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北京的風水

一、北京城周邊的風水格局 北京的風水被歷代堪輿家所稱頌。分析北京風水形勢的文字始於唐代著名風水師楊益,他說:「燕山最高,象天市,蓋北平之正結,其龍發崑崙之中脈,綿亘數千里……以入中國為燕雲,復東行數百里起天壽山,乃落平洋,方廣千餘里。遼東遼西兩枝,黃河前繞,鴨綠後纏,而陰山、恆山、太行山諸山與海中諸島相應,近則灤河、潮河、桑乾河、易水並無名小水,夾身數源,界限分明。以地理之法論之,其龍勢之長,垣局之美,於龍大盡,山水大會,帶黃河、天壽,鴨綠纏其後,碣石鑰其門,最合風水法度。以形勝論,燕薊內跨中原,外挾朔漠,真天下都會。形勝甲天下,依山帶海,有金湯之固。」 宋代朱熹也說過:「冀都是正天地中間,好個大風水。山脈從雲中發來,雲中正高脊處,自脊以西之水則西流於龍門西河,自脊以東之水則東流入海。前面黃河環繞,右畔華山聳立為虎。自華來至中原為嵩山,是為前案。遂過去為泰山,聳於左,是為龍。淮南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諸山及五嶺又為第三、四重案,正調比也。」 《金史·梁襄傳》對北京形勢分析是:「燕都地處雄要,北依山險,南壓區夏,著坐堂隍,俯視庭宇。」 《讀史方輿紀要》說北京是「視中原,居高負險,有建瓴之勢」。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群臣對北京的形勢又作了一番論證。有曰:北京河山鞏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樸,物產豐富,城天府之國,帝王之都也。有曰: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勝,誠帝王萬世之都(見《太宗實錄》)。 清人吳長元分析北京城附近的風水形勢曰:「北京青龍水為白河,出密雲,南流至通州城。白虎水為玉河,出玉泉山經大內,出都城,注通惠河,與白河合。朱雀水為盧溝河,出大同桑乾,入宛平界。玄武水為濕余,高粱、黃花、鎮川、榆河,俱統京師之北,而東與白河合。」 北京位於太行山與燕山交匯處,華北平原的北端,三面環山,由太行山、軍都山形成半圓形屏障。北京南面有大河,來自黃土高原的桑乾河與來自蒙古高原的洋河會合成永定河。永定河洶湧澎湃,穿行於深山老林之間,至京西陡然衝出山谷,在京南小平原伸展流淌,造就了北京小平原形同蛛網的河流,星羅棋布的湖泊。山川襟帶之間,北京城溫潤豐饒,土肥人美,遂成天府。這樣的地形,用風水術語來說,是「藏風聚氣之地」。 二、北京城內的風水格局 整座北京城,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一大載體,它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千百年來經過長期積累形成的知識、信仰、道德、習俗、法律、觀念等。明清兩朝代,當權者按照風水理論,對北京城進行了整體風水調整,使其更加雄偉美麗,與自然合諧統一。 1、外城與內城的布局 從近代測繪的「北京城區地圖」可明顯地看到原都城為四面用牆圍起來,呈一個品字形的清晰輪廓。由於《易》及八卦圖在方向安排上,上為南,下為北,與現代地圖的方位標誌上下相反。因此原規劃設計是一個倒過來的品字形。外城在上,為南;內城在下,為北。外城呈扁圓形,略寬;內城呈正方形,略窄。符合九宮八卦之說:上南為乾,為天,為陽;下北為坤,為地,為陰,乾天包坤地,外城是內城的屏障。這正是天圓地方,乾坤照應,陰陽合德的象徵。內城原是「地」位,為坤,為陰。但都城是「人」生息居住的地方,純屬陽宅。故在格局上為使其轉陰為陽,設置了九個城門(按《易》,九乃老陽之數)。南有三門,正陽門居中(即俗稱之前門,它建造時的高度為九丈九尺,九為老陽之數),左崇文右宣武(又寓意為文東、武西),東二門南朝陽北東直,西二門南阜成北西直,北二門東安定西德勝。內城南設三門為奇,為陽;北設二門為偶,為陰。天子居「九五」之尊,所以內主外從,內城用九門,外城用七門。