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蘭:如何輕鬆培養孩子英語的好感度

吳敏蘭:如何輕鬆培養孩子英語的好感度窩牛媽2015-12-15 09:14:13

  開場白

  大家好!我是吳老師,歡迎大家收聽今天晚上的講座,非常高興在周六的晚上七點半和大家做一些分享。這是我和滬江網合作第一次做微課,也謝謝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的王壯王社長費心的安排。

  我知道這次講座非常不容易,為了保證今天的講座順利進行,只有50個微信群能夠參與直播,其他150多個群主同意延遲收聽。真心感謝你們的支持!不管是同步收聽還是延遲收聽,我們今天都會給大家多做一些分享,希望能和大家結緣,在這個平台上有更多的交流。

  今天講座開始之前,我還要先謝謝我的先生,謝謝他配合演出 ,這是我們第一次合作微課。(大家好,我是王老師,預祝我們今天成功,我們開始吧!——王永弘老師)

  第一部分:何謂英文好感度?

  1吳老師的多語學習成長經驗

  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我是在紐西蘭出生的,這也是為什麼我的名字里有一個」蘭「。在我一歲之後我們回到台灣,然後又在泰國呆了三年時間,之後又到韓國,在韓國住了將近六年之後再回到台灣,繼續初中的學業。我初中畢業之後,我父親又被派到瑞典,我在北歐完成我的高中新學業。

  我從小跟著父母一直居住在不同的國家,雖然很多人羨慕我有機會可以體驗到不同的文化,但是這其中求學的辛苦只有自己能夠體會。好不容易熟悉一個新的語言環境,馬上就要換到新的國家。而這些對我母親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她需要幫助我們姐妹三個熟悉當地的文化習俗。

  第一次跟著父親到紐西蘭的時候,她在英文方面也不是非常有把握。然而我覺得非常幸運的是,她並沒有任何的驚慌。當時,在紐西蘭,我母親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帶著我姐姐去當地的圖書館,我們在很多年前就喜歡圖書館的"說故事時間"。

  很快,母親發現在聽故事的時候,英語並沒有太大的挑戰性。因為對孩子來說,故事比較簡單和容易接受。於是母親開始了和姐姐一起學習英語的過程,經常把一些英文故事書帶回家,和姐姐在家裡一起閱讀。

  每次從圖書館回來,母親就會把我們抱在她的腿上,然後開心地和我們說故事。我從小就覺得我母親的英文非常棒,遇到不懂的單詞時,母親就會拿出一本大大的厚書,告訴我們這個詞是什麼意思。當然現在我知道這是字典,但是在當時,這是我媽媽唯一的工具。

  其實那個時候我也不知道母親的發音標準還是不標準,我就是覺得我母親好厲害,她可以把這個意思告訴我,然後和我一起共讀。

  所以,我們從小的語言學習,不管是中文還是英文,就是媽媽陪伴我們的過程,她為我們打開閱讀之門,讓我們在家裡有充分的環境閱讀到大量的繪本,還有小說。她和我們一起共讀,慢慢閱讀就變成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書是我們最好最好的朋友。

  當然,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學校裡面,我們面臨著不同的學制,有很多不同語言的學習,我從小到大大概學習了七種語言。

  其實我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並不是一個天分和悟性非常高的孩子,往往需要非常辛苦的累積和練習。老實說,我學了這麼多語言,現在生活中能夠用得到的就是中文和英文,當然這些也是和語言本身在日後能否使用到有非常大的關係。

  不過,我可以說正是因為閱讀讓我對中文和英文這兩個語言有了非常好的好感度,我才能夠把這兩個語言持續學習下去,並有了更多的進步。

  所以我常常跟很多家長、老師們分享時建議好感度的建立是最重要的。因為也許你在幼稚園的時候給孩子很多的語言輸入,但一旦他離開語言學習環境之後,肯定會通通還給你。就像我當時學習的瑞典文,儘管現在我離開了瑞典,基本上沒有機會用到它。但是一旦我有機會再學習的時候,我就會很快的提高。

  那麼怎麼建立一個英文的好感度呢?

