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對意拳的認識    韓競辰

此文為韓樵先生之子韓競辰先生所做。韓樵同趙道新、張恩桐、姚宗勛等皆為王鄉齋先生之得意弟子,被賜名「道寬」。韓競辰先生為韓老之五子,隨父習意拳數十載。本編輯部對此文略做刪節。----編者   近年來,意拳推廣迅速,越來越多的人對意拳產生濃厚的興趣;不少接觸意拳的人反映,意拳確實好,但學習起來太難,真有點「形簡而意繁」。就自己學習意拳過程來講,也是經過反反覆復,有時像明白了,有時又感到困惑,出現問題就請教於父親,請教於王老著作,就這樣許多問題還是得不到明確答案。但從中感覺到了一點,就是文化問題。我個人文化程度不高,再加上文化代溝問題,老一輩人所講的、所寫的,作為現代人很難確切領悟。發現了這個問題,自己就找來許多有關書籍(包括傳統的、現代的)過了一遍,從中得到很多啟發,也解決了自己的許多困惑。下面就將近年來學拳過程中和教學過程中個人碰到的和學員提出的一些問題,不揣淺薄地加以論述。   一、入手大凡學拳有兩種人,一種是以健身為目的,一種是以自衛(技擊)為目的。做為初學者,往往都表現出一種學難、求奇、攻專的想法,因而歧端就此產生。大家都知道意拳是以其獨特訓練方式求得「渾圓力」為始終。往往教者、學者都將「渾圓力」做為人手的運動形式來講、來練,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訓練方法。為什麼這樣講呢?王老就此問題在其著作中有所論及,開宗明義「發揮人之良能」、「非常出自平常」。「良能」、「平常』』的說法出自「道法自然」的思想。它包含由量到質的演變過程,就練拳過程來講,就是以基本素質訓練為入門功夫,自然過渡到基本素質訓練與專項技能訓練相結合的綜合訓練過程,最終達到質的變化。明白了這個道理,那我們就應知道,一上來就是「矛盾力」、「六面力」、「八面力」、「整體力」的訓練方法。毫無疑問是行不通的。因為脫離了基本素質訓練,所求得的「力」都是片面而僵化的。可惜的是許多人都是沿著這樣的思維途徑在追求,這條路我也走過,寫出來希望學拳者切莫墜落此道。王老明言:「前者已略述養生大意,能肯如此,則養生之道思過半矣,如欲學習高深、技擊則亦由此經過……。」   二、力與勁我在學習、教學過程中碰到這個問題,拳術中的「勁」到底是什麼?往往一說到「拳勁」,練拳人都能講出這樣或那樣許多的勁,過後一分析實際是這樣或那樣一種力。那到底有多少種力呢?就拿一個具體的樁法而言,上肢撐、摑裹、鉤、掛、擰、挫等。下肢提、頂、趟、扒、撐等,身體其它部位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都是講力的,在運動中任一動作需要多種力來完成,是無法講清楚的,更不可步入「執著己身法更糟」的路。我在教學中,經常有學員提問這種力,那種力,這個招法,那個招法,我一般採取簡單推理形式反問:如果我們將自己所能見到的拳譜中每一招法、每種力彙集一起,窮一生有限之生「命逐一練過,可能沒演完,生命早已終結了。講到這裡,就會有許多人提出,現在我們知道了這樣追求不對,那到底什麼是拳術的「勁」呢?具體來講,它是一種符合生理、心理活動規律,順應運動的大原則,同時又符合拳術運動的形式所表現出的能力。在老一輩運動家們的口中經常聽到,摔跤的要有跤勁:練拳的要有拳勁,其實所有專項運動都要具備一種特殊的能力,傳統都稱之為「勁」。它們的名稱與作用是由運動的形式不同、規則不同、目的不同而決定的,重要的是雖然它們表現形式各異、勁理卻是一個,它就是生命力。王老之所以稱拳為「性命學」道理就在於此。   三、怎樣看王老著作王老著作學理博大精深,令人為之嘆服。但在具體訓練時,常常覺得理論上通了,客觀運動中總感覺用不出來。問題出在哪裡呢?是王老說得不對?不是。是自己沒有下功夫?也不是,帶著這個問題,用了兩年時間增廣知識具體體認,發現問題出在主觀意識與客觀實際不相符,將結果做為過程在推演。試用公式表示:   公式①果一一一果   形成過程  公式②因───果明顯看出公式①是不成立的,就是說我們將成形的東西(果),去掉形成過程,直接地生搬硬套,不會得到好的結果。譬如我們學數學,當我們深切了解了公式的推導全過程,運用起來就自如了,如果僅僅死記公式,一遇變化就無從落手,因此公式②是最佳選擇。這樣我們得出一個正確結論,就是要用拳理、原則指導我們從零開始的整個訓練過程。「為何有此一動」,不可「默然滑過」,體認二字即是包含著全過程。   