另外,自永定門經正陽門、皇宮達鼓鍾二樓是一條筆直的十五里的中軸線,是按九宮而設。九宮矩陣的南端為九宮,中央為五宮,北端為一宮,三數之和為十五,中軸線之總長正為十五里。帝王之宮禁處於中央,顯示了帝王的「九五之尊」,象徵著統馭四面八方之權威。 外城東南角呈曲折突起狀;內城西北角呈凹陷狀。東南為兌卦的方位,兌為澤;西北為艮卦的方位,艮為山,這正是「天地定位,山澤通氣」的象徵。 中國古都城門的設計,其文化象徵意義也往往出自《周易》。元大都的城門有十一個,近百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此有種種說法。美國有的華人學者說這是劉秉忠太保設計時取義於哪吒神,哪吒有三頭、六臂、兩足。我傾向於設計者是取象於《周易》「天地之數,陽奇陰偶」。天數一、三、五、七、九,地數二、四、六、八、十,取「天地之中和」即將天數的中位數「五」和地數的中位數「六」合而為「十一」。引寓為天地和合,自然萬物變化之道盡在其中。 2、北京城各建築所體現的陰陽平衡與向心取正觀念 古北京城是《周易》象數與古都形制相結合的代表作。《周易》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易道深刻而又廣泛,玄妙而又精湛,揭示了自然界及社會生活中一些基本規律,形成了一套重要的哲學理論。它作為一種文化思想體系對中國古都的選址、布局和形制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因此,從《周易》象數與古都形制入手,是找到了分析中國城市文化的一把金鑰匙。 中國古代都市規劃建設是以整體平向布局、建築群巧妙聯接、組合為特徵著稱於世的。連接組合的重要原則之一就是明朗、對稱。其指導思想與地理風水中的陰陽協調與對稱平衡觀點相一致。《周禮·考工記》所提出的「九經、九緯」就是以中心軸為對稱軸,「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布局也正是陰陽對稱觀念的反映。對稱就意味著調合。以北京為例,南有天壇,北有地壇;東有日壇,西有月壇;左有太廟,右有社稷壇。太廟為陰,祭祀祖先。社稷壇為陽,為國家土地的象徵。前後左右陰陽對稱的中點,就是風水穴。在風水理論看來,陰和陽是互相對立的一個事物的兩極;它們互相依存,不可缺少,陰、陽調合則主吉祥,反映在城市的平面布局上就是對稱、明朗。 國都一般選擇在當時認為風水最好的地方。宮闕主殿又建在城市的風水穴上,這裡被認為是「生氣」聚集的地方。紫禁城位於城市東西、南北交叉軸的中心。紫禁城大量使用的紫紅色,以象徵著天體的中心——北極星所處的紫微垣。整座城市的中心是皇城,皇城的中心是宮城,宮城的中心是太和殿,太和殿的中心又有著象徵宇宙中心的須彌山,其上有須彌座,它的九層台,象徵著九重天。這一人間天上的中心,也稱「太極」。這裡又是陰、陽諧調,藏風得水、生化萬物的地方。北京紫禁城是典型的宇宙象徵主義的代表作,為了把一地方渲染得更加神聖無比,古代建築設計師們用盡了一切可能的方法,把它象徵成為宇宙的中心。 3、由院落空間布局所表現的韻律起伏 皇城的中軸線從永定門起,正南北方向穿越紫禁城中央各殿及今景山,止於清初重建的鼓樓與鐘樓,全長15華里。沿著這條中軸線,修築了出入紫禁城的南北御道。當時從永定門御道北上,朝見天子,依次要見到兩旁天壇和先農壇的空闊而神奇的遠景,走8華里到前門,很快進入正陽門,時不久即到大明門(清改「大清門」,民國改「中華門」,在今毛主席紀念堂的位置),隨即進入「T」字型宮廷廣場,名曰「天街」。廣場的南部收縮為單調的「千步長廊」,形成一條狹長的通道。廣場的北部突然張開左、右兩翼,使人有豁然開朗之感。太廟和社稷壇(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和中山公園)這兩組高大的建築群對稱排列於「T」字形廣場的東西兩側。迎面聳立著雄傳的「承天門」(清改「天安門」)城樓,樓前有精美潔白的漢白玉石橋,橋下流著清澈碧綠的河水,兩旁聳立著玲瓏剔透的華表。行人至此,但見藍天白雲與金碧輝煌交相輝映,使人有步入天上宮闕之感,這是建築布局給人的第一個高潮。