  1)環境的建立非常重要。

  在家裡有沒有唱英文歌的環境?有沒有聆聽的環境?有沒有閱讀的環境?有沒有和他運用這個語言的對象?當孩子們在一個語言環境里有了足夠的積累,他才能有足夠的自信去用這個語言。

  2)學習的延續性也非常重要

  我們怎麼去幫孩子們規劃,讓他們能夠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階段有適合的素材也非常重要。我們需要根據孩子的學習狀況去做調整,根據孩子的個性和氣質去幫他做一些規劃和選擇。

  2吳老師的雙語育兒經驗

  我自己的一對兒女學習的模式就非常不一樣。當時我女兒出生的時候,我本來和王老師約好,我說英文,他說中文,讓孩子有一個雙語的環境,讓中英文同步並行。

  可是後來我發現,因為孩子跟媽媽的時間比較長,所以對英文的反應比較多。我們經過討論後,覺得應該先讓孩子有一個長遠的有利於母語的環境,讓她能夠用母語去思考和表達。於是,我們相應的增加了中文的比重,當然這並不表示我們就只說中文,不講英文了。

  我們大部分時間給孩子大量的中文閱讀環境,同時我每天抱著孩子,在bedtime的時候都會有所謂的「English story time」。讓孩子自然而然地聆聽,跟她一起唱英文兒歌,讓孩子覺得這就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其實孩子並沒有特別的感覺,她是要上英文課或者這是要說英文的時間,而是很自然的做這些轉換。

  女兒從小跟我一起閱讀都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不管我拿什麼書,她都會靜靜地坐在旁邊聆聽。所以帶著女兒閱讀對我來說是非常輕鬆的一件事。哇!帶孩子竟然是這麼容易的事情,我們就覺得應該再生個兒子。

  結果兒子出生的時候,我們發現原來每一個孩子都是非常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的學習模式都是非常不一樣。我不能用同樣的一套方法來跟兒子互動,因為我的兒子在閱讀這件事上跟姐姐完全不一樣。他是視覺型的孩子,非常喜歡圖像,可是他根本就沒有辦法坐在我懷裡從頭到尾聽我講故事。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覺得非常受挫折。我就是英文老師,我能夠用英文來帶孩子,為什麼他就會這麼坐不住呢?

  但是,後來我發現其實還是有能夠吸引他的方式,只是我肯定要選擇合適的繪本,我肯定要選擇不一樣的歌謠,我肯定要選擇不同的方式來呈現繪本。因為每個孩子的學習方式是不一樣的。

  所以我跟太多的爸爸媽媽們在分享的時候都會特別的提醒,每個孩子天生的氣質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可能我們念什麼給他聽,他都能夠吸收,甚至他能夠有output,他會跟著你一起說。可是有些孩子他需要一段時間的等待,需要有一段時間的沉默期,從而需要我們耐心的等待。

  3吳老師的研究與教學經驗分享

  所謂的沉默期就是silent period,在語言學上是指每一個人,不只是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會有一段時間的沉默期,這個沉默期每個人都不太一樣。或許今天在座的爸爸媽媽們跟我去學一門語言,有的會覺得我一定要都對才能回到老師的問題,有的則是不怕說錯的,老師說什麼就跟著說什麼。

  可能在當下,老師會覺得那個不怕犯錯的學得比較快,那個安靜的學習的比較慢。其實,我們都是同步地在學習,我們都有同步的所謂是輸入,有的人只是需要等到自己都能確定之後才敢開口。當他準備好的時候,或許所學的成效並不比那位敢開口的差。

  這個現象其實在學校常常會看到,比如三歲的孩子就是怎樣都不肯開口,爸爸媽媽都非常焦慮地和我說:「吳老師,都已經六個月了,為什麼他回家都不肯開口?都不肯跟我說話?為什麼老師的反映都是說他很好,可是他回家就是不開口。」 這就是因為每個孩子的沉默期都是不一樣的,我們肯定需要多一點耐心去等待。

  我們真的是看到非常多的孩子,有的是到了四歲,上中班後突然間開口了。原來他只是不開口,所有的學習都已經在他的小腦袋裡了,只是他當時還沒有準備好。所以,我每次都會說不要放棄,多給孩子機會,多給孩子環境,只要有輸入,總有一天他會有輸出的。

