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格言(二)

佛教格言(二)     (1998年6月7日開始錄入……現在是6月15日)      "(??)"為疑難句或疑有誤句,請諸位認真思考,幫忙查對             輸入者:毛堃(音坤)         Email: maokun@public.sc.cninfo.net         URL: http://www.nease.net/~zengzhen 一、 法要總攝   諸法因緣生,我說此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法身偈)——《造塔功德經》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雜阿含經》第262經   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中阿含·含梨子相應品》   佛說是:若比丘見緣起為見法,已見法為見我。——《了本生死經》   見十二因緣即是見法,即是見佛。——《佛說稻稈經》   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及涅槃寂靜,是三是法印。——《蓮花面經》   佛說三種實法印,廣說則四種,略說則一種。……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龍樹《大智度論》卷22   大乘經但有一法印,謂諸法實相,名了義經。若無實相印,即是魔說。——《大智度論》卷22   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華嚴經·菩薩問明品》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楞嚴經》卷6   又如大海同一鹹味,佛法亦爾,同趣涅槃,一味解脫。——《佛說華手經》卷1   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皆因四諦十二因緣,名自得道差別。——《瓔珞經》卷2   所謂苦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苦諦。……愛與欲相應心恆染著,是謂苦集諦……欲愛永盡無餘,不復更造,是謂苦盡諦……謂賢聖八品道,所謂正見,正志,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精進,正念,正三昧,是謂苦出要諦。——《增一阿含經》卷17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大般泥洹經》卷下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為樂。——《增一阿含經》卷50   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有勤智比丘,彼當解此結。——《雜阿含》599經   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楞嚴經》卷6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七佛通戒偈)——《法句經》   世尊告曰:戒律之法者世俗常數,三昧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數,神足飛行者亦是常數,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之義。——《增一阿含經·馬血天子問八政品》   三十七助道:四念處,正勤,及四如意足,五根、五力等,七覺、八正道,略為四念處,開則三十七,更廣復無盡。不以一種葯,而止眾病故。余無量修法,皆攝在此中。——《宗喀巴大師顯密修行次第科頌》   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佛說三轉法輪經》   佛三反告大眾:我以佛眼通遍觀三界一切諸法,無明本際性本解脫,於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無故,所因枝葉悉解脫。無明解脫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脫。以是因緣,我今安住常滅寂光,名大涅槃。——《涅槃經·應盡還源品》   菩薩具足二法,能自他莊嚴:一者福德,二者智慧。——《優婆塞戒經一二莊嚴品》   菩薩求佛道,應當學一切法,得一切智慧,所謂聲聞、辟支、佛智慧。——《大智度論》卷18   菩提心為因,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大日經·住心品》   道之主要三根本:出離心與菩提心,業果非無我非有,正見發生除邊執。——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總攝頌》   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大日經》卷1   自心發菩提,即心具萬行,見心等正覺,證心大涅槃,發起心方便,嚴凈心佛國。從因至果,皆以無所住而住其心。—— 一行《大日經義釋》卷1   發菩提心與修六度行,為顯密乘之共同道,是故密乘一切時中,於此二道不應舍離。——宗喀巴《菩薩戒藏持戒行相論》   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熏修,亦無得凈。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大乘起信論》   菩提資糧未具,不得菩提,一切善法,皆是菩提資糧。——《大般若經·凈土方便品》   遍學諸道,得八菩薩位。——《摩訶般若經·遍學品》   六波羅蜜,應具足修,執一非余,是為魔業。——《大方廣總持經》   智度菩薩戒,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莫不由是生。——《維摩經·佛道品》   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維摩經·問疾品》   除般若度外,施波羅蜜等,一切善資糧,佛說為方便。般若離方便,方便離般若,俱說為系縛,故二不應離。阿底峽《菩提道燈論》   凈修一行,即修眾法,……一一行中具眾行故。——《勝天王般若經》卷3  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財施,三無畏施;戒三品者,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忍三品者,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諦察法忍;精進三品者,一被甲精進,二加行精進,三無怯弱、無退轉、無喜足精進;靜慮三品者,一安住靜慮,二引發靜慮,三成所作事靜慮;慧三品者,一無分別加行慧,二無分別慧,三無分別後得慧。後四地中所修四者:一方便善巧波羅密多,謂以前六波羅蜜多所集善根,共諸有情回求無上正等菩提故;二願波羅蜜多,謂發種種微妙大願,引攝當來波羅蜜多殊勝從緣故,三力波羅蜜多,謂由思擇、修習二力,令前六波羅蜜多無間現行故;四智波羅蜜多,謂由前六波羅蜜成立妙智,受用法樂,成熟有情故。——《攝大乘論》卷2、卷3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經》   若悟實相,即藉一法,或藉一字,均可證果。——《中有聞教得度密法》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行入者,謂四行,……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菩提達磨略辯大乘入道四行》   若離執計是見王,若無散亂是修王,若無作求是行王,若無所住即證果。越所緣境心體現,無所住道即佛道,無所修境即菩提。——諦洛巴(弟洛巴)《恆河大手印》   若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地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溈山靈佑禪師《傳燈錄》卷17   不知顯教之理,不得聽密宗之法。——《引導經。   須要大小顯密圓融總攝而修持……須以上師口訣為殊勝教授。——阿底峽   先遮止非福,中間破除我,後斷一切見,如此為善巧。——《四百論》   大凡諸佛菩薩修進之門,有正有助,有實有權,理事齊修,乘戒兼急,悲智雙運,內外相資。若定立一宗,是魔王之種;或亡泯一切,成己見之愚。——廷壽《萬善同歸集》   然則無解行之戒,非戒也;無戒行之救,非教也;無戒教之禪,非禪也;無戒解及禪之密,非密也;非戒非教非禪非密,則非凈土真因也。非有四種凈土,則戒教禪密無實果也。非真因實果,則不顯非因非果之心性也。——藕益《法海觀瀾序》   見地到了就是法身,修證到了就是報身,行願到了就是化身。三身都在一念之間。——南懷瑾《如何修證佛法》   學道一要真為生死,二要具足剛骨,三要開見識。無真實為生死心,饒你有志氣力量,只作世間豪傑,斷不能為出世聖賢。無真實剛骨,饒你要出生死,決被情慾牽,熟境迷,利名移奪,魔患埋沒去。無真正見識,饒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師惡友引誘,輕安少得縈惑,或墮光影門頭,或坐知見窠臼,乃至或以味禪為功德,或以空寂為家鄉,極勝亦流入二乘權曲境界,無由直趨菩提。——藕益《靈峰宗論》卷2   佛教整個構成的要素,是慈悲和智慧。——太虛《人生佛教》   中國佛學能在新世界中成為世界性的佛學,非但要主持教理的人能夠闡明佛教發達人生的真理,依之以趣大乘行果;並須在人間實行六度四攝的菩薩道,以儘力推行佛教利益人生的事業。——太虛《中國佛學的重建》   時至今日,則須依於全部佛陀真理而適應全世界人類時機;更抉擇以前各時域佛法中之精要,更綜合其精要而整理之。——太虛《人生佛教》   非契真理,則失佛學之體;非協時機,則失佛學之用。——太虛《人生佛教》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釋迦牟尼佛付法偈《五燈會元》卷1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金剛經》   如來以一切譬喻,說種種事,無有譬喻能說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絕,不思議故。——《華嚴經》卷52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金剛經》 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慧能《壇經·頓漸品》   二、三寶   自歸三尊,最吉最上,唯獨有是,度一切苦。——《法句經》   佛言:當持五戒,自歸於三,何等為三?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比丘僧。不得事余道,不得拜於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視吉良日。——《般舟三昧經》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華嚴經·凈行品》   是三歸依乃是一切無量善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優婆塞戒經·凈三歸品》   若歸佛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自在天等;若歸法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典籍;若歸僧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邪眾。——《優婆塞戒經·受戒品》   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我歸依,我以所修諸善根,為利有情願成佛。——《密答喇百法主尊像》   佛為父,法為母,隨佛語,按法行。——《罵意經》   一心皈信三寶,決定得大加持,所求圓滿。——蓮花生大師《大幻化網導引法》   佛為皈依之大師,法為正所皈依,僧為皈依修行之助伴。——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略論》卷4   非道求清凈,供養祠祀火,不識清凈道,猶如生盲者。——《雜阿含》第102經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能歡喜入佛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華嚴經·賢首品》   入佛法海,信為根本;渡生死河,戒為船筏。——《心地觀經·厭舍品》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若無信,是人不能入佛法,……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大智度論》卷1   信為手,入寶山中自在能取,……無信如無手,無手人入寶山中,則不能有所取,無信亦如是,入佛法寶山,都無所得。