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解問 作者 : 陳泉州
06-05
西方極樂世界存在嗎? 問:《金剛經》上說沒有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有莊嚴凈土,而《阿彌陀經》又把極樂世界講得非常好,如何理解這個問題? 答:《金剛經》上沒有具體說明有沒有極樂世界,原文是這樣說的:「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有的居士讀書多,又讀得不精,就感覺釋迦牟尼佛講的前後好像有些不一致,實際上這是個誤解,沒能全面把握經典。 《金剛經》上說:所謂佛土莊嚴,並沒有什麼莊嚴,也沒有這種莊嚴,只是名為莊嚴;《六祖壇經》說:「清凈佛土,無形無相,何謂而能莊嚴焉?以定慧之寶,假名莊嚴。」意思是清凈的佛土即沒有形狀也沒有相,哪來的莊嚴?只有定慧之寶才是最莊嚴的;《維摩經》也這麼說,「隨其心凈則佛土凈」。就是說心凈就是凈土,可見佛土莊嚴一說只在其心。 《阿彌陀經》講「西方有名為極樂世界,彼佛國土,有七重欄盾,七重羅網,七重形樹,四寶環繞。」這部經講西方極樂世界確確實實存在。那麼同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法,他有時說佛國莊嚴凈土,而且把西方極樂世界描寫得那麼好,有時又說無形無相,無莊嚴之說,這是為什麼呢?實際上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佛法三藏十二部,一位科學家算了一下,一個人從生下來開始讀佛經,即使按世界上讀書最快人的速度計算,活到一百歲也讀不完三分之一,可見佛法浩瀚無邊。因而,要貫通釋迦牟尼佛的根本思想,不是你讀一兩本經書就能夠了解的。要多讀一些經典,你才能夠弄清楚佛教怎麼看待這個世界,怎麼看待西方極樂世界,怎麼看待我們自己的修行,修行的歸宿、根本方法是什麼? 釋迦牟尼佛講法有兩種方便,第一是「遮」法,第二是「表」法。「遮」,實際上就是說空,否定有。一切都是空的,所有有形、有相、有色的都不存在,這是「遮」法;「表」法與它正好相反,表是有,是「肯定」的意思。釋迦牟尼佛講法是應機說法,契理契機,契理就是符合佛的根本道理,契機就是適合眾生根機。比方他剛人佛門,你跟他說:「你好好學佛吧,世上萬象都是虛的,都是空的,只有證悟到空這個程度你才能無生滅無煩惱。」他可能難以接受。那麼密宗法門呢,先善巧方便接引你學佛:「你學佛啊,誦誦這個咒,你能夠消除災難,修修財神法就能夠發財。」他一聽很自然就入門了,進來一學才發現:進了這個大殿堂,越學越明了——原來現世所求福報都是空的,一切都是暫時的,非但如此,條件越優越學佛還越艱難——很難生起出離心嗎,於是他開始主動要求解脫,追求真理。先用利益接引他學佛,然後再教授佛理,指正他修行菩提。眾生根器不同,就要應機施教。 傳法多年我深有體會,從高級佛學院講到農村鄉舍,層次是參差不齊,講法的內容也大不一樣。在大學裡講,要融合哲學、心理學、社會學、自然科學等諸多領域的學科知識,再深入淺出地講到佛法的真諦所在。在這裡講,居士們都有佛教基礎,也知道一些修行的法門,不懂的地方一點就破。反過來我去那些佛法淡薄的地方,那裡的人崇尚民間信仰,信仰山神、土地爺、灶王爺,以為算卦就是信佛,我直接講《金剛經》的空性奧義肯定不行,他們根基未到,聽不懂。那我就講什麼是歸宿,是不是你找到母親就是歸宿?成了家就是歸宿?或者是老了當上五保就是歸宿?實際上這都不是真正的歸宿。臨終前人命危淺,朝不保夕,你離開肉體到什麼地方去呀?只有極樂世界才是真正歸宿。引導他們從重視自己的歸宿開始,逐漸引入佛門,這就是應機說法。 釋迦牟尼佛講法並不是一股腦把大小各乘法、了義和不了義法都說了,他是循序漸進,根椐眾生不同的根基、時機將佛法分成幾個階段來講的。 第一個階段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之後,他非常歡喜!當時很多魔王勸他離開人間,也有很多天人、善神挽留他。所以釋迦牟尼佛第一次說法就是對天人說法,天人根基很透,他直說佛理,天人一聽立刻就開悟了。 而人呢,我執特別厲害:我的家庭、我的前途、我的幸福、我的財產、我的兒女等等,都是我的,都執著一個「我」字。「我」字不掉,怎麼能進入修行實質的三摩地?怎麼能凈空?怎麼能見真性啊?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釋迦牟尼佛第二階段講了《阿含經》,重點解決破除「我執」。這是小乘興起的時期。 第三階段,我執沒有了,但還有法執:我要得到大法,成菩薩,成佛,到極樂世界去。法執特別嚴重時,釋迦牟尼佛講了一個《羯摩經》,目的就是把「法執」也破了,這是第三階段。 這時有人會提出疑問了:「我」也不存在,也沒有什麼極樂世界可去,修佛還有什麼意思?修它幹嗎呢?這時候釋迦牟尼佛講了空有不二、中道實相,就是《般若經》、《心經》,這是講法的第四階段。 最後第五步,釋迦牟尼佛感到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就開始說《涅槃經》。說《涅粲經》就沒拐彎抹角了,直指根本要義。特別是他在雙林樹下,感到自己馬上就要走了,身體也不行了,當時是吃野菜中毒,肚子疼得如刀絞,這示現了人間的痛啊,最後堅持說了一夜法,第二天凌晨走的。《涅架經》就直指了義法,進入寂靜不二的涅架,這是佛法的最高境界。 阿彌陀佛是報身佛,西方極樂世界是他化現出來的剎土,它的存在是佛所講的,應相信這是事實。而從根本上講,有形有相的東西都是無常的,有生滅的。彌陀凈土法門是仗佛的願力接引眾生去他的凈土,然後在那裡繼續學佛,然後成佛。去了彌陀凈土可不退轉,而在六道里須證到八地菩薩的果位,方可不退轉。此法門是為深厭生死者而設的方便法門,而不是直接成佛之道。 「我」、「法」二執破除,即證得正等正覺。所以說釋迦牟尼佛前後講法,從根本上說是一致的,但為了應機而不能一步到位,事念到一定的程度,就能夠人定,就能夠悟道。 蚊子可殺否? 問:「夏天來了,關於滅殺蚊子,佛教徒應該怎麼做?」 答:我們先從根本上說,殺生這絕對是不對的。佛法的戒律首先一條就是戒殺,殺生是非常嚴重的罪過。因為每個眾生都珍惜自己的生命! 不知道你們觀察過沒有,我是觀察過,蚊子要是被打斷一條腿,它全身疼得顫動不停,連膀子都在顫動。儘管不會飛了,它還是很艱難、很痛苦地在那裡掙扎,它也珍惜自己的生命啊!它的惡業,像咬人、叮人也不是它願意的,它是靠這個惡業來維持生命,要不然它就得死,為了維持生命它就得咬人、叮眾生。它就是我們眾生所造業力的一種顯現,讓我們產生一種煩惱——刺癢啊、痛啊,讓你發炎,甚至傳染疾病。 要說蚊子本身,它也不願意叮人啊,隨時都有被打死的危險。頂著困難、冒著丟掉性命的風險,它也要做這個惡業來維持自己的生命,它為了生存必須這麼做。那麼反過來說,眾生為了消業也必須這樣延續下去。 你殺它,它也會產生痛苦,它也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時這也是業力的體現,從這個角度說,佛教徒殺死蚊子肯定是不對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也就是按我們修菩提心的角度來看蚊子呢?它也當過我們的父母啊!它由於造業,還有可能是為你造的這個業,才變成現在這隻蚊子的,這完全有可能啊!你看麻雀,它為了養育小麻雀早起飛出去了,天天抓野地里的蟲子,它是為了喂它的小鳥。小鳥生下來,至少需要父母銜食喂哺一個月。