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隱形的翅膀(菩薩道)

2008年,我在收音機聽到王雅君作詞作曲、張韶涵主唱的《隱形的翅膀》。當時覺得歌詞的意思非常好,根本是一首佛教歌曲,就把歌詞簡單註解之後,發給幾位朋友,他們都非常喜歡。現在就來詳細解釋《隱形的翅膀》歌詞的意義。這當然不是作詞者的原意,而是聽曲人的詮釋。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單中堅強,每一次就算很受傷也不閃淚光。」菩薩道的修行是很漫長的,當我們初發起菩提心的時候,我們都是凡夫菩薩。發菩提心的人很多,但是大部分都不是初次發起。以佛道的修證來說,一個凡夫要發起菩提心是極為困難的事,有時候甚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就是這樣,才顯得菩提心的可貴。  當你發起菩提心之後,未見道之前,你會覺得七住位的明心、開悟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可是後面又有第十住位的見性,還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等覺、妙覺等位階的修證,後面的修證一階比一階困難,但是因為你已經有菩提心做為基礎,所以漸次都可以得證,到最後一定會究竟成佛。  一個人發起菩提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佛菩提道的進修,要經過大乘五十二位階,前面十信位都還沒有發起真切的菩提心,等到發起真切的菩提心,而且大概知道大乘法是什麼東西,願意去學──這才進入初住位,三大阿僧祇劫開始起算。初住位的菩薩只是一個凡夫,還沒有大乘見道,甚至也還沒有聲聞見道,但是他發了真切的菩提心。發菩提心是一個很驚人的轉變,因為他以前是一個凡夫,凡夫的特徵是自私自利,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替自己打算,或者是替眷屬打算、替家族打算。如果好一點的話,他替國家民族打算,比方說岳飛是個民族英雄,可是他那個歌聽起來滿可怕的哦。(大眾大笑。)「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凶奴血。」不把凶奴、胡虜當成人,還要吃他們的肉、喝他們的血──當時的時代背景不一樣,金人侵略了大宋的疆土,殺害了很多無辜的漢人,岳飛就作了這個《滿江紅》,但是以現代人道主義的觀點來看,吃人肉、飲人血,是沒有辦法被接受的。也就是說,即使是一個被我們歌頌的民族英雄,還是一樣會落在這個「我」上面,只不過這個「我」範圍比較大,所以我們大家會很崇拜他。  相對於以前的自私自利,你現在發了菩提心,要犧牲自己去成全別人,甚至要把一切的眾生當作是你救度的對象,這是一個驚人的轉變,人家會把你當成異類。有一位朋友,他發了菩提心,他租的房子洗衣機壞掉了。房東聯絡洗衣機的廠商。廠商派人來看過以後,就說要多少錢才能夠修。房東把廠商的工作人員惡狠狠地罵了回去,罵完了以後,這件事情對他來講好像已經辦好了,他忘記房東的義務:洗衣機的設備是他要維護的。這位朋友考慮:要修這台洗衣機,還是再去買一台洗衣機?他想:「要是買新的,下次搬家的時候會變成累贅。雖然修洗衣機到時候不能帶走,但是至少對房東或是下一個房客,這是有用的。」後來房東果然不願意付這筆修理費,還講說:「你這個傻瓜!修理費那麼貴,還不如買新的。」他剛搬進去的時候,馬桶壞了,請房東修,叫很久都沒有動靜,最後只好自己叫人把它修好,然後房東借口費用太高,只肯負擔一部分。那個房子有三個房間,全部都在出租的範圍,房東卻違背租約,保留一個房間堆放雜物。房東根本就不記得這些事情,等到房客要搬走的時候,還反過來嘲笑房客。那個房東覺得:自私自利才是正常人,不自私自利的人一定是傻瓜。  有的人學佛,開始吃素,人家就說:「不吃肉營養不夠,那些雞鴨牛豬本來就是要給我們吃的啊!」他們不能理解你為什麼要吃素。如果你已經結婚,你太太或是你先生就開始緊張了:「你會不會出家?」