步入承天門後迎面是端門,中間相距較近。兩旁是一個封閉的近似方形的院落。此時氣氛頓然凝重。過了端門又進入一個狹長、深遠的空間。左、右兩旁排列著眾多的朝房,一直引向宏偉壯觀,令人讚歎的午門,此為第二個高潮。從午門到太和門之間,在寬廣的正方形庭院兩則,有崇樓高閣對峙左右。巍峨的太和殿闊64米,深37米,高35.05米。它造型雄偉,氣勢凝重,布局森嚴。四周是一排排婷婷玉立的漢白玉欄杆,上面布滿精緻的白雲、龍、風浮雕,把大殿裝點得極其雍容華貴和富麗堂皇。立於太和門台基上,行人可深深地感受到太和殿巍峨崇高、凌駕於一切之上的震撼力,此為第三個高潮。 4、法天象地的五壇 都城除皇城、宮城之外,佔地最大、有著顯著地位的建築尚有五壇。所謂五壇,就是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和社稷壇。天壇是天子祭天的地方,位於北京城的南端、在外城的里側。它的建築形狀是圓形的。天壇的位置和形狀,體現了南為天,為乾、為陽的思想。地壇是天子祭地的地方,位於北方,在內城的外側。它的建築形狀是方形的。地壇的位置和建築形狀,體現了北為地、為坤、為陰的思想。日壇在東方,月壇在西方,它們都在內城之外。社稷壇在內城的中央。日壇、月壇和社稷壇都是方形的。五壇的配置和設計,也是以《周易》的乾坤、陰陽、九宮八卦理論為基礎的。 五壇之中,天壇位居第一,以下重點對天壇所體現的古文化含義進行分析。明清時北京天壇真正祭天的地方是圜丘壇,這是一座圓形高三層的石壇,共5.33米。每層四面出階各9級。上層壇面直徑30米,中層50米,下層70米。壇面周圍有石欄板環繞。三層壇面欄板總數為360塊,總計環壇的壇面、台階、欄板等所用石板、石塊數目都是九和九的倍數。《周易》謂「陽卦奇、陰卦偶」,因此以奇數為陽數,偶數為陰數。奇數也叫天數,偶數也叫地數。九是最大的「天數」,是陽數之極,用它來表示天體的無限高大。祭天只用「天數」,不雜「地數」。壇面之上鋪有青石。上層壇面直徑為23.6米,壇正中央的一塊圓石叫「中心石」,又叫「天心石」或「太極石」。從中心石向外每圈依次遞增9塊,到第9圈則為81塊。中層從第18圈鋪到第27圈。下層從第27圈鋪到第81圈。每層都以漢白玉石雕為護欄。望欄、欄板的數目也各取天數。由此可見設計者在幾何圖案上的精巧構思,其象徵意義皆出自《易經》。 丹陛橋北端為矗立在祈谷中心的祈年殿。它是天壇建築群中最為宏傳的建築。祈谷壇狀如環丘壇,同為三層圓形石台,上層直徑68.2米,中層直徑79.6米,下層直徑89.6米。三層總高5.56米。三層壇面都有漢白玉石雕的護欄環繞於壇座周圍。壇座之上高高聳立的「祈年殿」是最能體現天人相通的典型建築。其內部的柱子安排各有深意,中間最大的四根,叫「龍井柱」,象徵一年有四季;中層一根柱子叫「金柱」,代表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柱子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時辰。三十六個大窗代表三十六旬;七十二個小窗代表七十二侯。大殿為圓形,殿頂為藍色代表天。地為方形代表地。第三重殿檐有二十八根巨大的楠木柱,代表二十八宿。整個天壇座落在密林之間,充滿了與上天的感應氛圍。 由此可見,「法天象地」是中國古建築的一大特色。從五壇的配置和設計看,這一思路就更清楚明了。 明代北京的布局,雖系人為,但其寓意及規劃指導思想,以及建成後的藝術和功能效果,在500多年以前的世界上為數不多,甚至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完美的都城建築。 三、紫禁城的風水格局分析 1、紫禁城的修建 公元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常遇春北伐,1368年9月佔領了大都城。明初把大都改名北平。永樂四年(1406年,丙戌年)閏七月,下詔,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宮殿,分遣宋禮等采木燒磚,命泰寧候陳珪董治其事。 