一天殺滅幾十個小蟲,這十天、一個月要殺滅多少啊?眾生就是這樣一世一世的輪迴,也可能我們托生小鳥的時候它就是我們的母親,為了我們殺滅了無數的小蟲子,這一世托成蚊子了。為你造出這麼大惡業轉成了蚊子,你現在就為了那一點兒痛癢就把它殺了,你覺得是不是應該? 殺的時候蚊子確實也很痛苦!有的時候不自覺地就「啪」的一下,把它打壞了,掉了一條腿可又沒被打死,你看它全身都亂哆嗦,也很痛啊!從修菩提心觀點,也可能它曾做過我們的父母;就是從佛教因果還報的這個角度來考慮,殺生肯定也是不對的! 但是從現實生活的角度考慮,那還有幾種情況,第一種,如果是這個蚊子很可能傳染疾病,甚至能危及人的生命,菩薩有個戒叫殺少救多,確實有此戒。為了能拯救很多人的生命允許把它除掉,這是一種情況。還有無意中的打殺,這是第二種;還有一種就是懷著嗔狠心,「咬我!」那個狠勁兒就起來了,「啪」一下打死了。前兩種所產生的業障儘管比較輕,但畢竟這個業障還是存在的,後一種那就是個完整的殺業了,所以這還要看你是懷著一顆怎樣的心去做的這件事情。 要想避免這種事發生,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搞好環境衛生。沒有蚊子孳生了,那裡還會有殺生啊?所以搞好環境衛生是消滅蚊子最積極的方法。不僅我們自己要身體力行,還要推而廣之。如果無意中誤殺,或者這種蚊子傳染疾病,不得不殺,那你一定要進行超度。我們要感受到它的痛苦,珍惜它的生命。 動物確實能感受痛苦啊,歷史上有記載。一個懂獸語的人叫白奎同,鳥兒啊、動物啊說什麼他都能夠聽懂。有一天,他走到長治的潞州,潞州太守把他留住了,他說:「聽說你懂動物語言,能不能讓我們見識見識?」隨後就帶他到集市上去了,正趕上一個屠夫要殺羊,一群一群的羊都被圍在那裡,其中有一隻羊的喊叫聲特別的凄慘,流著淚,四蹄蹬著地就是不肯往前走,拽都拽不動。太守就問白奎同:「你說這隻羊為什麼哭?叫聲如此凄慘?為何它不走?你能聽懂它在說什麼嗎?」話音未落,白奎同馬上也流淚了,他回答說:「太守啊,這隻羊在乞求先不要殺它,它身體已經懷有小羊,而且這隻小羊非常好、非常漂亮,它很喜愛它。它說能不能先不殺它,等它生下小羊後,自己就去死,為了肚裡的小羊它希望大家行行好!」這個太守很受感動,但是,為了能證實白奎同說的是真的,就把那隻羊買下來,放在太守官園裡飼養,幾十天過去,這隻羊果然生下一隻小白羊,非常漂亮。這隻羊竟然記住遵守它的諾言,生下小羊後就一個勁兒地朝牆上撞頭,它的意思就是因為承諾過人,生下小羊以後,只要能保住它、養活它,到時候一定履行諾言。當時太守非常感動地用繩子把它綁了起來,不讓它碰頭,但是過了不久這隻羊還是了自己的願,死了。 每個動物都珍惜生命,死的時候都有痛苦掙扎,我們不僅要愛護人類自己的生命,同時也要愛護其它眾生的生命。 殺生肯定是要造業的,造了業就要還賬,冤冤相報何時了呀!對於一切有感應的六道眾生,我們都要愛惜,不管他是冤死還是罪有應得而死,我們都要對它進行超度,都要給他們迴向。 釋迦牟尼佛與如來佛有什麼區別? 問:「釋迦牟尼佛祖與如來佛祖有什麼區別」? 答:如來與佛是同義詞。「佛」是梵語的譯音,意為覺者;如來這個詞表示佛的境界和智慧。 佛是個通用詞,還有別號,釋迦牟尼已經成佛了,是什麼佛呢?釋迦牟尼佛;還有阿彌陀佛。前面的是別號,後面這個「佛」是統稱。 把佛稱為「佛祖」,這是不對的,這是民間的說法,佛不是祖。祖是什麼?祖是指第一代、第二代……傳法的祖師,像禪宗的六祖、七祖,凈土法門的一祖、二祖,祖是祖師的意思。「釋迦牟尼佛祖、如來佛祖」這個稱法不對,釋迦牟尼佛不是佛祖。還有的稱「西天釋迦牟尼如來佛祖」這更不對了,這是概念不清。如來就是佛的別稱,他是一種境界,別號可以加,可以稱釋迦牟尼佛,或者為表尊重再加上「南無」兩個字,就是拜佛、恭敬佛,皈依他的意思。說「西天如來佛」也不對,我們都知道西天取經中西天是指印度,而如來佛他不僅限於西天,他是無邊無沿、無所不在啊。 如來,就是通過修行,我執、法執皆放下了——證悟空性了。這時候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就泛出菩提心,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要泛起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的大悲心,這種心發出來後是中道實相,叫妙有——力量無窮。生成這種心,心念剛起,轉瞬間所想就變成現實,極樂世界的形成就如此,這叫佛法無邊!既然修行人起心動念能夠成為現實,所以大家切記不能亂想啊! 我提醒大家一句,大家都愛說「祝你心想事成」,實際上心想事成不僅是好事成,壞事也可成啊。為什麼說學佛之人心態一定要好,不要去想壞事?因為修行人的心力特彆強啊。比方說有親人病重了,你想:「哎呀!他是不是患了癌症呀?我感覺他秋後就不行了。」你若有這個心態,那他恐怕真就不行了。你這樣想,他還真就出事兒——心想事成。 人的心力、特別是修行人的心力很厲害!有一個竅訣,你們都是修行之人,念佛都有力量,你遇事一定往好處想,那結果必定是好的;你天天心裡打小鼓,俗話說想鬼就有鬼,想不好馬上就會不好。要保持好心態,光想好事,比如自己孩子出去了,你就想多麼順利,辦事多麼圓滿,在佛那兒念,在心裡也念,這個孩子准好。反之也成立。 由此可見,「心想事成」是中性詞,你心想好事成,心想壞事也能成啊!你點香時突然香斷了一支,不由心想「哎喲!是不是誰誰有事啦?」那還真會出問題,千萬不要這麼想。香斷了,要想「噢,這是佛的示現,要給我消災」。那災禍確實會因此念而被消除,所以請大家珍惜這個竅訣,你們這麼想就會得到好處,對自己的父母、子女,對周圍的眾生都有好處。 學佛的人天天想成佛就一定能成佛,老是說:「能不能上去啊?」那就壞了,上不去啦,所以修行之人心想事成,要想成佛、要想成菩薩。 如來就是達到這個境界:心念一動,菩提心一生就能化出千百億個菩薩化身去度眾生,洞觀某人有即身成佛的機緣就馬上化身度他。這就是如來,即是心想事成——起心動念即成現實的意思。 佛教是不是消極的? 問:「別人說信佛是與世無爭,是消極的,我該怎麼回答他{門?」 : 答:這種說法很片面。說明此人對佛教僅知皮毛。依我看,他們說信佛消極一般有如下幾層意思:首先是我們慈悲,比方說仇人、壞人找我們麻煩或是欺負我們,我們把對方看作是上世父母,所以我們不跟他計較,也就是不能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仍然以慈悲的心態對待他。其次呢,一般來說我們做任何事情只講過程,不強求結果。因為這一世的福報也好、罪過也好、麻煩也好、災難也好,都是往世,無始劫以來積累的結果,是應該受到的報償,福是這樣,禍也是這樣。那麼我們做事就是在還賬,結果都是因果律決定了的,所以我們做事只講過程,盡到心就行了,至於說結果再壞,那是我們該承受的。 比方你投資,有一個人給你規划了個項目,需要二十萬,你盤算著確實不錯,於是你就準備付諸行動,考察、論證,寫可行性報告,找合作夥伴,然後再去辦營業執照,銀行貸款,買工具、買廠房、開拓市場等等,這一系列的工作,你都要努力去做。如果付出了這麼多努力而結果失敗了,二十萬打水漂了,那實際上二十萬就是還賬了,你所做的這些工作也是還債了,所以沒什麼可讓我們心裡覺得過不去的,就是講過程,不講結果,該是你的就是你的。 做事一切隨緣,隨緣而遇,隨遇而安,不爭、不強求,好了也不高興,本來就是自己的東西沒什麼可高興的;做壞了,虧了,那是還債,清賬嘛,所以心態一直保持這樣,這些可能也是所謂無爭、上進心不強、消極的原因。 佛教到底是不是消極?