(聽眾笑。)  我在國外的時候,有一個年輕的白人學佛,跟我們參加英文佛學班的討論。他跟哥哥講自己在學佛,他哥哥突然間安靜下來,從頭到尾把他打量了一下,然後很嚴肅地跟他說:"Well, what drug do you take?"(直譯為:你在嗑什麼葯?意思是說:你發什麼神經?)一個學佛的人,人家真的會把你當成異類。    等到你的熏習正知見漸漸成熟,你又會被其他的佛弟子當成異類了。因為現在是末法時代,檯面上有名的法師、居士,佛法的觀念大部分都是錯的,那些自稱是佛菩薩來轉世的,就更不用講了。欲界世俗法一定是攀緣三界有為法,出間法一定是滅除三界有法。佛法是出世間法,跟欲界世俗法完全相反,所以真正的佛法很少人會信受,但是若把欲界世俗法包裝成佛法,就會有滿坑滿谷的信徒。你為了救護眾生出離邪見,用三量(現量、比量、正教量)點評流行的錯誤見解,人家一定會罵你是邪魔、是附佛外道,詛咒你會下地獄。因為這個關係,你會得罪很多人。  這個時候,你會非常地孤單。以前跟你一起學佛的師兄弟,他們覺得說:「我們大家都是拜同一個師父嘛,為什麼你現在學了別的法,就開始來批評我們?佛法不就是不分別嗎?你為什麼要批評人家?我們的師父戒行那麼清凈,你批評師父豈不就是毀謗僧寶?」他們就開始這樣子說你,結果你會跟原來的師兄弟都遠離了。甚至你的親友可能都會對你很不諒解,認為你破壞佛門的和諧。  「每一次就算很受傷也不閃淚光」,發菩提心的人碰到這些處境,還是會覺得很難過。然而,這是菩薩道必經的路程,自己既然已走上這條成佛之道,不管如何難受,還是要堅持到底。  「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飛過絕望。」對菩薩行者來說,這雙隱形的翅膀就是菩薩的雙翼。《大智度論》說:「譬如有翼之鳥,飛騰虛空而不墮墜,雖在空中,亦不住空。」又說:「無兩翅者,是無般若波羅蜜、無方便。」般若即是智慧,方便即是慈悲(包括行願和戒行)。  所謂的智慧,其實就是正知見。正知見有兩種,一種是相似般若,一種是實相般若、大乘見道的智慧。凡夫菩薩依靠的是相似般若,也就是相似的智慧。比方說,你發了菩提心,開始吃素,那這個時候你的家人很不諒解,說你是個怪胎;你可以用相似般若來對治。相似般若就是文字般若跟觀照般若。你可以把《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拿出來用,人家怎麼看你,是有為法,既然這樣,就跟夢幻泡影沒什麼兩樣──這是文字般若。要是你經常住在這種想念當中,就會有一種如夢如幻的覺受現起,好像有一層看不見的防護罩包裹著你,別人的嘲諷就像夢幻一樣──這就是觀照般若。觀照般若比文字般若管用很多,但仍然是相似般若,因為它並不是發現真相而發起的,所以要費勁地保持著,不然就會退失。  慈悲也有兩種,一種就見道以前的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就是發願自度度他,希望自己能夠成佛,別人也能夠成佛──這個是世俗菩提心,這個時候你還不知道菩提心真正的意義。等到你見道之後,你的慈悲心是因為知道第八識的體性而發起的,如《楞伽經》說:    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華;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遠離於斷常,世間恆如夢;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焰;常清凈無相,而興大悲心。  這種菩提心稱之為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因為發現真相而發起的,所以只要不退失見道的功德,勝義菩提心便不會退失。因此,勝義菩提心才是真正的慈悲,遠勝過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是因為般若智而發起的,所以這是真正的悲智雙運──此時,雙翼已然長成,菩薩遨遊於畢竟空,人間的種種困難與挫折,世間視為絕境,對菩薩來說,卻宛如夢幻。  