四、爆發力與渾圓力講到爆發力,大凡對運動有所認識的人都知道,無非就是指運動員在瞬間所發出的極限能量。如:跳高運動員在起跳瞬間將衝擊能量轉變為跳躍能量,投擲運動員在投擲瞬間的能量發揮,諸如此類,在運動中比比皆是。那麼渾圓力與爆發力有什麼區別呢?它們相同的都是指瞬間的能量發揮,所不同的是,一般的爆發力是帶有專項定點的含義,如跳高的瞬間、挺舉的瞬間等。拳術運動瞬息萬變,需要隨時隨地的爆發,它是全方位的,要求運動員的質素更高,「渾圓」二字即表示全方位,「渾圓力」即是全方位的爆發能力,「遍體靈通意,無點不彈簧』』,即是此意,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應明白王老所述「局部」、「片面」之含義。學習意拳的人切不可以一兩個動作或收縮肌肉使身體板結一塊來表現自己有了「渾圓力」。   五、一個本源、兩種用途學習意拳的人都知道意拳具有健身與自衛兩種用途,但所接觸的人中普遍存在以下幾種意識和現象。一是將養生與技擊對立。一是認為技擊本身就包含養生。前一種人主觀意識上將健身與自衛明顯地分界開來,一般是把自以為無技擊意識的如平步樁法、形體鍛煉等劃為養生部分,把技擊樁、摩擦步、試力、推手等劃為技擊部分。這種劃分方法,對健身人來講也無可厚非,但事實上就我所接觸的人當中,有相當一部分通過鍛煉體質增強了,自然地對技擊產生濃厚興趣,於是乎拋開健身訓練而執著於技擊訓練,表面上似提高了一個層次,實則走入釜底抽薪的歧途,忘了「非常出於平常」的至理。後一種人有的從主觀意識上就認為意拳就是講技擊的,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我站技擊樁同時不也健身了嗎?一上來就這種力,那種力,「周圍如狼蟲虎豹婉蜒而來」,開句玩笑話,真的來一隻尚且受不了,何況一群乎。這樣的人在追求中實踐證明往往力不從心,欲速則不達,最終還是要返回頭來補課,補什麼?補基礎。世間事物進化都遵循一個由簡入繁,由基礎到高深的定式。就體育運動而言,也是如此,由基礎素質訓練入手,培養拼搏精神,培養形體的三大質素(靈敏度、速度、爆發力)再過渡至專項訓練。越是高難的運動越是需要堅實的基本動作為支撐點,否則都落於空處,自我感覺良好,一到實際則敗下陣來,這種情景在運動界屢見不鮮。所以學習意拳正確的途徑是:了解自己,調整自己,提高素質,健身技擊都源於此,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追求。我在教學中一貫主張「一個本源兩種用途」的思想,「切志倡拳學,欲復故元始,銘心究理性,技擊乃其次」。依此按步就班學下去,效果甚佳,甚速,同好不妨一試。   六、學拳步驟1.端正思想:首先要破迷信,樹立「學拳先明理」的正確思想。拳術界有「寧教一套,不拆一式,寧拆一式,不講一句話」的說法,這種本末倒置的作法往往使學者學了拳倒不會打架了,步入按圖索驥的刻板之途。應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思想原則,充分了解「為何有此一動」,切實體認,方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形式:樹立了正確的思想方法,入手功失當從解決自身形體問題開始,即「舒適得力」的內含。在學習具體運動形式時先規範,中規中矩,完成運動的全過程,在此基礎上逐步提高認識,自然過渡到自動化的運動形式中。打破規矩是現時代人的時尚,但要充分了解所謂「打破」是從規矩中走出來,不是廢除基本形式,憑空想像,加以似是而非的理論。王老是怎樣講的呢?「巧者不過習者之門」。3.順序:意拳的整個訓練過程,是由點-一一線一一一面一一一立體,用空間解析的方法來解,就是將空間中的任一點做為訓練的起始,再過渡到任意兩點間的連線研究,依此類推最終形成立體的隨意運動形式。4.勁理:關於勁,我在前面已論及不再贅述,意拳是以樁法為起端,來達到此目的,傳統稱之為「樁法換勁」,其重要機理在於抽象虛實有無體認。王老論及「欲求技擊妙用,須依站樁換勁為根始,所謂使其弱者轉為強,拙者化為靈也。」5,作拳:打人、發人、治人是意拳的技擊追求步驟。意拳認為打人是最基本的技法,故平日對於打法,亦應加以研討……若非實練練習,亦不易得,然終屬下乘功夫,如聰明智慧者,則無須習此。所謂「聰明者」,實屬鳳毛鱗角特殊之人,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難入此極品。