大家想想,釋迦牟尼佛已經證悟了,他成佛以後到兜率天又下來,一生示現苦行、證悟的過程,他成佛了,不逍遙自在去,又在人間示現四十九年度人,這是消極還是積極?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獄誰人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觀音菩薩的「千處祈求千處觀、苦海常作渡人舟」,這種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積極人世精神能說是消極嗎? 當今時代,有一種人生觀叫成功,叫實現自我,認為一個人憑著不懈的努力去達到目標,這樣就體現了自身的人生價值。或者在財富上取得極大的成功,或者在事業上有重大的發明、突破,再或者是在政界取得高高在上的地位。成功即意味著在名聲、地位、財富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人們以為這樣就不枉來人世一遭,這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所謂個性的張揚、個人的自由,看似是一種社會文明的進步,而實際上它也強烈地體現了「我執」。「我要賺錢」、「我要事業有成」、「我要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庭」、「我要盡情享受人生」、「你如何如何侵犯了我的利益」等等,處處都以「我」為中心。但是世間的名利有限,而人們的慾望是無限的,人的慾望日益膨脹,誰也不肯讓誰一步。這樣的人生奮鬥就像一個角斗場上的生死搏擊,每個人都用儘力向著既定的目標衝刺,在遇有同路人障礙的時候,就將其踩在腳下,有時甚至為了自己的利益與親友反目為仇。這是什麼樣的胸襟和抱負?這又是一種什麼樣的事業? 世間幾十億人,絕大多數終日都只關注著「我」和一些屬於「我」的東西,要是讓誰把自己的利益讓出去,那真是比割肉還疼,以這樣利己狹小的心量,很難有什麼大作為!佛弟子不為世俗利益而爭,把諸多方便利益讓給別人,先利人後利己,這是何其洒脫高潔的品格!修菩薩道的佛弟子,心繫全世界、全人類,並且將之擴展到所有的眾生,這種精神怎麼能說是消極的呢?它的積極體現在對所有眾生的關愛負責上! 我們行菩薩道不僅為自己努力積極工作,而且還要為眾生去努力工作,這是積極的,是偉大的思想和行為! 此外,佛教深信因果,那麼每一個人都應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創造者和主宰者,所以講道德、守法律、做好事不僅是社會對個體的外在要求,同時也是個體自己求自由幸福的內在需要和條件,是自覺自愿而非受人強制的,這種思想有助於增強人們的自我約束力,可以平衡沖淡自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消極影響,所以深信因果思想對培養公眾的責任意識和道德自覺是非常有利的。 當我們把眾生都當作父母看,我們用慈悲心去對待所有的眾生,如果世人都有這種思想,世界還有戰爭嗎?還會存在不平等嗎?佛教大慈大悲的思想,是代表人類廣大利益的思想,是真正求世界大同的一種積極、究竟的思想,所以我說佛教是假消極真進取。 釋迦牟尼佛生到何方世界? 問:「釋迦牟尼佛生到了何方世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可不可以稱作法界?」 答:釋迦牟尼佛生到何方世界?這說法不準確。何方世界?這是我們凡夫的思想有限制,才有這個地方、那個地方,這個國家、那個國家,這個星球、那個星球之分,這是有限的思想。一真法界,那就是法體的本性盡頭,從究竟意義上說就是一真法界,沒有多個世界。法界,以法為界呀,沒有這個那個之別的。 問釋迦牟尼佛生到什麼地方?有生,說明他還是有死,對釋迦牟尼佛來說死這個概念已然不存在了。他已經證悟空性,沒有生死了。他就在這個法界中,你若有觀察能力你就會知道,釋迦牟尼佛與時同在,無處不在,任何世界都有他的存在。 釋迦牟尼在往世成佛以後又到兜率天住了四千多年,等待這個娑婆世界的緣分,看到凈飯王符合他的環境和度人條件,才投到凈飯王家裡做王子,後來出家,苦行,證悟,證悟後四十九年傳法教化眾生,最後進入涅槃寂靜。他的成佛過程是一種示現,而且最後把身體也捨去了,他已經沒有了生死,所以不應該把佛當作有生有死,說佛在任何地方。 關於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算不演算法界這個問題,實際上剛才已經講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只能說是在法界裡邊,但不能說是法界,一真法界、一如法界,那是本體、一體,不能說這個也是,那個也是,法界只能是一個。這個問題就解釋到這裡。 彌勒佛龍華三會的景況 問:「按佛經講,彌勒佛五十六億年後要下生,那時候世界特別殊勝,並且要開三個法會——龍華三會,那時是否天下都為三寶弟子?」 答:龍華三會,是彌勒菩薩於龍華樹下成道的三會說法,又稱龍華會、彌勒三會,略稱龍華。是指佛陀人滅後五十七億六千萬年,彌勒菩薩自兜率天下生人間,出家學道,坐於翅頭城華林園中龍華樹下成佛,前後分三次說法。過去於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未曾得道者,在此會時,所有中下根者都可得道。初轉法輪所度化的眾生有上根器九十六億人;二轉法輪時,度中根器的九十四億人;三轉法輪時,度眾九十二億下根器人。 釋迦牟尼佛在授記中講:與我結緣的要到兜率內院,與彌勒結過緣、皈依他的也要到內院。那些未能生兜率天的佛弟子,也未能成就,那麼將來彌勒下生時,也可在龍華會上聞法解脫,那時候釋迦牟尼佛也一塊兒下來,來授記。 按經上說,彌勒佛下界時的世界是:已經是一太平盛世,人壽八萬歲,人民安樂自在、豐衣足食、國界安寧、社會祥和的地方了,一個清靜的人間凈土。釋迦牟尼佛當時還留下一個伏筆,怕彌勒佛那時度人有困難,就讓迦葉尊者,讓他不人圓寂,到現在都沒人圓寂,讓他人定在雲南的雞足山,等彌勒佛下世之後,迦葉活佛立即現身空中,示幾種神變,這時候彌勒佛就隨機演化說法。 如何解釋佛教所說的二十八層天? 問:「現在人類電子望遠鏡已經望到了一千萬光年的時空,但是也沒有發現有幾層天,那麼佛講的二十八層天又如何理解呢?」 答:現在電子顯微望遠鏡已經望到了一千萬光年那麼遠的地方,一千萬光年是個什麼概念呢?光速一秒鐘就走三十萬公里,一分鐘是六十秒,這一天有多少秒啊?八萬六千四百秒,用這個數再乘以三十萬公里,這一光年就走這麼多,天文數字啊,一個「1」後邊畫好多「0」,就這麼遠。 傳說中七月七牛郎織女搭橋去會面,搭鵲橋,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他們離多遠呀?離二百萬光年,現在就算坐著每秒鐘跑三十萬公里速度的火車,得走二百萬年才能見上面,那七月七怎麼能見面啊?這只是一個神話。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就是以這種光速度都要走一千萬光年遠的星球、空間,但是沒有發現什麼所謂的天,都是空間,沒有所說的一層一層的天,那佛、佛法說的二十八天又怎麼理解呢?這個問題問得很好。 釋迦牟尼佛他是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徹底的覺悟,他把各個方面都看透了。當時釋迦牟尼佛說地球是圓的,那是二千多年前說的,直到一千年前哥倫布航海才知道我們才知道地球真的是圓的,這證實佛說得準確無誤。