  我剛到哈佛念書的時候,曾經有很多機會到不同的雙語學校去做研究,看到各種形態的教學,其中,每一個學校的共同點就是他們對於英文是第二語言的孩子都用繪本來引導。

  很多老師為了能讓孩子進入到英文學習的環境,並不是一開始就拿flash card(閃卡)去跟孩子說repeat after me,不斷讓孩子們去做練習。她們其實是非常軟性地帶著孩子進入一個團體的學習環境,通過繪本的閱讀,和孩子們用繪本來交流。

  孩子們在聽繪本的過程當中,可以明顯地看到有些孩子是聽不懂的。可是因為繪本有非常多的圖像,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去才猜意思,去了解劇情,比較容易進入情景。

  我想到我小時候媽媽說故事給我聽的經驗,自己學英語的經驗,後來回到台灣後也決定把這樣的經驗帶到教室去,在不同的幼兒園,在不同的場所和大家說故事。

  我記得有一次在一個幼兒園說故事之後,有個媽媽過來和我說:「吳老師,你可以當我孩子的家教來教他英文嗎?」我當時很覺得很突兀,因為她的孩子才兩歲半,我心裡想兩歲半的孩子為什麼要請一個家教來教英文呢?後來,我就跟她建議說:」這樣吧!我們這群媽媽們來組個故事班,我來給孩子們一起說故事。「於是,我說故事的生涯就這樣開始了。

  從英文故事班開始,我帶著一群孩子開始說故事。孩子們每一次來都覺得是來聽故事的,他不會覺得他是來學英文的。在每次的英文故事班裡面,我們全部用英文來進行,在繪本結束之後會延伸非常多的歌謠,延伸非常多的烹飪的活動等各式各樣的活動。

  後來,這些孩子跟著我聽故事,我就發現,他們慢慢地對英文不害怕,不陌生,開始有反應,能跟著我複述,跟著我一起唱歌。在聆聽故事的時候,竟然慢慢地認識一些字了。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建立了非常好的英語語感,最重要的是,他們一直很喜歡這樣的環境,因為他們並不覺得他們是要被考試或者是他們一定要學會些什麼,他們會期待。媽媽們也開始分享她們喜歡的繪本,並把繪本帶到自己的家裡。

  我和我先生在台北辦學之後,也把這樣的精神帶到學校裡面。我們建立了圖書館,中文、英文書都有,為孩子們提供大量的閱讀,建立了所謂的whole language(全語言)環境。Whole language就是learn language as whole,通過大量的閱讀,給孩子文本的環境,讓孩子們透過閱讀學習語言在具體的環境下代表的意義,即單詞在句子裡面代表的意思。孩子在閱讀中會去認識整個情境,而不是單一地認識單詞和語法,並讓孩子們有各個領域的接觸,讓他們累積能夠和生活接軌的一些經驗。

  比如說有一本繪本叫How to Make an Apple Pie and See the World(《環遊世界做蘋果派》),在閱讀這本繪本的過程中,我們就學到了ingredients,就是要做一個蘋果派需要哪些食材。在製作的過程中,女主角需要到各個不同的國家,她要到Sri Lanka找cinnamon,要到Vermont找apples,要到處去找到做蘋果派的各種素材。孩子們也因此跟著她環遊世界,去認識各個國家,知道原來在什麼地方可以找到最好的食材。最後,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recipe(食譜)。

  這樣的學習是可以和孩子們的生活經驗聯接的,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語言的學習,還可以對多文化有更深層的認識。我們常常都會說「語文」兩字,其實就是「語言」和「文學」兩個詞的合成,而且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在和孩子一起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是通過簡單的複述來教孩子學習單詞和語法,而是能帶領他們認識這個世界,透過繪本學習到各種不同的思維,那麼我們所收穫的就不只是簡單的一本英文繪本、一本教材或者一支點讀筆所能帶給我們的學習。

  第二部分:五感啟蒙的繪本閱讀分享

  

