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尚尼亞(2)桑島,地球上最香的地方(續)(組圖)

2014-07-01 11:02:37|分類: 坦尚尼亞Tanzania |標籤:旅行非洲桑給巴爾最香的地方坦尚尼亞 |舉報 |字型大小訂閱

承接上篇《桑給巴爾—地球上最香的地方(1)》

3 、發生在珍奇宮裡的傳奇故事

當年桑給巴爾帝國的石造城牆、塔形堡壘和原蘇丹王宮珍奇宮至今尤存。

坦尚尼亞原蘇丹賽義德王宮,曾是王宮的一部分。宮殿為鐘樓式造型,呈白色,巍峨聳立,是桑島最高建築物。門口兩門大炮,正對對面的大海,矗立在城區西端。

這個宏偉的建築物有40根粗大的圓柱,每根圓柱下都活埋著60個黑奴。因為它是島上第一座有電燈和電梯的宮殿所以民間稱為「珍奇宮」。站在珍奇宮頂上,可以鳥瞰四周。近處的碼頭和城市,遠處的海和海上浮著的輪船和帆船。

在這裡可以讓人聯想起當年的英桑戰爭,也被譽為是世界上最短的戰爭。英國在戰爭的幾小時後迫使蘇丹屈服。從此桑給巴爾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蘇丹僅保留很小的權利。當年的英國戰艦,應該就是在島前的海面炮轟桑給巴爾的吧。

珍奇宮旁邊是蘇丹賽義德的老王宮,目前的王宮博物館,成為英國殖民地後,蘇丹失去勢力,每天在王宮的樓上和王后一起生活。王宮不大,裝飾和傢具甚至不如中國江南的大戶人家。房間內有很多畫像,有奧匈帝國皇帝和英國女王在簽署合約後送給桑給巴爾蘇丹的畫像。

而傳奇的阿拉伯公主Sayyida Salme也曾在這裡居住。

Sayyida salme出生於1844年8月30日,年輕的時候她性情開朗奔放,兄弟們教她騎馬和打獵,但她自己還偷偷的學習寫作,而婦女寫作對於當時的伊斯蘭教是絕對所禁止的。她的父親在1856年去世,他的兄弟成為了蘇丹,她繼承了部分財產並在領地生活,還捲入一些政治糾紛,不得不搬離王室。

Sayyida salme後來回到石頭城定居,與她的鄰居,一個德國商人相愛並懷孕,眼見再也無法隱藏時,她逃到了一個英國船上來到亞丁,在那裡生下了一個兒子並皈依了基督教。之後,便和丈夫回到漢堡,並一直在那裡生活,在漢堡她又生下了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1870年他的德國丈夫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不幸去世,而當時的德國當局不認她的繼承權,這讓她經濟上陷入困境。為了緩解經濟壓力,她寫作並發表了《一個來自桑給巴爾的阿拉伯公主回憶錄》。由於那個時代阿拉伯婦女被禁止寫作,關於她們生活的文字資料極少。她的書提供了阿拉伯婦女生活的第一手資料。她曾經帶她的兒子兩次返回桑給巴爾。有推論說有人想要她的兒子作為桑給巴爾蘇丹。她於79歲死在德國的耶拿。1992年,她的第二部書《生活在兩個世界的阿拉伯公主》發表,書中記錄了她在桑給巴爾和歐洲的生活以及一些書信。而她的生平事迹,就在這座她兄弟修建的王宮內展示。

4、奴隸市場,記載不光彩的角色

海島的歷史深受其地理條件的影響,阿拉伯人對桑給巴爾的影響無疑是最深的。為印度洋貿易路線上的據點,便利於來自阿拉伯、南亞和非洲大陸的貿易商人及殖民者在此上岸,最早的入境移民是非洲人,其次是10世紀登陸的波斯人,他們在短時期內就被當地居民所融合,失去了單獨群體的特徵,但他們的影響力在不同村落的居民逐漸合併成哈迪姆與土姆巴圖兩個民族的過程中起著作用。這種非洲化的波斯人皈依了伊斯蘭教,遵循許多波斯傳統。即使在今天,大多數桑給巴爾的非洲人仍自稱為「設拉子人」(Shirazi),因為最初的波斯移民來自設拉子公國。

桑給巴爾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阿拉伯人進入非洲搜羅奴隸和經營遠洋貿易的優良轉口港。來自阿曼的阿拉伯人,在島上建立據點和並成為土地主,最後成為島上的貴族和統治者。