還有釋迦牟尼佛說:一缽水有八萬四千條蟲,現代科學技術也給予驗證了。釋迦牟尼佛說十方世界無盡無邊,你看即便以光的速度走一千萬光年還看不到宇宙的界限呢,我們這個世界、另一個世界,無盡無邊的虛空啊!時間和空間可用兩個字來概括——無限。這個時空是無限的,那麼怎麼能因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有限,就說釋迦牟尼佛說的不對呢?人類所能見的是有限的,那麼有限以外的呢?看不到並不能說明二十八天不存在,這是從時空無限的角度來說。 第二,從空間維度上說,我們所見的維度也很有限。大家知道明朝有個戲劇叫「螞蟻緣槐誇大國」,大概意思就是講一個小夥子在那睡覺,突然發現幾個小人要拉他去,他力量大,國王一看他是個巨人,當時就封他做了個大官,最後又招他作了附馬、丞相,到他死的時候就醒了。醒了以後,他就去找他夢裡曾經築的長城、提壩,還有宮殿等,一看都在,那是一個螞蟻王國。這個故事說明什麼?他作為一個人到了螞蟻王國就可以做一番大事業……,這是在講佛理,這個小夥子由此悟道了。 並且我們常人眼裡的這個空間中也有多層差別,普通人看東西,以光譜來說,光譜有一百公里,現在人的眼睛只能看到十公分這麼寬,十公分光譜以外的事情都看不到,光譜內的這些物品我們都能看到了,光譜以外的就看不到了。那麼你看十公分就只看到這物質,而其他的東西就看不到了,如果你能看一米、一公里,那麼這個虛空就不是虛空了,你就可能看到來回飄動的神仙、騰雲駕霧的菩薩,正常人你只看到一個面,有的人他能看到另一面,甚至是三個面。看不到並不能說明這二十八天沒有。況且虛空無限,我們人間這個世界可能是五千萬光年,那五千萬光年以外你能看到嗎? 心外求法和心內求法的差異 問:「如何理解心外求法和心內求法。」 答:釋迦牟尼佛講「眾生皆有佛性,」都是佛,如果你硬是要在其他地方去找自己,非要找誰認證你為佛,那大可不必。把灰塵抹去,自性現出就是佛,包括極樂世界,說東方也有、西方也有、南方也有,其實就是自心,自心見性就是一真法界,到處都可以去,實際上就是讓你內求,讓你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外求、外力只能為助緣,不能作根本,所以不管你修哪個法門,一定要在心裡生起對佛的信心,正見上去自然就能得道。執著於「法執」往往成了障礙。像有些人經常拜名師,今天拜了這個師父,明天一聽,那個師父好又到那邊去了,到處去拜,今天這個法好修一修,明天又改修那個,這是耽誤自己的前程。 夢到親人去世好不好? 問:「夢到親人去世或者有病,這個好不好?」 答:此類夢可以有幾個解釋:第一是這個人身體弱、陽氣弱,所以陰人陰氣容易見到;第二就是冤親債主或和你有緣的眾生,夢見肯定有緣分,不是害你,不是報復,而是請你為他作功德,有求於你。 對居士而言,如果做夢遇到亡靈多數情況有是求於我們,知道你跟三寶有聯繫,是三寶的人,大多是來求你幫他的。遇到這種事,要發慈悲心,替他念念佛,迴向迴向,然後到寺院掛個牌,給他辦個超度,你的身體好了,也作了大功德了。這與民間為亡靈燒紙錢不同,你是給他念佛,助他往生,這很不一樣啊。所以遇到這種事就要進行超度。 慈悲和智慧的關係 問:「如何理解慈悲和智慧的關係?」 答:其實慈悲和智慧在根本上是一回事,它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智慧是開悟了——對世界的真諦有了正確的認識;慈悲呢,有了智慧才有慈悲,反過來生起慈悲心,助於得智慧,所以說他們是相輔相成,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這幾天討論了很多問題,能使我們對佛法有一個更清醒、更深入的認識,從而提高我們的見地。修行講究境界,境界靠見地,解脫靠功夫,學佛沒有境界,理趣上上不去,這就容易著魔,得不到引導。為什麼修行禪宗、密宗必須有師父指點?因為一旦妄念沒了就會出現景界,這種景界密宗叫壇城,要是禪宗可能會出現天,非常漂亮、非常好的天,有欲界天、色界天等等,有的還會遇到龍王、神仙什麼的。遇到這些景界應該如何處理呢?是魔?是神?是惡?是善?你分不清,必須在師父的指導下進行,所以平時學得多,見地上去了,就能夠分辯,能夠直取最高境界,最後見性證悟成佛。我們這個境界和見地與往生也有關係,為什麼念佛有事念、理念?你時刻想著三聖就在眼前,是真的,而且確實能接引我們,這個心不離開三聖的觀想,口不離佛號,做事的時候也觀想,任何時候都觀想,這種觀念只要養成習慣,一旦在昏迷中,也就是在快離開肉體的時候,儘管有四大痛苦,你心裡有佛同樣能往生。 按佛經講,死的時候有四大痛苦啊!地、水、火、風。首先是地塌,身體什麼感覺呢?都空了、輕啦,飄起來啦;遇到水,全身冰涼,遇到火全身炙熱難耐,遇到風就感覺飄蕩而無依靠……此時你若心裡有佛,念一句佛就能得到佛的接引,就能往生。但這全憑你平時的意念、境界,這個境界時時在心中,臨終的時候自然就呈現出來,就能跟佛走了。 解脫靠功夫講的就是平時的鍛煉,再難的時候也得念佛、想佛;歡樂的時候也是一樣心念不離佛,這叫功夫。任何時候不失這個功夫,見地再提高上去,就能解脫。所以這個見地很重要,我們討論佛法就是為提高見地。見地上的充實、理論上的提高,就能夠提升我們的境界;境界上去,再加上自己修行的功夫,解脫就有把握! 如何調伏業力? 答:如何調伏業力是個很複雜的問題。「業」就是所作的業行。「業」分為三種形式:身所作,口所作,意所作。身所作,如殺生,盜竊;口所作,如兩舌,誹謗等;意所作,起心動念。另外從善惡上分,又分白、黑業,善為白業,惡為黑業。「業」也是所起之「因」,有因必有果。「果」是如何實現的呢?果的實現必須要有作為,就是通過組合之力產生「果」。善業是通過善的組合之力產生善果;惡業是通過惡的組合之力來實現惡果。本來這個力量是沒人能改變的。善業實現的是善果,沒有人願意去改變。而惡業(因)實現的是惡果,這是所有人都不希望得到的,都渴望避開惡果,希望改變這種產生惡果的惡業力。我理解你說的所要調伏的業力是指這種惡業的組合力量,對這種力量的調伏也是行者必需做的。 調伏業力有「他力」和「自力」的問題,他力就是祈求上師、三寶、空行護法的加持,這是他力。自力就是通過修行自身,觀照著自己的心來實現調伏。 比如說一個人上世由於自己的嗔恨心把另一個人右腿致傷致殘了,那麼按一報還一報的因果律,正好他應報在現世,但是要實現這種果必須要有過程的力,而且是過程的組合力的顯現。比方說,由於自己的行為惹怒了對方(即上世受傷害的債主),而直接造成了對方傷害於你,使你的右腿致傷致殘,這是一種顯現。另一種,或者是對方(即上世受傷害的債主)他的行為引起了你自己的無端的嗔恨,甚至用兇器去傷害對方,最後因各種原因反倒傷害了自己,而使自己右腿致傷致殘。 那麼要改變、調伏這種惡果,按他力調伏的方法就是自己要深信因果,一心向佛,通過佛力的感召使這個債主放棄討債,就是剛剛舉的例子,若對方不付諸討債的行為,他就根本不會傷害你了,你的腿也不會致傷致殘了。這是靠他力,是靠佛的影響力來解決。按自力調伏就是調伏自心,對自己要常安住於善心和善行,這樣就不會惹怒對方。即使是對方因我而發怒,我仍然會以善心和善行加以理解,寬容,以善心善行對治,使這個惡果造不成傷害,這個惡果就兌現不了,對方也就無法傷害自己,如此一來,通過調伏惡業的力量組合而使惡果得以改變。現在如果不願意有違願發生,就要靠他力和自力改變你的業力,逢凶化吉,這是切實可行的。所以修行人通過他力和自力調伏業力,完全可以改變自己不願意看到的惡果。 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如何圓融 問:「出世法和世間法如何圓融?