唐朝有一個詩人叫做寒山子,他的詩雖然意境高絕,但不重格律,因此沒有被重視。但是到了二十世紀,寒山子卻變成西方人心目中最有名的中國詩人。西方人編亞洲文學選集,選錄寒山子的詩比李白和杜甫加起來的還要多。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李白和杜甫的詩很注重格律,但從中文翻譯成英文,格律完全翻不出來,只有意境不受翻譯的影響,翻成英文你還可以感覺到這個詩人的胸懷非常地了不起,所以寒山子變成西方人最喜歡的中國詩人。那個時候有人寫了一本書叫做《法丐》,成了嬉皮運動的理論依據,《法丐》這本書就是依據寒山子的形象而寫的。美國有一部電影叫做《Cold Mountain》,我們把它翻譯成《冷山》,這是錯誤的翻譯,應該翻成《寒山》才對。因為《Cold Mountain》是根據小說拍成電影的,小說已經明白地講Cold Mountain是指中國的詩人寒山子。小說的情節跟寒山子無關,但是作者非常喜歡寒山子,所以用這個來命名。  寒山子在他那個時代活得很不好,他早年曾經通過科舉考試,但唐朝的科舉考試很特別,他通過的那種科舉考試還要經過選官的程序才可以做官。他經過多次的公務員選拔,都沒有被選上。後來離開家鄉,到浙江天台,在那裡結婚生子,可是不久之後太太和小孩都死掉了。《寒山詩》裡頭有「筮遭連蹇卦,生主虛危星;不及河邊樹,年年一度青。」蹇,是行不通的意思,這是《易經》六十四卦之一。連蹇,就是接二連三都行不通。虛、危是二十八宿的兩個星宿。有一種說法:「客星在虛、危,為喪,為哭泣。」生主虛危星,意思是說,他一生都在空虛與危險當中度過。河邊那些樹,每年冬天到的時候雖然會枯萎,但是春天到的時候又重新會再發芽,可是寒山悟道以前的生活非常糟糕,根本看不到希望。他的一生很凄慘,做什麼事都不成就,最後家庭破碎、骨肉分離。  寒山就是在這樣一個悲慘的狀態身證解脫的。他有一首詩即是在描寫解脫之樂:    寒山無漏岩,甚岩甚濟要;八風吹不動,萬古人傳妙。    寂寂好安居,空空離譏誚;孤月夜長明,圓日常來照。    虎丘兼虎溪,不用相呼召;世間有王傅 ,莫把同周邵。    我自遯寒岩,快活長歌笑。  形容他自己已經通達無礙,整個萬象統統都是一體。到這一種地步的時候,他當然不會把五蘊身當成是「我」。既然這樣,五蘊身的一切苦惱,就不需要掛懷了。  「不去想他們擁有美麗的太陽,我看見每天的夕陽也會有變化。」太陽相當於光環,包括頭銜、名譽、財產、權力、眷屬(包括徒弟、歌迷、支持者)等等,你會因為這個東西引起別人的羨慕或推崇。有個光環在你背後,人家會對你肅然起敬。比方說你是一個大慈善家,每次捐款都是幾個億,你一定會有好名聲,像比爾·蓋茨捐錢的數量很驚人,所以全世界的人都會注目他。不過,菩薩知道「這些世人羨慕的光環,其實只是短暫的存在,到最後必歸磨滅」,所以菩薩不會看重這些。菩薩看重真切的發心,只要有真切的發心,即使力量只有一點點,也可以發揮驚人的影響力。  有一次森林起火,大家很驚慌,佛陀說「不用擔心,很快就會熄滅」,後來果然如此。大家就問佛為什麼會這樣。祂說,在過去世這個森林也曾經起過火,那時候有一隻小鳥,牠知道這一片森林是很多動物生存的地方,森林火災不但要燒死很多動物,也讓倖存的動物無處棲息。那隻小鳥就飛到河邊去,把自己鑽到河裡去打濕了以後,再飛到火場上方拍幾滴水下去。那隻小鳥發了菩提心,就算自己力量很微薄,牠還是拼了老命一直做下去;雖然無濟於事,可是這件事情卻感動了天神,來了一場大雨,把森林的大火整個打熄了。從那個時候開始,那個地方只要一起火,沒多久就會被打熄,因為那隻小鳥過去世發菩提心的功德,到現在都還在。(有人說:那發菩提心功德好大啊!)  五蘊的特質一定是無常,一定是受人宰制。歷史上的英雄好漢,他們把自己的五蘊變得很強,希望自己可以宰制別人而不受別人的宰制。很多人會發這種願:「我一定要努力地賺錢,將來出人頭地。」出人頭地是為了得到一個光環。錢財、權力、名望,這些東西都是光環。「我要得到諾貝爾獎,讓全世界的人都驚嘆,哇!有我這號人物存在。甚至我可以做聯合國的秘書長,呼風喚雨的。」雖然大部分的人都這麼發願,但是菩薩不應該這個樣子。菩薩應該用慈悲跟智慧,上求佛果,下化眾生。