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冷經熱的中日關係還能走多遠?
文豐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
李克強總理21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會長榊原定征、日中經濟協會會長宗岡正二、日本商工會議所會長三村明夫率領的日本經濟界代表訪華團。三位會長的同時來訪表明了日本方面對此次訪華的重視程度。
今年恰逢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從時機上說,這也是中共十九大中國最高領導層換屆和安倍第四次組閣之後,中日兩國間的一件大事。亞洲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交流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不言而喻,中方接待規格之高也可謂近年少有。
在這次「日中經濟協會」訪華的背後,必須看到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強行「退群」,使日本妄圖藉助包含美國的TPP在經貿領域狐假虎威、抗衡中國的迷夢瞬間破滅。在兩周前越南峴港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峰會期間,由於加拿大總理的「閃避」,安倍強推沒有美國參加的簡裝版TPP的「小目標」又暫告落空,收穫了一個大寫的尷尬。
因此,在經濟趨向回暖、出口增長強勁之時,日本朝野不得不回過頭來繼續正視龐大的中國市場對日本經濟的客觀影響。但是,在中日關係未發生根本性改善的前提下,如何進一步促進中日之間的經貿往來與合作,這就需要考驗安倍的政治智慧和經濟管理水平了。
倘若中日兩國之間的「積極」交流總是「亘古不變」地局限於民間層次,那麼,可以想見,這必然無助於從根本上改善中日關係,且等同於不斷積累兩國政治層面相互衝突的風險——這一風險不是來自於兩國日常經濟交流的「總量」高低,而是源自兩國政治領域的持續低溫會造成地緣周邊環境的持續惡化,對某些域內危險的管控逐漸失去平衡。
此外,在中日兩國民間力量共同促進相互間經貿合作的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在對日經貿關係中,中國處於產業鏈低端的國情並沒有改變。中國對日出口產品的科技附加值總體上低於日本對華出口產品的科技附加值,這意味著在一個很長時期內,中國在某些工業製成品的核心技術上對日本仍然存在著路徑依賴。
從比較優勢看,這當然是中日經貿往來由於存在技術落差導致的功能互補,但背後折射出中國在高端產業鏈的技術趕超任重道遠。那麼,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隨著中國國民經濟全產業鏈供給側改革持續深化、核心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在某些高精尖技術領域開始與歐美日持平,甚至超越,那麼中日之間的產業互補性將斷崖式下降,中日之間的「經熱」也將蕩然無存!而眼下,日本使出渾身解數力推的簡裝版TPP包含亞太地區的11個國家,從而牽涉到南中國海周邊,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覆蓋區域內的越南、汶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四個國家。我們由此亦可窺見中日之間的「經濟互信」一旦置於地緣政治博弈的參照系中,是一種怎樣的狀況。
生意往小處做,無非是買賣;往大處做,就是政治。在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的大趨勢下,中日兩國合則兩利、斗則俱傷。正如李克強總理指出的,中日關係發展離不開經貿合作的推動。希望日本經濟界繼承優良傳統,繼續致力於中日關係的改善與發展,同時發揮自身影響,帶動雙方人文、青年、地方等交流紮實開展,讓和平、友好、合作成為日本各界對中日關係大方向的共識,共同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在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基礎上推動兩國關係行穩致遠(人民日報北京11月21日電)。
換言之,中日關係目前「政冷經熱」的總體態勢並未發生改變,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樂觀看法發生於安倍揚言修憲「衝刺」的晦暗背景下,因此,河野的表態對短期內的中日經貿關係而言只能說是聊勝於無。
透過經濟表象去觀察政治決策——在經濟回暖的形勢下,中日強化經貿合作、日本經濟團體期待深化對華經濟交流多結碩果,可謂正得其時。但以安倍為首的右翼修憲勢力,在何種程度上能夠立足於東亞安全與穩定的大局,以期促進東亞乃至亞太區域經濟的共同繁榮,對此,仍然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
推薦閱讀:
※中國要崛起是不是必有一場戰爭?
※這才是中日關係的本質 國人一定要警惕(2)
※中日比較談(一)——平成廢物vs佛系青年
※中日圍棋擂台演義第70回:勢如旋風 小林覺五戰連勝
※如何看待日本共產黨黨內「日清戰爭(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本質上都是帝國爭奪海外利益的非正義戰爭」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