  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理論是由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迦納提出的,簡單地說就是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學習模式。有的孩子是word smart,語言方面比較強;有的孩子是logic smart,比較有邏輯性;有的孩子是picture smart,也就是視覺型的;有的孩子是people smart,擅長互動學習;有的孩子是music smart,他的音感很好。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家長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有沒有在哪個領域特彆強,特別有自信,同時也是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孩子在某個方面特彆強。

  因此,在引導孩子學習英語時,也可以從多元智能的角度去切入。如果你的孩子是喜歡動手,我們可以讓孩子一邊動手一邊學習英文。如果你的孩子和人互動比較好,我們可以讓孩子通過與人互動學習英文,而不是安排一對一的家教。如果你的孩子音感很好,他可以通過唱吟很多兒歌,邊唱邊跳建立更多的語感。同樣,這樣的道理也適合繪本。

  

  大家對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好餓的毛毛蟲》)這本書一定非常熟悉,我以這本書為例說說我們在幼兒園是如何分享的。

  在孩子們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們會帶孩子做非常多的延伸活動。比如我們帶著孩子把香蕉切成一節一節後,會對孩子說:「OK!Let『s line up the bananas and we will make a caterpillar.」 我們把這些香蕉一片片排成caterpillar的樣子,然後我們用Mini M&M"s當做caterpillar的眼睛,再用巧克力棒當做caterpillar的腳。

  當孩子把這個caterpillar排完之後,我們就說:」All right!Let"s eat the caterpillar』s eyes. Let"s eat the caterpillar"s body.」 孩子們就會非常興奮和開心。任何和食物有關的活動,孩子們都非常喜歡,而且印象深刻。做完這個活動,一些平時很安靜的孩子會突然說:「Can we make caterpillar again?(我們什麼時候再做毛毛蟲?)」。於是,這麼難的一個多音節單詞,他們就這樣記住了。

  對於那些喜歡運動的孩子,我們則用溜溜布把孩子纏住,讓他們在軟墊上爬行,我們就說:「OK!Let"s see who can crawl like a caterpillar. Who can crawl the fastest?」 那些平時語感比較弱,學習比較慢,但是體能非常好的孩子,在這樣一個爬行的活動裡面,因為爬得非常快,非常有成就感,因此也記住了caterpillar,並且會問:「老師,我們什麼時候再玩caterpillar game?我要像caterpillar一樣爬。」

  所以你一定可以找到吸引孩子的方式,喜歡做美勞工作課的孩子,我們可以用襪子去做一個caterpillar的手偶,我們也可以帶孩子去做蝴蝶對應翅膀的水彩印書。一本繪本可以延伸非常多的學習,用不同的學習經驗讓孩子記住caterpillar這個詞。我們透過這些不同的活動就達到了一個同樣的目標,讓孩子認識了caterpillar這個詞。

  那麼怎麼和孩子做繪本分享呢?我們一開始可以挑選文字簡單、句子重複性高的繪本,這樣容易入門。在分享繪本的同時,還可以和孩子們做一些延伸的討論,甚至可以去延伸一些歌曲,帶著孩子複述,鼓勵孩子跟自己一起共讀。

  

  (吳老師示範演繹繪本I went walking)

  在分享這些繪本的過程中,因為孩子很容易記得一些旋律,那麼我們就可以選用一些簡單的旋律和孩子一起唱。我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孩子聆聽了這個句子,說完故事透過吟唱又不斷重複唱這句「I went walking.",孩子就會很快把這個句型記住。

  我曾經聽過有人用不同的旋律把這本繪本唱起來,也就是《兩隻老虎》的旋律把」I went walking,I went walking, what do you see?「唱起來,這樣孩子印象更深刻了。

  在我們分享繪本的過程中,有些繪本的文字或許是比較難的,那麼我們要怎麼帶孩子進入閱讀呢?是不是文字比較難,我們就先跳過呢?我覺得可以讓孩子有不一樣的接觸,繪本最可愛的地方就是有圖,孩子就算聽不懂,都是可以看圖去猜意思,因此,我們不必太膽心。

  

  (吳老師示範演繹繪本Madeline)

  Madeline是我小時候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本繪本,當時我母親讀給我聽的時候,我其實完全聽不懂她在說些什麼。我的印象中只是記得這個小女孩好勇敢呀!她是不是住在孤兒院裡面?因為書裡面有個修女。我還覺得這個小女孩住的城市非常漂亮。我當時心裡就想這個女孩子好棒啊!一個孤兒都能這麼勇敢地去面對生活中的很多挑戰,那麼我不停地換國家、換學校,我是不是也可以很勇敢地去面對很多挑戰?......