公元1404年,明統治者依靠其對國家的控制,頃其全國人力物力展開了空前絕後北京城營造工程。共投入了23萬工匠和上百萬民夫、士兵。巨大而珍貴的木料來自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等省。城磚來自山東的臨清。桐油泡的「金磚」來自蘇州。明北京城全部由磚砌而成,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 宮城又稱紫禁城,沿用元代大內舊址而稍南移,周圍加磚砌護城河,即今筒子河。南面正門稱「午門」,即元代皇城靈星門舊址。萬歲山,明代又稱煤山或鎮山(清代改稱景山),是元代延春閣舊址,明代堆土築成。 故宮的主要建築基本上是附會《禮記》、《考工記》及封建傳統的禮制來規劃的,為體現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力,採用突出中軸線,主要建築沿中軸線南北縱深發展,次要建築則嚴格對稱地布置在中軸線兩側的手法。 2、紫禁城各建築簡介 紫禁城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0餘米,東西寬750餘米,周長3428米。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近16萬平方米,氣魄之大,風格之美,建築之堂皇,裝飾之豪華,都是世界上少有的。從建築規劃布局上說,故宮分為外朝和內庭兩區,外面以高大的宮牆環繞,城牆高10米,下寬8.62米,上寬6.66米,城外有一條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環繞,充分保障了宮城的安全性。城四隅各有一座結構精巧的角樓(通高27.5米)。俗稱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為我國古代建築中特有的形式。 紫禁城四面各有一門,正南是午門,現向南通過端門可達天安門,西面有西華門,東面有東華門。北面有玄武門(清朝改名神武門),對面是景山。 紫禁城為前朝與內廷兩大部分組成。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是皇帝發號施令、舉行重大 典禮時的地方。三大殿以北為內庭,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以及東、西六宮,是皇帝處理政務和后妃、皇子、公主居住的宮殿。東宮之東有皇極殿、寧壽宮、樂壽堂,西宮之西有慈寧宮、壽康宮,亦屬內延範圍。 紫禁城的正門是午門。門上崇樓五座,俗稱五風樓。正樓重檐廡殿頂,高35.60米,東西四座重檐為四角尖式方形亭樓以廊廡聯接,輔翼著正樓,形如雁翅,氣勢巍峨,體現了紫禁城的尊嚴。明清兩朝時正樓設有寶座,左右設有鐘鼓,皇帝大典時,鐘鼓齊鳴。戰爭凱旋之際,則在午門舉行受俘禮。午門共有五門,中門是皇帝出入之門,皇后大婚時由此門入,新科狀元由此門走出。東西兩門是王公大臣走的。左右掖門是文武大臣走的。進入午門後便是空間開闊的太和門前廣場,一條玉帶形金水河,造型婉轉,自西向東流淌,橫跨五座雕欄玉砌的石橋,與天安門外的金水橋遙相呼應。金水橋之北是前朝的正門——太和門,明朝皇帝常在此「御門聽政」,清朝皇帝也在此受朝賜宴。清順治元年十月初一,福臨皇帝在太和門頒詔稱帝。 太和門以內為開闊的太和殿廣場,佔地3萬餘平方米。兩側有崇樓高閣,侍立左右。金碧輝煌的大和殿巍然屹立在中央,坐落在8.13米高的「工字」形台基上。台基分二層,每層都繞以精工雕刻的漢白玉石桿。在龍鳳紋飾的望往下面伸出排水用的浮雕龍頭,總數為1142個。雨天時可見千龍吐水景象,蔚為壯觀。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面闊十一間(63.96米),進深五間(37.17米),共有七十二根楠木柱的大宮殿,重檐廡殿式頂,彩畫為雙龍合璽大點金,是封建社會最尊貴的形式。大殿從地面通高37.44米,比正陽門城樓還高1米多,是我國現存的最大木結構建築物。 太和殿內有六根瀝粉金漆蟠龍大柱,中間設有鏤空雕龍寶座。