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不同宗教創始人化身的千手觀音像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4-01-12 07:28:15關鍵字:佛像,觀音像,化身,六度,布施,善男子善女人,一門深入,文鈔,宗教團結 |
【 點擊數:13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
摘自凈空法師《凈土大經科注》第576集 2014年1月10日講於香港 做學問總的原則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經]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為。 這四句話說得非常好,我們應該要遵守、要學習。「言」是言語,「色」是容貌,和顏悅色,當和。大乘佛法在中國,這一句是用彌勒菩薩——布袋和尚做代表。正規的、傳統的佛教的寺院,進門都有天王殿,天王殿當中就是供養彌勒菩薩,面對著山門,人家一進門、一抬頭就看他滿面笑容,現歡喜相,這是我們日常生活待人接物必須要具備的條件。佛不但言教,還用身行做給我們看。應當要和睦!言語要柔和,威儀要和睦。 「身形當專」,著重在那個「專」字。人生在世間,不能沒有謀生的技能,不必求富貴。富貴是命,命里沒有求不到;命里有的,那你躲也躲不了,富貴會追著你,所以用不著求。要求什麼?要求「專」,專一。做學問,專學,一切總的原則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干一行,專精一行,古人有一句諺語說「行行出狀元」,每一行都能達到最高的藝術,今天講藝術,古人講手藝,都能做到最高的水平。如果學得太多、太雜了,就不精了,不專就不精,樣樣你都通一點,樣樣你都不精,不如專精一門。 「動作瞻視」,這是講威儀。威儀要安、要定、要緩慢,這個「徐」是緩慢、不浮躁。現在人心煩氣躁,心煩氣躁的反面就是安定徐為,這是別人看到歡喜的:這個人有修養、有德行、有智慧。 [解]「言色」者,言語與容顏也。「和」者和祥。 這個是要在平常真正用功去培養。每天早晨起來洗臉,對著鏡子笑一笑,讓自己看看滿不滿意。自己看到滿意了,大概別人也會滿意。 [解]言和者,即四攝之愛語。色和者,慈光照人也。 用歡喜心,歡喜心自自然然表現在面孔上。 [解]「身行」者自身之所行也。「專」者專一、專誠、專精。 「精」跟「一」、跟「誠」,它有一體的關係。專一就能做到真誠、就能做到專精,這個字它含攝的範圍非常廣大,也非常的深刻。生活要專誠,待人要專誠;工作要專精,讀書要專精,修道要專精。 [解]「當專」指應當專精行道。 這是佛在此地說的本意。 [解]若就本經,則勸一向專念也。 凈宗只有一個目標——求生凈土。如何得生凈土?全在一向專念,「向」是方向,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二六時中佛號不間斷,口裡不念,心裡念,重在心地的專一、專誠、專精。 …… 孝養父母、尊師重道的人發心「為古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老師前半段(生)我不知道,我是在台灣認識他的,他的晚年我知道。我去親近他,他就告訴我,六十三年前,他說:現在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我那個時候想到學校旁聽他的課程,他就跟我這麼說:你要到學校去旁聽、去聽課,你會大失所望。他說的這些話,當時我不懂,給我的感覺就是老師拒絕了,不同意我到學校去聽課,拒絕了,什麼原因我不知道。其實他說出來了,我不懂。為什麼「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過失不在老師,過失在學生,學生心煩氣躁,學不到東西。那老師怎麼樣?老師就敷衍塞責,不肯真教,真教沒用。實際上有一、二個學生真學,老師都會真教,為什麼?真有學的。如果學生都沒有真誠、恭敬心來學習,老師就馬虎一點了。老師為什麼要教?為工資、為生活,他一生就是這一行專業,他要不教的話,他就沒有收入。學生為什麼要學?學生為了要拿文憑、要拿到學位,學生不是真正想學東西,只想拿文憑。在這種情況之下,教學就變質了。老師滿足學生的要求,甚至於考試的時候把題目都告訴學生,讓大家考的分數都很好,師生關係很融洽,各得所需,變成這個樣子了。 現在又經過六十三年,變成什麼樣我不知道了。外國的大學我看過,我在美國、在新加坡、在澳洲、在歐洲,我都去看過大學。跟他們的教授、學生做過交流,才深深體會到方老師當年所說的話。現在學生有幾個孝養父母的、有幾個懂得尊師重道?如果要沒有了,這個「道」沒有人傳了!沒有人承傳,將來就會斷掉。