  小時候我對Madeline印象非常深刻,我喜歡Madeline的程度甚至到了和母親說:」我是否可以不要叫Catherine(我的英文名),而是叫Madeline。」 母親說:」真的不行呢!你的英文名已經取好了。「後來我就決定等我長大有了小孩的時候,我要把我的女兒取名為Madeline。我女兒現在的名字真的就叫Madeline,我希望她和Madeline一樣勇敢。

  當然,我長大之後才發現,原來Madeline並不是孤兒,她是住在boarding school(寄宿學校)。可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從小對Madeline印象就非常深刻,並且通過繪本認識到巴黎非常多的漂亮景點,比如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巴黎聖母院,心中也期待著有朝一日能去巴黎看看。

  這就是繪本的力量!我們通過繪本傳遞的,不只是提高孩子英文的能力,我們是希望能夠讓孩子去認識這個世界,透過語言接觸到不同的思維,認識世界上不同的孩子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

  我很喜歡美國兒童文學家Dr. Seuss(蘇斯博士)說過的一句話:"The more that you read, the more things you will know. The more that you learn, the more places you"ll go." 我們希望給孩子一個閱讀的能力,讓他們在能夠獨立閱讀之後,就能到更遠的地方去看這個世界。

  Q&A

  1問:孩子一歲,中文、英文都跟她說嗎?還是等基本會說中文後再漸漸和她說英文?英文與中文的學習是同步進行還是要分主次?

  答:多語同步進行是不衝突的,但是母語的學習非常重要。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因為要學習英文而放棄中文的學習。中文是我們的母語,我們需要這個語言建立自己文化的認同感、文化觀,而這些與母語的基礎是息息相關的。

  但是我們的確可以給孩子們一個多語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們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語言。以很多同時說普通話和閩南語的台灣家庭為例,孩子會很清楚地知道他應該在什麼環境或者和什麼樣的對象使用什麼語言,比如和爸爸媽媽講普通話,和爺爺奶奶講方言。

  從這個角度去想,在學校孩子有老師提供英文環境,自然會和老師使用這個語言。如果在家裡能提供英文環境,有一個說話對象,孩子也是可以同時吸收的。

  讓孩子聆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孩子在這個階段的語感特別好,發音系統可塑造。語言學認為在12歲之前,每個孩子的發音系統都是有彈性的。12歲之後會經過一個石化過程(fossilization),我們發出一些音就比較困難。如果孩子在小時候就有機會練習,他不一定要把這個語言學會、學好,可是他能夠學會發這個音,未來他學習的時候自然就會發出來了。

  所以不只是英文,如果孩子有機會接觸到西班牙文、法文都是很不錯的,因為孩子可以練習他的肌肉發展和舌頭的靈活度,只要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學好語言給他很大的壓力,以至影響到他對這門語言的好感度而拒絕學習。

  2問:對於剛剛開始學英語的孩子,身為父母的英語都不是很好,該如何進行英語啟蒙?媽媽發音不準,怎麼給孩子啟蒙?發音不準的媽媽給孩子讀英語會有怎樣的問題?是讀還是不讀呢?

  答:當然要讀,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同步學習的。我和大家分享我小時候的故事就是希望大家知道,我其實是長大後才知道我媽媽的英文不是很好。可是,這一點都不重要,媽媽是我的英文啟蒙老師。

  我覺得現在的家長非常幸福,可以有很多音頻和視頻資料能利用,還有點讀筆、有聲書這樣的工具。對於不認識的單詞,我們甚至連字典都不用查,直接在電腦輸入就可以聽到這個字的發音。所以,不管幾歲開始都是學英文的好時機。