——《大智度論》卷1   佛陀、正法與僧寶,此三外之皈依境……上師、本尊與空行,此三內之皈依境……氣、脈、明點三精要,此三皈依密境也……顯現、空寂與無別,此三了義皈依境……若欲脫離無邊苦,應以身心作皈依,全體交付三寶尊!——《密勒日巴大師歌集》   當知歸依有四正行:一親近善士,二聽聞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瑜珈師地論》卷64   皈依彼所有學、無學成菩提法,名歸依佛。……皈依如是愛盡離滅涅槃,名皈依法……皈依所有學、無學成僧伽法,名皈依僧。——《大毗婆沙論》卷34   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壇經·懺悔品》   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謅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壇經·懺悔品》   夫一體三寶者,只是一心,心性自能覺照即佛寶,心體本自性離名法寶,心體無二即僧寶。——廷壽《宗鏡錄》卷26   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圓滿,故名為佛。——《大乘義章》   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楞嚴經》卷6   一一剎土中,各有佛興世,一切剎中佛,億數不思議。——《華嚴經·世界成就品》   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觀普賢行法經》   毗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恆轉無上輪。——《華嚴經·如來現相品》   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台,周幣千華上,復現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梵網經》卷下   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華嚴經·菩薩問明品》   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無障無礙,如焰如化。——《金光明經》卷1   十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畢竟無有般涅槃者,唯除為欲調伏眾生而示現耳。——《華嚴經》卷68   佛身安坐一國土,一切世界悉現身,身相端嚴無量億,法界廣大悉充滿,於一毛孔放光明,普滅世間煩惱暗。——《華嚴經·十地品》   譬人吞服少金剛,終竟不消要當出,供養十力諸功德,滅惑必至金剛智,如乾草積(「艹」+「積」)等須彌,投芥子火悉燒盡,供養諸佛少功德,必斷煩惱至涅槃。——《華嚴經·如來出現品》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法華經·方便品》 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眾生,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法華經·方便品》   若有諸眾生,未發菩提心,一得聞佛名,決定成菩提。——《華嚴經》卷23《兜率宮中品》   如阿揭陀葯,能療一切毒,佛福田如是,滅諸煩惱患。亦如日出時,照耀於世間,佛福田如是,滅除諸黑暗。——《華嚴經》卷13   譬如生盲不見日,日光亦為作饒益,……無信眾生不見佛,而佛亦為興義利。——《華嚴經》卷50   設有眾生見聞於佛,業障纏覆,不生信樂,亦種善根,無空過者,乃至究竟入於涅槃。——《華嚴經·如來出現品》   於佛起噁心,毀謗生輕慢,入大地獄中,受苦無窮盡。——《分別善惡報應經》   如人因地跌,,還扶而得起,因佛獲罪過,亦因佛而滅。——《大莊嚴經論》卷`2   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為此苦,毀聖及善人。——《大方便佛報恩經》卷3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佛本行集經》卷4   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盡說佛功德。——《華嚴經》卷80   一切世間所有福德,不及如來一毛功德。——《優婆塞戒經·修三十二相業品》   佛不染世法,如蓮華處水,善斷有漏種,永度生死流。——《涅槃經·壽命品》   如實知一切法,故名為佛。——《摩訶般若經》卷22   諸佛無有二者,能以一音普應眾聲,能以一身,示百千萬億那由他無量無數恆河沙身,一一身中,又示若干百千萬那由他阿僧祇恆河沙種種類形,一一形中,又示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恆河沙形。善男子,是則諸佛不可思議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薩所及,唯佛與佛,乃能究了。——《無量義經》   誦持佛名故,超億千萬劫,一切諸煩惱,疾得成菩提。——《八佛名號經》   若聞阿彌陀德號,歡喜贊仰心歸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則為具足功德寶。設滿大千世界火,亦應直過聞佛名,聞阿彌陀不復返,是故至心稽首禮。——《無量壽經》   譬如凈日輪,普照十方國,如來神通力,法界悉周遍。——《華嚴經》卷4   一切諸佛身,皆有無盡相,出現雖無量,色相終不盡。——《華嚴經》卷6   爾時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萬億不可思議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諸分身地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吾於五濁惡世,教化如是剛強眾生,令心調伏,舍邪歸正,十有一二,尚惡習在。吾亦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業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輩眾生,各各差別,分身度脫。或現男子身,或現女人身,或現天龍身,或現神鬼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於人,悉皆度脫。或現天帝身,或現梵王身,或現轉輪王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國王身,或現宰相身,或現官屬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乃至聲聞羅漢、辟支佛、菩薩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獨現其前。——《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上   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華嚴經》卷6   不應於一一法一一事一一身一一國土一眾生見於如來,應遍一切處見於如來,譬如虛空,遍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虛空無身故,如來身亦復如是,遍一切處,遍一切眾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為眾生故示現其身。——《華嚴經·如來出現品》   譬如凈滿月,普現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如是無礙智,成就等正覺,普現一切剎,佛體亦無二。——《華嚴經》卷23   智慧大海勝威德,知法自在為法王,世間應供天中天,覺悟自在應歸命。——《方廣大莊嚴經·序品》   若有尊敬佛,念報於佛恩,彼人終不離,一切諸佛住。——《華嚴經》卷23   生世為人難,值佛世亦難,猶如大海中,盲龜遇浮孔。佛如優曇花,值遇生信難。遇已種善根,永離諸惡道,芥子投針縫,佛出難於是。——《涅槃經·壽命品》   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如來自在為,無量劫難遇,若生一念信,速證無上道。——《華嚴經·升兜率天宮品》   寧受地獄苦,得聞諸佛名,不受無量樂,而不聞佛名。——《華嚴經·須彌頂上偈贊品》   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維摩經·觀眾生品》   一切佛興,皆從信起。一切化佛,從敬心起。——《華嚴經·入法界品》   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矛刺心,況口自謗!——《梵網經》卷下   諸佛一似大圓鏡,我身猶若摩尼珠,諸佛法身入我體,我身常入諸佛軀。——《大集經》   日月照諸花,無有恩報想,如來無可取,不求報亦然。——《文殊師利問經》卷下   常念諸佛,心無暫舍。——《華嚴經·明法品》   若有菩薩以勝意樂,能於我所起於父想,彼人當得入如來數,如我無異。——《寶積經》   於一切佛生慈父想,於一切如來生無二想。——《華嚴經·離世間品》   深信佛法眾僧是常,十方諸佛方便示現,一切眾生及一闡提悉有佛性,不信如來生老病死及修苦行、提婆達多真實破僧出佛身血、如來畢竟入於涅槃、正法滅盡,是名菩薩信心具足。——《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   聞贊佛毀佛,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贊法毀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有佛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華嚴經·十住品》   所有盡法界虛空盡,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凈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塵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海,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如是虛空界盡、從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諸佛影現中,我身影現諸佛前,頭面接足歸命禮,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空海《念持真言理觀啟白文》   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法華經·安樂行品》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說於現在中,當觀於空法。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現在及諸佛,當計於無我。——《增一阿含經》卷28   拜佛容易敬心難,意不虔誠總是閑,五體虛懸空費力,骷髏磕破也徒然。憨山《費閑歌》   若值無道,俎醢之酷,湯火之厄,終不釋正從彼妖蠱也!——《六度集經》   若有疾病,了不念佛,便呼巫師,卜問祠祀,請乞邪神,天神遠離,不得善護,妖魅日進,惡鬼屯門,令之衰耗,所向不諧。現世罪人,非佛弟子!——《事佛經》   佛以法為師,法是佛之母,佛依法而住。——《大方便佛報恩經》   諸佛所師,所謂法也,是故如來恭敬供養。以法常故,諸佛亦常。——《涅槃經·四相品》   佛言: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雜阿含經》卷12   以法為依,以法為救,以法為歸,以法為舍。守護法,愛樂法,希求法,思惟法。——《華嚴經·離世間品》   佛告難陀:汝莫信我,莫隨我欲,莫依我語,莫觀我相;莫隨沙門所有見解,莫於沙門而生恭敬;莫作是語:「沙門喬達摩是我師。」然而但可於我自證所得之法,獨在靜處思量觀察,常多修習,隨於用心所觀之法,即於彼法觀想成就,正念而住。自為洲渚,自為歸依;法為洲渚,法為歸處。無別洲渚,無別歸處。——《大寶積經》卷57   佛告彌勒:若金、銀、琉璃、真珠、瑪瑙、珊瑚諸寶,及諸樂具,不能令人離於老病死、憂悲苦惱。彌勒!唯有正法能大利益,離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大寶積經·摩訶迦葉會》   以己為洲,以己為依處,不以他人為依處;以法為洲,以法為依處,不以他為依處。