是一個高明的政策就可以解決的,不知道陳教授以為然否?    高人總是難免「先天下之憂而憂」,陳教授擔心中國人很愚蠢,硬要把農民都困在土地上,陳教授的憂慮和擔心在文章中間隨處可見「我們傳統的一談『以工商為本』就頓時感覺肚子『咕咕叫』的觀念是沒有根據的。」「按經濟學常識,資源應該向收益高的行業配置。在明顯看到農業的極限、看到農業收入必然越來越無法增長的大趨勢下,怎麼還要往死胡同里鑽?我們知道繼續靠發展非農來解決農民收入與就業問題是會很艱難,但各國的經驗表明這至少是可能成功的路。也就是說,差別在於:重新靠發展農業為農民增收是一條死胡同,而另一條路也很難,但至少還是通的。」「這證明中國在快速城市化、工業化,終於在逐步實現自晚清開始的一代代『現代化』追求者的夢想,也終於在糾正宋朝之後走了幾百年的錯路。」我很負責任地告訴陳教授,不管中國還有多少人還要搞「新重農主義」,但是大家都普遍認為農村勞動力有大量剩餘,有人估計今天農村勞動力要多出三分之二,並沒有人一定要把農民固定在土地上,這一點請陳教授務必不再操心,還是希望陳教授發揮自己的專業智慧,在核心和要害問題上多出點高招,比如中國如何在第一和第二產業都普遍陷入衰敗的情況下,繼續提高第三產業的比例。    陳教授又說「農業與工商業的客觀本質差別也是顯然的。正因為此,真正改變城鄉收入差別的長久辦法沒有別的,只有由國家補貼、資助農村基礎教育,保證九年義務教育,那才能真正降低城鄉差。」看來陳教授不太清楚中國的就業狀況,中國不僅是藍領工人過剩,教育產業化進程中間的大學擴招政策,已經很執行了一些年月,今天大學生就業也是極端困難的,這不僅反應在就業工資越來越低、逐步與農民工的收入水平靠近,而且還體現在就業機會也越來越少上面,要不陳教授想辦法幫助他們移民去美國怎麼樣?移民萬一辦不成,幫助他們進行偷渡或者申請政治避難也可以嘛。    總體看來,陳教授除了不清楚中國的大學生和藍領工人就業市場的供求關係、不了解中國第三產業發展的現狀和資源基礎、不知道中國市場的農產品定價機制之外,其他的都是高見,而且還都是來自美國的高見,據說還是業經多個先進國家的發展經驗證明了的,我們都沒有什麼異議。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126336.shtml
推薦閱讀:

美媒:克里來訪被俄視為美國投降信號|美俄關係|克里|俄羅斯
中國富豪60%有移民傾向 美國成首選
Tidal猛升21位高居美國App Store免費下載Top3
無量壽經菁華  (第五集)  1996/9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32-05
中國留學生在美遭遇天價手術費為何會引起廣泛關注?

TAG:美國 | 農業 | 發展 | 教授 | 極限 | 農業發展 | 陳志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