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之王
人類科技史03-弓箭的發明和使用。
弓箭是古代戰爭中最具有震懾力的武器,是誰發明了它,已不可考。考古學家曾在南非發現了距今約4.4萬年的細骨箭頭,其中一支上還做了暗紅色的標記。德國曾經出土過距今9000年的木弓。有鑒於在數萬年前世界各個地方都有使用弓箭的痕迹,有人曾提出人類在走出非洲以前就已經掌握了弓箭技術。
弓是如何被發明的,亦不可考。東漢趙曄在《吳越春秋》中推測:「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起古之孝子...」。這裡的「彈「指的是一種彈弓,和弓類似,在弦的中間有一個網兜,可以把石塊彈射出去。(現代人熟悉的彈弓估計不會出現,畢竟古人沒有橡皮筋。)
二郎神用的彈弓
趙曄的這個推測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古人在穿梭叢林時,總會遇到被樹枝彈回打傷情況。也許在某一個時刻,某一個人突發奇想,用彎曲的樹枝來彈射石塊,或者是從猿人們用樹枝彈跳過程中領悟出這一技能也未可知。其後又把樹枝砍斷製作出彈弓是非常有可能實現的。
有了彈弓之後,和投槍結合,製作出弓箭,相信用不了多久。一開始的弓都是單體直拉弓,用竹子或者木棍製作。為了增大威力,一般可以採用更長、更有彈性的紫杉木作為弓材料。例如英格蘭15世紀主戰武器英格蘭長弓,長度最多可以達到2米,豎起來使用比人還高。
英格蘭長弓
為了在不減小威力的同時減小體積,方便攜帶和在馬背上使用,人們又發明了反曲弓。由於反曲的原因,在同樣把手臂拉直的情況下,弓的形變更大,能夠儲存更多的能量。反曲弓也是我們印象中弓箭的正統模樣,這也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主要使用的弓,漢字弓也來源於這種弓的象形。
鷹眼使用的反曲弓
為了進一步提升弓的攻擊力,人們在制弓材料的選擇和加工上也是費盡苦心,有了現代意義上的複合弓雛形。戰國文獻《考工記》記載了詳細的選材和製作工藝,十分複雜。現代意義的複合弓主要是使用了新型材料和加上了滑輪、瞄準裝置、護手裝置。中國古代的扳指也是一種保護射箭時傷手的裝置。
弓箭由三部分組成:弓、弦、箭。其中弦主要動物的皮筋或者植物纖維,幾千年來基本維持不變。而箭的發展卻是多樣的,遠古時代人們的箭就是一根木棍,後來在箭的前段捆綁上石頭或者骨頭製作的箭頭。在金屬冶煉出現以後,箭的三個結構(箭頭、箭桿、箭翎)也出現了,這在考工記中也有詳細記載。箭翎就是在箭的尾部鑲嵌羽毛,增加箭頭的穩定性。(由於羽毛阻力較大,尾部速度較慢,就會形成箭頭拖動箭身前進,所以不會打轉,就像羽毛球一樣。現代子彈是靠旋轉的角動量來維持平衡,不需要羽毛。)
在對箭頭的改造上,人們更是煞費苦心。一開始只是綁箭簇,到後來的削尖、鐵制箭頭,把箭頭做成倒掛形狀,在箭頭上沾毒液(鐵箭生鏽了就是毒啊!在古代破傷風無藥可救),在箭頭上捆綁佔滿油脂的易燃物,在箭頭上綁個「哨子」。
真實的火箭射程很近
說完了弓自然就要說稍後出現的弩,弩就是在弓的基礎之上加上了中間的弩臂和機括開關。弩的優勢有兩點,一是可以儲存更大的能量(可以用腳蹬,多人合作來張開更大的弓),而且可以提前上弦。二是可以準確瞄準。缺點是笨重和射速慢。
據說為了提高弩的射速,諸葛亮曾將發明過一種連弩,功能類似於半自動步槍。
事實上在戰場上,上面這種單人使用的小弩應用的其實是很少的,一般只用於暗殺。弓由於使用方便一直是主流武器,特別是在拋射戰術發明以後,盾刀兵、長槍兵、弓箭手成了步兵標配。大型床弩需要幾十上百人才能張開,在戰爭中往往用於遠程殺敵,據說澶淵之盟前,遼軍主將蕭撻凜就是被床弩在幾百米以外擊中額頭身亡的。
有鑒於現代材料和工藝的提升,以及弓弩的聲音小,不怕水等特徵,目前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專門成立了弓弩部隊,以應對特種任務。
推薦閱讀:
※請問這把刀的年代及用途?(大約長16.5厘米)
※為什麼中國沒有延續環首刀唐刀苗刀的形制發展出類似日本刀的兵器,而是繼續保持單手握刀,刀身越來越寬?
※劍客阿梟 |半劍,爛泥地與黑麵包
※冷兵器時代普通士兵作戰時攻擊是隨機的還是有目標性的?
※在當代,還有人是死於長矛,長槍刺殺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