——《南本大般涅槃經》   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遺教經》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經。——《涅槃經·四依品》   於法寶中有其四種: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心地觀經·報恩品》   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為體,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俱舍論》卷29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維摩經·佛國品》   此方等經是諸佛眼,諸佛因是得具五眼,佛三種身,從方等生。——《觀普賢行法經》   此大乘典諸佛寶藏,十方三世諸佛眼目,出生三世諸如來種。持此經者,即持佛身,即行佛事,當知是人即是諸佛所使,諸佛世尊衣之所覆,諸佛如來真實法子。——《觀普賢行法經》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法華經·方便品》   佛言:我所知法如樹上葉,我所說法如掌中葉。——《大方便佛報恩經》卷6   我如良醫,知病說葯,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正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佛遺教經》   如來所轉妙法輪,一切皆是菩提分,若能聞已悟法性,如是之人常見佛。——《華嚴經》卷13   譬如伽陀葯,能消一切毒,佛法亦如是,滅諸煩惱患。——《華嚴經》卷23   佛言: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四十二章經》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法華經·方便品》   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會當成佛道,廣度生死流。——《無量壽佛經》   以法自娛,歡愛不舍。——《法華經·凈行品》   不見有物難得可重,但於能說佛法之人難遭想。是故菩薩於內外財為求佛法悉能舍施,無有恭敬而不能行,無有憍慢而不能舍,無有承事而不能作,無有勤苦而不能受。若聞一句未曾聞法,生大歡喜,勝得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華嚴經·十地品》   護持正法,不惜軀命。——《華嚴經·明法品》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路遠碧天唯冷結,砂河遮日力疲殫。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義凈《取經詩》(《翻譯名義集》)   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皆令人趨吉避凶、改過遷善,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讀者鬚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潔手凈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褻瀆,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矣。——《印光法師文鈔》   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玄覺《永嘉證道歌》   聖僧者,謂正行、應理行、和敬行、質直行,所應禮敬,所應合掌。清凈功德,凈諸信施,所應惠施,普應惠施。——《隨念僧經》   諸佛世尊、大菩薩摩訶薩、辟支佛、於一切法悉得自在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是七種人名第一義僧。諸有在家地法服者,不能具受波羅提木義戒,不入布薩自恣,而得聖果已,亦名第一義僧。——《大方廣十輪經》卷5   三乘所有三寶實義,唯取聖位名僧寶。——《涅槃經》卷5   破戒諸比丘,猶勝諸外道。——《地藏十輪經》   眾僧之中,有五凈德,名曰福田,供之得福,進可成佛。何謂為五:一者發心離俗,懷佩道故;二者毀其形好,應法服故;三者永割親愛,無適莫故;四者委棄軀命,遵眾善故;五者志求大乘,欲度人故。——《佛說諸德福田經》   若於出家一切人邊起噁心者,則同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等前為惡無異。——《大方廣十輪經》卷5   此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一切人天,常須供養,專稱名號,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大悲心陀羅尼經》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具足神通力,廣修諸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佛告觀世音菩薩:汝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若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讚歎汝者,是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因果將熟,遇佛授記。——《地藏菩薩本願經》   若有眾生但聞文殊師利名,除卻十二億劫生死之罪。若禮拜供養者,生生之處恒生諸伸縮家,為文殊師利威神所護。——《佛說文殊般涅槃經》   若有得見普賢菩薩,若得承事,若得聞名,若有思維,若有憶念,若生信解,若勤觀察,若始趣向,若正求覓,若興誓願,相續不絕,皆獲利益,無空過者。——《華嚴經·十定品》   普賢法身遍一切,能為世間自在主,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虛空。——《金剛頂經》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現在未來天人眾,吾今殷勤付囑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墮在諸惡趣!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不以為慮!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於生死中,速得解脫。——《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下   吾觀地藏威神力,恆河沙劫說難盡,見聞瞻禮一念間,利益人天無量事。若男若女若龍神,報盡應當墮惡道,至心歸依大士身,壽命轉增除罪障。——《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下   諸利根本,信為大力。——《大智度論》卷1   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緣。——《華嚴經》卷62   善知識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緣。——《付法藏經》   於善知識中應生如佛想。——《摩訶般若經·薩陀波侖品》   一切菩薩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識力,以善知識而為根本。——《華嚴經》卷77   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於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華嚴經》卷62   應於自身生病苦想,於善知識生醫生想,於所說法生良藥想,於所修行生除病想。——《華嚴經·入世間品》   若彼求法者,於師生輕毀,則謗諸如來,常得諸苦惱。——《事師法五十頌》   師德若不全,悉地無堪能。若得真依怙,終身應依止。——《宗喀巴顯密修行次第科頌》   若於灌頂師,三時伸禮奉,則為已供養,十方諸如來。——《事師法五十頌》   若無灌頂者,慢心說密教,師弟縱成就,死亦墮地獄。——《大印空點》   猶如獅子乳,不應注瓦器,如是大瑜珈,非器不應與。——《金剛鬘經》   如雨墮不住山頂,必歸下處,若人憍心自高,則法不入。若人恭敬善師,則功德歸之。——《大智度論》卷1   如弊蠹盛寶,不得以囊惡故,不取其寶;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炬,不得以人惡故,不取其炤。菩薩亦如是,於師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大智度論》卷1   上師為四身雪山,若不照以凈信日,則無加持之水流,故應發起信解心。——止貢巴《宗教流派鏡史》   彼師及弟子,當互審其器,若不先觀察,同得越法罪。——《事師法五十頌》   弟子不觀師功德,輕信依止者,如服素毒藥;師不揀擇弟子而傳法者,如走路不看犬,行當自蹶。——蓮花生《大圓滿無上道廣大心要》   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閑,自作聰明空費力,盲修瞎煉也徒然。——憨山《費閑歌》   將來當有無行之人,入佛法中求作沙門,破壞佛法,更相輕毀,學三藏者轉相嫉妒,為嫉妒故,佛法滅盡。——《迦當比丘說當來變經》(??)   將來之世多有比丘貪惑供養,令法毀滅,若有比丘奉戒護律,法當久存。——《迦丁比丘說當來變經》(??)   譬如海中船,貪重故沉沒,佛法斯亦然,利養故滅盡。——《迦旃延說法滅盡偈》   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非餘外蟲,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梵網經》卷下   我觀閻浮眾生,但能於諸佛教中,乃至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如是利益,悉皆自得。——《地藏菩薩本願經》   譬如優曇華,一切皆愛樂,天人所希有,時時乃一出。聞法歡喜贊,乃至發一言,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曇華。——《法華經·方便品》   佛法能得現世果報;……現得恭敬、名聞、禪定、神通等利。——《成實論》卷1   其有眾生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誦大乘經,思第一義甚深空法,一彈指頃,除卻百萬億阿僧祇劫生死之罪。——《觀普賢行法經》   如是閻浮提男子女人,臨命終時,神識昏昧,不辨善惡,乃至眼耳,更無見聞。是諸眷屬,當須設大供養,轉讀尊經,念佛菩薩名號,如是善緣,能令亡者離諸惡道。——《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下   已得人身不思正法,如至寶山空手而歸,實在是無意義的事。——岡波巴《寶鬘集》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華嚴經·十地品》   歸命佛法僧,定不墮惡道,棄捨人身已,當獲得天身。——《佛說嗟靺曩法天子經》   一切眾川流,皆悉歸大海,若飯佛及僧,福歸已亦然。——《大般涅槃經》卷中   念師為皈處,念身本尊性,念語為持誦,念生為父母,念心性本空。——迦當口訣恆住五念《宗教源流鏡史》   一應先修菩提心,二應觀自身為本尊,三應對上師修凈信,四應修無分別正見,五應迴向發願作印持。——止貢巴《宗教源流鏡史》   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方恭敬,則有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惡愈增而福慧愈減矣。——《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佛告舍利弗:菩薩有四法終不退轉無上菩提。何等為四?一者若見塔廟毀壞,當加修治,若塊若泥乃至一磚;二者若於四衢道中多人觀處起塔造像,為作念佛善福之緣,塔中畫作若轉法輪相及出家相,乃至雙樹入涅槃相;三者若見有比丘僧二部諍訟,勤求方便,令其和合;四者若見佛法欲壞,能讀誦說乃至一偈,令法不絕,為護法故,敬養法師,專心護法,不惜身命。——《華手經》   不惜於生命,常護諸佛法。——《華嚴經》卷13   不得佛,不得法,不得僧,是名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思益經》卷2 三、慧學   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佛遺教經》   五度如盲,般若如導。——《大般若經·贊般若品》   譬如有目者,因燈見眾色,有智依多聞,能別善惡義。多聞能知法,多聞離不善,多聞舍無義,多聞得涅槃。