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博論壇:?龍的傳人溯源—龍氏星球(?下)
伏羲女媧圖
中國的亞當與夏娃——伏羲女媧
伏羲是三皇之首,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人類的始祖之一。天水古曾稱成紀,是羲皇誕生的地方,「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羲於成紀」(《三皇本記》)。作為羲皇故里,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這裡繁衍生息,與天地自然鬥爭,創造了燦爛的伏羲文化,為中華民族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史載伏羲「仰則觀象於天,俯側觀法於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於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有龍瑞,以龍記官,號曰龍師,作三十五弦之瑟」(《三皇本記》)。各種史典對伏羲於中華民族乃至對人類的偉大貢獻論述甚詳,其肇啟的中華民族古文明被天水秦安大地灣早期仰韶文化遺址及散佈於天水各處的西山坪、楊集寨、師趙村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考古成果所充分映證,大地灣遺址遺存距今4800年——7800年(近說8200年),跨度3000多年,正是我國遠古時期伏羲氏生活的年代。伏羲無論是一位偉大的英雄個體或是一個部落數代、數十代傑出首領的群體代表,都應該是中華古文明的集大成者。
伏羲文化博大精深,幾乎囊括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政治上,伏羲立九部,設六佐,使原始人類社會由無序、原始的部落形式向國家管理的雛形過渡;經濟上,伏羲發明了網罟,教民佃漁,發展了原始的農、牧、漁業,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做出了偉大貢獻;伏羲在文化上的貢獻更是燦爛輝煌,他創立的八卦,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偉大創舉,是中國乃至東方哲學思想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制甲骨文,嘗百草,興嫁娶,造書契,制琴瑟,這些都開了中華傳統的天文曆法、診療醫藥、婚俗制度、語言文字、樂器音律的先河,奠定了中華民族古文明的基礎,影響著數千年來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
伏羲女媧之成紀出生
「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三皇本紀》)。司馬貞自註:「成紀亦地名。按,天水有成紀縣。」
「太昊庖犧氏,風姓也。母曰華胥,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犧,長於成紀。蛇首人身,有聖德。燧人氏後,庖犧氏代之,繼天而王,首德於木。百王之先。」(晉·皇甫謐《帝王世紀》)
「華胥於雷澤履大人之跡,而生伏犧於成紀。」(《河圖稽命徵》)
「成紀縣在隴城縣西北。」《後漢書·隗囂傳注》(確切位置當在秦安縣北,秦安今有隴城鎮。)
「成紀,古帝庖犧氏所生之地。」(續漢書·郡國志)
「成紀縣,本漢舊縣也,屬天水。伏羲氏母曰華胥,履大人跡,生伏羲於成紀,即此邱也。」(《元和郡縣圖志》)
「太皞伏羲氏,帝生於成紀。」((明)·李贄·《史綱平要·卷一伏羲氏》)
「生帝於成紀。成紀,今陝西鞏昌府秦州是也。」(《精編二十六史·五帝》)
——————————————————————
華胥氏的來歷
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母,是華夏之根、民族之母。
華胥氏是中國上古時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傑出女首領,其主要居住生活地,在藍田華胥鎮及臨潼驪山一帶;由於伏羲女媧的結合,才使人類得以生存和繁衍,因此,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祖根;羲母陵位於陝西省藍田縣的華胥鎮,華胥鎮因境內有羲母陵、華胥氏曾在這裡建立了華夏大地上第一個母系氏族部落而得名。
作為伏羲,女媧的生母,她是華夏的繁衍之根。有專家稱:在中華先祖中,華胥氏生伏羲、女媧;伏羲、女媧生少典;少典生炎、黃二帝。《春秋世譜》中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的記載。因此華胥氏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母,是華夏之根、民族之母,是華夏子孫的繁衍之根。
華胥氏和龍的關係:
