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妙法蓮華經大意(第三十五集)

妙法蓮華經大意(第三十五集)

1981/7 台灣圓覺寺 檔名:08-02-35

  第十二頁「如來壽量品」,昨天講到這一品裡面,給我們指出世尊說經的宗旨。希望大家注意到這個三句話:

  【方便元為導實。是故所說諸經。莫不皆令眾生入於佛道。】

  這個幾句是在十二面下半段第八行,『方便元為導實,是故所說諸經,莫不皆令眾生入於佛道』。「入於佛道」就是入於覺道,也就是《法華經》裡面所說的「入佛知見」。這是我們學佛的同修務必要留意這樁事情,佛法要緊的就是叫你開悟,如果不開悟,就免不了六道輪迴。學佛的人在六道里受這輪迴果報,比一般世間人不學佛的,往往還要來得嚴重。特別是出家人,古德所謂「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所以他受的果報比世間一般人要重得多。因此自古以來這個修道人,真正是身心清凈,絕不會把一個寺院當作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不是的,而是借這個地方來開悟、來修道。住在哪裡?你看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諸佛菩薩住在法空之中,大悲、法空,這是我們安身立命之處,而不是某個道場。所以俗話有句話說「鐵打的常住流水僧」,可見得出家人心不是說是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我的家,我在這個地方能夠安下心來住一輩子,來養老,那就錯了,這個念頭就錯了。一定要借重這個地方來修道、養道、證道,在時間上講愈快愈好,這個道場也就是無量功德,成就了真正的道人。不但佛說一切諸經是叫我們證道的,佛門裡面一切的設施,也都是幫助我們入道的。這個底下講:

  【所以或說己身或說他身等。皆實不虛也。】

  為什麼?因為方便就是為了導實,引導我們悟入實際。由此可知,方便與真實原本不二,我們要把它看成兩樁事情這是錯誤,那是我們看錯了。

  【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去來等者。】

  這個兩句諸位也要特別把它記住,這是如來在果地上的境界;換句話說,就是一個覺悟不迷之人的境界。由此可知,這個『生死去來』是假相,的確是假相。我們在佛經裡面,像這些開示實在上看得太多,我們現前依然是迷著在假相里,這是我們吃虧的地方,我們之所以不能開悟的地方。我們常常也討論到這個問題,就是不能開悟的毛病在哪裡?一定要把它找到,去掉這些毛病障礙別人能悟。我們為什麼不能悟?為什麼我們會生活在「生死去來」之中?這完全是幻化而不實在的,我們為什麼生活在這裡面?為什麼不能像諸佛菩薩生活在無有去來生死境界里?這個境界是一也不是二。佛的境界與我們境界實在也沒有兩樣,這就是一個迷、一個悟。底下這就是說明這個道理:

  【謂如來雖在三界。不同三界生滅也。】

  佛示現跟我們在一起,我們住在生死去來,佛住的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他住的是真實境,我們住的是虛妄境界。這些道理在大經大論裡面說得很透徹、很詳細。底下是佛見到的,也就是我們目前實際的環境。

  【眾生各具本體。】

  與佛無二無別,不管在哪方面,在智慧、在福報、在德能,甚至於說在相貌與諸佛實在沒有兩樣。可惜的是什麼?

  【為無明所覆。】

  這就是我們現前的病根,『無明』是什麼?就什麼都不明白,無明就是迷了。原本應該是樣樣都明了,我們現在是一樣都不明了,這是要知道的。千萬不要以為我現在還知道不少東西,那是假的,真相你一樣都不知道,你所知道的都是虛妄相;真相如果你知道一樣,給諸位說,你全都知道。正如同印祖對那些禪人的批評一樣,你們看印祖《文鈔》裡頭,裡面就有一段,一個參禪的人寫了一封信給印光大師,他說他看《五燈會元》,一千七百則公案,他差不多都參透了,只有五、六則公案還不太清楚,其餘的統統都參透。印光大師給他回了一封信,一千七百則公案裡頭有一條沒有參破,統統都沒透;一條參透了,全都透了。這個人還算不錯,接到印光大師這封信之後,才真正覺悟,曉得一條也沒參透,老實跟著印祖修念佛法門,以後再不參禪,就是這個道理。如果這個真相有一條你看破,你的無明就破了,你的知見才叫正知正見。所以我們是這個不知道,那個也不知道;換句話說,我們沒有一條知見是正的。我們在此地講佛經、念佛經都不是正知見,為什麼?雖念念不懂意思,不解如來真實義怎麼叫懂?這就是要覺悟,我們是有很厚的無明蓋覆了我們的正見。我們要把無明去掉,就要採取佛的種種方便法,這些方便法確實能夠幫助我們去無明的。

