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褻瀆電影」評《長城》談起,說說中國三大名導的迷失!
昨日,《長城》公映第一天,影評人「褻瀆電影」 在微博公開炮轟張藝謀,並配文稱「張藝謀已死」來表示自己對電影的失望之情。隨後,樂視影業CEO張昭轉發該微博憤怒寫道:「躲在陰溝里詛咒中國電影的你已經腐爛!電影勞作者永生!(沒有人給你點蠟燭)」
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撕逼大戰」隨之打響,一白對八卦不感興趣,也不習慣這種探討電影的方式,但是作為一位影評人,我能夠體會到「褻瀆電影」前輩的那種絕望。只不過言辭之激烈,是小可無論如何也不敢做到的。
曾幾何時,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電影人」以全新的藝術姿態和美學追求在強大的西方電影視界中第一次發出了自己響亮的吶喊,以奇特的東方故事和神秘的中國美學將中國電影推向世界電影的中心,他們通過一個對歷史進行積极參与和改造者這樣的身份,在飽受爭議之中執著於對歷史進行重新構建的浩瀚影像工程,醉心於他們心中的那個永恆的電影夢想。
然而馳騁國際的大導演們,近幾年卻紛紛遭遇各種質疑,無論是」第五代導演領軍人物「張藝謀,陳凱歌,還是被譽為中國內地的「賀歲片之父」的馮小剛,甚至是一向專註文藝電影領域的賈樟柯,他們這幾年的每一部新作幾乎都伴隨著諸多批評的聲音,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呢?是影迷口味越來越刁?還是各位大導面臨江郎才盡的窘境?還是中國電影陷入某種危機?我們不妨一一分析。首先,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影視業也迎來了最輝煌的時代,電影市場電影市場的消費競爭力正不斷提升、釋放。電影在題材、創作手法、類型上有了很大突破,開始朝著多樣化的模式邁進。這樣的背景下,也提高了廣大電影愛好者的欣賞水平,人們對於電影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已不再可「你拍什麼,我就看什麼!」而面對著越來越難伺候的中國影迷,國內一線大導演們似乎無法找到出路,甚至迷失在滾滾洪流之中!
分了心——張藝謀
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導演。其電影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的電影集民族文化、社會思考、文化尋根和電影創新於一體。他執著挖掘電影語言的潛力、追求構圖的力度、意想的豐富和色彩的飽滿,通過反常規的銀幕造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達到獨特的藝術境界。張藝謀可以說是一個電影時代的象徵性人物。提到中國電影就不可能不說張藝謀。
然而除電影外,張藝謀「副業」很多。他執導過歌劇、芭蕾舞劇和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系列成為當地的旅遊文化。拍過北京申奧和上海申博的官方宣傳片以及北京奧運會會徽和火炬的宣傳片。另外,還拍攝過廣告,出版過圖書,設計國慶60周年紀念郵票,其中最為輝煌的莫過於2008年擔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導演並取得巨大成功。也是藉由此次成功的案例,之後一系列國家級大型晚會也都是張藝謀操刀。應該說張導這幾年更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不是電影,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晚會。這也無疑分散了其在電影事業上的注意力。事業上已然分不清那個是主業那個是副業。事業之外,「二張分裂」、「超生風波」這些瑣事也在無形中分散著他的注意力。
但是,最讓張藝謀作品飽受詬病的原因,就是他的作品失去了自己原有的風格,又沒有形成新的風格,似乎在迎合市場,卻始終不知道市場需要什麼!有人這樣評價張導的作品,「《英雄》之後,他的電影就有點找不著北了。」
今天看了一篇關於《長城》的影評,裡面一句評語很有意思——《長城》用奧運開幕式的恢弘演繹了《權利遊戲之指環王》。簡單的一句話,也正中要害!張導從《英雄》以後多年來的作品似乎都有著一種中國式恢宏下的美國大片味道。一方面這種探索有著積極的一面,中國電影一直缺少著美國式大片的風采,敢於嘗試,勇於探索,這對中國電影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這種嘗試背後,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那就是丟棄了他原先作品應有的張力,沒有了深刻的內涵。使之最近一個時期的作品淪為諸多人口中的「爛片」。