明清兩朝曾有24個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詔書。每逢元旦、冬至、萬壽節、冊立皇帝、大婚、派將出征,皇帝都要在這裡舉行儀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賀。大典時設中和韶樂和丹陛大樂,從露台上擺設儀仗,南出午門直排至天安門外。殿外爐鼎、仙鶴、銅龜都吐出裊裊香煙,繚繞宮殿,氣象森嚴,以顯示「真龍天子」的權威。 中和殿,深廣各五間(每間均長24.15米),是座單檐四角攢尖寶頂的方形殿宇。皇帝舉行大典前,先在這裡小憩,而後去太和殿,皇帝親臨天壇、地壇、先農壇、社稷壇之前在此殿閱視祝文。 保和殿,平面廣九間(49.68米),深五間(24.97米),重檐九背歇山頂。皇帝賜文武大臣飲宴,公主下嫁納采,陪額駙宴,正月賜蒙古、新疆王公宴都在此舉行。清乾隆年間,「殿試」由太和殿改在保和殿舉行。 三大殿之後有東西橫向的廣場作為前朝與內庭的分界。正北華麗的乾清門是內庭大門;左右有琉璃照壁、門前金缸、金獅相對排列。清朝皇帝有時在此「御門聽政」。乾清門內一條白石雕欄的高台甬道直達後三宮,其格局與前朝相似。 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和日常活動的場所。清朝雍正皇帝移居西宮養心殿,以後這裡便成了舉行內廷典禮、賜皇族家宴的地方。乾清官兩側還有象徵著政權的江山、社稷亭。 交泰殿是每年元旦、冬至、千秋三大節日,皇后在此受賀的地方。清朝乾隆皇帝取《周易》「天數二十有五」之說,造定二十五方寶璽存放在交泰殿。 坤寧宮是明朝皇后居住的正宮。清朝順治二年按照滿族的習俗重新加以改建,成為祭神的地方。坤寧宮東暖閣是皇帝結婚的洞房。穿過坤寧門是御花園。園中有蒼松翠柏,奇花異石,樓閣亭樹,情意盎然。後三宮兩側還有東西六宮。這就是人們所稱的「三宮六院」。紫禁城的前朝內庭六座大殿座落在北京全城的中軸線上。宮城布局東西對稱,左右襯托,重重殿宇,樓閣巍峨,千門萬戶,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明清兩代500餘年間雖幾經修建,但仍保持著明朝初建時的布局,為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 3、紫禁城背山面水的風水格局 古今言風水者皆以背山面水為基本要求,背山可防風吹氣散,得水可使氣有所止,氣有所聚。紫禁城的修建完全符合這一風水要求。紫禁城北倚萬歲山,俗稱煤山,明初曾因推過煤而得名。永樂年間用挖護城河的泥土堆積成山,主峰高88.7米,周圍二里余,成為紫禁城的一座天然屏障。此山五峰聳峙,中峰在全城中軸線上,又處南北兩城牆的正中,形成全城的制高點。它使得全城堂堂正正,莊嚴而勻稱大方。帝王居住的主體大殿也在它巍峨實體的依託之中。紫禁城前方有金水河橫過天安門前,再向內由內金水河成眠弓狀繞抱太和門;城外西側為中海、南海,西北部有北海;城內金水河流過宮城的西側、南側。煤山(即今之景山)作為宮城的風水靠山並與紫禁城前面的金水河遙相呼應,形成背山面水、陰陽交匯的理想風水格局。 4、紫禁城中各建築的命名 紫禁城名稱的由來,一方面,因為古人將天帝所居住的天庭中心稱作紫微垣,故皇宮也以紫宮作喻;另一方面,明示它戒備森嚴,是不許普通人進出和靠近的禁地,所以明清宮城被命名為紫禁城。 北京紫禁城前庭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和」字有陰、陽和會滋生萬物之意。《周易·乾·象》說「保和大和,乃貞利」。每當陰陽和諧、平衡,天地萬物就能順其自然欣欣向榮地發展。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有焉,和諧則萬事吉祥。 後宮三大殿乾清宮、坤寧宮、交泰殿的命名也取自《周易》。「乾,天也」。「坤,地也」。乾清與坤寧是天地清寧、江山永固、國泰民安的意思。在周易八卦中,乾即天,坤即地,乾清、坤寧兩宮法天象地,於是「天地定位」。兩宮之間的交泰殿則意指天地交泰、陰陽交會、萬物滋生、子孫興盛。 