到什麼地方去找這些真正發心的人,發心來繼承傳統,「為古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樣的人很少。少不要緊,只要有,有一個都能承傳。像達摩祖師到中國,他圓寂在中國。在中國那麼長的時間,幾十年的時間只傳一個人——慧可;慧可一生也只傳一個人;傳到第五代弘忍大師,都是單傳。五祖傳給六祖慧能,惠能一生會下傳了四十多個人,禪宗發揚光大了,在中國影響應該有一千年。所以承傳太重要了!承傳的條件就是要真誠、恭敬、認真、不懷疑、不懈怠。 「做事倉促」,就是今天所說的心煩氣躁,肯定失敗、肯定後悔,在後是什麼?晚年!一生好的時間都過去了,晚年後悔,後悔來不及了,能不能挽救?不能!我相信這個情形古聖先賢都深深體會到了。我們年輕的時候不在意、沒想到,可是到八十、九十,跟古人有同樣的感觸,那就是「敗悔在後」。 [解] [解] 『倉卒』者,匆促也,慌忙也。『諦』者,審慎也。作事慌忙,則必將失敗與後悔。所行不慎,則『亡其功夫』。『亡』者喪失也。『功夫』者,修持之功力。 所以功夫不得力,「亡其功夫」就是功夫不得力,這都是指後悔的事情。這一品我們就學到此地。下面一品: 佛教教學的總目標就是幫助眾生脫離六道輪迴的「究竟苦」[品] 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念老有一個題解,解釋品題: [ 解][解] 前品佛說惡苦。 說惡是因,不善的因感召苦報、苦果,那麼這個說法: [解]折伏眾生,誡令舍惡。 我們明了因果之後,還敢不敢作惡?不敢了!為什麼?知道作惡後頭有惡報。善惡果報如影隨形,這是自然規則,決定不能夠避免的。佛說得好、說得清楚、說得明白,讓我們不敢有惡念、不敢有不善的行為。這一品「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解]本品說善因果。 前面教我們斷惡,這個地方教我們修善。 [解]攝受眾生,勸勉精進從善止惡。 這是修因。果報呢? [解]「拔生死之苦。」 佛教教學的總目標就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佛教就是為這個。離苦要離「究竟苦」,「究竟苦」是什麼?六道輪迴。你要不能超越六道輪迴,苦的根沒斷,幫助你離苦得樂,那不是真的;那是暫時的,不是永久的。永久的離苦得樂,是要脫離六道輪迴、是要脫離十法界,要往生到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是佛國土,跟佛、跟法身菩薩在一起,這叫「離究竟苦,得究竟樂」,這個重要!釋迦牟尼佛報土就是華藏世界;彌陀的報土是極樂世界;大日如來的報土是密嚴世界,大乘經上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名稱有三個不同,實際上是一處。等生到佛國之後,你會看到:我們原先不同的法門,你怎麼也在此地?都見到了,多麼歡喜! [解]「升無為之安。」 這才真正得到安穩、真正得到自在,為什麼?「有為」是生死、「有為」是世間;「無為」是真正超越了。我們看經文,先看科題: [科]庚二、約攝受以誨勉 分七 辛一、彼此修善相較 分二 壬一、一日百年。 [經]汝等廣植德本。 「汝等」是指我們大家。這佛說的:這些在家、出家的弟子,你們大家「廣植德本」,「植」是種植,重要!如何「廣植德本」?下面給我們說了: [經]「勿犯道禁。」 「道禁」是戒律。一定要遵守戒律,不能夠違犯。 [經]「忍辱精進。慈心專一。」 這都是非常重要的綱領。 [解]「齋戒清凈。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 我們這裡也挺好修行的。真干,在這裡修行一日一夜,(一日一夜就是「八關齋戒」。在家同學,學出家人的修行,「八關齋戒」的期限是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時,不要小看,功德無量)。這一日一夜修行,等於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這什麼原因? 布施的目的何在?度慳貪[解]「廣植德本」者,據《會疏》。 這是日本的凈宗大德,《無量壽經》的註解叫《會疏》。 [解]「德本」有二義:一者六度為一切功德之本,故曰德本。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菩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離開「般若」。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布施的目的何在?度慳貪。一切眾生這個是最嚴重的煩惱。眾生有慾望、有貪愛,這是輪迴的根本。輪迴從哪裡來的?可以說是眾生的慾望——「貪、嗔、痴、慢」變現出來的,菩薩明白了。如何把這個煩惱斷掉?佛教我們的方法就是布施。