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惡阻這樣艾灸,原來效果這麼好!

妊娠惡阻病症概述】

妊娠早期,出現嚴重的噁心嘔吐,頭暈厭食,甚則食入即吐者,稱為「妊娠惡阻」。又稱「妊娠嘔吐」「子病」「病兒」「阻病」等。本病為妊娠早期常見癥候之一,臨床上癥狀輕重各異,輕者僅見噁心嗜酸,厭食擇食,或晨起偶有嘔吐,一般三個月左右即可恢復。癥狀嚴重者,米水不下,食入即吐,甚則嘔吐黃苦水或夾有血樣嘔吐物,日久不及時治療,由於傷陰竭液,易傷胎元。

少數孕婦早孕反應嚴重,頻繁噁心嘔吐,不能進食,以至發生體液失衡及新陳代謝障礙,甚至危及孕婦生命,稱妊娠劇吐,發生率僅為0.35%~0.47%。可參照本病辨治。對於妊娠嘔吐及妊娠劇吐,如果不及時糾正,會造成胎兒營養障礙,容易發生胎兒心臟畸形,無腦或脊柱裂等病症。

現代醫學婦產科學稱本病為「妊娠早期中毒症」。多因妊娠初期,絨毛膜產生大量促性腺激素,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腸平滑肌的興奮性導致蠕動減慢所致,亦或有因皮層和皮層下中樞功能失淵引起的反射性嘔吐。

【病理闡述】

中醫認為妊娠惡阻發生的主要病機是由於沖脈之氣上逆,胃失和降所致。因懷孕以後,月經停閉,血海之血下聚以養胎元,使沖脈之血不足,沖脈之氣相對有餘。另外沖脈隸屬於陽明,附於肝,肝脈挾胃貫膈,如沖脈之氣不得下泄,往往上犯於胃,胃失和降而致噁心嘔吐等症。

較為常見的主要有兩種:脾胃虛弱與肝胃不和。一脾胃虛弱:《景岳全書》云:「凡惡阻多由胃虛氣滯,然亦有素本不虛,而忽受胎孕,則沖任上壅,氣不下行,故為嘔逆等證。」說明惡阻的發病原因總不外脾胃虛弱,和降失司;二肝胃不和:宋代嚴用和《濟生方》中就有「此由婦人本虛,平時喜怒不節」一說,認為本病可由情志因素致病,與肝有關。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完善,逐漸形成了惡阻的「木旺克土、肝膽犯胃」理論。

另外因脾虛不運,痰濕內生,沖氣挾痰濕上逆而致嘔吐;或因脾陽不足,痰飲停滯,孕後經血壅閉,沖氣夾痰飲上逆犯胃而嘔惡。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認為「婦人元本虛贏,血氣不足,腎氣又弱,兼當風飲冷太過」,致脾胃虛寒,「心下有痰水」,而形成惡阻。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妊娠劇吐。西醫學認為其病因迄今未明,但多數觀點認為與妊娠有關。其可能的因素主要有:體內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增高。早孕反應發生的時間與胎盤分泌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功能旺盛的時間相吻合。臨床發現。孕婦血中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越高,發生嘔吐也越明顯。雙胎妊娠與葡萄胎患者的HCG明顯增高,而發生妊娠劇吐的概率也明顯增高;大腦皮質與皮質下中樞功能失調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腎上腺皮質功能降低;維生素B6缺乏。另外,妊娠嘔吐的發生還與精神因素有關,精神緊張、情緒抑鬱,對妊娠恐懼及神經系統功能不穩定的人,都更容易發生妊娠惡阻。

【灸療辨證】

1.肝胃不和型

(1)癥狀表現:妊娠早期噁心嘔吐,吐出酸水或苦水,胸脅脹滿,噯氣吞酸,喜嘆息,頭暈或脹,煩渴易怒,口乾苦,舌邊較紅、苔薄黃,脈弦滑而數。

(2)灸療原則:疏肝和胃,降逆止嘔。以取任脈、足陽明、足太陰,足厥陰經穴和肝、脾,胃之背俞穴為主。

(3)灸療處方:肝俞、期門、脾俞、章門、胃俞、中脘、足三里、內關、太沖。

(4)隨症加穴:①嘔吐酸苦水者,加丘墟;②胸滿脅痛者,加陽陵泉;③頭脹而暈者,加百會。

(5)灸法操作:

①艾條雀啄灸:每穴每次施灸5~10分鐘,每日灸治1~3次,3~5次為1療程。

②藥物艾條溫和灸:先將蒼朮30g研為細末,再將陳艾葉250g揉搓成細絨,兩者混勻,製成長20~25cm,直徑約1.2cm的艾條,備用。施灸時按艾條溫和灸法操作,每穴灸5~10分鐘,每日灸治1次,3~5次為1療程。

(6)方義說明:本型為肝胃不和之證,治以疏肝和胃,降逆止嘔。取肝俞、期門、章門以疏肝理氣,內關、太沖可調脾胃與陽維、沖脈之氣,降逆止嘔;脾俞可健脾助運化除痰濕,中脘為胃經募穴,故能和胃氣止嘔吐;足三里是胃經合穴,有健胃降逆之作用。諸穴共用,有疏肝和胃、降逆止嘔之功效。