發人較之打人又進一層,其難點在於作用時間延長。治人較之發人又進一層,其難在於控制對方的能力。發人與治人功夫,必須是經過推手訓練而得,推手訓練是提高技藝的階石,這樣我們也就明白了「推手」訓練在意拳訓練中的位置與意義。  6.拳舞:它是習練意拳之人各項功夫的綜合藝術體現。萬不可依形式去追求!若論拳舞形象,其輕似鴻毛飄逸,其重似山嶽不移,其靜似處女,其動似伏豹騰空越,其快似脫兔,其慢似抽絲,其發力似無堅不摧,其柔似水銀落地,其發聲似黃鐘大呂、其神變化萬千落於實處,學者當以「抽象虛實有無體認」處求之… 七、雜談1.個人經驗:我個人從學練意拳過程中,碰到許多問題,做過很多嘗試,有失敗,有成功,其中獲益最大莫過於增廣知識,因為最多的問題,出在理解上。老一輩人的文化意識與述理方式與現代人有著很大的差異,現代稱之為「文化代溝」。如果你想解決這個問題,可以說只有增廣知識,更重要地是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加以對比,將傳統武學、拳術與現代體育結合起來,你將會發現自己很快進入新的天地,這是我的學習經驗,同好不妨一試。2.殊途同歸。這種說法在思維邏輯上是成立的。但它在客觀追求中是不能成立的。我這樣講,肯定會有不少人,不以為然,甚至有人持反對意見。無妨,下面我們一起試用兩點間的連線來加以分析(如圖),依A點作為起點,B點作為終點。由圖中,我們可以明確看到a、b、c三條聯線都可以從A點至B點。這時一定會有人笑,你的三條聯線不正是說明了,殊途同歸嗎?我說你切莫笑得太早,如果我們將有限生命也看作線段,那問題就大了。bc線尚且不論,用你有限的生命線是否能走完a線都很渺茫,是不是,孔子尚且有「假我以天年」之嘆!所以有許多的朋友和學員都曾問過我這樣的問題,為什麼這麼多的年代,成千上萬的人都在追求拳學、拳術,成功的人廖廖無幾?答案就在於此。世間各方各行各業不都是如此這般嗎?所以我告訴抱有「殊途同歸」思想的朋友和學員,要實現一個美好的願望,除了不懈努力之外,還要學會選擇最佳途徑,才有可能取得最佳效果。3.意拳就是站樁現在持有這種看法的人很多。我就碰到過幾位,見面後大談樁法如何如何,最終引出結論:意拳就是站樁,只要樁站好了,什麼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更有甚者:意拳技擊就是用站好的樁法去撞擊對方,煞有其事引用王老所述「谷應山搖一齊撞」,乍一聽,似很有見地,但過後仔細想來,漏洞百出,經不住推敲,如果只是站樁就能解決問題,那為何還要試力、試聲、走步、推手、散手訓練呢,如果我們用樁法去撞擊任一死物,尚能做到,一個活潑潑的人,如何肯讓你撞!拳學諺語尚有「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之說,也是說拳要練,功也要練,抱有這種」站樁萬有論」的人,實在是荒唐、幼稚,習者萬不可迷信於斯。4.力的分析有人將意拳發力用機械力學的方法加以解釋,例如:我們推一重物,物體質量越大,人體與地面夾角越小,甚至引用王老「消息全憑後足蹬」。我們不妨再推演下去,如果此時重物突然抽去,人體將是什麼樣子,夾角大尚可還原,夾角越小,跌倒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在前面加上一個順力(實戰運動中的采法、捩法等),後果不堪設想。只好用王老處方「守中、用中、樞得其環中」來治此種病症。運動講的是變化,不可依機械力學來替代運動力學。這條路是行不通的。5.運動量有許多人向我提出這個問題,運動的時間,站樁的時間,每一動作做多少次,諸如此類,我自己做過測試,如想進入競技狀態,最少要有四小時的系統認真訓練,方可勉強進入量變質的行列。這也正是為何業餘運動員同專業運動員較技很難取勝的原因之一。在社會中往往有一個現象,不管是哪一項專業隊員,在本隊他可能是弱者坐冷凳,但到了社會與普通人比,他還是伎伎者,僅身體狀態一項,普通人就無法可比。所以學拳之人千萬不可以一時勝敗,而認為自己所學的拳不好。影響勝負的原因尚有其它,諸如:場地,訓練設施等等,此不贅述。
推薦閱讀:

賀來:「認識論轉向」的本體論意蘊:哲學在線
六、對中陰身的認識與自救
學佛的基本認識
你認識的人,23
【文化思想】不認識繁體字,你如何能懂中國文化?

TAG:認識 | 意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