布施波羅蜜圓滿了,就成佛了。 …… 不具足「三皈、五戒、十善」條件,不能稱為善男子、善女人[解]制禁諸惡,謂之道禁。 這個「道禁」就是戒律,「戒為無上菩提本」。無論是宗門、教下、大乘、小乘,顯教、密教,都是以戒律為根本。 戒律裡頭根之根、根本的根本,就是「凈業三福」上所說的三條。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條。第一條是人天福,做人都沒有做好,怎麼能成佛?要成佛,先把人做好;人做好之後才能做佛。經典上我們常常看到「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條件是什麼?就是具足「三皈、五戒、十善」,這最基礎的;不具足這個條件,不能稱為善男子、善女人。那我們今天這個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落實在《弟子規》,真正把它做到,變成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對父母的孝敬、對老師的尊重,尊師重道,根之根!「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慈心不殺」落實在道家的《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是佛經典裡頭的《十善業道經》。 我們將《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作為儒、釋、道三個根,三個根本!要學,得從這三個根上下手;這三個根要是做不到,像種樹一樣,沒根!這個樹長不大,不會成就。這個根太重要了!我們年輕的時候是知識分子,遇到佛法非常歡喜,但是對佛的經教、論點非常有興趣,對於戒律就疏忽了。有一個很不好的成見,總認為戒律是三千年前古印度人生活的規律,這個我們不需要學它,「我們還要學印度人、還要學給印度人?」這個跟科學思想是完全相違背的,所以我們就對它疏忽了。我的老師很慈悲,他知道,我老師是章嘉大師。我們每個星期見一次面,我離開他的時候,他一定送我到門口,在我耳邊輕輕說一句話,「戒律很重要!」,其他的不說,就說這句話,我們始終沒有在意,三年!三年,到他圓寂了,特別給他做了一個塔,在塔裡面火化,我在那個塔旁邊搭了個帳篷,跟甘珠活佛在一起,這是老師比較親近的弟子。他們住了一個星期,我在那邊住了三天,因為有工作,我只能請三天假。認真反省:我跟大師三年,他教了我些什麼?我學到了些什麼?這一反省,第一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老人家所說的「戒律很重要」,他為什麼要這樣說?這一句話說了幾十遍,所以印象特別深刻。難道真重要嗎?我想了兩個星期,答案出現了:佛法是出世間法,不是世間法,不能用世間觀念來看佛法。世間戒律就是法令規章、風俗習慣,這個在世間每個朝代不一樣。三代——夏、商、周,三代的禮、生活方式就不相同;現在國家的憲法,這是根本法,過了幾年,有的條文不適用了,來修憲、修改。這戒律為什麼不能動?幾千年,在印度如是,傳到中國來還要這樣不能動。想通了,那是出世間法。你想不想出世間?想出世間,就得遵照出世間法;不想出世間,可以學世間法。我想出這麼個道理接受老師這個教訓,開始看《大藏經》里戒律的部分。 好在我們也有個同學,同參道友,他承傳了,台灣的果清法師。他大學畢業就跟李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學佛,跟我在一起。李老師辦一個內典研究班,他參加了,他是這個班上的學生。我那個時候是在這個班上教一門功課,我教《金剛經》,所以他跟我是同學,也是我的學生。三十年專攻戒律,有成就,我非常歡喜。我說:我們老師門下,真的把佛法的承傳做到了,我傳老師的教,他傳老師的戒律,律。 我們現在年歲大了,也趕緊要找傳人,講經教學要延續,不能中斷。釋迦牟尼佛在世,一生講經教學,中國經典裡面記載的「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中國歷史上記載的。他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捨棄參學,在菩提樹下入定,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一直到七十九歲圓寂,整整教了四十九年。他為我們示現的是教師,他一生所做的是教育,真正是佛陀的教育,身行言教。他所教的他自己都做到了;他沒有做到,他不說;他所說的自己全得到了、全做到了。這是我們應當要能記住、應當要向他學習的。 只要對我們好的、有利益的,佛雖然沒有講,我們要遵守[解]「故『勿犯道禁』, 即六度中之戒度也。」 這一條就是「六度」裡面的「持戒波羅蜜」。戒分為三大類,有「律儀戒」,「律儀戒」是有文字記載的、佛說的,《大藏經》裡面的律藏,這是屬於「律儀戒」。