2.脾胃虛弱型

(1)癥狀表現:妊娠早期噁心嘔吐,得食即吐,或嘔吐清涎,面色萎黃或伴有浮腫,四肢倦怠,精神疲憊,思睡,或有胃脘或臍周圍脹悶不適,口唇、舌質稍淡,舌苔白略膩

脈緩滑無力。

(2)灸療原則:健脾和胃,降逆止吐。以取任脈,足陽明、足太陰、手厥陰經穴為主。

(3)灸療處方:中脘、足三里、內關、公孫。

(4)隨症加穴:①嘔吐清涎者,加廉泉、豐隆;②神疲思睡者,加神門。

(5)灸法操作:

①艾炷隔姜灸:上方按艾炷隔姜灸法操作,每穴灸5~7壯,艾炷如半棗核或黃豆大,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

②艾條溫和灸:上方按艾條溫和灸法操作,每穴灸5~10分鐘,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

(6)方義說明:本型為脾胃虛弱之證,治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嘔。由於脾胃素虛,孕後血盛於下,沖脈之氣上逆,胃氣失於和降,反隨逆氣上沖,是以嘔惡頻作,故取腑會,胃募之中脘與胃經之合穴足三里相配,以調整胃腑之功能而和胃降逆,取內關以激發陰維脈氣,宣暢氣機而止嘔,取公孫以疏調沖脈之氣而烽逆健脾。四穴合用,共奏健脾和胃,降逆止嘔之功。

妊娠惡阻辨證分型取穴及灸法列表

症型取穴配穴灸法施灸量

肝胃不和型肝俞、期門、脾俞、章門、胃俞、中脘、足三里、內關、太沖。①嘔吐酸苦水者,加丘墟;②胸滿脅痛者,加陽陵泉;③頭脹而暈者,加百會。艾條雀啄灸

每穴每次施灸5~10分鐘,每日灸治1~3次,3~5次為1療程。

藥物艾條溫和灸

每穴灸5~10分鐘,每日灸治1次,3~5次為1療程。

脾胃虛弱型中脘、足三里、內關、公孫。

①嘔吐清涎者,加廉泉、豐隆;②神疲思睡者,加神門。艾炷隔姜灸

每穴灸5~7壯,艾炷如半棗核或黃豆大,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

艾條溫和灸每穴灸5~10分鐘,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

【補充說明】

1.妊娠嘔吐是妊娠早期的常見癥狀,灸法治療效果良好,且無副作用。根據臨床大量病例觀察,施灸後對胎兒無任何不良影響。

2.妊娠嘔吐者,多有怕針傷胎之慮,而採用艾條溫和灸法,既有效果,為廣大患者所歡迎,且可避免誤傷胎元之疑,是醫患兩者均願接受的方法,而且效果良好。

3.本證患者,若遷延日久有脫水現象者,應配合輸液治療。

【參考文獻】

(一)古代灸療文獻

1.《千金方》

乾嘔不止,粥食湯藥皆吐,灸間使三十壯。

病人乾嘔,灸心主曲澤佳。又法灸乳下一寸,三十壯。

吐逆嘔不得食,灸心俞百壯。

吐逆不得食,灸巨闕五十壯。

吐逆食不止灸胃脘百壯。

吐逆飲食卻出,灸脾募百壯。

2.《針灸集成》

乾嘔,尺澤、章門、間使、關沖、中渚、隱白、乳下一寸,三壯。

3.《古今醫統》

卷七:嘔吐,厥陰灸五十壯。

4.《肘後備急方》

卷四:葛氏,治卒乾嘔不息方……又方,灸兩腕後兩筋中一穴,名間使各七壯。灸心主尺澤,亦佳。

5.《神灸經綸》

嘔吐不下食,膈俞、三焦俞、巨闕。嘔吐不思飲食,上脘、中脘。

古代灸治妊娠惡阻選取穴位及灸法列表

施灸穴位(或部位)灸法來源

間使;乳下一寸;心俞;巨闕;胃脘;脾募灸間使三十壯;灸乳下一寸,三十壯;灸心俞百壯;灸巨闕五十壯;灸胃脘百壯;灸脾募百壯。《千金方》

尺澤、章門、間使、關沖、中渚、隱白、乳下一寸灸三壯。《針灸集成》

厥陰灸五十壯。《古今醫統》

間使、尺澤雙側間使各灸七壯。《肘後備急方》

膈俞、三焦俞、巨闕;上脘、中脘《神灸經綸》

(二)現代灸療文獻

1.針灸加穴位注射治療妊娠劇吐100例 陳懷生 針灸臨床雜誌,2001,17(1):10

治療方法:取穴:內關、足三里、中脘、關元、太沖。①針灸療法:穴位常規消毒,證屬脾胃虛弱者針刺中脘、足三里用補法,針刺太沖、內關用瀉法,均溫針灸。②穴位注射法:取雙側內關,雙側足三里。穴位常規消毒,選用7號針尖,用5m1注射器,吸入維生素B。注射液4m1共200mg,對準以上穴位快遞刺入,得氣後,回抽無血,緩慢推注。以上操作,每日1次,3天為1個療程。治療結果:共治100例,顯效82例,佔82%,有效16例,佔16%,無效2例,佔2%。總有效率100例。