菩薩知道,世間萬法都會敗壞,那些世人所共同稱羨追逐的事物,雖然顯赫一時,仍然逃不過無常的變遷。歷史上那些英雄,無論他們多麼有權勢,現在都已成過往雲煙。  因為你有智慧,知道世間萬法都是無常。別人擁有的光環,其實是「我所」。六根和六識是「我」,你所追求的一切東西都是「我所」,包括那些光環在內。我和我所,都是無常、會敗壞的。  一個人很聰明,這也是在五蘊的範圍裡面。為什麼?很聰明就是意識的了別能力很好。意陰是心法,屬於識陰,《阿含經》在形容識陰的時候,說「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意識的好壞是用聰明不聰明來判別,推理能力強,記性很好,考試都是第一名。這就是他的光環,他有一個很好的頭腦,識陰和想陰比人家優秀。有的人頭腦不好,但是他身體很強壯,他就靠這個來欺負別人。強壯的身體,是他的光環,這個是依靠色陰而起的傲慢。  「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給我希望。」第一段歌詞是是「飛過絕望」,這裡是「給我希望」。菩薩知道,因為自己具足慈悲與智慧,所以將來一定能夠廣度眾生,圓滿無上的佛果,世間的希望沒有比這個更大的。  菩薩剛開始的時候,只有相似的般若慧,慢慢就會漸次增上,變成真正的般若慧,所以我們因中說果,把相似的般若慧,也當成菩薩的智慧。慈悲也是一樣,世俗菩提心很容易出問題,您發心去幫助別人,別人若是不領情,反過來辱罵你,你可能就放棄了。有的人看到師父發大悲心度眾生,心裡很感動,他就說:「好!我也要學習師父發起菩提心。」可是他是因為蘊處界無常的假象一時現起,而發起菩提心,哪一天你過去親近的師父,突然還俗了。他一下子覺得:「發什麼菩提心?這根本就是一場騙局嘛!人怎麼可能永遠都是替別人打算,不顧自己的利益,你看我那個師父就是這種樣子。當初跟我們說的那麼好,現在呢?」(聽眾笑。)一般人是根據蘊處界的無常法而發起菩提心,所以容易退轉。等到大乘見道之後,則是根據第八識的體性而發起菩提心,這會整個都不一樣。但是世俗菩提心能夠導致大乘見道,所以不能說它沒有用處,只是沒有那麼可靠而已。  我們會絕望、會希望,都是蘊處界才有這些問題。蘊處界跟第八識是什麼關係呢?如果完全沒有關係的話,我們發菩提心也沒有用。《楞伽經》說:「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如果蘊處界一定是有的話,你發大悲心也沒用,因為眾生的蘊處界永遠存在,煩惱跟痛苦就永遠都消滅不掉,你發大悲心又有什麼用?那如果蘊處界是無,從來都不存在,大家都在無餘涅槃,你又何必發什麼大悲心呢?正因為它「智不得有無」,說有說無都不對,所以我們可以透過修行把蘊處界的差別相全部都消滅掉──你可以證得涅槃,也可以教導眾生證得涅槃,把這些煩惱全部都消滅掉。眾生所以會一直在煩惱跟痛苦裡頭,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有第八識,也不知道第八識跟蘊處界諸法的關係,所以他們會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我終於看到所有夢想都開花,追逐的年輕歌聲多嘹亮。」你每一世都在幫助人家,雖然每一世的成果只有一點點,但是累積起來,那個力量會變得非常大。有的菩薩一輩子只度一個人,這是有可能的。比方說祂知道這個人過去世跟你有緣份,祂反正閑著也沒事幹,就專門來度你。哪一種菩薩呢?就是過去已經成佛的菩薩。(有人說:這還能叫菩薩嗎?)當然還是可以叫菩薩,因為祂離開佛位了,例如觀世音菩薩,祂就是過去佛,佛號叫「正法明如來」。菩薩離開了佛位,祂又不取證無餘涅槃,祂觀察:「某一個人過去世曾經供養我,跟我有因緣。他現在還是跟以前一樣的愚痴。我反正閑著也是沒事幹,就花一輩子的時間度他吧!」祂可以做你太太、做你兒子、做你爸爸,或者做你媽媽──反正就是做你最親近的人。你看祂好像只是一個平常人,但是祂一輩子都陪著你,用各種方法增上你的戒定慧三學,讓你慢慢走上成佛的道路。  菩薩的雙翼是認識真相而有的,因為這個認識是符合真相的,所以見道的功德不會退失,即使再來人間,也會因為無漏種子流注的緣故,很快就再度大乘見道,每一世都可以用慈悲跟智慧一直不斷地去利益眾生。