佛沒有說的,只要是斷惡修善,統統包括在這一類裡頭,所以它有「攝善法戒」。只要對我們好的、有利益的,佛雖然沒有講,我們要遵守。譬如吸煙、抽煙,這一條戒裡頭沒有,這東西好不好?抽煙不是一樁好事,應該不抽煙,那這就是「攝善法」,不抽煙是善,抽煙是不善,包括在這一類裡頭。另外還有一類,「利益有情」,對眾生有利益的,佛雖然沒有說,我們也要做。 一位同修畫了不同宗教創始人化身的千手觀音我舉一個例子,而且這個例子在佛陀那個時候有,不是沒有。我們最近這十幾年來在國際上走動,提倡世界宗教是一家,團結宗教。佛經里好像沒有說,該不該做?該做!為什麼?宗教能夠團結、宗教能夠互相學習、宗教能夠回歸教育,它確實能夠化解衝突,給社會帶來安定和諧,這是好事!所以我們對於每一個宗教,以清凈、平等心對待,我們互相合作,希望幫助社會安定、幫助社會和諧。我們在教義上互補、互相學習;在資源上也互補,他有缺乏的,我們幫助他,我們有缺乏的,他幫助我們。這是在戒律上講,這是屬於「利樂有情」這一類的。所以我們要把心量拓開、要把心量放大,為什麼?在根本上我們理解,「一切法從心想生」。惠能大師說得最好,「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佛教是自性生的,世間所有一切宗教不離自性,都是從自性裡面生出來的,根源是一不是二,找到這個源頭就好辦了。 我們有一個人畫的千手觀音,在哪邊?大家來看看,這很有味道。澳洲有一位同修畫了這一張千手觀音,這個三十二相,畫的是各個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這裡頭我看到有耶穌的像、有孔子的像、有老子的像,這是耶穌的像,另外大概總是各個不同宗教創始人,統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這個很有意思!說明什麼?宗教是一家。這個給他拷貝,拷貝可以流通給大家看,我們現在需要這個,需要團結、需要化解衝突、需要安定和諧。 ---------------------------------------------------------------------------------------- 印光法師文鈔選讀 與馬契西居士書十二(戒磕頭布上列印)下院當家來,以所寄壬年信,及物件交光。知所寄白布,托壬年以列印者。此事罪過之極,以菩薩名號作拜墊用,已屬褻瀆至極。況尚有就地作坐墊用者。餘光緒二十年在普陀一見,二十一年在育王又見,以為詫異。告於舍利殿殿主,彼雲此寧波家風也。自慚無力挽此惡風。使光若作一方主人,當必到處聲明此事之過。俾有信心者,唯得其益,不受其損也。且托者既屬至戚,何不開陳罪福,以祈用白布作墊。一則仍不污衣,二則唯益無損,其於彼方為有益。何可循例緘默①,仍代為彼轉求。安士全書書底印字,汝尚肯說其過失。此過失大於彼百千萬倍,固宜為一切信心人詳言之。育王之印,現已破碎不成字相(此約光緒二十一年所見說)。實則釋迦如來真身舍利寶塔之印。普陀印有幾顆,法雨寺金印玉印,皆是敕②建南海法雨禪寺觀音寶印。世有子孫將其祖父之名,用作拜墊,人必以為忤逆③。況佛菩薩大聖人之名號哉。宜於親信人前,勸其勿用。以一傳十,至百至千至萬,豈不能即滅此惡風耶。凡事皆由一人倡之,眾人和之,遂成俗例。反邪歸正,何獨不然。(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 書二) 註解: ①緘默(jiān mò):亦作「 緘嘿 」。 閉口不言。 ②敕建(chì jiàn):古代皇帝下詔建造。敕,古代帝王的詔書、聖旨。 ③忤逆(wǔ nì):冒犯;違抗;不孝順。 ----------------------------------------------------------------------------------------- 凈土釋疑網微信平台已開通微信弘法,敬請大家關注凈土釋疑網微信公眾平台。微信號:amtbedu。添加方法:打開微信--朋友圈--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眾賬號--輸入「amtbedu」點擊「查找」,出現的界面再點擊「關注」。我們每天會把凈空老法師最新講經菁華、學佛答問;每天選取一篇印光大師文鈔(生僻字加註音、註解);選網友們的學佛體會等文章,分享給大家,敬請關注!凈土釋疑網:www.foxdw.com;郵箱:foxdw_01@163.com. 手機應用:安卓版 |
推薦閱讀:
※大安法師:惡業之報以史為鑒--學佛網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六十三集)凈空法師講解
※慈法法師往生咒開示
※十大願王(妙境法師)
※印光法師答念佛600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