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武則天的成功,得益於她的胸襟

武則天的成功,得益於她的胸襟

來自有書

00:00 15:11

文 | 井姑娘 ·主播| 姍姍

各位書友大家好,今天晚讀,我們來共讀本書的第24頁至第49頁。

戲的開頭,都要有個精彩的亮相。唐詩亦然。蔣勛先生選了《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中國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他的詩作留存下來的非常少,可是後人提到這首詩,稱它是「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做詩人做到這樣真是很過癮。

此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一共有九次轉韻。整篇詩沿用陳隋樂府舊題,由景、情、理依次展開,以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創造性地描繪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

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從《春江花月夜》的出現,蔣勛先生提出了四個很重要的字——水到渠成。

聞一多先生說,南朝的宮體詩不是一個空白,而是一個污點,貧血而畸形的宮廷生活催生了貧血而畸形的詩歌,兩者又互相影響,於是整個社會都處在綺靡委頓的籠罩之下。

於是,在「人人眼角里是淫蕩,人人心中懷著鬼胎」的詩風影響下,上至皇帝公卿,下至庶民百姓,人人的心靈都被毒化了。

唐朝建立之後,新的統治者和大臣們總結出來的南朝滅亡的教訓,其中有一條就是沉溺於亡國之音,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物極必反,墮落到了盡頭,也就是振興的開始。終於,在被宮體詩毒化了一百多年後,張若虛用《春江花月夜》揭開了盛唐的序幕。

說實話,除了「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樣的名句還聽過,對於這首詩,其餘我都是陌生的。

以前總覺得春江花月夜講的是烈火烹油、繁花著錦的熱鬧場景,這次跟隨蔣先生的解讀,才發覺原來詩里藏著大格局。

後人評說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張若虛的詩似乎不只是靜止的畫,而是流動的電影鏡頭。在開篇為我們展示了江海明月的全景之後,又將鏡頭隨著江水的流動,漸漸拉遠,千里江水,萬里月明。

「何處春江無月明」,其實也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單純是我們肉眼所看見的景象,而是意識擴大到宇宙的高度後,發現每一條河流此時都被月亮照到。

意境幅員遼闊,遐想無限。唐詩繼承了老莊思想里的「天地無私」,月亮的光不會說要照哪條河流,不照哪條河流。人們不會說「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宇宙意識中沒有個人愛恨。

「江畔何人初見月」,誰是第一個在江邊看見月亮的人?這完全是哲學上的追問。這種句子,屈原曾經問過,之後就沒有人再問了。問這麼多幹什麼,你要把孩子照顧好,把老婆照顧好。

漢詩裡面會說「努力加餐飯」,唐詩裡面的人好像都不吃飯,全部成仙了。他們問的是「江畔何人初見月」,關心的不再是人間的問題,而是生命本質。

詩人在江邊與永恆猝然相遇,「思索著有限生命的永恆精神家園在哪裡安放。個體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人生代代無窮已,用蜉蝣的瞬間達到了年年只相似的江月的永恆。

詩人似乎從宇宙天地頓悟到有限與無限的平衡,於是,時間被詩化,哲學也被詩化了。」

唐代的月夜,似乎也多少帶著宏偉和壯闊:明明是江水,作者卻偏偏要聯繫到大海,巨筆一揮,起句便是「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讓人聯想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壯闊和悠遠。

這種化江為海的視角,在後來的唐代詩人作品中也時有出現,如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也許這是唐人境界高遠的表現之一吧。

在這首詩中,蔣勛先生認為應將題目中的五個漢字分解開來,即春天不必用來形容江水、花朵、月亮不必形容夜晚,「春、江、花、月、夜 」是知己,也是陌路,偶然相逢,又各自離去。這首詩之所以迷離錯綜、意象豐富,是因為它的五個主題都是獨立的。