  只要孩子不是全部從你這邊接受英語的輸入,就不必擔心自己的發音會對孩子有影響。現在很多繪本都是有聲書,可以直接放給孩子聽。

  另外,現在世界上說英文的人口已經遠遠多於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口,當我們的孩子跨出家門,其實是會聽到各式的英文,有美式英語,有英式英語,有新加坡式的英語,還有澳洲英語,我們應該給孩子學習World English的機會,讓孩子熟悉各種英語的機會與表達方式,,比如聖誕老人在美國叫Santa Claus,在英國叫Father Christmas。我們不能簡單的就說哪種式樣不好,記得學習英文的目的是為了彼此的溝通,所有更多元的學習與接觸是重要的。

  3問:我想知道在閱讀英文繪本時究竟是否需要指讀?指讀怕影響整體閱讀的體驗,不指讀怕寶寶只會聽說,影響以後的自主閱讀?

  答:閱讀是有階段性的:

  1)being read to,閱讀給孩子聽

  2)read along,孩子跟讀,

  3)read aloud ,開始大聲朗讀

  4)independent reading,自主閱讀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階段性地引導孩子。指讀在某個階段是非常重要的,當孩子們都熟悉並喜歡聆聽繪本,能夠看圖猜意思,我們就可以選擇文字簡單、字購大的適合繪本,和孩子邊指邊讀,讓孩子做音和字的聯接,比如前面介紹的I Went Walking,孩子就會慢慢地認識字。

  很多時候,孩子在沒有學習phonics(自然拼讀)之前就會認識很多常見字(sight words),就是在指讀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因為孩子跟著手指讀"I went walking. What did you see? I went walking. What did you see?......"就會認識很多常見字,比如I、did、you......孩子其實會記得整個字塊。在以後學習自然拼讀時,這些字不需要他再去拼讀就已經認識,從而降低學習時遇到的挫折。

  爸爸媽媽要特別注意在閱讀階段的引導要相應地做階段性調整。有的孩子會過度依賴爸爸媽媽們閱讀給他聽,就一直停在「being read to」的階段,只要聽,不想參與,也沒有任何的output(輸出)。這個時候就要選擇合適的繪本,引導孩子read along,加入你的閱讀,並能夠read aloud。

  4問:我的寶寶五歲在中英文幼兒園,可是她說不喜歡英文老師,她好像不喜歡外國人,可能是害怕膽怯,學校還有很多作業,感覺從小就不喜歡學習,怎麼讓她變得更愛學習呢?

  答:看到這個問題真的好心疼,這也是我一直強調的好感度。我覺得孩子在學校如何接觸到英文是非常重要的,爸爸媽媽在幫助孩子做選擇的時候,需要選擇適合自己孩子學習方式或者能吸引她的學校,讓她接觸到這個語言的時候是有好感的,不會感到害怕。

  另外,學校的老師也很重要,孩子之前沒有接觸到過外國人,如果本身又對英文很陌生,那麼對孩子而言,是雙重害怕。這個時候老師會不會教是很重要的。外教不一定是因為他是外國人,就一定會教。就像我們會中文,但是不一定會教中文是一樣的道理。

  尤其在幼兒階段,孩子的學習有很多的心理因素,我們如何讓孩子在一個環境覺得自在,讓她習慣和熟悉後,才有可能讓她放下心結開始學習。在這個學校如何去建立學習的環境,是遊戲式,還是沉浸式,或者是歌謠和繪本,讓孩子能用比較沒有壓力的方式去接觸語言,這些都是需要爸爸媽媽花心思考慮的。

  5問:孩子一歲十個月,專註力還不夠,看繪本不是很有耐心,如果聽英文歌是應該重複聽一首嗎?大概要重複多久?還是隨機播放當背景音樂的隨聲聽呢?

