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界的「一夫一妻」
被人們視為對愛情忠貞不二的鴛鴦早就被動物學家揭穿了它們的偽裝,原來它們並非從一而終,而是有多個性伴侶,算得上是「三妻四妾」的典範。 對全球4000 多種哺乳動物,包括人的調查發現,僅有約3%的動物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這些情況說明,動物大多數都是雙偶制、多偶制和混配製。 動物有三種類型的一夫一妻制: 1、性生活一夫一妻制是一次只與一個配偶發生性關係; 2、社交一夫一妻制是當動物組成夫妻並撫育後代的同時,還會有一時的縱情歡樂,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找第三者; 3、遺傳基因一夫一妻制是在基因測試時,一位媽媽的孩子們都是同一位父親的。
單偶制不利於動物種群繁衍?為什麼動物不願過一夫一妻的生活? 有些動物學家認為,單偶制意味著一些動物滅絕的厄運。動物研究表明,大部分滅絕的動物都有幾個特徵,一是種群獨立,二是雄性動物只有一個或者很少的幾個配偶,即基本上是單偶制,比如當地的小羚羊和疣猴,都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處於瀕危的階段。但與小羚羊和疣猴同處於一個環境的非洲水牛卻因為一夫多妻( 一隻雄水牛可以有15 只雌水牛為妻) 而呈現種群旺盛,「牛丁興旺」的景象。 同樣採取一夫多妻的非洲綠猴和狒狒也是家族興盛。其實,單偶制的動物行動比較獨立,居住比較分散,容易成為獵人的目標,而一夫多妻的大家庭動物由於數量眾多,使得獵人下手捕殺的機會不多。在大力提倡保護野生動物的今天,僅僅憑藉人的捕殺是不大會導致一種動物滅絕的。所以,要找到動物大多不實行一夫一妻的配偶製得有另外的理由。 生殖特點決定多偶制對於動物在進化過程中不實行一夫一妻制。 首先可以從與人的對照中找到一些答案 人類男女兩性對性的要求使女性在進化中產生了能隨時能滿足男性的生理機制,除了一個月的幾天特殊時期,女性都可以與男性過性生活,更何況在經期過性生活也不是什麼絕對的禁忌。
但是在絕大多數生物尤其是低等生物中,雌性只是在特定的生育期才與雄性發生性行為,所謂的「發情期」在許多動物也只能一年有一次,而且一般只在春季,時間不長。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動物在一年四季都可以有性生活,如倭黑猩猩。所以,動物的雄性在其他時間一直是處於性饑渴的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據動物兩性的特點,雄性主要是為了性和生育後代才與雌性在一起,而動物中為何少見「一夫一妻」制雌性是為了生活和安全才與雄性在一起。為了滿足自己的性需求,雄性就不會局限於只能在發情期才可以交配的限制中,因此它們會另外找雌性滿足自己的性需求,於是多偶制和混配製便大行其道。其次,動物的生殖策略促使雄性,甚至雌性都採取多配偶制的方針。
為什麼動物的雌性只在發情期才與雄性過性生活呢? 生物學家的解釋是,性行為消耗能量,而且會使雌性有染病的危險。但這也意味著雄性能輕易地識別哪只雌性具有生育力,因此以生殖為目的雄性不會浪費時間與那些不能懷孕的雌性談戀受和交配,雌性亦然。雄性一般並不能在養育後代上給予雌性幫助。雄性的策略是,只要雌性有生育力,他就呆在她身邊。 在性和生殖機會面前人人平等另一方面,動物學家發現,在一般情況下,在追求雌性方面選擇比較穩定的伴侶關係的雄性具有較少的後代,這與上面布拉舍爾等人的發現有相似之處。 在性與生育上,動物的天性都是自私的,這形成了它們矛盾的行為與做法。一方面,為了把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它們會與多個性伴侶發生關係;另一方面,為了不讓別人的基因傳遞下去,它們會千方百計阻止雌性與其他雄性發生交配。