2.穴位艾灸治療妊娠惡阻30例 吳昌宏 仲維敏 中醫外治雜誌,1998,7(5):43

治療方法:自製艾條(藿香50g研細末,2年以上陳艾葉250g揉搓成絨團狀,兩者混合均勻,用細麻繩或易燃的薄紙卷裹而成),取中脘、內關(雙)、足三里(雙)、公孫(雙),點燃艾條對準選定穴位,距皮膚約1寸左右行溫和灸,直至所灸穴位的皮膚潮紅為止,每日1次。治療結果:共治30例患者,經3~5次痊癒者21例,5~7次好轉7例,7次治療無效2例。

3.灸至陰穴為主治癒妊娠嘔吐13例 楊飛 中國針灸,1997,17(3):162

治療方法:取穴:主穴至陰,配穴中脘、足三里、內關。囑患者仰卧位,用普通艾條,首先在雙側至陰穴上方約2cm處,施迴旋灸與雀啄灸手法,交替灸15分鐘,以表皮充血發紅為度,接著將雙側內關穴酒精消毒,用1.5寸亳針直刺0.5寸深,待得氣後施以瀉法,行針10分鐘留針。隔15分鐘如法行針1次,然後1次灸中脘、足三里穴,施平補平瀉手法,每穴灸10分鐘。最後2次灸至陰穴1次,10分鐘後起針收灸。如此每天1~2次,7次1個療程。治療結果:結果13例全部治癒。

4.艾灸治療妊娠嘔吐151例療效觀察 范永軍 朱明朗 富春風 中國針灸,1995,(1):11

治療方法:辨證分型如下: (1)脾胃虛弱型:妊娠以後,噁心嘔吐,口淡或嘔吐清涎,神疲思睡,舌淡苔白,脈緩滑無力。(2)肝胃不和型,妊娠初期,嘔吐酸水或苦水,胸滿脅痛,噯氣嘆息,頭脹而暈,煩渴,口苦,舌淡苔微黃,脈弦滑。艾灸治療:取三陰交、關元為主穴,足三里、太沖為配穴。令患者仰卧位,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三陰交,距離2厘米左右,艾灸5至10分鐘,以皮膚紅暈為度。然後灸關元穴,方法同前,只是艾灸的時間可以略短,以局部感覺溫熱而無灼熱為度。每日1次,脾胃虛弱型加灸足三里(雙),肝胃不和者加灸太沖(雙),方法同灸三陰交。治療結果:脾胃虛弱型79例,痊癒76例,佔96.2%,好轉3例,佔3.8%。肝胃不和型72例,痊癒70例,佔97.2%,好轉2例,佔2.7%。

5.生薑外敷內關穴治療妊娠嘔吐20例 李紅 實用中醫藥雜誌,2003,19(3):146

治療方法:將前臂放一平坦處,用75%酒精反覆塗擦內關穴,以皮膚髮紅,觸之有溫熱感為宜,再用艾條雀啄灸約5分鐘(以皮膚承受熱力為準)後將薑片或搗爛之姜泥外敷內關穴20分鐘,日1次,10日為1個療程。若該處有瘢痕不宜灸者,則可用塑料紙敷蓋薑片或姜泥後,以繃帶外固定,用熱水袋熱敷,水溫以80~100℃為宜,並用薑汁滴舌尖。治療結果:顯效12例,佔60%;有效7例,佔35%;無效1例,佔5%。總有效率95%。

6.艾葉加蒼朮穴位灸治療妊娠嘔吐 楊宗善 中國針灸 2000,(4):225

用艾葉加蒼朮製成艾條,穴位灸治妊娠嘔吐33例,其中年齡最小21歲,最大28歲。有嘔吐反應7~1 0天來就診20例:11~20天13例。

治療方法:陳艾葉(2年以上)250g,蒼朮50g。先將蒼朮研成細末,再將艾葉揉搓成團狀,兩者混勻,用細麻紙(或易燃的薄紙卷裹成長20~25cm)艾條,直徑約1.2cm。取中脘、天突、內關、巨闕、神門、足三里,點燃艾條對準選定的穴位,距皮膚1寸上下熏灼,直到所灸穴位皮膚呈潮紅色為止,每日1次。除上述方法外,未做其他輔助治療。治療效果:33例中經3次治療嘔吐停止17例,經5次治療嘔吐消失11例,經7次治療嘔吐消失5例。

更多艾灸知識、學習艾灸請關注微信jiudaotang111

推薦閱讀:

十點以後不要艾灸
24節氣中各個節氣的艾灸取穴
艾灸治病
【失眠】的艾灸療法--帶穴點陣圖超詳細
家庭艾灸一看就會,從零開始學艾灸五步配穴方法

TAG:艾灸 | 妊娠 | 效果 | 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