——《大毗婆沙論》卷1   人之無聞,老如特牛,但長肌肥,無有智慧。不知三世事,亦寡法財寶,飽腹恣欲心,人形畜無別。——《四十華嚴》卷12   若人壽百歲,邪偽無有智,不如生一日,一心受正智。若人壽百歲,不知大道義,不如生一日,學惟佛法要。——《法句經》   為除三毒刺,專求利智犁。——《華嚴經》卷77   如實知已,以理為依,不由耆長眾所知識補特伽羅、佛若僧所說法故,即便信受。——《瑜珈師地論》卷45 (??)   須具隻眼,莫依他人作眼。——《黃蘗傳心法要》   不調飲食,則病患必生;不閱三藏,則智眼必昧。——蕅益《閱藏知津敘》   先開見地,後可言修證。——蕅益《靈峰宗論》卷1   夫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道,此千聖同途、千古不易之定論也。然見道豈易言哉!若依教乘,必大開圓解。若依宗門,必直透重關,然後得論修道,否則便為盲修瞎煉。——《徹悟禪師語錄》   有出格見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超方學問;有超方學問,方有蓋世文章。——《靈峰宗論》卷2   不取天眼等五通造事外道,唯取入理凡夫耳。——法融《宗鏡錄》卷80   不通文字般若,即不得觀照般若,若不通觀照般若,必不能契會實相般若。——《紫栢尊者全集》卷1   有信無解,增長無明;有解無信,增長邪見;信解圓通,方為行本。——《涅槃 》卷14   聞所說而信者,不名為信;智慧知己,名為信。——《大智度論》卷1   見解名悟,聞解名信,信解非真,悟發信謝。理教自然,如果熟自零。悟不自生,必借信漸。——竺道生《注維摩詰經》   初學佛的人,應該在聞思上努力。在覺受生起了以後,就應當在定慧專修上努力。在沒有獲得堅固的定慧證悟時,要在寂靜的處所勤修努力。——岡波巴《寶鬘集》   次依聞慧發生思慧,復依思慧發生修慧。——《瑜珈師地論》卷12   聞思修三,應同時進趣。——仰米達果大師《在圓滿無上道廣大心要》   初慧名觀,後名為慧。——《成實論》卷18   即使明早要死,也要學習知識。——《薩迦格言》   食物不消化變毒品,認清毒品能變食葯。——《薩迦格言》   學佛的人要注意,不能不研究教理,理不通沒有不走錯路的。——南懷瑾《如何修證佛法》   不可以聞慧,不可以思慧,內證是法。——《寶雲經》卷4   由聞思所得之萬千智慧,不及由修證所生之一剎那智慧來得殊勝。——岡波巴《寶鬘集》   經卷中的學問,未修成的密乘,健忘者的學識,需用時常哄人。——《薩迦格言》   如人初開目,是名加行智;如人正閉目,是無分別智;即彼復開眼,後得智亦爾。應知如虛空,是無分別智;於中現眾像,後得智亦爾。——《攝大乘論》卷3   能照實相者,說為深般若;廣般若俗智,起菩薩萬行。不知深般若,圓成難修學;不學廣般若,生起艱於行。如醫師葯匠,不解醫科理,雖終身勤勉,不獲勝利譽。——《宗喀巴顯密修行次第科頌》   於如來教,唯文字想,而無入解,皆名謗法。——《大乘集菩薩學論》   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法句經》   誦經容易解經難,口誦不解總是閑,能解不依空費力,日誦萬卷也徒然。——憨山《費閑歌》   研義不難領解,難於精確。——《靈峰宗論》卷2   看經須是周遍廣博,方得融貫。不致偏聽偏執。蓋經有此處建立,彼處掃蕩。此處掃蕩,彼處建立,隨時逐機,無定法故。……是故執醫之一方者誤色身,執經之一義者誤慧命。——蓮池《竹窗隨筆》   看教貴精不貴多,一部中精研妙義,徹骨徹髓,自然旁通眾典,勢如破竹。欲徹骨徹髓,必須看時即是觀心,既曰觀心,功同參悟。——《靈峰宗論·答印生四問》   所以凡稱知識,法爾須明佛語,印可自心,若不與了義一乘圓教相應,設證聖果,亦非究竟。——延壽《宗鏡錄》卷1   若欲研佛乘,彼尋寶藏,一一須消歸自己,言言使冥合真心,但莫執義上之文,隨悟生見,直須探詮下之旨,契會本宗。——《宗鏡錄》卷1   凡看古人語錄文字,不可專就一問一答、一拈一頌、機鋒峻利、語妙言奇處,以爽我心目,資我談柄。須窮究他因何到此大徹大悟田地,其中自敘下手功夫,刻苦用心處,遵而行之,所謂何不依他樣子修也。——《蓮池大師語錄》   祖師語句句活,學人當實法,則句句死。——《憨山夢遊集》卷51   信有十分,疑有十分;疑有十分,悟有十分。——佛跡頤庵真禪師《禪關策進》   如飯一粒熟,余粒即可知。諸法亦復然,知一即知彼。——《密嚴經》卷3   世間學問,義理淺,頭緒多,故似易反難。出世學問,義理淺,線索一,故雖難仍易,線索非他,現前一念心性而已。——《靈峰宗論》卷2   世論者,惟說身覺境界而已。——《楞枷經》3 見秋毫之末者,不自見其睫;舉千鈞之重者,不自舉其身。——佛眼禪師《禪林寶訓》卷2   義思有二:一從外而思內,背塵合覺者也;一從內而思外,背覺合塵者也。從內思外者,思之思之,義重思之,思無盡而真彌遠也;從外思內者,思之思之,義重思之,思盡而還源也。——《竹窗隨筆·思惟修》(??)   向外馳求,不知迴光返照,如是學佛,殊難得其實益。——《印光法師文鈔·復馬契四書》   無力飲池河,詎能吞大海,不習小乘法,何能學大乘!——《地藏十輪經》   如聖說下下諸乘之見,為上上諸乘之津梁。……前前較後後易於了悟故,前者實為轉入後者之方便。——僧海《宗派源流鏡史》   咒與波羅蜜多中,未曾說於見差異。——薩迦班智達   故學金剛乘者,生無我見,當如顯教而修。——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廣論》卷22   無有法菩薩所不應學者,何以故,若菩薩不學一切法,不能得一切種智。——《摩訶般若經》卷26   彼諸菩薩求正法時當何所求?……以要言之,當求一切菩薩藏法、聲聞藏龍卧虎法, 一切外論、一切世間工業處論。——《瑜珈師地論》卷37   世間所有無量別,種種善巧奇特事,粗細廣大及甚深,靡不修行皆了達。——《華嚴經·十迴向品》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維摩經·佛國品》   如實了知世俗諦義,謂於五明處,如實了知勝義諦義。——《解深密經》卷5   如不勤習五明,不得一切智慧。內明為求自解學,胃明為伏外執學,聲明為令他信學,醫明為所治方學,巧明為攝一切眾生。——《大莊嚴經論》卷5   少學或心高,易滿如牛跡,如鼠手特物,自謂已能多。智海廣難量,不測反增謗。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智學成菩提,愚學增生死。如是不了知,斯由少學過。——《四十華嚴》卷12   如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於法不修習,多聞亦如是。如人善方葯,自疾不能救,於法不修習,多聞亦如是。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習,多聞亦如是。如聾奏音樂,悅彼不自聞,於法不修習,多聞亦如是。——《華嚴經·菩薩問明品》   雖多誦習義,放逸不從正,如牧數他牛,不獲沙門果。——《出曜經》   因解成行,行成解絕。——《守鏡錄》卷3   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善導《觀經散善義》   擇法覺支猶如象寶,依此速能乃至往彼所行所得殊異勝處。——《瑜珈師地論》卷98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僧燦《信心銘》   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楞嚴經》卷4   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楞嚴經》卷4   見聞雖然深廣,而身心卻流入凡俗,這就象醫生自染惡疾,真乃顛倒的行為。——岡波巴《寶鬘集》   口頭說法喋喋不休,身心卻毫無行持和體驗,這種說教,就像是鸚鵡學舌一樣,實在毫無意義。——岡波巴《寶鬘集》   超生脫死法門,不可以聰明湊泊,不可以意氣承當,不可以情見夾雜,不可以粗疏領會。先須專求己過,無責人非,見賢思齊,見惡內省,法法消歸自心,時時警策自心,將定盤星認得清楚明白。——蕅益《靈峰宗論》卷2   非見聞覺知,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見聞,非不持戒得。如是論悉舍,亦舍我、我所,不取諸法相,如是可得道。——《阿陀婆耆經》   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大般若經·乘大乘品》   菩薩於一切法住院無分別,能修六度。——《大般若經·教誡教授品》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能滿六度。——《大般若經·學觀品》   無所得,即是得,以是得,無所得。——《摩訶般若經·三慧品》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般若心經》   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圓滿三十七品乃至十力、四無所畏等,如是諸法皆不可得故。——《大般若經·學觀品》   通論大小乘經,同明一道,故以無得正觀為宗。……諸大乘經以不二正觀為宗。——吉藏《三論玄義》   知一切法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羅蜜。——《摩訶般若經》卷1   若無所得,即是得,即是現觀,即是菩提。——《大般若經·無相無得品》   以無住為方便,安住般若,所住、能住不可得故。以無舍、無護、無取、無勤、無思、無著而為方便,圓滿六波羅蜜。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犯、無犯相不可得,動、不動相不可得,身心勤怠不可得,有味無味不可得,諸法性相不可得故。——《大般若經·學觀品》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菩薩,不見菩薩字,不見般若波羅密,亦不見我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見我不行般若波羅蜜。——《摩訶般若經·奉缽品》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維摩經·觀眾生品》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須臾。——《四十二章經》   若無所緣,心則寂滅。善巧方便之菩薩,行清凈波羅蜜多,了知寂滅所緣,於善根所緣,亦不寂滅,於煩惱所緣,亦不生起,于波羅蜜多所緣,亦為安住,於空性所緣亦為分別,於一切有情以大悲心於所緣亦觀也。——《秘密不可思議經》(??)   不著內外一切法,如風無礙行於空。——《華嚴經·十迴向品》   無見即是見,能見一切法,於法若有見,此則無所見。——《華嚴經·須彌頂上偈贊品》   若分別憶想,則是魔網,不動不依止,是則為法印。——《大智度論》卷20   佛法可自證知,不可以己所證傳與他人,如財物等。如《婆羅延經》中佛言:我不能自斷汝疑,能證我法,汝疑自斷。——《成實論》卷1   譬如有人因喉閉塞則能斷命,如是善男子,一切諸見,唯有我見斯能斷於智慧命根。——《大乘寶雲經》卷9   故知入道,不要別觀,總觀無我一行亦得,若能明見身心無我,便是見道。——《甄叔迦經》   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維摩經·問疾品》   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成無所畏。——《華嚴經·光明覺品》   一一心念中,普觀一切法,安住真如地,了達諸法海。——《華嚴經》卷6   於法無疑惑,永絕諸戲論,不生分別心,是念佛菩提。——《華嚴經》卷13   世及出世見,一切皆超越。——《華嚴經》卷13   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大般若經》   菩薩摩訶薩修習一切諸善根時,作是念言:願此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處,譬如實際無所不至。——《華嚴經·十迴向品》 於不定事中,必應用不定智,……若人於一切法中決定知,是人則墮必定邪論中。若一切法必定,則諸所為應不須人功方便而得。——《十住毗婆沙論》卷10   眾生根機不同,大聖設教亦復非一,不可偏執一法,互相是非。——《無畏三藏禪要》   隨國俗法,不是不非,此法無諍。——《中阿含經》卷43   大象不游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玄覺《永嘉證道歌》(??)   上地之人不可作下地人之行,下地人亦不可作上地者之行。——岡波巴《教言廣集零》(??)   著述須從自己胸中流出,方可光前絕後。——《靈峰宗論》卷6   身不證法升高座,死入阿鼻大地獄。身證不了尚生疑,何況不證盲心說!——慧思《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如說行是深般若波羅蜜者,是菩薩諸所有世間危難勤苦之事永無復有。——《摩訶般若經》卷19   譬如王來,必有營從,若般若慧發,則一心具足萬行。——《大品般若經》   菩薩利智慧故,一心中一時能具足六波羅蜜。——《大智度論》卷81   以無著為方便圓滿智度,諸法性相不可得故。