  答:看到這個題目我笑了,因為我想到我的孩子有個階段只願意聽同一本英文繪本,然後每天晚上都要我念同一本繪本。當我嘗試給她換一本繪本的時候,她又把同樣一本拿出來,甚至當我們開始念英文繪本的時候,她就會說我只要聽中文,不要聽英文,如果要聽英文我只聽同樣一本繪本。其實這些都是階段性的現象。

  我覺得只要孩子願意重複聆聽,那麼就讓她重複聆聽,那麼總有一天,她會從頭到尾背給你聽,唱給你聽。所以,真的沒有要重複幾次這個問題。爸爸媽媽可以去觀察孩子喜歡什麼形態的歌曲,什麼形態的故事,去盡量幫她做延伸,給她不同的素材。

  我一直提醒爸爸媽媽們不要去機械地訓練孩子,不要讓他們覺得這是一門功課,一定要念三本書,這本書一定要聽三遍,這首歌一定要聽多少遍等等。因為這個過程會讓他感覺是在學校,並不是他自發性地想要這麼做。一旦進入這樣的循環,他就會覺得不好玩了。或者當孩子感受到我們家長有期待的時候,孩子相對的就有壓力了。

  所以盡量給孩子多元的輸入,不管是音頻、視頻、繪本,透過他喜歡的方式進行。盡量幫孩子做好篩選,閱讀或收聽的品質很重要。有些音樂是會讓孩子變得非常浮躁的,大家要根據孩子的狀況做實時的調整。不要為了給孩子大量聽的環境,本末倒置,讓孩子非常心浮氣躁,聽到的聲音變成「white noise」,充耳不聞。孩子一天中也是需要有時間安靜的,有時間去沉澱的。往往也就是在這個沉澱的時間,我們突然發現孩子已經會唱一首英文歌。

  6問:怎麼給孩子講英文繪本,需要翻譯成中文嗎?買了入門的英文繪本,原以為是孩子喜歡的芝麻街系列,她會喜歡看,可因為家裡有中文版的,孩子幾乎不願翻英文的,怎麼引導孩子看?她說她只會在英語學校學的繪本課本。

  答:在孩子學習語言的過程中,猜是非常重要的,看圖猜意思會讓他的語句內化,所以千萬不要逐字逐句地翻譯。如果在說故事的過程中可以用英文直接帶過,這是最理想的。但是如果孩子真的是因為劇情比較複雜,沒有辦法理解,需要去做一些解釋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大意解釋一下,就可以繼續念下去了。而翻譯會讓孩子依賴中文,把聽英文的耳朵關起來,只聽你說中文。

  孩子在家裡不願意說英文,我想也是因為在家裡的情景是不夠的,在學校當然有學校的環境和老師的引導,所以他有對象來交流。不要去強迫孩子。我想如果你遇到一個外國人可以用中文說話,你也會選擇用中文溝通,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我們需要花心思在家裡建立英文環境,讓他聽得到英文,看得到英文,讓他看到你也可以一起和他應用英文,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累積的。

  不要把繪本當成課本,繪本是開發多元智能最好的工具,千萬不要把自己當老師。把教的工作交給學校的老師。讓自己和孩子去享受共讀的經驗,這個過程是很重要的。孩子會因為你的輕鬆而把這件事情變得輕鬆,從而建立對語言的好感度。

  結束語:

  我常常最愛分享的一句話就是繪本作家Rosemary Wells在繪本Read To Your Bunny中的「Read to your bunny,Then your bunny will read to you.」 每一天你只需要20分鐘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共讀,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慢慢的這個時間會變成30分鐘,40分鐘,慢慢的孩子會拿著書來找你。

  Twenty minutes a day,Read,Hug,Love!

  

  《輕鬆培養孩子的英語好感度》集結了我多年的辦學、演講和教養的經驗,其中第四章「親子英語20問」對親子英語啟蒙最常遇到的困惑給予解答。

  

  《繪本123 每個媽媽都能勝任的英語啟蒙》則是提供了多元的英文繪本介紹、網站、與延伸活動,提供給家長們作為參考,希望能鼓勵爸爸媽媽們開始進行英文繪本親子共讀,並樂在其中!

  最後放上一段教學視頻,供大家參考:

  //v.qq.com/boke/page/l/0/l/l01744ovr4l.html

  文字整理:滬江窩牛媽

  文字校對: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最終修訂:吳敏蘭

  音頻收聽:http://www.ximalaya.com/#/38654420/sound/

  (以上轉載請註明,謝謝!)


推薦閱讀:

米帥歸來!
SAT背後邏輯的分析
Relative clause
一周七天的典故
精讀《新概念英語(4)》-Lesson 05- Youth

TAG:孩子 | 英語 | 輕鬆 | 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