石頭城北部有一座很大的基督教堂,這裡曾經是多年的奴隸市場,也是世界上最後一個奴隸市場。從中非捕獲的黑人奴隸幾乎都被送到了這裡。或許,只有市場邊上那棵高大的麵包樹還記得有多少男女青年,甚至兒童,頭戴枷鎖,手被繩索,從非洲內陸押運來,有被強行趕上狹小的木船,被販賣到阿拉伯國家。也就是說,最早販賣非洲黑奴的醜惡歷史是從阿拉伯人開始的,比白人販賣黑奴歷史還要早,還要長 ···· ····

1873年,在利文斯通(走遍非洲,到處是此人的足跡。)和英國劍橋牛津大學的呼籲下,蘇丹頒布法令停止了奴隸貿易。1874年,交易大廳被改造成了教堂。「他們為什麼不反抗呢?」我帶著不解問解說員,「或許是阿拉伯人十分的兇殘,而且手中有武器,更因為當時的黑人沒有思想,如同動物一樣只知道被馴服、被奴役。」這段恥辱的歷史直到19世紀末才結束。

···· ····

買好明天飛離桑給巴爾的機票,儘管很貴,但是行程時間的安排,也要離開了,明天去阿魯沙。時間有些匆匆。如果再有機會,不那麼匆忙我想一個上午在屋頂上吃早餐看船。然後再用一個下午在海灘上曬太陽。或者多跟當地人吹吹牛侃侃大山··· ···

走進非洲,涇渭分明。黑如班圖,彰顯本色。發了一張自己被非洲太陽照射的十分十分黑的照片。日前再次被當地人認為是菲律賓人。

2013年9月中 寫於桑給巴爾島

完整博文如下:

導語:在非洲的旅行已經近三個月。似乎已經習慣了黑人們熱情透徹的爽朗笑聲;習慣了南非涼爽,而又溫和的氣候和美麗的環境;習慣了吃芝士味道的海鮮;習慣了時刻盯緊自己的腰間,以防止被搶;也習慣了充滿狐臭味道的當地長途車······但是從莫三比克進入坦尚尼亞,突然覺得一下子熱了起來。從沒有過這樣多的惱人蚊子,炎熱的天氣和擁擠的街道。在坦尚尼亞,不打算去賽倫蓋提草原了,那裡消費奇高,那裡動物和人彼此都很熟悉,大草原已經被炒作的爛熟了。但是有一個地方是必須要去的,那就是桑給巴爾島。

1、丁香飄古巷,歷史透風情

置身於桑給巴爾島Zanzibar【斯瓦希里(Swahili)語作Unguja】,有點不知道自己所處何處的感覺。這裡不僅有蔚藍的大海,銀色的沙灘。這裡多元的文化差異、多膚色和人種、多宗教交匯,都極易給人產生錯覺和夢幻。讓初來乍到的遊客不知身處是非洲?還是亞洲?是中東?還是愛琴海岸?

清晨,太陽剛剛升起,清真寺的高音喇叭就會發出阿訇震耳欲聾詠誦古蘭經的「歌聲」,這裡好似是阿拉伯世界,太多的波斯風格的房屋和1805年建造的古老清真寺,一扇扇精美的浮雕木門上鑲嵌著一顆顆金燦燦的銅飾;頭戴白帽身穿阿拉伯長袍,留著長長鬍須的男子從身傍走過,更多的是艷麗色彩長袍的黑人穆斯林蒙面女子操著斯瓦西里語交流著;

黃昏,印度廟內發出的的一陣陣急促的銅鈴聲響,又會立刻帶你來到克里須娜女神的身旁。好似又到了印度的阿姆利則,這裡有許多印度廟和印度餐廳,以及印度服飾的Indie後裔,狹窄的街巷,小巷兩邊的樓房彷彿一步就可以跨到對面,只是少了些自由自在的黃牛和滿街的糞便;

星期天,基督教堂的鐘聲敲響,唱詩班的歌聲又讓你想去上帝那裡懺悔和祈禱;

這裡又像是中國的小鎮,許多華人在這裡做小生意、承包工程、開餐廳,甚至還有一些中國男人娶了當地黑皮膚的女人為妻,在這裡安居樂業。

只有當一個個頭戴穆斯林小帽的黑皮膚男人跟在你旁邊,窮追不捨的在招攬生意時,又把你拉回到了非洲;這就是桑給巴爾島特有的歷史,所決定的特有文化,所產生了今天特有的桑給巴爾,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紛至沓來。