——《大般若經·學觀品》   四、緣起性空   一切因緣及所生法性空寂故,是故我說名為法身。若有眾生解了如是因緣之義,當知是人即為見佛。——《造塔功德經》   諸法因生者,彼法隨因滅,因緣滅即道,大師如是說。——《佛本行集經》卷48   一切諸法本,因緣生無主,若能解此者,則得真實道。——《過去現在因果經》   一切諸法本,從緣悉無本,若能返本源,乃名曰沙門。——《過去現在因果經》   是諸緣起,無始時來,理成就性,是名法性。——《瑜珈師地論》卷10   諸緣起義略有十一,如是應知:謂無作者義是緣起義,有因生義是緣起義,離有情義是緣起義,依他起義是緣起義,無動作義是緣起義,性無常義是緣起義,剎那滅義是緣起義,因果相續無間絕義是緣起義,種種因果呂類別義是緣起義,因果互相符順是緣起義,因果決定無雜亂義是緣起義。——《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   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雜阿含經》第12經   譬如人在海洋依止於船,如是名身轉起依於色。譬如船行海中依於人,如是色身轉起依於名,人船相依行海中,如是名、色共相依。——《清凈道論·說見清凈品》(??)   恰如支節集合而名為車,如是僅依蘊而有從生之名。——《雜阿含經》第4經   有為諸法從因緣而生,譬如由於擊鼓崦發音。——《清凈道論·說見清凈品》(??)   諸法共相依止,如草木山河依止於地,地依止水,是一切各各相依。——《大智度論》卷31   一切法各各為因,各各為果,是各因果相。——《大智度論》卷31   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四緣生諸法,更無第五緣。——龍樹《中論·破因緣品》(??)   因緣而有,此亦假號,要前有對,然後乃有,猶如鑽木求火,以前有對,然後火生。火亦不從木出,亦不離木。———《增一阿含經·六重品》   如芽非是種子中有,非地非水非火非風非虛空等因緣中有,非是一一因緣中有,非諸因緣和合中有,非離因緣和合余處別有。若此等中一切皆無,如是得言芽無自體,若如是無一切自體,自得言空。——龍樹《回諍論》(??)   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自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雜阿含經》第12經   一切諸法皆從自業因緣力故而得生起,而是因緣念念不住猶如電光。——《無字法門經》   是法即生即住即滅,即有即空。剎那剎那,亦如是法生、法住、法滅。何以故?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剎那經九百生滅。乃至色,一切法亦如是。——《仁王般若經》(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從此而來)   一切諸法不可得故,非方不離方,隨所至處,即處自滅。——《集一切福德三昧經》   法若無常,即是動相,即是空相。——《摩訶般若經·十無品》   非幻無有譬,說法性如幻,不實速如電,是故說如幻。——《楞枷經》卷2   諸有為法終得自體,從此無間必滅歸無,若此處生即此處滅,無容從此轉至余方。——《俱舍論》卷13   三界皆是有為生滅作法,先有今無,今有後無,念念生滅,相續相似生故,可得見知。如流水、燈焰、長風。——《大智度論》卷22   依託眾緣,速謝滅已,續各合生,故名緣起。——《瑜珈師地論》卷10   生命與身體,苦受與樂受,只是一心相應,剎那迅速而滅。縱使存續了八萬四千小劫的諸天,也不得二心生存於一起。——《清凈道論·說道非道智見品》(??)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圓覺經》卷上   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毗舍浮佛偈《五燈會元》卷1   諸法不起如虛空,猶如電起須臾滅。——《解脫道論》卷13   不壞色故觀色無常,不壞受想行識故觀識無常。不作如是觀者,是名行相似般若波羅蜜。——《小品般若經》卷3   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拘留孫佛偈《五燈會元》卷1   如幻亦如夢,如乾闥婆城,所說生住滅,其相亦如是。——《中論》卷上   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應病及受苦惱,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既不如是隨情所欲,是故當知色不是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說五蘊皆空經》   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日種姓尊說,周匝諦思維,正念善觀察,無實不堅固,無有我、我所。——《雜阿含經》第265經   若言有我,我為有知?我為無知?我若無知,則同木石,我若有知,則有攀援,既有攀援,則有染著……若能除我及以我想,一切盡舍,是則名為真解脫也。——《大善權經》(??)   一切法皆屬因緣,屬因緣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我,我相不可得故。——《大智度論》卷22   不自在相為無我相。——《清凈道論·論行道智見清凈品》(??)   若說第一義諦有我是為身見,若說世諦無我是為邪見。——《成實論》卷11   故佛說正法,如牝虎銜子,執真我為有,則為見牙傷;撥俗我為無,便壞善業子。——《俱舍論》卷30(??)   補特伽羅無我者,謂離一切緣生行外,則有實我不可得故。諸法無我者,謂即一切緣生諸行性非實我,是無常故。——《瑜珈師地論》卷93   以即無我名為有我,即無我者無彼外道虛妄神我,名有我者如來有彼得自在我。——《究竟一乘寶性論》   不解空無我,信願皆不實,由他信心生,可由他不信。執我若芭蕉,安可作樑柱?堂殿功未完,不風雨而傾。——《宗喀巴顯密修行次第科頌》   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無我無作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維摩經·佛國品》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中論·觀四諦品》   眾緣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屬眾因緣,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空亦復空,但為引導眾生故,以假名說,離有無二邊,故名為中道。——《中論·觀四諦品》青目釋   因緣亦空,因緣不定故。譬如父子,父生子故名為子,生子故名為父。複次,最後因緣無依止故。如山河樹木眾生之類皆依止地,地依止水,水依止風,風依止虛空,虛空無所依止。若本無所依止,末亦無所依止。——《大智度論》卷31   若諸法實有,不應以心識知故有,若以心識知故有,是則非有。——《大智度論》卷15(模糊理論,測不準原理)   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離法何有人?離人何有法?分析於諸色,乃至觀微塵,自性無所有,譬如彪兔角。——《密嚴經·顯示自作品》(模糊理論,測不準原理)   夢境生苦樂,彼境亦非有,如是緣起法,所依緣亦無。——龍樹《七十空性論》(模糊理論,測不準原理)   諸法畢竟不生,但有假名,都無自性。——《大般若經·無邊際品》(模糊理論,測不準原理)   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物尚無所有,何況當有時?——《中論·觀時品》(模糊理論,測不準原理)   眾緣所生者,是即無自性。若無自性者,云何有是法?——《十二門論》(模糊理論,測不準原理)   諸法雖生,不住自性,是故無性。如嬰兒定住自性者,終不作匍匐乃至老年。——《中論·破行品》(模糊理論,測不準原理)   何因緣故諸法自性無;佛言,諸法和合因緣生,法中無自性,是名無法。——《摩訶般若品·道樹品》(模糊理論,測不準原理)   分別此諸蘊,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滅,此是無生義。——《華嚴經·夜摩宮中偈贊品》(物質不滅定律,萬有因果律,作用與反作用原理)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中論·破因緣品》(??)   離行無無明,離無明無行,彼二互為因,是故無自性。自若無自性,云何能生他?——龍樹《七十空性論》   因緣生世間,佛不如是說,因緣即世間,如乾闥婆城。——《入楞枷經》卷5   觀察於諸法,自性無所有,如其生滅相,但是假名說。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華嚴經·須彌頂上偈贊品》   如顯現非有,是故說為無;由如是顯現,是故說為有。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由無性故成,後後所依止,無生滅本寂,自性般涅槃。——《攝大乘論》卷2   若見一切法都無自性,即由無自性故, 便能安立緣起因果,是為性空現為緣起義;若見一切法唯由分別假立,緣起因果皆應正理,即由此故便能引生一切法皆無自性之定解,是為緣起現為性空義。——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略論》卷6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般若心經》   受想行識即是空。何以故?舍利弗,但,但有名字故。……名字是因緣和合作法,但分別憶想、假名說。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一切名字,不見故不著。——《摩訶般若經·奉缽品》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中論·觀四諦品》   如人見瓶,以無水故空,如是五陰之中,不見有人故空。又如瓶體非實,是假名有,如是五陰之中,不見有五陰故空。——《成實論》卷14(??)   空有三者:一無性空、性非有故;二異性空,與妄所執自性故;三自性空,二空所顯為自性故。——玄奘《成唯識論》卷8   空名無相,無相亦空,是名為空;空名無念,無念亦空,是名為空;空念亦空,是名為空。空中無善無惡,乃至亦無空相,是故名空。菩薩如是知陰界入性,即不取著,是名法忍。——世親《發菩提心經論》   本調用空葯,為除有病,執有成病,執空亦然。——《心地觀經·發菩提心品》   寧取人見如須彌山,不起無所有增上慢空見。——《楞枷經》卷3   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識,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中論·破行品》   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永嘉證道歌》   諸法雖空,一心具足萬行。——《大般若經·具足品》   視如水上浮漚,視如海上蜃樓,若人觀世如是,死王不得見他。——《法句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我說涅槃如幻如夢,若有法勝於涅槃者,我說亦復如幻如夢。——《摩訶般若經·幻聽品》   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處。——《楞枷經》卷1   深觀察十緣生句,當於真言行通達作證。云何為十?謂如幻、陽焰、夢影、乾闥婆城、響、水月、浮泡、虛空華、旋火輪。——《大日經·住心品》   云何真言教法?謂阿字門,一切諸法本不生故。——《大日經·入曼荼羅具緣真言品》   大緣起陀羅尼法,若無一即一切不成故,……隨去一緣即一切不成,是故一中即具多者,方名緣起一耳。——法藏《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不實之法是從緣生,真實之法不從緣起,如來法身體是真實。——《金光明最勝王經》卷1   若緣自身起解脫,亦唯迷盡,無別有我名解脫者。——《大乘莊嚴經論》卷2   斷除法愛,除一切執。——《華嚴經·明法品》 五、業因果報   一切眾生所作業,縱經百劫亦不亡。因緣和合於一時,果報隨應自當受。——《光明童子因緣經》   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大寶積經·入胎藏會》(量子物理學)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於轍。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法句經》   罪福響應,如影隨形。未有為善不得福,為惡不受殃者。——《旃檀香越國王經》(「旃」字左邊應為「木」字旁)   行惡得惡,如種苦種。惡自受罪,善自受福。習善得善,亦如種甜,自利利人,益而不費。——《法句經》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莫追!