其典型做法是,一隻雄性與雌性交配後,會分泌特殊的體液封閉雌性的生殖道,以阻止其他雄性與它所交配過的雌性再交配。有這種典型性行為的是一些昆蟲、蝴蝶和鳥類。但是其他雄性也會反其道而行之,在與一隻雌性交配前會用特殊的方法,如自己生殖器上的鉤針去掏空雌性的生殖道,不讓以前的雄性的精子留在生殖道中進行授精,典型的如南美的一些蝴蝶都會這麼做。更有甚者,幾乎人人皆知的雄蜘蛛甚至在交配後主動葬身雌蜘蛛的「虎口」。過去認為是雌蜘蛛的狠毒和為了讓後代有食物,從而吃掉雄蜘蛛。 但最近的研究卻表明,雄蜘蛛這麼做是一種生殖策略,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基因順利遺傳下去。 比如,澳大利亞的赤背蜘蛛在交配時幾乎是主動送進雌蜘蛛口中犧牲自己。但是美國的研究人員在這種表面現象後面發現,一種蜘蛛是把自己的名為須肢的生殖器或單只或雙只地插入雌蜘蛛體內,堵住雌蜘蛛的生殖道,以維護父系血統防止其他雄蜘蛛再對雌蜘蛛交配。 插入須肢的雄蜘蛛在15 分鐘內就會死去,而後來的雄蜘蛛要對雌蜘蛛交配,就必須用盡千方百計從雌蜘蛛體內拔出前面雄蜘蛛的須肢。不過這樣的成功率只佔27%左右。但是,也有一些蜘蛛並不採用這種以身殉情的方法,而是採用交配完了就跑的方式再去找其他雌蜘蛛交配,以便把自己的基因傳下去。
動物表面一夫一妻的後面其實是混配或多偶制。鳥類在這方面最出色。 動物學家拉克對鳥類的婚配做過一個統計,在全球現存的9000 多種鳥類中,有91.6%為單偶制,6%為混配製,一雄多雌或一雌多雄的種類僅佔2%和0.4%。但是,這只是表面現象。鳥類生物學家檢測鳥兒後代的DNA,結果發現,在一夫一妻制的鳥兒夫妻中,30%的後代與雄鳥沒有血緣關係。 這說明雌鳥與雄鳥都是互相欺騙,在婚外尋找「性福」和另外孕育子女的。比較顯著的是大山雀、大葦鶯、雙色樹燕、鱗頭樹鶯等,也許它們知道,也許不知道有些子女都並非是自己的血緣「婚生子女」。但表面一夫一妻制的鳥類較之在實質上實行混配製和多偶制的鳥類會把所有的子女當作自己的孩子來撫養,從而使得後代更能很好地成長。 從表面一夫一妻制但實際上實行多偶和混配製的鳥類來看,雄性的性和生殖動機是盡量找到多個性伴侶把自己的基因傳下去和擴散自己的基因,並享受更多的「性趣」。而雌性的性和生殖動機則是保持自己種群的基因多樣性,由此提高其後代的基因質量,當然也不排除享受更多「性趣」的動機。因為顯而易見,基因多樣性正是一個物種適應自然和適者生存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像企鵝一樣,狼也執行連載式的一夫一妻制,這意味著它們的一生可能有多個配偶,但一次只有一個配偶。母狼會專一地與一個雄狼配,但如果她的配偶 死了,就會找新的伴侶。如果他受傷或病得太厲害,不能生孩子了,母狼就會開除他的丈夫資格。 大草原田鼠堅持只與處女交配,對其它雌性看都不看一眼,甚至還會攻擊那些水性揚花的雌性。它們的忠誠接近於狂熱。為解釋這種行為,科學家跟蹤它們大腦中的荷爾蒙變化,結果發現荷爾蒙觸發了這種持久的結合,並加大了對潛在的家庭插足者的攻擊性。
鴛鴦在人們的心目中是永恆愛情的象徵,是一夫一妻、相親相愛、白頭偕老的表率,甚至認為鴛鴦一旦結為配偶,便陪伴終生,即使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也不再尋覓新的配偶,而是孤獨凄涼地度過餘生。其實這只是人們看見鴛鴦在清波明湖之中的親昵舉動,通過聯想產生的美好願望,是人們將自己的幸福理想賦予了美麗的鴛鴦。
推薦閱讀:
※海洋動物的春江花月夜
※為什麼貓咪看到黃瓜就像看到鬼一樣?
※孔雀都有哪些生活習性?
※漁民捕撈,發現恐龍時期「活化石」,300顆三尖牙齒的深海鯊魚
※讓肉食動物俯首稱臣的茄子大燴
TAG:動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