在唐詩當中,生命的獨立性是受到歌頌的。在歷史上,如果我喜歡武則天這個角色,和她是否取得了政權沒有必然聯繫,而是因為我看到她對自己獨立個性的完成。

蔣先生舉了個例子:武則天在取得政權的過程當中,最大的障礙是一個姓武的人要去搶奪李姓政權,自然會招致反撲。

徐敬業等人要討伐武則天,必須先將武則天的種種不是昭告天下,為自己爭取輿論支持,表示自己出兵是名正言順的。於是就由駱賓王寫了一篇《討武曌檄》。

武則天讀了以後,不但沒生氣,反而還讚美這篇文章。問是什麼人寫的,答說是駱賓王。武則天遺憾地說:「駱賓王這樣的人才,宰相竟然沒有招他入閣,這是宰相之罪啊!」

這是令人非常驚訝的事情。在那樣一個時代,駱賓王有駱賓王自我完成的方式,武則天有武則天自我完成的方式。武則天在自己的孤獨當中,會欣賞駱賓王的孤獨,而不是處於對立的狀態。

在現實當中,事關政治的爭奪,可是在美學的層次上,每一個生命都可以欣賞另外一個生命,這才是「花季」出現的原因。

所謂的花季,就是所有生命沒有高低之分,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這些存在於自然中的主題,偶然間因緣際會發生了互動關係,可它們又各自離去。它們是知己,也是陌路。

《春江花月夜》之所以美,是因為它在充分的自我獨立性當中,去欣賞另外一個完全獨立的、與它不同的生命狀態。

在言論開放的時代都是國家異常強盛的時代,是有兼容並蓄、包羅萬象、海納百川的氣魄、自信與氣概的時代。你與我不同,但我並不與你對立,我們可以同時存在,和而不同。

文藝的繁榮,需要有寬鬆的意識形態環境。唐代以詩歌為代表的文學藝術的全面繁榮,跟那個時代的信仰自由或者說信仰多元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換言之,在那個時代,人們可以積極入世,也可以消極遁世,可以求仙問道,也可以寄希望於來世。可以說,他們的信仰是相當自由的,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際遇、愛好與需要,確定自己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那時候,審美健康而包容,文化多元並存,就像文藝復興時代,藝術觀點截然相反的畫家可以成為朋友,豪邁的李白與入世的老杜,因傑出的詩藝互相欣賞。

唐詩之盛,在其豐富,多元、自信、自省、奔放、率真,究其原因,「唐代是文學史上少有的一個時代,個人有機會把自己解放出來,個人不再被當作群體的角色來看待,個人就是純粹的個人。」

唐代其實是我們少有的一次「離家出走」,個人精神極其壯大。在一個相對自由和開放的環境中,詩人有了大氣的生命體驗,個性得到最大的解放。沒有鮮活的個性,不羈的創造,要想有卓越的文藝,是不可能。壓抑的土壤里培育不出自由的思想。

其實每個人都是多元的,只是目前,我們都被環境訓練得像同一個模子出來的一樣,依附在一個主流的價值觀裡面,隨波逐流。當我們被定型以後,不敢再輕易去觸碰另外的我。

而在唐代,生命有機會釋放自己,回歸自我。在這一瞬間,唐詩也像花苞一樣綻放開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在這首詩里,我想特別提到一句——「願逐月華流照君」,真真是瞬間就將我擊中的句子。會想像,在五六十年代的上海,照一張漂亮的黑白照片,在照片背面上寫「願逐月華流照君」,落下日期,裝進信箋,寄予某人。

過了很多年,收信的人還會從書里拿出夾了很久的泛黃的照片,撫摸背面的那一句詩。這就是詩的魅力,不管多久再讀,都能憶及當年之情,都能感受到月光輕輕流瀉在心裡的溫暖。

長按掃描,聽蔣勛講中國文學之美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際關係是事業成功關鍵?(圖)
銷冠成功的背後,不為人知的六個做事態度
成功必須練就三種忍受能力
倘若我真的考不上名校呢?
自控能力一般的普通人有什麼具體方法可以做到高度自律?

TAG:成功 | 武則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