不能兩全時如何辦?怎麼看待世間的不正之風?」 答:佛法分兩個方面,第一個就是世間法,就是在離開肉體成佛之前這一段兒,生活、處世、心態,都叫世間法,或者說三界以內都屬於世間法。世間法既要按照佛教育我們的原理去做,又要人世與大家融為一體,否則男女結婚都結不成,想都是假的,什麼也不要幹了,這是消極的態度。出世法是解脫法,大乘不但解脫,還要上求佛道下度眾生,行菩薩道,徹底證明心見性,真空不二的境界。 作為現實世界中的人,徹底以出世法要求自己,不現實,行不通,因為你還要生活呀!另外,你本身是以眾生的角色來到世間,即便你是再來人,也是有欲、有惑的,身體是有漏的。只有生存下去,才能修行下去,才能完你度人的使命,所以作為行者有世間法和出世法圓融的問題。 世間法與出世法該如何圓融呢?我想應有兩個原則: 第一,從根本上一定時刻不忘解脫。在·任何時候,包括違心做事的時候、幸福的時候、奮鬥的時候,首先得清楚我在這個世界是過客,我是暫時的存在,我是來「下放」、來「掛職」的,我總要回到我的母親——佛身邊,成佛成菩薩是我的終極歸宿,你在世的目的一定要清楚。不管出世、人世,佛弟子首先要想到最根本的是要到佛國去,其次想到自己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度盡眾生,讓眾生都能離苦得樂,這是要掌握的第一個原則。 第二,現實中一旦發生矛盾,比方說我要爭取一個職稱,而周圍的人包括親人也都在想辦法拿到這個職稱,而名額又有限,這就存在一個誰能拿到的問題,當然還存有社會不正之風的問題,如送禮等事情都存在。這個原則就是隨遇而安,用心做事,不問結果,結果無論好壞,都不會給自己帶來煩惱,拿到了不歡快,拿不到不沮喪。我該做的都做了、該學的都學了,盡到努力,結果就隨遇而安好了。一切都是業力、因果,要努力爭取,但對結果一定要心態非常平靜,這樣就圓融了。當然努力一定要用正常的、正當的、社會都承認的方法實現,切莫以違法亂紀和犯罪。如此就可以把二者圓融起來。 如何代眾生受報? 問:「能否生起代眾生受報的心念,但自己又承受不了怎麼辦?」 答:願替別人受報,這是菩薩心腸。第一個問題很好解決,我們既然承認六道,就有六道存在,有鬼有陰氣,還有一些精靈、天魔、心魔、外魔,你為別人誦咒或者做事的時候,那就傷害到這些魔、傷害到這些鬼怪了,所以說有些感應是正常的,但是這種情況也有方法可以解決。 第一,給他人作法事時一定要發菩提心,為度盡眾生,我要給他誦經,請佛菩薩加持;同時再持誦佛教中一些大護身金剛法、金剛座等等;其次,把作法的功德也要迴向給他的冤親債主;再者一定要讓被幫助的人心念佛號,對佛恭敬、起信心,只要他配合就不會出現這些問題,這種情況就可以解決了。 第二,有人提出,有替眾生受業這種念頭,但是自己又受不住怎麼辦?能提出這個問題說明這個人還是有些功夫的,想替別人受業馬上就能將業力轉過來,這說明他具備了遷移業力的能力,這是修行的成果,修行很不錯才有這種能力。那麼有了這種功能,自己又受不了怎麼辦呢?首先,這種心愿肯定很好,願意替別人受報,是慈悲心;第二,也是最重要的,要提高自己的修行,因為只有你修行禪定力量大了,才能夠承受大的業力,只有到佛菩薩的證量,你才能夠真正利益受苦眾生。受不了就說明自己修行功夫不夠,身單力薄,應該加強自己的修行。同時我勸你,不要勉強堅持,泥菩薩過河,自己先讓水沖了,你怎麼度人哪?所以要加倍精進修行,盡自己的能力去度人,不要勉為其難。 許多人修行一段後,在人群中會明顯感到難受。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因你修了菩提心,慈悲心增長,身處人群中自然就會感應到眾生的痛苦,不自覺地進行了自他相換。學佛人遇到這種情況就應發大菩提心,多修隨喜和迴向,將更多的功德利益眾生。 另外,研究和宣講佛法一定要負責任,要實事求是不能浮誇,也不能標新立異地表現自己。懂點兒佛法,就不管對與不對到處標榜自己,甚至認為修行是給別人看的,這根本就不會有成就。 想成就必須虔心學佛,實實在在地修行。信、願、行必須一致,對佛說的法不起疑念,堅信不移!願,必須發大願,哪兒都不去了,你讓我明年當玉皇大帝我也不去,我就去極樂世界當一個普通的菩薩,我度人,什麼名利呀,皆過眼雲煙,全部拋在身後,都不要啦,要發這個願!然後實際修正自己的行為。身、口、意三大方面,時時處處修行。 在學佛和生活中,你記住一點就是用心做事,妄念不起,所出的結果必是因果自然的呈現。壞,你該著,應該承受,苦就苦,累就累,難受就難受,承受後災就消了。好事,也是該著的,沒什麼可高興的。結果都是該著的事,你想也是這個結果,不想也是這個結果,沒必要煩惱。辦不好了,哎呀,怨天怨地,甚至跟人家打架……這都是不符合佛法的。 用心做事就是修行。如你給人家燒水,燒好水又省煤,負到責任,用心做,妄念不起,不再想當官啦,天上掉餡餅啦,撿個十萬塊錢啦,控制住妄念不起就是一種修行,就是如法。妄念不起,清凈自現。 心裡清凈就是菩薩,清凈一分鐘你就是一分鐘的菩薩,清凈十分鐘就是十分鐘的菩薩,清凈一年,就是一年的菩薩,永遠清凈,你就是大菩薩啦,這是修行真味。做事你就用心去做,盡到自己的責任、盡到自己的職業道德,那你這就叫修行! 修正行為無非是身、口、意,身體去做,腦子去想,嘴去說,三個方面做到位,就是菩薩!菩薩有天龍八部護佑,而且能成正果。所以大家在這幾天里一定要用心修行、用心做事。一心不亂就是此意,一心做事就是修行,就是控制住妄念不起。大圓滿怎麼解釋?一句話就說清楚了:前一個念頭走了,第二個念頭沒來,一片空蕩的空間就是大圓滿。我們都有過這個「大圓滿」,至於這個圓滿怎麼放大成真正的圓滿佛陀,這個理論很深奧!這包含感受、感知,還有很多知識。總而言之用心修行就是一心不亂。希望大家提高自己的修行進程,勤勉修法,儘快證悟! 於壇城無法觀想清晰怎麼辦? 問:「如果一時無法進行細微壇城的觀想,能否觀修咒輪於心間(心輪)或上師於心間,發出五彩光,來修禪定?』』 答:這個問題提得很好。現在觀想不清楚,觀想咒輪或觀上師放光,這是很方便的修法。最關鍵是:第一,自己觀修時心是否清凈;第二,對所觀想的對象是不是具定了信心,並清楚顯現出來。如果你很清凈,就觀想什麼基本上都能觀想出來。如果業力重確實觀不出壇城來,觀咒輪也行,觀想自己成上師或本尊也都可以。 為什麼這樣起作用?我們業力深重,觀想也不清楚,修法也不精進;而你對本尊、上師印象深,本尊、上師與佛菩薩本是無二無別的,那麼與本尊或上師相應之後,他們就能給你一種與佛同等的加持。你心凈多少,就給你多少加持。就像一個空瓶子,若完全是空的,一瓶清水倒進去正好是滿的;若只有半瓶了,只能倒進去半瓶水,可能還被染污了。所以修行主要在於清凈心,只要你清凈了,觀想什麼都能起作用。所以一個是信心,一個是凈心,觀想起來有感覺,這就能成就。 怎樣解救瀕臨死亡的動物? 答:關於救助畜牲類,我覺得對眾生最大的幫助是讓它皈依,有了功德迴向給眾生,最大的幫助是這樣。盡量不殺,並勸他人也止殺。最有效的救助方法就是用佛法——為他們皈依、迴向、加持,靠你這個中介。你現在雖然不是上師,但你可以與上師、佛相應,相應以後你再放光加持眾生,仍然是非常有力的。比如房間里漆黑一片,外面陽光普照,還有一個大反光鏡,反射到房間裡面,房間內也會很明亮,只簡單地一反射就會很亮,就這個道理;迴向就如同用反光鏡來反射一下,對幫助眾生解脫是很起作用的。 如何做到一心不亂 問:《阿彌陀經》講:「直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示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怎麼解釋「一心不亂」?