  【還復以種種因緣種種譬喻。權誘其心。令成佛子。】

  『佛子』就是有資格學佛之人;換句話說,向覺悟的方向、道路上去走的,這是「佛子」。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說法也好,設施也好,『種種因緣』、比喻,其目的就是誘導我們,要叫我們悟入真實。佛所做的工作,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九是叫我們看破,叫我們開悟,也就是叫我們獲得正知正見,對於整個宇宙人生有個正確的看法。什麼叫正確?什麼叫不正確?如實的看法就是正確的,不實在的看法就是不正確的。譬如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不生不滅的、不來不去;我們看到有生滅、有來去,這是錯誤的,這不正確。但是在我們常識當中,我們今天講一切眾生都是不生不滅的,人家說你腦神經有問題;說你不來不去,那你簡直是瘋了。你從家裡不是到這兒來了嗎?不是有來有去嗎?為什麼又不來不去?真相難!錯在哪裡?錯在我們用的是生滅心,所以你看到這個境界是生滅相、是來去相。不但這一生我們用的是生滅心,無始以來我們就用生滅心,用成習慣,要舍都舍不掉。佛給我們說這個生滅心,這個相續之相,說一彈指就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我們今天用的是這個心,這是我們要認真去體會、去覺察。這個道理要是不明白,我們這一生是苦修了一生都沒有結果。

  也許你會說我苦修這一生,縱然不能超越輪迴、了脫生死,我也修了不少善法。這個說法也有點道理,但是要曉得,善法裡面就有惡,善惡混雜,純善而不作惡的不容易找到,一個一生純作惡沒有一點善的,這個人也找不到。所以世間人的造作都是善惡混雜,就看你哪個造得多,哪個比例重,就哪一種先受報。學佛的人最怕的就是怎樣?謗法,實在講很容易造毀謗三寶,謗法的業報。是不是有意?不是有意的,是因為他不了解,他固執、他誤會,自以為是,這個叫謗法。特別是在大乘佛法,所以現在有些大專學生常常來問我,學佛初學應該從哪部經論上入門,從哪裡學起?這很重要。因為起步錯了,你就會一直錯到底,我們俗話常說先入為主,你有了成見,以後所接觸的,一定拿最初的成見來比較、來較量。所以我們世出世間法,在過去教學這個啟蒙的老師是關係你一生。世間裡面講尊師重道,這個老師是指誰?就是指啟蒙這個老師。所以你看看古時候,在科舉時代考取了進士、中了狀元,他回來第一樁事情,就是祭祖、拜老師,這是回家第一樁大事情。

  拜老師拜什麼老師?是拜他啟蒙的老師,而不是拜以後的老師。就拿現在的話來說,好,你得了博士學位,你回家祭祖、拜老師,不是拜你大學教授,是拜你小學一年級的老師,給你上第一課的老師。這叫什麼?這叫不忘本,你連第一個老師都不忘記,後來老師當然都不忘記。所以在美國,美國的教育他們也等於像工會一樣,教育學會會長是什麼?會長是小學教員,而不是大學教授,外國人對這點也曉得有根本,他不忘本。所以從前父母為兒女上學,最初選擇的老師非常慎重,這個啟蒙的老師就是給他第一個印象,所以這個老師要最好的老師。台中大專講座裡頭很注重這個,大專講座裡面第一個課程,就李老師編的《佛學十四講》,這個課程一定他自己教,其餘的像《心經》這是般若部門的,唯識,「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這些經論都請別人教。為什麼?《佛學十四講》是啟蒙的,看起來好像最淺顯,沒什麼了不起,但是非常重要。這個我們要曉得,先入為主,你要不曉得選擇老師、選擇教材,那就會誤了我們一生。