——《涅槃經·憍陳如品》   福德之反報,不問尊與卑。——《法句經》   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獲福,惡自遭殃。——《泥犁經》   業力為最大,世界中無比。先世業自在,將人受果報。業力故輪轉,生死海中回。大海水干竭,須彌山地盡,先世因緣業,不燒亦不盡。諸業久和集,造者自逐去,譬如債物主,追逐人不置。是諸業果報,無有能轉者,亦無逃避處,非求哀可免。——《大智度論》卷5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業。——《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   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於害己。殺人之父者,人亦殺其父,害人之兄者,人亦殺其兄。善事其親者,其子必孝;善事其兄者,其子必弟。如屋檐水,後必繼前。——《印光法師文鈔·到光明之路序》   作惡不即受,如乳即成酪,猶灰覆火上,愚者輕踏之。——《大般涅槃經》卷9(??)   妖孽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酷。禎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法句經》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無量壽經》(信息理論,遺傳學,阿賴耶識種子,「甚深傳承」)   陰作陰受,相似不斷。——《優婆塞經·雜品》(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色識雖轉滅,而業不失壞,令於諸有中,色識復相續。——《大乘入楞枷經》卷7(相對論,量子物理學,壁壘,磁屏蔽,物質不滅定律,作用與反作用原理,一粒微塵中,有三千大千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大小是相對的)   蘊體無常,因果展轉,生起不絕,而言斷滅,不應道理。(應無所住而生起心,永恆之因果相續,因果不爽)——《瑜珈師地論》卷7   欲知過去因者,見其現在果;欲知未來果者,見其現在因。——《因果經》   一切諸報,皆從業起;一切諸果,皆從因起;一切諸業,皆從習起。——《華嚴經·入法界品》   死者棄身,其行不亡。智如種穀,種敗於下,根生莖葉,實出於上。作行不斷,譬如燈燭,展轉燃之,故炷雖消,火續不滅。行有罪福,如人夜書,火滅字存……人死神去,隨行往生,如車輪轉,不得離地。——《佛說孛經》   如人死生雖無來去者,而煩惱不盡故,於身情意相續,更生身情意。身情意造業,亦不至後世,而從是因緣更生後世果報。譬如乳中著毒,乳變為酪,酪變為酥;乳非酪,酪酥非乳,乳酪雖變崦皆有毒。——《大智度論》卷38   至命終時,意識將滅,所作之業悉現前。譬如男子從睡覺起,憶彼夢中所見美女影像皆現。前識滅已,後識生時,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墮傍生餓鬼地獄。曾無有法能從此世轉至後世,然有死生業果可得。——《大乘流轉諸有經》(??)   善人死者,福應生天,受五欲樂;惡人死者,應入地獄,受無量苦。善人樂死,如囚出獄;惡人畏死,如囚入獄。——《未曾有因緣經》   譬如桔子因桔而生,從酢而甜,人為桔故種植是子,是子根莖花葉生果皆悉不酢,時到果熟,酢味則發。如是酢味,非本無今有,亦非無緣,乃是過去,本果因緣。身口意業,亦復如是。若言是業,住何處者,是業住於,過去世中,待時待器,得受果報。——《優婆塞戒經·雜品》   譬如置毒乳中,至醍醐時故能殺人,乳時異故醍醐亦異,雖復有異,次第而生相似不斷,故能害人。五陰亦爾,雖復有異,次第而生,相似不斷,是故可言異作異受。——《優婆塞戒經·雜品》(多米諾效應,鏈式反應)   一切眾生,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出。——《楞嚴經》卷8   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慳貪中來,高位者禮拜中來,下賤者傲慢中來,瘖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六根具足者持戒中來。——《反故集》(種好種,收好果,種劣種,自受其殃,無人替代,切莫敷衍了事)   今生人見歡喜者,前人見人歡喜故。——《菩薩藏經》   於十善業缺漏不全,以是十業得人趣報。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欲天報:所謂具足修行增上十善。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色天報:所謂修行有漏十善,與定相應。——《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若有眾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若有眾生出佛身血,毀謗三寶,不敬尊經……若有眾生侵損常住,玷污僧尼,或伽藍內恣行淫慾,或殺或害;……若有眾生偽作沙門,心非沙門,破用常住,欺誑白衣,違背戒律,種種造惡;若有眾生偷竊常住財物、穀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作如是罪,當隨五無間地獄,求暫停者,一念不得。——《地藏菩薩本願經》(是故凡人怕果不重因到頭哭天搶地終無用,作繭自縛;菩薩重因遠離顛倒夢想隨處無不吉祥,善察因果)   但造三惡業,不修三善行,墮堆岬地獄,苦痛不可稱。——《長阿含經》卷18   若諸眾生,惡業間造,入阿鼻地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身口意三,作殺盜淫,是人則入十八地獄。三業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下六地獄,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楞嚴經》卷8(??)   一切餓鬼,皆為慳貪嫉妒因緣,生於彼處。——《正法念處經·餓鬼品》 修行大布施,急性多嗔恨,不依止憶念,後作大龍身,能修大布施,高心陵蔑人。由斯業行生,大力金翅鳥。——《業報分別經》(場模式)   臨命終時,未舍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凈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凈土,隨願往生。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子、飛行夜叉、地行羅殺剎,游於四天,所去無礙。……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想聰,情幽斯鈍。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七情三想,沈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純情即沉,入阿鼻地獄。——《楞嚴經》卷8(場模式)   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楞嚴經》卷4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楞嚴經》卷4   千百年來盌里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願雲禪師   九類眾生一身具足,隨造隨成。——大珠慧海《頓悟入道要門論》   爾欲識地獄道,只今鑊湯煎煮者是;欲識餓鬼道,即今多虛少實不令人信者是;欲識畜牲道,見今不識仁義、不辨親疏者是;……欲識人天,即今凈威儀持瓶挈缽者是。葯山惟嚴禪師《傳燈錄》卷28   一切眾生皆集善、不善業,力相障故不得並受,如負二人物,強者先牽。——《成實論》卷8   業道如秤,重者先牽。——《業道經》   狂亂隨情念,臨終被業牽,惺悟不由情,臨終能轉業。——宗密《傳燈錄》卷13眾生雖迷,其業力不思議處,正是心力不思議處,亦是諸佛神通力不思議處。——《印光法師文鈔·復范古農書》   譬如種子別,生果各殊異,業力差別故,眾生剎不同。——《華嚴經·華藏世界品》   一切諸佛剎,莊嚴圓滿,隨眾生行異,如是見不同。——《華嚴經·菩薩問明品》(協議不同)   若有眾生於十惡業多修習故,感諸外物悉不具足。——《業報差別經》   增上謂外緣,是正報所依,世人不了此,緣劣怨他人。——《宗喀巴顯密修行次第科頌》   深觀善惡,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結吉無憂。——《法句經》卷上   撥無因果,斷滅善根。——《地藏十輪經》卷7   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盪招殃禍。——《永嘉證道歌》   不畏後世,無惡不作。——《中阿含經》卷14   枉杖良善,妄讒無罪,其殃十倍,災仇無赦。——《法句經》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四十二章經》   害人得害,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擊人得擊》——《出曜經》   不當粗言,言當畏報,惡往禍來,刀杖歸軀。——《法句經》   惡行危身,愚以為易,善最安身,愚以為難。——《法句經》   善為大鎧,不畏刀兵;善為大船,得渡河淵。有能守信,室內和安,現世有慶,福追自然,行之得報,非神授與。——《事佛經》   修一善心,破百種惡。——《涅槃經·梵行品》   前心作惡,如雲覆月;後心起善,如炬消暗。——《未曾有因緣經》   惡業於心,還自壞形,如鐵生垢,還食己身。——《法句經》   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法句經》   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是等輩人,如履泥途,負於重石,漸困漸重,足步深邃。——《地藏菩薩本願經》   有智者觀見世間之人,有得清凈天耳天眼及他心智,我若作惡,是人必當見聞知我,若見聞知我,當云何不生慚愧而作惡耶!復觀諸天具足無量福德、神足、天耳、天眼,具他心智,遙能見聞,雖近於人,人不能見,若我作惡,如是等天當見聞知,若是天等了了見我,我當云何不生慚愧,故作罪耶!——《優婆塞戒經·屍波羅密品》   如是惡業,本自發明,非從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與。自妄所招,還來自受,菩提心中,皆為浮虛妄想凝結。——《楞嚴經》卷8   若不從天人,希望求僥倖,亦不禱祠神,是為最吉祥。——《法句經》   去惡從就善,避灑知自節,不淫於女色,是為最吉祥。——《法句經》卷下   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印光法師文鈔菁華錄》   是福有二種相,能與樂,能與苦。如雜毒飯,食時美,欲消時苦,福亦如是。——提婆《百論·舍罪福品》(??)   如一塊土,被人擲空,復落於地,此由現因,非在地先業之所招……復如人死,有因先業力盡而死,亦有由現所作能毀先業,非時而死,或及時而不死。——《那先比丘經》   果中無有業,業中亦無果,但因由於取業而生果。沒有天與梵天為輪迴的作者,但由因、緣而諸法的輪起。——《清凈道論·說度疑清凈品》(??)   一切世間之所有,種種果報很各不同,莫不皆由業力成,若滅於業彼皆盡。——《華嚴經·十迴向品》   隨其所行業,如是果報生,作者無所有,諸佛之所說。——《華嚴經》卷13   眾報隨業生,如夢不真實,念念常滅盡,如前後亦爾。——《華嚴經》卷13   如機關木人,能出種種聲,彼無我非我,業性亦如是。——《華嚴經》卷13   俱時因果,異時因果,三世善惡,一切幻化。——《仁王般若經》   是業四種: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國者無報,業有四種:一者時定果報不定,二者報定時不必定,三者時定果報亦定,四者時果二俱不定,……若時不定果報不定,是業可轉,若果報定應後受者,是業可轉現在受之。——《優婆塞戒經·業品》   如有修身修戒修慧,定知善惡當有果報,是人能轉重業為輕,輕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識,修道修善,是人能轉後世重罪現世輕受。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壞極重之業,如阿伽陀咒及除毒寶破壞惡毒。——《優婆塞戒經·業品》   當知作業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或有重業可得作輕,或有輕業可得作重。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獄極重之業現世輕受,愚痴之人現世輕業地獄重受。定業有二:一者報定,二者時定,或有報定而時不定,緣合則受,或三時受,所謂現受、生受、後受。