如何才能做到「一心不亂」? 答:這個問題點中了凈土法門的要領。往生極樂世界是要有條件的,夠條件你才能往生。即必須持佛各號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有兩種層次:第一種是「事一心不亂」;第二種是「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是心知道自己在念佛,也知道自己念佛是求生極樂世界,但是心沒有二用,只知道念佛、想佛、憶佛,佛可以接我往生極樂世界,別的妄念不起,這叫事念一心。這在歷史上叫一片功夫,這一片兒功夫形成了,一個層次再往上一個層次,實際上這已經是進入禪定了。理一心不亂就是自性彌陀,自凈佛土。念到悟出來了,噢!空啦,空有不二了。 這個一心不亂就是念頭不起,但這裡有個很微妙的東西,「我執」空了,「法執」也空了,什麼都沒有了——沒念頭,那你學佛幹嗎呀?你怎麼當菩薩呀?菩薩是上求佛法,下度眾生,佛是要度盡眾生啊,你沒念頭了你還學什麼佛?成佛還有什麼意義?就是為了把自己修空?什麼都沒有?實際上這不是學佛的念頭。真空還要無念而非念,就是還要有念,真空中道,這中道實相視為真空,真空就有佛的神力。什麼意思呢?把「我執」放了,「法執』』放了,就沒有自己一點兒東西了,一點點自利都沒了,完全空蕩了,這時候你是大圓鏡智——像鏡子一樣。鏡子就是照什麼東西都沒有前提和背景,照到什麼就真實反映什麼,這是大圓鏡智。這時候泛起的是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就是眾生都要離苦得樂,這個菩提心發起之後,它是無念的。一看,這個國家戰火紛飛,傷亡無數非常悲慘!他就自然發一個心,產生一個意念,那裡就戰火平息、國安民樂了。 佛菩薩的意念之力大得很,不可思議!很多問題可以在定中解決,以心挽劫是真實不虛的!無念而念,中道實相,不到中道實相,沒有這種神通。所以說這個心要一心不亂,達到空無,心理活動停止,萬法皆滅,提到這個高度,那你當下就成佛啦!不是去極樂世界,就不用去極樂世界了,自心就是佛啊!你設想有一個圓融美好的世界,能夠度眾生,你自己就可以創造了!如來如來,就是這個意思嘛!你想什麼就是什麼,這就是佛的神通。 剛才講了一心不亂有兩種:一種事的一心不亂,一種理的一心不亂。事的一心不亂就是一層層達到的功夫,一種禪定功夫。理的一心不亂就到禪悟,禪開悟的一種境界。有些人找不到禪凈雙修的結合點,禪凈雙修就是讓你在理念、事念過程中進入三摩地,就是人定,那麼念佛就是修禪,控制念頭啊,來者不拒、不思念、不追隨……就是運用上這些坐禪的規矩和方法。 念佛也是一心靜下來,達到空,但只是空沒用,還要泛起菩提心,這就是我們一再講為什麼要發菩提心?泛起菩提心才能夠有佛廣大的神通,才能夠幫你、助你完成這個菩提心的大業。念佛法門非常殊勝!你只要是心系佛號,口持其名,耳聽其音,心無二用,不就是一心不亂了嘛。心不亂的方法:就是事心不亂,一心念佛,理一心自性成佛。達到這個要求了,再往上發起菩提心就有不可思議的功效! 見性是否等於成佛? 答:「見性成佛」,意為見性就等於成佛了,這是禪宗普遍持有的觀點,而密宗卻不然。如多識活佛認為,見性不等於成佛,見性只是證悟了法身。性是本性,也叫如來藏,或者叫佛性,見到佛性,只是證悟了法身。因為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見到法身,還須再成就報身和化身,才是圓滿成佛。 佛是什麼概念呢?佛是具足了智慧,具足了慈悲,具足了本事。只成就法身還並不夠,還需要具備報身和化身,才能作種種化現成辦利益眾生的事業。成就報身和化身需要有願力,需要積累很多的功德資糧才能達到。 如何對待禪定中出現的景象和神通? 問:聽說安住中還可以看到別的景象,可預見未來,是否這樣?怎樣做到的?怎樣才能用神力幫助別人? 答:問這個問題的還是個十四歲孩子,說明他的善根、慧根都很好。有用「神力」幫助人的願望非常好,發心要好了就更好了。 定中能看到很多事,是真的。但這不究竟,一定不能執著,僅僅是個拐棍,用一下的工具而已。像鋤子一樣是為了種糧食,糧食收回來,鋤子就被束之高閣,沒用了+要放得下。境界里的東西,如果有人總告訴你:「我和釋迦牟尼佛對話了,和文殊菩薩說話了,佛說什麼什麼,讓我如何如何,他說我什麼大智慧。」這些都不要聽,《金剛經》、《心經》里講的太清楚了,都是泡影。如果他是大師,是個上師,再執著這個,那就說明他不究竟,根本不能講這個嘛。這我們要弄清楚,這是此人有沒有修行究竟的佛法,有沒有真實修證的一個表現。 但是確實有人人了定之後能做功德,比如通過修上師相應法。什麼功德?如你可以往上一世走,上上世查,能查到數萬年前你是什麼,這樣對六道輪迴的認識就清楚了。上師相應法如果相應安住的好,小神仙們都會跟你交朋友,什麼城隍,土地,山神呀,這些可以都來了,那小神仙狐仙,蛇仙……幾百年,幾千年的都可能找你交朋友,巴結你,因為你快成菩薩了,他們都在交朋友,什麼樣都有,當中很多要求皈依的也有。修到本尊相應法了,如果和本尊相應之後,那你就能和色界的神仙交往了,色界十八層天那些大神仙,還有天於,大龍王都能跟你定中來往。你要修到圓滿次第,人了光明定,無色界的天人也能跟你交朋友。將來你們都會有體會的,到那個境界願意巴結你的多了,願意交朋友的多了,要皈依的,要……太多了,但是我們作為修法人千萬不能執著,要見怪不怪。你要執著這些,就前進不了了。比如我們從廣州要到北京,途中有個黃河,多麼多麼漂亮,你玩去了;再往前走,太行山多好,又玩去了。八大景看完還想看山洞,就耽誤自己的事情了,沒必要。如果你是有任務,需要你弘法護持,那你再修點神通,並不是壞事,如果不是的話+最好不要多事,避免煩惱。 能否以神通來度人,主要看你上世你發的什麼願,如果你要當大菩薩度人,就能辦到。如果上世你未發這個願,這一世你發這個願,下一世就可以當大菩薩來度人。十四歲的女孩子能提出這個問題來,確實值得欽贊。 如何對待民間的「神仙現象」? 問:在民間常有聽說某個人有帶仙,或是帶神,是否真有這事?所謂的仙緣、神緣是否也是業力的一種化現?如不執著此現象是否能夠消失?如不能消失,怎樣去處理好和所謂仙神的關係? 答:這個問題很多人問過我。咱們河北這一帶,接觸過五十多個這樣的老太太,老人家們很有本事,你到她家,她一插香,你是哪裡人,多大,叫什麼,你為什麼而來,說的準確無誤。現在很多村都有,到我這挂號的有五十多個了,我們要承認他們,但有些出家人,你只信佛可以,你若信仙、鬼的存在,他說是邪門歪道,不承認。實際上這是學佛的一種不正確思想。釋迦牟尼佛講的是六道眾生,六道都確實存在,不承認是不對的。但要知道仙界太不究竟。 如果真有仙找你了,一定是讓你帶他,怎麼對待呢?大家知道神仙是有劫難的,他掐指一算,我下面五十年這一段有劫難,是大難,過不去就完了;過去了我這道行就增長了。度過此難有兩個辦法:一個是修功德,第二是修行禪定。這禪定非常艱難,一閉關坐不下去,就像我們打坐一樣很難,神仙他也坐不下去,不願意修。不過還可以修功德,釋迦牟尼佛的《功德經》講,如果修戒、定慧、感到很難,以清凈心、不執著之心來做於三寶有關的佛事也是一種功德修行,也非常殊勝,也能成佛。那麼這個神仙呢?他也要做功德事,但人、畜牲道是看不到他們的,那他們就做不了功德,他怎麼辦呢?就找有緣人作載體,通過他們說話辦事,人就能知道了,所以他找有緣人。有很多帶仙的,特別是工人、農民這個層次,害一場大病,突然說他是誰,給你說事挺准,還能治病,這就是仙,就是色界欲界的仙搞的鬼,為了做功德所以附到你身上。他說你的過去未來使你信了因果,他就有功德了;再有一個小病,他能給你治一治,你按他說的做還確實能見好,他功德圓滿就走了,把你這個軀殼扔下了。