後三殿的命名出自乾卦、坤卦、泰卦,〈〈周易〉〉中關於乾、坤、泰三卦的解釋可參考下文:乾卦《彖傳》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象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彖傳》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象傳》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泰卦由乾卦和坤卦合成,乾下坤上,乾內坤外。《彖傳》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象傳》曰:「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5、紫禁城中各建築對陽數的運用 紫禁城宮殿常以「九」為數。〈〈周禮·考工記略〉〉:「國中九經緯,經徐九軌」,「內有九室,九嬪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故宮的房間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其規模之巨,佔盡了天下最大的天數,充分體現了「天子」的權威。九龍壁的圖案是用九的倍數二百七十個雕塑塊組成。北京天壇三層壇面、台階、欄板等所用的石板、石塊,其數目都是九和九的倍數。以至於午門、神武門等許多宮門(東華門除外)都是上、下各九排、共八十一個門釘。這些作法都來自《周易》,《周易》認為「陽卦奇、陰卦偶」。因此、一、三、五、七、九是奇數,也叫「天數」。二、四、六、八、十是偶數,也叫「地數」。九是最大的陽數,是「陽數之極」,它象徵「天」。」聖人作九之數,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用它來象徵天子之合天道。 太和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不含側廊),此外天安門、端門、午門的城樓及保和殿、乾清宮等都是面闊九間而進深五間,含有九、五之數,九為陽數之極,五既為陽數之中,又為九宮之中心,故以「九五」以象徵天子之尊,「九五之尊」也就成了天子的代名詞。 6、紫禁城建築所遵循的陰陽平衡原則 過午門、神武門之南北中軸線將宮城分為東西陰陽二區。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為陽,五行中屬木,為春,在「生長化收藏」中屬生,所以宮城的東部布置了與「陽』有關的建築內容。東部宮殿中安排了皇太子的居住所在。文華殿原為太子講學之處。乾隆年間所建的南三所,系皇太子的宮室。西方為陰、為金、為秋,在「生長化收藏」中屬收,所以在宮城的西部布置了與「陰」有關的建築內容。如皇太后、太妃居住的壽安宮、壽康宮、慈寧宮等,都布置在西部。如此安排,東居太子,西居宮妃,男左女右,陽左陰右。皇城東有太廟法陽象天,西設社稷壇法陰象地。「君子安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見《老子》),宮廷大典百官排列,文臣列於左,武將立於右;與此相應文華殿位左,武英殿位右。太和殿丹陛上左陳日晷以司天,右置嘉量以司地;前者示天文曆法,後者示制度量衡,皆左主天道屬陽,右主地道屬陰,陰陽相合而成一體。古代建築大師如此巧妙地把陰陽宇宙與宗法禮制完美地結合起來,規劃設計了這座氣勢磅礴的建築群,為我們留下了一份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京津冀一體化前景如何?
說說建設銀行北京總部的風水!!!?
傳承·匠心-經典寫實油畫全國邀請大展5月5號在三品美術館北京館開幕
北京酒店推薦 l 能在這5個網紅場地辦,你的婚禮已成功一半!
如何跳好北京平四

TAG:北京 | 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