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遺恨:五代十國時期南唐與中原王朝的爭霸戰爭
後周顯德四年(957)二月,世宗率領新訓練的水軍,再次親征。水軍「縱橫出沒,殆勝唐兵」,「唐人見之大驚」。世宗親臨壽州城下,督促攻戰。此時,壽州久被圍困,糧食已盡,大將劉仁瞻病重,軍心動搖。唐將朱元率眾萬餘降周,其後壽州監軍使舉城投降。壽州城破,淮南岌岌可危。
這年十月,世宗第三次親征,周軍勢如破竹,屢敗唐兵。顯德五年(958)三月,柴榮親臨揚州,耀兵於長江之上。李璟怕後周渡江,派大臣陳覺入周求和。陳覺見後周勢盛,心中恐懼,對世宗說:「臣願去景表,盡獻江北諸州如約」。於是,南唐盡獻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漢陽,雙方「劃江以為界」。「五月,璟下令去帝號,稱國主,奉周正朔」。李璟為避周諱,改名景。顯德六年(959)七月,「唐始置進奏院於大梁」。 「設置進奏院有表示臣服的意思」。
這樣,雙方戰事結束。周世宗轉告李景說:「向時為仇敵,今日則為一家,吾與汝國大義已定,保無他虞。然人生難期,至於後世,則事不可知」。
六、南北分治的原因
從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看,中原王朝都有絕對優勢,但五代各王朝都有自身的困難。
第一:從外部環境來說,五代王朝都面對不利的環境。後梁王朝三面環敵,北有晉王李克用、李存勖父子 ,以及幽州劉仁恭、劉守光父子兩大割據勢力;南有淮南楊行密;西有岐王李茂貞。李茂貞還曾以「興復唐室 」相號召 ,致書李克用、劍南王建、淮南楊渥聯合討伐朱粱 ,並推李克用為盟主。後粱始終處在戰爭狀態 ,特別是與河東進行了長期的拉鋸戰 ,使百姓疲於征役 ,社會矛盾非常尖銳 ,嚴重影響了政治安定。
後唐滅梁後,庄宗趁勢攻取四川,強盛一時,但內部發生變亂,庄宗被殺,四川被孟知祥所據。明宗對蜀用兵,勞而無功,國力進一步被消耗。明宗無力討伐,只有實行姑息政策。這一時期,後唐奪取幽州,解除了劉氏父子的威脅,卻不得不面對強敵契丹。契丹對後唐邊陲的侵擾加強,盧龍巡屬諸州為之殘弊,後唐雖有力量抵禦,但卻不得不抽重兵防守,負擔沉重。
石敬瑭雖借契丹之力奪取天下,卻也引狼入室。一方面割幽雲十六州給契丹,失去了防禦的屏障;另一方面每年送大量歲幣,瘦己肥他,還要應對其貪得無厭的索取,勞民傷財。後晉並沒滿足契丹的貪慾,石敬瑭死後,契丹南下,滅了後晉,陷中原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石敬瑭的行為使後晉所受契丹的威脅無比嚴重,足以影響到它的存亡,並對以後的後漢、後周產生十分不利影響,直至北宋,奪取幽雲十六州都是朝廷的頭等大事。
後漢是一個短命王朝,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很難有所作為。
後周建立之初,北有契丹和北漢,南有南唐,都威脅到它的生存。
可見,中原王朝所面對的外部環境十分不利,嚴重製約它的生存和發展。
第二:從內部環境來說,五代王朝大都內部不穩,主要表現為藩鎮叛亂。有人依據《資治通鑒》對五代藩鎮叛亂的類型做過一個統計,後梁時期,「兵士嘩變」21起,「將校作亂」7起,「節度使殺部屬」2起,「反叛中央」18起,有的反叛即屬「將校作亂」,又屬「反叛中央」,綜合到一起,共29起。依據上述類型統計,後唐叛亂27起,後晉24起,後漢僅存在4年,卻有12起,後周相對較少,共有5起。對於僅存續五十餘年的五代政權來說,這是很大的數字。而藩鎮的能量,通過一個簡單的事例足以說明。後梁宣義節度使楊師厚,在朱溫死後,擅自誅殺天雄牙將潘晏等,逐出節度使羅周翰,「矜倨難制」,郢王朱友珪授他天雄節度使一職。均王朱友貞企圖篡權,問計趙岩,岩曰:「此事成敗,在招討楊公爾。得其一言諭禁軍,吾事立辦。」後來事情果然如此。而整個五代,由於強大藩鎮的存在,「五十三年間,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國被弒者八,長者不過十餘歲,甚三、四歲而亡」,出現「置君猶易吏,變國如傳舍」的現象。內部的動亂使中原王朝很難集中力量發動對外戰爭。反過來說,通過上述統計,可以發現後周藩鎮叛亂最少,事實上,5起叛亂也發生在後周初期,這說明,後周內政相對穩定,特別在世宗統治時期,基本沒發生藩鎮叛亂,這使後周得以集中力量對北漢、南唐、契丹作戰,並取得重大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五代中原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為北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內憂外患,使中原王朝虛弱不堪,無力征服強大的淮南。
從楊吳角度來說,它也有自己的困難。
推薦閱讀:
※霧靄黃昏 | 大明王朝日落前的烏飛鳶唳
※曾參傳:西漢王朝開國功臣
※10分鐘看完《飢餓的盛世》下,王朝衰落的前奏
※詩的王朝
※中華第一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