那你就出問題了,若破壞了因果,泄漏天機,就是你的事,所以這些人晚年都是很糟的,身體很差或有些麻煩。這就是「神仙現象」。 對這種現象,應該怎麼處理?首先要見怪不怪,這是本來就有的,怕什麼?仙雖有些本事,但卻不究竟。仙那些話,聽起來很靈,但做起來往往就實現不了,他給你念念也辦不成,那因果他哪有本事改變?佛法是用空性智慧,把因果空掉,這因果就轉了;或者通過佛菩薩加持,把怨親債主化解掉,也可以。這些神仙他不究竟。如果你遇到神仙纏著你,那你趕緊給他念皈依,給他講佛法。看不見他你也講,他准能聽見。你給他講佛法度他,把他度了,這就是你的功德。對不究竟的一定不要輕易追隨上去,對自己沒有什麼好處。 如何以空性智慧對待日常生活? 問:在日常生活中把自心視作一面鏡子,世間萬物在自心中一現而過,不知這樣想,是否就是空性智慧? 答:這種對空性的認識很好,但空性不是一句話就說清了。空性就是空性智慧,必須見性的同時無念,並有光明才是。體空,體是空的;性明,必須是光亮的;無念,就是無住。這種才是真正的空性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把自己當作一面鏡子,萬事萬物在自己心中一現而過。」這是不執著,是對的。一切不執著,一切都知道是緣起法,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生起的,當條件不具備就不存在,他是空的。遇到不好的事,這是緣起造成的,你就盡到心,它就好了,不好就算了,逆來順受。若遇好事,也是緣起,說不定到頭來不好的,過去就算了,沒有太過極之處。記住緣起性空看待萬物,都是空性,不執著,不分別,這就是在定中了。 本尊是自己設定的還是佛菩薩設定的? 答:本尊其實是由自己定的。每個人本身就具足了佛性,無始劫以來與哪個佛菩薩的感情、緣分都不一樣,你感覺這個本尊,特別親切,他的像也容易觀想,念他感應也強,那這就是你的本尊,所以本尊最好自己選。你感覺一下,那麼多菩薩,起碼八個大菩薩,一個個拜,感覺一下,感覺好,那你就定本尊。如果自己實在定不了,再由上師幫助指定。 能否代親人皈依? 1.我曾是個學佛團體中一員,我們都很散漫,只是悠悠泛泛的念念佛,感到前途茫然。我感覺只有真正生起菩提心才能慢慢入門,才不至虛度人生,我回去能否教他們修持菩提心這一殊勝法I、刁? 2.人生苦痛,我能否在這裡代父母皈依? 答:教他們修菩提心法是可以的,你回去後將菩提心引導文你好好學,印到心裡,然後帶他們觀修。修菩提心,要一級一級生起來,不是看一下懂了就行了。 關於代父母皈依,我們觀修時,每次都要求觀想前方有佛,後面有法,左有父母,右有冤親債主,都帶著皈依,其實這個願力已經為他們作皈依了。如果他們對大圓滿法確實有信心,身體又不好,那麼你可以代他們皈依。但必須經過開許,比如給你拿點聖水,這不是形式,而是法流,斷了是不行的。如果身體不好或特殊情況,可以這樣,我們做過,效果還都不錯,這些老人身體都有見好。 皈依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內心能不能皈依。不要講虛頭,要尊重實際,要給他講什麼是皈依,他的心如果已經皈依了,又有這灌頂水,那就真是佛弟子了,不必再來一趟。再來的目的,是讓他清楚什麼是三寶,為什麼要皈依,皈依以後有什麼要求,如果他完全都明白這些了,你又給他作了法流的加持,那就是皈依弟子。所以如果你能保證他們確實認識皈依,就給你拿一些灌頂的傳承的憑信,那他們就可成為皈依弟子。因為我相信你會認真對待的。 怎樣看待愛情問題? 答:愛情有四種層次:第一種是慾望之愛。第二,情誼之愛;第三恩情之愛;第四,我們講佛法就是究竟之愛。第一層次為什麼說是慾望之愛?那純粹是因為金錢、美貌等貪慾而喜愛,完全建立於這些外在條件之上,這些條件失去了就不愛了,這是不好的,也最容易破裂。情誼之愛,一回憶起來在一起特別高興,他若真離開了,有很多回憶,存在著友情,這就高級一些了,不至於散得太快。恩愛之情,這是人間最高層的,想到對方一些事,總是讓你感動得掉淚,這種就比較穩固了,基本上就白頭偕老了。究竟的愛,那就是多世因緣的夫妻,他是個癱子,感到是多劫的母親,你也願照顧他。 如何保持道場清凈? 問:我們那裡有個寺院,不時有人去擾亂,如何保持道場清凈? 答:第一,看道場開放沒有,我國宗教政策規定,未開放舉行佛教活動肯定會被取締,不受法律保護不行。第二,寺院里要有佛法,廟不在大,有法則靈,只要有清凈的法流,住僧又清凈,那肯定會慢慢越來越清凈,只是時間問題。不要去打鬥,這是不符合佛教規矩。弘法看他有緣就度,沒緣彆強求。對於搗亂的人,主要是勸導,對他講佛法;還要看搗亂的是什麼人,用不同的辦法對治。 如何分辨某些法是否正法? 問:1.如何分辨出真正引導眾生解脫的善知識和真正的佛法?社會上有打著佛法旗號傳外道法的附佛外道,某些氣功似乎和佛教關係密切,如何判斷它們是否佛法? 2.如何幫助生病的親友,使他們恢復健康?請上師傳個方法使大家平時修持,以保健康。 3.我的妻子不肯學佛,如何使她早日發心學修佛法? 答:(1)怎麼分辨佛法。佛法怎麼分辨呢?首先,要用佛經來辨別。漢文大藏經是漢文佛教典籍的總集,經、律、論三部是其主要組成部分,講密法的佛經叫「續部」,有「續經部」、「續律部」、「續論部」。漢文大藏經的版本很多,目前收錄典籍數量最多的是《大正藏》。藏文佛教典籍的總集為藏文大藏經,分甘珠爾和丹珠爾和松綳三大類。甘珠爾意為「佛語部」,主要收集經、律、秘密藏三部分;丹珠爾意為「論疏部」,包括論、對經、律的注釋,和史傳等。「松綳」,是一批藏外著作,主要收入藏、蒙大師的有關著述。這些佛經是鑒別佛法最主要的依憑。 釋迦牟尼佛快圓寂的時候,弟子圍著他都很悲痛,問:「師父你走了我們怎麼辦呢?」佛說:「要以戒為師,依法不依人。」現在有一些人打著修佛開悟的旗號傳法,但缺乏依憑。 其次,所講的法應有傳承。不論禪宗,密法,大乘,小乘,都有法脈傳承。如果自稱在定中哪個佛給我灌頂了,傳一個什麼大法,這不足信。 人生不容易啊!就這麼幾十年,很快就過去了。這一走錯路,下一世能不能接觸佛法,是不是人身,都很難說。一定要掂量,對上師或師父都要觀察。 第一,看他講的是不是引導你走向佛法,這個路對不對。路線指錯了,你就可以指出來,這個師父就不行。第二,看他講的是不是以空性為最高的智慧,講的法是否包括空性智慧,沒有就不行。第三,清凈法流是不是存在,特別密宗傳承須清凈。關鍵要用這幾個標準來對待,不能輕信,誤了自己前程是很危險的。特別是修行已經有禪定功夫了,再誤進去,太可惜了。若是離去世的時候很近了,再想回頭已來不及了。 氣功肯定不是佛法。但在藏傳佛教圓滿次第的氣脈修行過程中,有藉助氣功來轉實成智的手段,但這些氣功不能說就是密法。密法,首先是要由具格上師親自傳承的;其次,密法有很嚴密的儀軌,從低到高次第修持,其中觀想,體悟……都特別嚴謹的。單把氣功這一部分拿出來就說是佛法是不對的。 氣功大師太多了,我們說他們是密宗佛法那是萬萬不可的。氣功打著人體科學的旗號,可在萬人大會上講,所以傳得很廣,他自稱密宗氣功,對自身傳播確實有好處。但是它並不是密法。 (2)如何幫助親友恢復健康,主要是迴向。讓他懂得佛法,並將修行的功德迴向給他,這樣就是幫助。也有一個治病的方法,須修了本尊才行。 (3)至於妻子不學佛怎麼辦。一種方法是修法時觀想她在身邊。同時,引導她,多給她講道理,再多帶她結識善知識,特別在她遇到困難的時候,用佛法度她,「無難不言佛」,逐漸她就可以走進佛法。 如何理解觀想供養? 問:供養時觀想用燈香花等來供養佛和法界眾生,他們真的受用了嗎?如果真是那樣,那麼佛前就不用上供了,都去觀想多方便,我覺得就像畫餅充饑,不切實際。 答:你這麼想是執著於形式了。