桑給巴爾城中曲徑幽深,有喧鬧的集市,有許多清真寺,還有裝飾得富麗堂皇的阿拉伯式房屋。走在古老的石頭城巷子里,你會頓覺有很厚重的歷史感。街道很狹窄,兩邊的牆貼的很近,貌似一步就能跨到對面人的家裡,昏暗的巷子牆上長滿苔蘚。密如蜘蛛網狀的小巷裡所隱藏的一個個古老的故事和傳說,更會增加你對這個小島之國,清香、古老,甚至帶點醜陋的歷史產生極大的興趣。遊客經常會在拐角處有點小小的驚喜,你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風景等著你。比如教堂或清真寺高塔突然出現在面前,或者是與對面來的人撞個滿懷。一扇扇古老又莊重的雕花木門後面,住著是印度商人或波斯巨賈的後代們,區分他們的直接方法就是看門楣上方雕刻是半圓形還是方形,以及上面雕刻的文字和圖形。一個個熱情有些過度的小販,如饑似渴的希望你進到他的店裡買些什麼。

最初建造這些房屋的主人為了同周圍的人攀比,不惜任何代價極力渲染、粉飾他們的住所。而那些木質大門上的雕刻更是林林總總。市區建築物的高大木門上布滿銅釘,華麗的圖案精雕細刻,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風格。島上的人說,這裡的手工雕刻藝術品可達500多種,它們的存在,更加鮮明地體現了當時那種奢靡的攀比風氣。

桑給巴爾與丁香,兩者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由於桑給巴爾島盛產丁香,且聞名世界,丁香銷售量佔世界的4/5,素有「世界最香之地」和「香島」之稱,是非洲著名的旅遊勝地。「中國人執迷象牙、翡翠,印度人追崇檀香木,阿位伯人的廚房裡就是偏愛丁香。」島上的人跟我開玩笑說。因此桑給巴爾島有一個芬芳的名字:丁香之島。

島上有家叫Clove丁香的客棧,一個比利時未婚女人開的客棧。名字很溫馨也很貼切。房間不大甚至略顯擁擠,但古樸精緻,房間有著濃郁的穆斯林風格,墨綠色帳簾、白紗帳;古董地板、黃銅吊燈、傳統的木傢具及門窗,給人安謐溫馨的感覺。坐在屋頂的大涼台上,可以看到大海和小城美麗的景色。一旁箱子中的啤酒和飲料自己隨意取得,只需在本子上記下自己的房號、消費的東西名稱和數量就好,全憑客人自己。

桑給巴爾有「石頭城」之譽。市區西部臨海一帶為古老的石城區,當年桑給巴爾帝國的石造城牆、塔形堡壘和原蘇丹王宮珍奇宮至今尤存。石頭是一座古老的城市,雖然它的名字有些平淡和僵硬,但是這絲毫不能影響它曾經是桑給巴爾文化中心的重要歷史地位,200多年以來歷經滄桑,卻沒有改變石頭城的這種地位。

今天人們所看到的大多數建築物建於19世紀,當時桑給巴爾是印度洋地區最重要的商業貿易中心之一。建材就是海島的珊瑚岩,雖然容易成型,但是不足之處,就是這種材料極易腐蝕。所以,遺址中的絕大部分建築物都經過了大規模的整修。

如果你想徜徉於這座被無數條狹窄的街道和小巷環繞、令人心醉神迷的宮殿,需要消耗掉幾天的時間,才能一領小島所獨具的風騷。要想體驗當地人的生活,最好住在巷子里,只能步行,慢慢地穿過古老而深邃的巷子。

沿海邊還有很多的英式建築。然而,石頭城最好的海灘和最佳的大海觀景處幾乎都被古堡式的酒店佔領,顯得有些煞風景。

2 、MISC島國中的多元文化與變遷

桑給巴爾(Zanzibar,又譯占吉巴)雖然不大,但是歷史卻有些,阿拉伯語的意思是「黑人海岸」。中國宋代典籍中稱桑給巴爾為「層拔國」。曾經是非洲的一個獨立的國家,先後被葡萄牙人,阿曼的阿拉伯人和英國人統治,在上個世紀60年代重獲獨立,直到1964年,獨立後的坦噶尼喀與桑給巴爾合併成為一個國家---坦尚尼亞合眾國。

現在在登島的碼頭上首先迎接你的是移民局,外國人出入需要填寫入境卡並且查驗護照。儘管桑給巴爾法理上屬於坦尚尼亞,但仍保留高度自治,至少是形式上的獨立國度。這就是它奇特的地方。