菩薩道是很漫長的旅程,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很多世累積下來,成果會很驚人。所以你不要因為力量很微弱、看不到什麼成果,你就不願意去做。只要你一直做下去,將來就會有很多很多的人因為你的緣故也發起菩提心。他們是新學菩薩,剛發了菩提心,追逐你的腳步,高唱著菩薩的旅歌,一起走上成佛之道,這就是「我終於看到,所有夢想都開花,追逐的年輕歌聲多嘹亮」。  有的人可能會以為:「眾生成佛是真實的事,不應該是夢想。」事實上,只要是蘊處界統統都是夢想,而五蘊才能成佛,所以成佛也是夢想。一個修菩薩道的人不能著在「成佛」、「菩薩道」的法相上面。  「我終於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哪裡會有風就飛多遠吧!」在空中才能翱翔,空,象徵諸法畢竟空。《華嚴經》說:「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蓮花不著水,比喻菩薩不執著有相;日月不住空,比喻菩薩不著空相。要不住空、像鳥一樣在空中飛,必須有一雙強大的翅膀。菩薩見道之後,依般若慧發起勝義菩提心,具足雙翼,就可以翱遊於畢竟空,既不著空,也不著於有。見道之前,你就像一隻雛鳥一樣,飛不起來,等到你大乘見道以後,整個都不一樣了,這個時候,你就可以飛起來,真的翱翔起來了。  「用心凝望不害怕」。你還沒大乘見道的時候,你只是用眼睛在凝望,見道之後,你知道這統統都是第八識所顯現的妙用。所以,用眼睛凝望,就等於用心(第八識)凝望。你往外看,你看到的東西,也統統是第八識所現起的作用。因此,菩薩道當中的那些險阻和困難,也就沒什麼好怕的了。你知道三界諸法統統都是由心所現起的勝妙作用,站在五蘊的立場來看才有成與不成的問題。般若波羅蜜是「度一切法到彼岸」,菩薩看待一切法相都是自心所現的功能差別,所以根本沒有一切法的存在,更沒有一切法的變化(生、住、異、滅)可說,這就是《心經》講的「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無智亦無得」。這些道理,菩薩已經知道了,所以就不會害怕,貧窮沒有關係,生病沒有關係,死也沒關係,乃至弘法度生的事業做不成也沒關係,統統都無所謂,完全無畏、不害怕。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菩薩知道眾生都有第八識,所以眾生的宿命就是成佛,你不用害怕不能成功。一個菩薩最大的願望就是上求佛果、下化眾生,所以菩薩只會害怕自己成不了佛,害怕眾生度不了,但是你大乘見道以後自然就會知道「自己一定可以成佛,所有的眾生都有得度的因緣,自度度他的菩提事業任何人都無法抵擋」,這樣你當然就不會再擔心、害怕了。  但是因緣有近有遠,以短期的因緣來說,哪個地方有因緣,你在那個地方才能夠演說佛法,才能夠度眾。如果完全沒有佛法的因緣,菩薩就沒有辦法度眾生。你有多少力量,你就做多少事,沒有人願意贊助你弘法,你就自修、獨善其身,所以說是「哪裡有風就飛多遠吧」。即使連度眾這個事情,我們都要隨順因緣,觀察因緣去做,做不了就不做,沒有關係,總會有別的地方我們可以使上力的。這樣子。  「隱形的翅膀,讓夢恆久比天長,留一個願望讓自己想像。」剛才我們講過,蘊處界統統都是夢境,包括自度度他的菩提事業,也一樣是夢境。像普賢菩薩,祂有一個恆順眾生的願,「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這個願才有了結的時候。這個願是菩薩的夢想,「虛空有盡,我願無盡」,所以是「讓夢恆久比天長」。經典說眾生永遠都度不完,所以這個願永遠都沒有終結的時候,只能「留一個願望讓自己想像」了。    呂真觀講述  甄不棄記錄  2011年3月22日
推薦閱讀:

精美完整的佛菩薩畫像
普賢菩薩行願贊
你遇見的每個人,都可能是菩薩!
菩薩行誼2

TAG:菩薩 | 隱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