  我現在勸別人的就是兩樣東西,一個是歐陽竟無大師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學」,從這下手,第二種就是《了凡四訓》。如果諸位是精研歐陽大師這篇講稿,你對於佛法會有個正確的認識,你曉得佛法是什麼;換句話說,你這個一生的路子不會走錯。歐陽大師對我們中國近代的佛教影響太大了,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佛教。他是楊仁山的學生,在南京,楊仁山居士過世之後,把他自己住的房子整個捐獻出來,他的產業不少,做刻經處流通經書,做為刻經處的基金。同時又附帶辦了一個佛學院,支那內學院,辦內學院的時候,楊仁山居士已經過世,已經往生,這個內學院就是歐陽大師主持。民國初年這些大佛學家都是內學院的學生,我們現在所看到許多這些著作,佛門裡面的這些法師比起他們都不如,實在形成了佛法的權威,都是內學院的學生。我們的太虛大師是內學院旁聽生,不是正式生,梁啟超也是內學院的學生。人家學院只辦了兩年出了多少人才,幾乎都是國內外第一流的學者,這是支那內學院所培訓。他這個一篇講演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要認真的去研究。

  佛法是破執著,執著就不是佛法。你們再想想看,我們在《彌陀經》裡面所講的,《起信論》裡面所講的,佛法求的是什麼?一心,有執著就不會得一心。但是說一心,如果你還再執著有個一心,那又錯了,這個東西要細細去體會。所以佛菩薩教給我們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你的心才是真正的一心。我們講一心,好,你執著有個一心,你沒有離,你執著了言說相,又執著文字相,心裡頭又在打妄想一心不亂,全錯了!你的心什麼時候才能清凈?這就是我們學佛法不得其門而入的地方,正是經裡面所講的眾生是處處執著。你執著有,佛講空,你不執著有了又執著空,就是你在換執著,所換的、所執著的在那裡變換,能執著的心永遠不舍。實際上所執著的對象沒有關係,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執著的心舍掉,你就成功。

  我們讀《六祖壇經》,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好了你又執著一個本來無一物,心裡本來無一物,好,你現在心裡頭有一個本來無一物,你的心不空、不清凈。什麼時候我們自己能一切都不執著?言語文字我們天天用它,可是我們不執著它,活用而不是死用。眾生用的是死用,這個死就是執著的意思,執著在言語、名相之中,在這裡面生起無量無邊的妄想,這是我們不能入門,我們學經不能開悟,念佛不能得一心,搞到今天生死渺茫,連一點消息都沒有,這個病就在此地。最困難的實在講,就是你找不到病源;病源如果找到,對症下藥就有救。可是佛在一切經論裡頭,處處的給我們啟示,而我們處處都錯過,我們不能說佛不慈悲,真是大慈大悲。所以這個過失是在我們自己不覺悟,我們自己對於佛法是什麼根本就不了解,這才是真正的大病。下面則說出在這品經裡面講的比喻,比喻的意思很深。這段文我念一念,在這個底下最後的這一行第二句開始:

  【如來具足四智。故曰智慧聰達。】

  『智慧聰達』是比喻,比喻的什麼?就是『如來具足四智』。「四智」就是轉八識成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佛用四智。我們眾生用八識,四智就是八識,八識就是四智,是一不是二。悟了就叫四智,迷了就叫八識,千萬不要以為,真有個八識、真有個四智,又錯了,迷悟換換名字。換句話說,四智就是覺悟的八識,八識就是迷惑的四智,就這個意思是一不是二。所以在我們眾生分上,我們的四智有沒有失去?沒失去。為什麼?八識就是四智,哪裡失去!相應與不相應的心所法,那就是四智的作用,起作用。

  【善知教典差別之相。故曰明練方葯。】

  這是把佛比作一個醫生,比作一個大夫,他有智慧。這個地方這句裡頭的『善』字很有味道,他不僅僅『知』,「善知」,善知就是什麼?他有善巧,就是運用的方法巧妙之極。『教』本來沒有差別,在無差別裡面建立差別,這差別就是無差別;果真有了差別,那就不能入道!正因為這個差別即是無差別,所以一切眾生各個都能入門,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第一,為什麼?門門都可以入道,這是善巧之極。所以你自己要不證得一心,善巧你看不出來。教相無量無邊,為的什麼?為了對治眾生無量無邊的煩惱,能解眾生一切煩惱。