一切眾生不定業多,決定業少,……修習道故,決定重業可使輕受,不定之業非生報受。——《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   若定心作善惡等業,作已深生信心歡喜,若發誓願供養三寶,是名定業。——《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   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不能轉業,則為業縛。業不隨心轉,即能縛心。唯業所感故,前境來報,皆有一定,經業能縛心故。唯心所現故,前境來報,皆無一定,以心能轉業故。若人正當業能縛心、前境來報一定之時,而忽發廣大心,修真實行,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則心能轉業,前境來報,定而不定。又心能轉業,前境來報不定之時,而大心忽退,實行有虧,則業能縛心,即前境來報,不定而定。——《徹悟禪師語錄》   世諦故分別說有果報,非第一義,第一義不可說因緣果報。——《摩訶般若經·四攝品》   善福大慧弱,而有少罪惡,是罪無救者,能令墮地獄。大慧福德者,雖有罪惡事,不令墮地獄,現身而輕受。譬如鴦崛魔,多殺於人眾,又欲害母、佛、得阿羅漢果。——《十位毗婆沙論》卷5   善心智慧因緣力故,惡果定者亦可轉輕。——《優婆塞戒經·業品》   了即業障本來空,不了應須還宿債。——《永嘉證道歌》(??)   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永嘉證道歌》(??)   業果若不定,便成無因果,業果若決定,眾生不成佛。當知業可轉,如二水相投:熱多冷從熱,冷多熱從冷。——《宗喀巴顯密次第科頌》   雖佛亦不能超越及改變於因果律,然若了知於因果律,則能創造善業,和集善緣,生於善果。因不值緣終不生果,故因亦非能生果。或遠其助緣,或別造強因皆可使此因之果暫不生起或終不生起。——太虛《真現實論》(??)   人作極惡行,悔過轉微薄,日悔無懈怠,罪報永已拔。——《增一阿含經·馬血天子品》   千劫所作,極重惡業,若能至心,一懺悔者,如是重罪,悉皆滅盡。——《金光明經》卷1   百年垢衣,一日而瀚,可得鮮凈。如是百千劫中所集諸不善業,以佛法力故,順善思惟,於一日一時,能盡消滅。——《大集經》卷40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四十二章經》   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痴,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凈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那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住凈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悔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過去諸惡,今悉懺悔,現所作罪,誠心發露,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已作之業,不敢覆藏。——《金光明經》卷2   能自改者,與無過同。——《妙花經》   拋棄一切過失,就會立地成佛。——《薩迦格言》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源,各自性中真懺悔。——《壇經·懺悔品》   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觀普賢行法經》   觀心無心,從顛倒想起,如此想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如是法相不生不沒,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一切諸法,皆亦如是,無住無壞。如是懺悔,觀心無心者,不住法中,諸法解脫,滅諦寂靜。如是想者,名大懺悔,名莊嚴懺悔,名無罪相懺悔,名破壞心識懺悔。——《觀普賢行法經》   若起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   我於十二年中,求一個業性如芥子許不可得。——臨濟義玄禪師《古尊宿語錄》卷5   事懺誦經持密咒,觀像禮拜供養力,造塔造像及布施,稱讚佛僧名號等。若能了達真空理,名為理懺滅罪根。——《宗喀巴顯密次第科頌》   六、諸法實相   大乘因者,諸法實相。——《觀普賢行法經》   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無佛,常住不異。——《佛嚴經》卷21   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所謂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法華經·方便品》   一切諸法,皆是虛假,隨其滅處,是名為實,是名實相,是名法界,名畢竟智,名第一義諦,名第一義空。——《涅槃經·憍陳如品》   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性相常住,是名法界,亦曰如如。——《勝天王般若經》卷6   除心中無明結使,以清凈實觀,得諸法本性,名為法性,性名真實。——《大智度論》卷37   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名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異等,是法真理,故名法性。——《成唯識論》卷2   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普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成唯識論》卷9   一切諸法,依此心有,以心為體。……而此真心,無異無相,故名之為如如,又真如者,以一切法真實如是,唯是一心,故名此一心以為真如。——慧思《大乘止觀》卷1   依於一實相,演說諸法相。——《華嚴經》卷6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大乘阿毗達磨經》   統唯一真法界,謂總該萬有,即是一心,然心融萬有,便成四種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義,一一差別,有分齊故;二理法界,界是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無礙法界,具性分義,性分無礙故;四事事無礙法界,一切分齊整潔 ,一一如性融通,重重無盡故。——澄觀《華嚴經疏》卷1(??)   煩惱破壞時,真如恆顯現。——龍樹《贊法界頌》   一者依如所有性諸法真實性,二者依盡所有性諸法一切性。如是諸法真實性、一切性,應知總名真實義。此真實義,品類差別復有四種;一者世間極成真實,二者道理極成真實,三者煩惱障凈智所行真實,四者所知障凈智所行真實。——《瑜珈師地論》卷36   我法非有,空識非無,離有離無故,契會中道。——《成唯實論》卷7   本對偏病,是故有中,偏病既除,中亦不立,非中非偏。為出處眾生強名為中,謂絕對中。——吉藏《三論玄義》   第一須帶兩隻眼,照破兩頭事,莫只帶一隻眼,向一邊行。——懷海禪師《古尊宿語錄》卷1   一切相,皆是二,一切二,皆是有法,適有有法,便有生死,適有生死,不得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摩訶般若經·遍學品》   能見及所見、見者悉除遣,不坏於真法,此人了知佛。——《華嚴經·須彌頂上偈贊品》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元是一空。一空同兩,齊含萬象。——僧燦《信心銘》   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維摩經·不二法門品》   佛法不異世間法,世間法不異佛法,佛法世間法無有雜亂,亦無差別。——《華嚴經·十行品》   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中論·觀涅槃品》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壇經·般若品》 是菩薩因般若波羅蜜,世間諸事,皆同實相,不見資生之事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者。——《小品般若經·阿惟越致品》   在有常修空,處空常萬化,雙照一切法故。——《仁王般若經》   佛界眾生界,一界無別界。——《寶篋經》   如來清凈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密嚴經》卷3   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圓覺經》   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 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壇經·護法品》   法界眾生界,究竟無差別,一切悉了知,此是如來境。——《華嚴經》卷13   從生及國土,一異不可得,如是善觀察,名知佛法義。——《華嚴經·世主妙嚴品》   諸法雖生,真如不動,真如雖生諸法,兩真如不生。——《大般若經》卷569   無上道無在無不在,無處所不現,不可執,所得無失。——《如來智印品》   真該妄本,行無不修,妄徹真源,相無不寂。——法藏《華嚴妄盡還源觀》   即相即真。——曹山本寂禪師《五燈會元》卷13   廓徹十方自性境界,觸事全真。——真凈克文禪師《古尊宿語錄》卷43   一切眾生色心實相,從本以來,常是毗盧遮那平等智身。——一行《大日經義釋》卷一   六大無礙常瑜珈,四種曼荼各不離。三密加持速疾顯,重重帝網名即身。法然具足薩婆若,心數心王遍剎塵。名具五智無際智,圓鏡力故實覺智。——空海《即身成佛義》   色毗盧為性,受為寶生尊,想即無量光,行不空成就,識為阿鞞閦。——《智慧成就續》   實相必諸法,諸法必十如,十如必十界,十界必身土。——《金剛錍》   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無一二三,而一二三。——《維摩止觀》卷1   夫三諦者,天然性德也。中諦也,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舉一即三,非前後也。——湛然《始終心要》   圓機對教無教不圓,理心涉事無事不理。——《宗鏡錄》卷32   如眾翳者同於一處,見各差別,互不相礙,皆由眼翳,不見正色。眾生亦爾,色性無礙,心緣異故,蔽於正見,不見真實。——《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知以一故眾,知以眾故一。《華嚴經》卷16《須彌頂上品》   多中無一性,一亦無有多,如是二俱舍,普入佛功德。——《華嚴經》卷13   一一塵中有,十方三世法,一一塵中有,無量種佛剎。——《華嚴經·普賢行品》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無邊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李通玄《華嚴合論》   如來之藏,全體是一眾生一毛孔性,全體是一眾生一切毛孔性,如毛孔性,其餘一切所有世間一一法性,亦復如是。——《大乘止觀》卷1   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永嘉證道歌》   妙世界即是粗世界,粗世界即是妙世界,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廣世界即是狹世界,狹世界即是廣世界;一世界即是不可說世界,不可說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說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說世界;穢世界即是凈世界,凈世界即是穢世界。——《華嚴經》卷17(?????????????????!!!!!!!!!!!)   無心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澄觀《華嚴大疏》   礙處非牆壁,通處勿虛空,若人如是解,心色本來同。——長沙景岑禪師《傳燈錄》卷10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傅大士《傳燈錄》卷27   若人慾識真空理,身內真如還遍外,情與非情共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不離幻色即見空,即此真如含一切。一念照入於多劫,一一念劫收一切。於一境內一切智,於一智中諸境界,只用一念觀諸境,一切諸境同時會。時處帝網現重重,一切智通無掛礙。