當時坦尚尼亞合併時,原本是希望從經濟上得到整合的利益,過去中國大幅援助坦尚尼亞,桑島亦受因此受惠,島上的體育館今天還是以「毛澤東」命名,但隨著經濟未能改善及伊斯蘭復興,該島近年亦提出獨立。現時坦尚尼亞同樣採用「一國兩制」,桑島擁有自主的政府、議會,甚至有民選的桑島總統,呈現走回阿拉伯世界的姿態,脫離了非洲政治的地緣軌跡。島上融匯著非洲傳統黑人文化、伊斯蘭文化及印度文化的混合,是這裡的一大特色。

石頭城,過去曾經是阿曼蘇丹的宮廷。居住著大約16萬人,95%信奉穆斯林、其他信奉基督教、印度教等,使得這座城市充滿了濃郁的宗教色彩。城市規劃設計博採眾長,阿拉伯、印度、歐洲、非洲不同風格的建築相得益彰。桑給巴爾島有宮殿、有蒙面紗的阿位伯女子、有非洲與東方「混血」的建築與美食,有不同膚色、風情萬種的美女……

桑給巴爾是一個典型的"MISC-COUNTRY"。圍繞著石頭城走上一兩天,兩千年的歷史遺迹便能盡收眼底。

桑給巴爾大事記:

1503年被葡萄牙佔領。葡萄牙人在16世紀來到此地,並控制了東非海岸的全部海港,包括最富強的蒙巴薩(Mombasa),以及桑吉巴的島嶼及阿拉伯沿海等地區,包括阿曼首都馬斯喀特(Muscat)。然而葡萄牙人的商業目的大於政治目的,所以當17世紀權力衰微時,他們沒有留下多少曾經駐足於此地的痕迹。

1650年阿曼的阿拉伯人將葡萄牙人趕出馬斯喀特,他們是整個地區對抗葡萄牙人的領導力量,後來逐漸在桑吉巴等定居地建立了控制權。經過王朝戰爭及非洲海岸或得或失的長期動亂之後,阿曼統治者賽義德·伊本·蘇丹(Said ibn Sultan)決定將首都從馬斯喀特遷到桑島,成立馬斯喀特蘇丹國。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由於南北美洲種植園需要大量奴工而迅速擴展起來的奴隸貿易,使桑島扮演了不光彩的腳色,成為阿拉伯人進入非洲內地擄掠奴隸(以及象牙)的貿易路線的中心要站。

1856年桑給巴爾脫離阿曼,成為獨立的桑給巴爾蘇丹國。

1890年英國在軍艦上向海島發射幾發炮彈,史稱世界上最小最短的戰爭。桑給巴爾就淪為了英國保護地,蘇丹權力被削弱,奴隸貿易減縮。

1963年蘇丹國重新獲得獨立,成為大英國協邦的一員。1964年1月左派人士叛變,推翻蘇丹國,建立共和國。革命標示著占人口大多數的非洲人推翻了阿拉伯人在島上長期建立的統治階級。

1964年成立桑給巴爾人民共和國,同年與坦噶尼喀(Tanganyika)組成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

3 、珍奇宮殿里的傳奇故事

當年桑給巴爾帝國的石造城牆、塔形堡壘和原蘇丹王宮珍奇宮至今尤存。

坦尚尼亞原蘇丹賽義德王宮,曾是王宮的一部分。宮殿為鐘樓式造型,呈白色,巍峨聳立,是桑島最高建築物。門口兩門大炮,正對對面的大海,矗立在城區西端。這個宏偉的建築物有40根粗大的圓柱,每根圓柱下都活埋著60個黑奴。因為它是島上第一座有電燈和電梯的宮殿所以民間稱為「珍奇宮」。站在珍奇宮頂上,可以鳥瞰四周。近處的碼頭和城市,遠處的海和海上浮著的輪船和帆船。

在這裡可以讓人聯想起當年的英桑戰爭,也被譽為是世界上最短的戰爭。英國在戰爭的幾小時後迫使蘇丹屈服。從此桑給巴爾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蘇丹僅保留很小的權利。當年的英國戰艦,應該就是在島前的海面炮轟桑給巴爾的吧。

珍奇宮旁邊是蘇丹賽義德的老王宮,目前的王宮博物館,成為英國殖民地後,蘇丹失去勢力,每天在王宮的樓上和王后一起生活。王宮不大,裝飾和傢具甚至不如中國江南的大戶人家。房間內有很多畫像,有奧匈帝國皇帝和英國女王在簽署合約後送給桑給巴爾蘇丹的畫像。

而傳奇的阿拉伯公主Sayyida Salme也曾在這裡居住。

Sayyida salme出生於1844年8月30日,年輕的時候她性情開朗奔放,兄弟們教她騎馬和打獵,但她自己還偷偷的學習寫作,而婦女寫作對於當時的伊斯蘭教是絕對所禁止的。她的父親在1856年去世,他的兄弟成為了蘇丹,她繼承了部分財產並在領地生活,還捲入一些政治糾紛,不得不搬離王室。