  【故曰善治眾病。】

  十法界一切眾生,所謂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他都曉得、都知道。他要不知道就沒法子對治;換句話說,沒法子救你!佛曉得,曉得他有方法。現在問題就是我們肯不肯接受?我們不敢接受那沒有法子。譬如那個大夫非常高明,我們現在有重病,他有良藥,他給我們說你吃了我這個葯,你病就會好。可是我們不相信,我們看他那個葯不放心,不敢吃,那就沒有辦法了。所以信心是第一個條件,「信為道元功德母」!你相不相信?古人所講的「師資道合」,學生與老師那個緣分,緣分從哪裡看?就看你對於哪個老師有信心,你信得過,這個老師教你,就有成就。你對這個老師信不過,老師再高明,對你沒有用處;就是他開的藥方你不相信,你不肯吃他的葯,那有什麼法子?我們看看禪宗這些語錄,處處都能看到學人,參學的人到這個地方去拜訪這個老師,說了幾句話,老師說你的因緣不在我這個地方,你的因緣在某個地方,某人那個地方你到他那裡去。他怎麼知道?諸位要曉得,古人的文字簡潔,不麻煩,不是像現在,把所說的東西一句一句統統記下來,一句不漏。

  你們想想看,六祖大師在曹溪南華寺,弘法利生三十七年,天天在那裡講開示,記錄下來就是不到兩萬字的一部《壇經》,那是三十七年的教材!三十七年只說兩萬字嗎?兩萬字諸位《壇經》要拿來,你不到幾個鐘點從頭到尾就念完了,三十七年!所以記錄下來的都是綱要。你要曉得那個人見了法師之後,至少也要談上幾個鐘頭,都問問清楚,老師一定曉得說你所聞名的,你見過面的有哪些人,你對於哪個最佩服,對於哪個最尊敬。一打聽你最尊敬、最佩服的你去跟他,你的因緣就在他那裡。為什麼?他教給你東西,你相信,我給你講的你要懷疑,你不相信,那我教你沒有用處,不能成就你,耽誤了你的時間。古人的心都是成就人,不拉信徒,絕對不會說「我也不比他差,你跟我就好了,你何必到他那去?」不會說這個話的,決定沒有一點私心,心都是成就眾生。還有門庭施設不一樣,你的志趣在某部經論上,我這個地方不是專講這個經,某個地方他專講這個東西,某個法師對這個專長,專門弘揚這個東西,那你去跟他去。會把這個人介紹給另外道場,另外一個法師,那個人到那裡去沒有幾年果然大徹大悟,回來還要向這個老師來道謝,為什麼?是他指路的。

  沒有他的指引他的信心不能堅固,他指引去的,必定對那個法師、對那個道場要加以讚歎,堅固他的信心,堅固他的恭敬心,幫助他成就。不像今人,今人一提起道場只有我的道場好,別的都不如我這裡,這是我們比不上古人的地方。這些大德們他確實知道眾生病根的所在,說了不相信,或者信了,信了不敢做。不敢做跟諸位說,還是不相信,信得不深、不徹底,所以不敢做。我開始學佛的時候,那個時候對於方東美先生很敬重,雖然過去跟他不認識,可是我們曉得他是國際上知名的學者,確實是有學問,這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說的,大家公認的,所以他說的話我們敢相信。同樣的話別人說,別人說我不相信,他說的我們相信,這世俗裡頭所謂是「人微言輕」,雖然說的話是真理,可是你自己不夠分量,人家不相信。他給我說佛法好,我才相信佛法好;我們遇到一個法師給我說佛法好,不相信。為什麼?頭一個就瞧不起你,你沒有學問,你怎麼讚歎佛法好,我也不相信。所以你自己真正敬重、佩服的人他說好,你相信不懷疑。

  接觸到佛法之後,這也是個很巧的因緣,認識章嘉大師,跟章嘉大師也是素昧生平,可是章嘉大師的聲望確實很了不起,那值得我們尊敬。我們從哪裡知道?我們總統對他很尊敬,再一打聽他是四大喇嘛之一,這個大概是不假。跟他見見面,跟他談談話,我們這個心自然就折服了。所以他給我們講的東西我相信,我那個時候對佛法真是一竅不通,接觸佛法才一個月,他叫我看破,叫我放下,叫我布施,我就真做,真肯干,這是什麼?這是你對老師信得過。你要是信不過,老師教你布施你不肯干,聽起來好事,是,點點頭可是做不到。所以我們再讀經論裡面所講的,「信為道元功德母」,你才曉得這個信,佛說這句話的義趣。不信做不到,說了也是枉然,說了就是說種種善根而已!說個好聽的話,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一世不能開花結果,不起作用。好,我們下課。


推薦閱讀:

妙法蓮華經講記 卷三
《妙法蓮華經》是諸經之王,根據何在?
妙法蓮華經句解卷第八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簽卷第八
《妙法蓮華經普門品》說明 溫光熹居士著 溫光熹居士著

TAG:妙法蓮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