亂了心——陳凱歌
「第五代導演」的另一位領軍人物陳凱歌,是一位有很深文學素養和思想深度的電影詩人,他善於剖析歷史和傳統的重負對人精神的制約與影響,展現人的複雜性,同時,針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點。他的影片充滿了對更和諧、更明智的人類生存狀態的關切與嚮往。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紮實的藝術功力,表達強烈的人文意識和美學追求,並調動多種電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電影風格。
一白個人對於陳凱歌導演還是相當崇拜的,然而一部《荊軻刺秦王》之後,陳凱歌的心開始動搖了,一部《無極》之後,陳導的心就徹底亂了。至於為何說陳導「心亂了」呢,還是要從中國商業電影起步發展說起。
李安《卧虎藏龍》算得上是中國早期商業電影第一次走進好萊塢。隨後馮小剛在新時期以來的商業浪潮里推出了《甲方乙方》《不見不散》等多部電影,中國的黃金商業電影市場由此開端。隨著好萊塢大片的大批湧入,中國導演開始學習西方電影模式,動用壯大的明星陣容,採用弘大的場景設計,超炫酷的殊效配景,鋪天蓋地的宣傳報道,代價不菲的製作,給觀眾帶了前所未有的視聽盛宴。藉助這個新浪潮,許多著名的文藝電影導演紛紛加入商業影片的拍攝行列,這是電影市場發展的要求,需要有影響力的國際級導演加入,以提高產業的發展速度。
了解《荊軻刺秦王》的人都知道,當年這部影片可以算得上是空前的大製作,然而,口碑票房皆不佳的結局是讓所有人始料不及的。而《無極》當年更被罵的相當慘。從這部影片之後, 陳凱歌的作品就越來越不像他自己了。作為一位享譽國際的大導演,一次次信心十足,又一次次被打擊。陳凱歌是有才氣,有能力的,但是過分的自信,讓他在輝煌之後聽不得別人意見,而在打擊之後又不斷妥協,無法找到準確的定位,這男年讓人感覺他方寸大亂。《梅蘭芳》可以看作是他從自己擅長的領域的重新一次出發,結果並不理想,《道士下山》立意非常獨特,然而拍得毫無章法可言了。
迷了心——馮小剛
馮小剛擅長商業片,作品風格以京味兒喜劇著稱。他將喜劇精神、世俗精神以及平民精神植入到電影中,為中國電影產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電影範式 。馮小剛對於中國電影的貢獻主要在於電影類型、電影產業和電影作為大眾文化的構建上。作為中國內地的「賀歲片之父」,他讓「賀歲片」這一在特殊檔期上映的電影類型走入大眾的視野,從而豐富了電影作為大眾文化消費品的概念。作為中國商業電影的一面旗幟,馮小剛不僅創作了一部又一部具有良好市場號召力的電影,而且還形成了一套將線型敘述與喜劇類型結合在一起的商業電影美學體系。
可以說馮小剛是中國商業電影領域迄今為止最成功的導演,也正是因為這份成功,讓我們感覺到這位大導演近幾年越來越自信。2012年,馮小剛導演作為作為賀歲片喜劇的領軍人物,卻在這一年的賀歲檔上映悲劇是一個全新的嘗試,結果票房差強人意,除了檔期的原因,「過於自信」也是造成影片爭議的主要原因,無論在內容、結構設置,人物設置、包括後期宣傳,影片定檔,處處都表現出一位成功導演的自信,一副「我拍什麼,你願意看就看」的架勢。之後《私人定製》更是叫人覺得馮導自信得能把觀眾驚掉下巴。其實在最近幾部電影的利益角度不難看出,馮小剛試圖嘗試文藝電影路線,他將目光對準歷史、底層以及社會矛盾,努力表現出更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其實這正是這個時期電影所缺少的一種態度,但是為什麼說馮導有一些迷失?因為在類似於《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蓮》這些電影身上,我們總是會發現一種遊離在電影之外的高尚感!這種高尚感來自於一種強烈的自信!那就是「我所拍攝的是我想要拍的東西,你喜歡說明你懂,你不喜歡說明你不懂!」這種感覺已經不再能夠讓觀眾找回曾經喜歡的那個馮導了!電影不應該妥協於市場,但也不應該迷失於自信!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推薦閱讀:
※中國各省的妙對 , 絕了!...
※中國封建時代中央文官制度(精編合集)
※中國十大避暑聖地
※喝茶要喝中國茶
※中國古代繪畫簡介(十三):明代士人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