古籍文獻多講"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伏羲",雷澤中的大人是雷神,雷神就是龍神--雷之聲是龍的發音,和雷相伴的閃電是龍的形狀。因此,伏羲便是龍神的兒子,女媧便是龍神的女兒,龍的兒女自然要生得"龍身而人面"--像漢代畫像石畫得那樣了。這是"龍的傳人"一說的最早源頭。伏羲和女媧是有"龍祖"之稱的,那麼,龍祖的媽媽華胥氏就是"龍祖之祖"了。
若問華夏始祖是誰這樣一個問題,許多人都會不加思索的回答:炎帝、黃帝,再說得遠一點就是伏羲女媧了。其實,另外還有一個比這些祖先們更早、更真實的「老祖母」曾生活在我國陝西省藍田縣的華胥鎮一帶,她就是華胥氏。
遠古時代曾經生活著一個叫華胥氏的繁榮的母系氏族部落,後人稱為華胥古國,它與流傳了幾千年的中華文明有著密切的聯繫。據專家考證,華胥是我國最古老的母系氏族社會中傑出的部落女首領,是炎帝和黃帝的遠祖,伏羲和女媧的母親,在距今約八千多年前,華胥為了生存,帶領部族民眾不斷的游徙,足跡遍及黃河流域。她和子女伏羲、女媧及其後裔,共同創造了燦爛的華胥文化。華胥文化對人類歷史文化的主要貢獻有:制嫁娶之禮,使遠古人類逐漸擺脫亂婚、群婚的狀態;造網罟教漁獵,發明了漁網捕獵,成為畜牧文化的源頭;作書契以帶繩結,有了簡單文字;伏羲坐於方壇之上,聽八方之氣,乃畫八卦,開始了人類從規律上認識大自然,後來被炎黃的後裔逐步發展成為《易經》;女媧作笙簧,產生了人類最早的樂器,成為中華音樂的起源。華胥鎮這個地名就因為它是華胥氏生息繁衍勞動過的地方而得名。
考古發現已經證明,陝西藍田地區有130多萬年人類活動的歷史,是人類生息繁衍的搖籃。在華胥鎮附近,發現舊石器遺址數十處之多,新石器人類遺址20多處,這些都證明華胥鎮一直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區域。所以傳說中的華胥古國遺址就在現在的華胥鎮這個說法是可信的。至於華胥古國的社會狀況是什麼樣子,由於那個時代沒有文字,今天的人已經很難說清楚了。學者顧實先生在《華夏考源》中說過胥、雅、夏等古字相通,華胥就是華夏,可見華胥文化和我們幾千年的華夏文明關係極其密切。
有關華胥傳說流傳至今最有名的有:女媧補天、女媧造人、伏羲畫卦、伏羲女媧兄妹結婚延續人類和黃帝夢遊華胥國等。其中在民間廣泛傳播,而少見於古籍記載的是伏羲女媧兄妹結婚這個傳說。傳說華胥氏族的成員在一次大水災中,遭受了滅頂之災,只有伏羲女媧兩兄妹,因為坐在葫蘆里,被漂到了藍田臨潼交接的一座山上,才倖免遇難。當他們看到這個世界就剩下他們兩個人,為了人類延續,結為夫妻。在結婚前,他們對天發誓說:若蒼天允許我們兄妹結為夫妻,繁衍人類,四山之煙聚而滾磨合。發完誓,他們兩個人把磨石推下溝去。這時只見四山之煙果然聚合,再看磨扇也緊緊的合在一起,於是兩人結為夫妻。後人為了紀念伏羲、女媧結合,繁衍人類的功勞,就把他們所在的山叫磨合山,滾磨盤的溝叫磨盤溝,並在磨合山上修建了人種廟,後來因人種廟名字不雅,改稱仁宗廟。而且據一些專家考證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也有類似的傳說故事,這就可以說明華胥不僅是漢族的祖先,而且很可能也是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祖先。
而在黃帝夢遊華胥國的傳說中,則透露了更多的關於母系氏族時代,人們社會生活的一些基本情況。《列子》中說,黃帝夢遊華胥國,華胥之人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好。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所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所利害,表明在母系氏族原始共產社會的一種社會形態,部落成員間人人平等,沒有私人佔有的嗜好等一些情況,傳說黃帝在吸收了華胥國的一些治國經驗後,經過二十八年的治理,達到了天下大治。至今華胥鎮保留有一塊關於記載三皇功績的碑石,其中一通碑石上,中間有華胥國三個大字,左邊有伏羲肇娠右邊有黃帝夢遊的字樣。
經過近十年的調研論證和史料搜集,華胥陵的真實性得到了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認可。今年3月份,世界華人聯合會、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促進會、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中國史前文化研究院、黃陵基金會、藍田縣人民政府等10多家單位共同主辦了首次全球華人恭祭華胥氏大典,4萬多人參加了恭祭儀式。此後,對於華胥氏的研究和華胥陵的考古保護工作也已全面展開,它標誌著被人們遺忘了近百年的華夏始祖母華胥氏,重新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從文史材料中走向真實生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