——法順《漩澓頌》   隨舉一法,即具斯十,一謂同時具是相應門,如大海一滴,含百川之味;二廣狹自在無礙門,如徑尺之鏡,見千里之影;三一多相容不同門,若一室千燈,光光涉入;四諸法相即自在門,如金與金色,二不相離;五秘密隱顯俱成門,如片月澄空,晦明相併;六微細相容安立門,如瑠璃瓶盛多芥子;七因陀羅網境界門,若兩鏡互照,傳曜相寫,遞出無窮;入託事顯法生解門,如立像豎臂,觸目皆道;九十世隔法異成門,如一夕之夢,翱翔百年;十主伴圓明具德門,如北辰所居,眾星周拱。十無前後,舉一全收,斯為《華嚴》不共玄旨。——法藏《華嚴經策略》(???????????????????)   七、萬法唯心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夜摩宮中偈贊品》 如世有良醫,以妙藥治病,諸佛亦如是,為物說唯心。——《雜(寶)藏經》   心持世界去,心拘引世界,其心為一法,能制御世間。——《雜阿含經》第16經   心為系縛解脫本,是故說心為第一。——《正法念處經·畜生品》   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譬如萬物皆從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觀心品》   眾生身中種種諸法,意為先導,意最疾速,意為殊勝。——《密嚴經》卷1   由心故作惡,由心有果報,一切皆心作,一切皆因心,心能誑眾生,將來向惡趣。——《正法念處經》卷1   生死相續由內因緣,不待外緣,故唯有識。——《成唯識論》卷8   以一切法不離識故,說識名唯,非謂唯有識故,方置唯言。一切法中,識用殊勝,推識為主,故首心法。——窺基《百法論》   由心集起綵畫,為主之根本,故經曰唯心;分別了達之根本,故論稱唯識。——《大乘法苑義林章》   夫心者,為諸法總持之門,作萬有真實之性,故稱第一義諦。——《宗鏡錄》卷94   心清凈故世界靖凈,心雜穢故世界雜穢,我佛法中以心為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厭舍品》   佛祖慧命,只有八個字包括無餘,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憨山《夢遊集·示周錫孺》   一切壯無過心。心是怨家常欺誤人。心取地獄,心取餓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能伏心為道者,其力最多。吾與心斗,其劫無數,今乃得佛。——《五苦章句經》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華嚴經·夜摩宮中偈贊品》   諸蘊業為本,諸業心為本,心法猶如幻,世間亦如是。——《華嚴經·夜摩宮中偈贊品》   彼畜生心種種色種種……譬如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雜阿含》第10經   十二有支皆依一心。——《華嚴經·十地品》   一切世間皆由心造。心不自見,若善若惡悉由心起,心性迴轉如旋火輪,易轉如馬,能燒如火,暴起如水,作如是觀,於念不動,不隨心行,令心隨己,若能伏心,則伏眾法。——《勝天五般若經》卷7   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坑;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佛遺教經》   不隨於心,能為心師,以心師故則能得為一切法師。若能於心得自在者,則於諸法而得自在。——《大乘寶雲經》卷5   若能系一心,一切皆能系。若能降一心,一切自降伏。——《菩薩行經》卷1   心有大力世界生,自在能為變化主。——《心地觀經》卷1   隨心造業不思議,一切剎海斯成立。——《華嚴經·世界成就品》   譬如種子別,生果各殊異,業力差別故,眾生剎不同。譬如心王寶,隨心見眾色,眾生心凈故,得見清凈剎。——《華嚴經·世界成就品》 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大乘起信論》   成就四智菩薩,能隨悟入唯識無境;一相違識相智,謂於一處,鬼、人、天等隨業差別,所見各異。境若實有,此云何成?二無所緣識智,謂緣過未夢境地像等,非實有境,識現可得,彼境既無,余亦應爾。三自應無倒智,謂愚夫智若得實境,彼應自然成無顛倒,不由功用,應得解脫,四隨三智轉智;一隨自在者智轉智,謂已證得心自在者,隨欲轉變地等,皆成,境若實有,如何可變?二隨觀察者智轉智,謂得勝定修法觀者,隨觀一境,眾相現前,境若是真,寧隨心轉?三隨無分別智轉智,謂起證實無分別智,一切境相皆不現前,境若是實,何容不現?——《大乘阿毗達磨經》   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阿毗達磨大乘經》(??????)   天見寶莊嚴,人見為清水,魚見為窟宅,鬼見為膿血。——《順正理論》卷53   謂如有一端正女人,種種莊嚴來入眾會,應知此中子見起敬,諸耽欲者見而起貪,諸怨憎者見而起嗔,諸同夫者見而起嫉,諸有修習不凈觀者見而起厭,諸離欲者見起悲憫,諸阿羅漢見而生舍,由此故知境無實體。——《大毗婆沙論》卷56   諸法非因生,亦非無因生,虛妄分別有,是故說唯心。——《大乘理趣經》   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楞嚴經》卷1   十方一切諸世間,悉是眾生想分別,於想非想無所得,如是了達於諸想。——《華嚴經·十迴向品》   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故我說一切,唯有識無餘。——《厚嚴經》   如人以己手,還自摩握身……如是自心內,現境還自緣。——《密嚴經·妙身生品》   三界所有,唯心所作。何以故?隨心所念悉皆得見。——《大智度論》卷29   世間無實,人分別起,此分別故,分別心生。由此心為因,即有身生,以此心故,即有諸法。——龍樹《破有論》   地等和合,微塵之聚,若離於心,即無所得。——《密嚴經·顯示自作品》   由一切內外大種,及所造色種子,皆悉依附內相續心。——《瑜珈師地論》卷3   諸有對色,皆識變現,非極微成。——《成唯識論》卷1   無量無數劫,解之即一念,知念亦無念,如是見世間。——《華嚴經·普賢行品》   心為工伎兒,意如和伎者,五識為伴侶,妄想觀伎眾。——《楞枷經》卷4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楞伽經》卷4   意從賴耶生,識依末那起,賴耶起諸心,如海起波浪,習氣以為因,隨緣生起。剎那相鉤鎖,取自心境界,種種諸形相,意根等識生。——《大乘入楞枷經》卷7   識性識相,皆不離心,心所心王,以識為主,歸心泯相,總言唯識。「唯」遮境有,執有者喪其真,識簡心空,滯空者乖其實,所以晦斯空者,長溺二邊;悟自有空,高履中道。——《成唯識論述記》卷1(???)   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由此彼皆我,故一切唯識。——世親《唯識三十論頌》   猶如夢中所見事等,皆虛妄現,都無一實一切皆是識心所為。——《廣百論》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   心有八種,或復有九,與無明俱,為世間因,世間悉是心心法現,是心心法及以諸根,生滅流轉,為無明等之所變異。其根本心,堅固不動。——《密嚴經·顯示自作品》   「識」言,總顯一切有性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三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唯」言。但遮愚夫所執定離諸識實有色等。——《成唯識論》卷7   真心是體,本識是相,六七等識是用。——《大乘止觀》卷4   若攝境唯心,是世俗勝義;心之自性即是真如,是勝義勝義。——《宗鏡錄》卷3(??)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華嚴經·問明品》   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入楞枷經》卷1   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以義體不異,為心所攝故。又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而有。——《進趣大乘方便經》   清凈心性為諸法本,自性無本,虛妄煩惱皆從邪念顛倒而生,當知此心即是最勝靖凈第一義諦。——《勝天王般若經》卷6   諸法無法體,而說唯是心。不見於自心,而起於分別。——《入楞枷經》卷10   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楞嚴經》卷1   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本。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謂緣念前境界故,說名為心。又此妄心與前境界雖俱相依,起無前後,而此妄心能為一切境界原主。所以者何?謂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明,依無明力故現妄境界,亦依無明滅故一切境界滅,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說境界有無明,亦非依境界故生於無明,以一切諸佛於一切境界不生無明故;又復不依境界滅故無明心滅,以一切境界從本已來體性自滅,未曾有故。——《進趣大乘方便經》(?????????!!!!!!!!!!!!!!!!!!!!!!!!!!!!!)   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者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 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棄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泊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楞嚴經》卷2   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無所著。——《華嚴經·明法品》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華嚴經·梵行品》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大乘起信論》   知三界唯心,三世唯心,而了知其心無量無邊。——《華嚴經·離世間品》   知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華嚴經·夜摩宮中偈贊品》   諸法如芭蕉,一切從心生,若知法無實,是心亦復空。——《大智度論》卷8   依止內外處,而有心識生,是故識非有,如幻如焰空。——《七十空性論》   能知所知法,唯依心妄計,若了所知無,能知即非有。——《密嚴經·妙身生品》   心外無有物,物無心亦無,以解二無故,善住真法界。——《大乘莊嚴經論》卷2   若知唯識現,離於心所得,分別不現前,亦不住其性,是時攀援離,寂然心正受。——《密嚴經·妙身生品》   由唯識智,無境智生,由無境智生,復舍唯識智,境既非有,識亦是無……謂如兩木……由相鑽截而能生火,火既生已,還燒兩木。——世親《辨中邊論》卷下   為遣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成唯識論》卷2   心外無法,滿目青山。——《黃蘗傳心法要》   一切諸法真心所現,如大海水舉休成波。——《賢首五教儀》   真性湛然靈明,全體即用,故法爾常為萬法,萬法常自寂然。——宗密《普賢行願品疏鈔》   理即是心。心能平等,名之為理,理照能明,名之為心,心理平等,名之為佛心。——求那跋陀羅《楞枷師資記》   是則心該色末,色徹心原,心色一如,何非何是?故知心外有法,是非竟生,法外無心,取捨俱喪。——《宗鏡錄》卷92   四大等不離心大。心色雖異,其性則同。色即心,心即色,無障無礙。——空海《即身成佛義》   法界性是諸法體故,是故真言真實妙理,一切色心,即是一體,心必具色,色必具心。——《密宗要訣抄》   洞見法界生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塵不虧。——湛然《金剛錍》(??????????????)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智顗(讀義)《摩訶止觀》卷1(未完待續……)"(??)"為疑難句或疑有誤句,請諸位認真思考,幫忙查對輸入者:毛堃(音坤)Email: maokun@public.sc.cninfo.netURL: http://www.nease.net/~zengzhen
推薦閱讀:

誤導女生一世的七大格言!!!
關於科學的格言警句大全
至理格言選讀
傷感的愛情格言大全

TAG:佛教 | 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