Sayyida salme後來回到石頭城定居,與她的鄰居,一個德國商人相愛並懷孕,眼見再也無法隱藏時,她逃到了一個英國船上來到亞丁,在那裡生下了一個兒子並皈依了基督教。之後,便和丈夫回到漢堡,並一直在那裡生活,在漢堡她又生下了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1870年他的德國丈夫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不幸去世,而當時的德國當局不認她的繼承權,這讓她經濟上陷入困境。為了緩解經濟壓力,她寫作並發表了《一個來自桑給巴爾的阿拉伯公主回憶錄》。由於那個時代阿拉伯婦女被禁止寫作,關於她們生活的文字資料極少。她的書提供了阿拉伯婦女生活的第一手資料。她曾經帶她的兒子兩次返回桑給巴爾。有推論說有人想要她的兒子作為桑給巴爾蘇丹。她於79歲死在德國的耶拿。1992年,她的第二部書《生活在兩個世界的阿拉伯公主》發表,書中記錄了她在桑給巴爾和歐洲的生活以及一些書信。而她的生平事迹,就在這座她兄弟修建的王宮內展示。

4、奴隸市場,記載不光彩的角色

海島的歷史深受其地理條件的影響,阿拉伯人對桑給巴爾的影響無疑是最深的。為印度洋貿易路線上的據點,便利於來自阿拉伯、南亞和非洲大陸的貿易商人及殖民者在此上岸,最早的入境移民是非洲人,其次是10世紀登陸的波斯人,他們在短時期內就被當地居民所融合,失去了單獨群體的特徵,但他們的影響力在不同村落的居民逐漸合併成哈迪姆與土姆巴圖兩個民族的過程中起著作用。這種非洲化的波斯人皈依了伊斯蘭教,遵循許多波斯傳統。即使在今天,大多數桑給巴爾的非洲人仍自稱為「設拉子人」(Shirazi),因為最初的波斯移民來自設拉子公國。

桑給巴爾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阿拉伯人進入非洲搜羅奴隸和經營遠洋貿易的優良轉口港。來自阿曼的阿拉伯人,在島上建立據點和並成為土地主,最後成為島上的貴族和統治者。

石頭城北部有一座很大的基督教堂,這裡曾經是多年的奴隸市場,也是世界上最後一個奴隸市場。從中非捕獲的黑人奴隸幾乎都被送到了這裡。或許,只有市場邊上那棵高大的麵包樹還記得有多少男女青年,甚至兒童,頭戴枷鎖,手被繩索,從非洲內陸押運來,有被強行趕上狹小的木船,被販賣到阿拉伯國家。也就是說,最早販賣非洲黑奴的醜惡歷史是從阿拉伯人開始的,比白人販賣黑奴歷史還要早,還要長 ···· ····

1873年,在利文斯通(此人是英倫著名探險家,足跡遍及非洲,在坦尚尼亞、尚比亞、辛巴威、蒲隆地等等地方都有與他相關的地方和發現。)和英國劍橋、牛津大學的呼籲下,蘇丹頒布法令停止了奴隸貿易。1874年,交易大廳被改造成了教堂。「他們為什麼不反抗呢?」我帶著不解問解說員,「或許是阿拉伯人十分的兇殘,而且手中有武器,更因為當時的黑人沒有思想,如同動物一樣只知道被馴服、被奴役。」這段恥辱的歷史直到19世紀末才結束。

···· ····

買好明天飛離桑給巴爾的機票,儘管很貴,但是行程時間的安排,也要離開了,明天去阿魯沙。時間有些匆匆。如果再有機會,不那麼匆忙我想一個上午在屋頂上吃早餐看船。然後再用一個下午在海灘上曬太陽。或者多跟當地人吹吹牛侃侃大山··· ···

走進非洲,涇渭分明。黑如班圖,彰顯本色。發了一張自己被非洲太陽照射的十分十分黑的照片。日前再次被當地人認為是菲律賓人。

2013年9月中 寫於桑給巴爾島

推薦閱讀:

家裡適合掛畫的地方有哪些 教你正確掛畫的「姿勢」
(435)[轉載]此是真龍結穴的地方嗎?
人口老齡化將顛覆樓市格局,有些地方的房子該賣了
南京雞鳴寺櫻花開了!這裡即將成為全城最美的地方!
30年前的老徐匯,我只認出3個地方,你呢?看完都是淚...

TAG:地球 | 地方 | 坦尚尼亞 | 組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