首先要理解供施在修行上的意義。供養和施捨的內在密意在於修你的心。用實物來供養代表對佛的供養之心,如果你捨不得供,說明對佛只是葉公好龍。如果內心真實生起上供下施的心,而且在弘法需要時,就拿出財物來供養,從心裡實實在在這樣做,那麼觀想的功德是一樣的。在不方便的時候就可以觀想了,在火車上,睡不著時,開會時,都能事半功倍。如果沒有供養的心,那實物供和觀想供都是流於形式了,畫餅充饑,佛也認為是這樣,你也認為是這樣。主要在你的心是不是真正信佛,真正願為荷擔如來家業做點事。這是最關鍵問題,要是解決了這個問題觀想什麼就成什麼。 其次,觀想要很清凈。觀想清凈,就和實物供養一樣的。佛菩薩無所不在,觀世音尋聲救苦,凡有聲音祈求他的時候,他都會在到來,你心裡一動念,他就在你跟前,他是遍時空充滿了他的佛身,時間和空間上都沒有限制,觀音菩薩就是這樣。你用心供養了,他時時都是知道的。好像母親帶孩子,要吃奶還是哪不舒服了,母親立刻就知道。你只要供養時,用虔誠心,清凈心,觀想是絕對是有效的,絕對不是畫餅。畫餅是你心不在焉,圖省事,稀里糊塗觀一下就算了;菩薩感覺不到,你自己也覺得沒功德。 觀想本尊感到困難怎麼辦? 問:安住之前觀想那麼多,一層一層的還要清清楚楚,特別是觀蓮花,有多少花瓣,日月輪是觀立體圖,還是平面圖?有的根本不知道是啥樣子,把我搞得雜念起伏,煩惱重重,為什麼不直接安住?可以不觀嗎? 答:安住時觀想,如果煩心就不要觀想了,說明你現在根器還不成熟,或者是修這個本尊的因緣還不成熟。 但是成就的根本就是本尊。如事業法,先觀想本尊再作法才有力量。修生起次第,如果本尊生不起來,生起次第就無法成就。修氣脈明點時,也須先觀本尊,再修就成就快。 另外,本尊還可以讓你安住,心繫一念。要是不用任何觀修,一坐那兒就安住,極少這樣的人。除非你真正是佛,打個盹下來了,所有的修持都帶著呢,不然你安住不了。安住是需要很多條件的,善根、慧根、因緣和方法,環境清凈,菩薩的加持和傳承……很多因素。觀本尊就是令你安住的方法,如果把這個作為一種拖累,就不對了。即便你的性格怕麻煩,也必須努力清楚地去觀修。當皈依和菩提心都修起來了,就要進入空性智慧之中,在進入空性智慧之前,就必須在一分鐘內把一萬個念頭變成一個,這個本尊法就可讓你萬念歸一。 觀想蓮花,你實在想不了,擺一朵蓮花放到面前,就按這個想。人都有記憶,除非你腦子有問題。還有地基,地水火風,上面須彌山,平原蓮花,金剛杵,中間圍牆,一點一點中間又有個智慧本尊等等……這一層一層的確實是麻煩。麻煩的觀修本身就是鍛煉你攝住念頭的一種修鍊,你不能安住,心亂,就是你不能心繫一念。觀修本尊是有難度有次第的,從基礎開始,生出來……生出來……心都繫到這上面,之後別人說話喊叫,你都不理,完全按這個走,慢慢就觀成了。這是心繫一念最好的竅訣。 那麼多大成就者,他們為什麼要編這麼多,他們不知道一坐那兒舒服,不想立刻就進去了,安住成佛了?但是光舒服不行,安住不了,成不了事,還在六道輪迴,所以才編出那麼多方便法門。一會兒讓你觀種子字怎麼放光,一會兒觀個咒輪,左輪、右輪,那個字是立的、扁的,還有顏色,誰進去了誰出來了,最後化成空了。這可不是麻煩啊,我還嫌麻煩,可你必須得麻煩。 如果你現在實在觀不了,沒關係,你的福報資糧不夠,業障重,先好好誦經,念金剛薩垛心咒去除違緣,相信你將來能觀起來的。我不會開許不按次第修,這是不可能的。必須按傳承,很多大成就者就這麼成就的,我們不可能比他們慧根更圓滿,什麼都不觀想一坐那就成了。所以一定要起信心,沒什麼商量的餘地,必須這樣觀修;觀修不了暫時你先修點別的,念念咒,大禮拜這都可以。 上師多了是否影響修上師瑜珈? 問:1.什麼是活佛?2.上師多了是否影響修上師瑜珈?3.上師瑜珈和無上瑜珈有什麼不同? 答:1.藏傳佛教對修行有成就,能夠根據自己的意願再來世間度人的人稱為「祖古」(藏語)或「呼畢勒罕」(蒙語)。 這個字的意義就是「轉世者」或「化身」,「活佛」是漢族人對他們的俗稱,蒙藏佛教中並沒有「活佛」這個名詞。 活佛通常有很高的修行成就。大悲不住寂滅,成就的時候有光明,光明是幹什麼的呢?是化無限個自己的化身來度人。不一定只有被認定的是活佛,還有些活佛就沒被認定。具足了證量之後再來的,就稱成活佛,有的認定了,有的是沒認定,認定的可能有公開任務,沒認定的是特殊任務,什麼特殊任務?我就是為了度他,我轉這一世,度了他我就走了。活佛在漢地和藏地不一樣,在藏地絕對至高的。在漢地,我主張眾生平等,但你修行的時候一定拿我當佛,才真正能成就,也得把自己觀成佛。下座之後要敢於接近,眾生平等。下座都是哥們兄弟,和諧世界,這是我個人觀點。 2.上師多了是不是影響修行。 上師多倒不怕,在沒有選定一條路之前,多一點有好處,過去佛教有個說法,「廟是守出來的,法是跑出來的」,找真法就得跑,不跑不行。所以說在沒定法脈之前,多接觸善知識,聽一聽,分析分析,然後再依止一位作為自己的根本上師,根本上師只能有一位。 依止根本上師之後,對過去拜的上師有兩種對待辦法,一方面,過去這些上師還是上師,上師相應法里有個觀想:即所有給自己灌過頂的上師,都在上師頭頂上,這樣就圓融了,這是一種心態。把你所有的上師觀進去,歷代祖師、歷代上師對你加持,只有好處,沒壞處。 』 同時,已經認定一位根本上師了,已經路線清楚了,就一門深入走下去,不要再讓其他上師和法門分散你的時間和注意力。對於其他上師,可以供養、結緣、隨喜,但是不要影響你走路,不要太耽誤你的時間。如果影響你走路了,那麼上師多了就不適宜你。如果不影響,多結善緣,隨喜功德,請他加持,絕對是好事。所以上師多少無法判定是好或不好,而是取決於你的接受能力。很多修行人都拜了不少師父,每一個法都非常殊勝,那麼這也好,那也好,你就應接不暇了。所以接觸可以,結緣也可以,千萬記住不能影響了自己的修持。所以把凡是結緣的上師都可以觀在頂上,同時記住不影響自己走路這一點,不然要走彎路。 3.上師瑜珈和無上瑜珈有什麼不同。 無上瑜珈部包括大圓滿法的最後三乘:生起次第,修幻身成就;圓滿次第,心性光明大樂而成就,轉識為智;最後大圓滿次第就是把前兩者結和,然後再修徹卻、脫嘎,就是禪定光明雙運,最後證見本性。 上師瑜珈,是修與上師相應,這是密乘一切修法的根本,是最核心的法。.雖不屬於無上瑜珈次第,但是又可以作為無上瑜珈來修。無上瑜珈是通過修幻身、光明、無念而達到證三身,上師瑜珈中已包括這些,所以這個法既基礎又最高。只修這個法就能成就,很多成就者就是依此法成就的。有位皈依的大圓滿弟子牛實為老先生,修了加行。2005年我認識他的時候,他一見我,有緣就皈依了。我看他的因緣,傳給他上師相應法。現在他把這上師相應法不但證到了,而且畫出了示意圖。他說,咱們再研究研究,我再修一段咱們再公開。他現在只修這一個法,其它什麼法都不修了。所以說上師瑜珈也可以直接成就,看你以什麼心態修。 修上師瑜珈時,觀想上師成本尊,本尊也是上師。先把自成本尊觀成了,然後進入空性,空性明亮,遍滿法界,到這個境界了,就成佛了。你只要前面加行修了,皈依、菩提心、金剛薩捶,把違緣去除了,上等根器只修這一個法就能成就。各傳承的上師瑜珈都是不共的,都有自己的儀軌,但原理相同。 如何理解「煩惱即菩提」? 答:這話的意思是,本來是很煩惱,以佛的境界一看就心態就轉變了,轉變後就是菩提。「煩惱即菩提」,是有這個說法,但煩惱必須得轉。迷者眾生,覺者佛,精彩在「覺」上,必須覺悟才行。煩惱就是煩惱,就是業力,你要轉變了才變成菩提,要不覺,那煩惱還是煩惱,壞事還是壞事,不是菩提。 是否密宗主要靠供養才能成就? 問:有人說密宗主要靠供養才能成就,不供養就不能成就,是嗎? 答:這就看你是否有供養之心。供養表示你對佛法的虔誠信心,並能積聚福報資糧。沒有足夠的福報資糧,是無法成佛的,而福報資糧從上供下施的修行功德而來。供施的功德大小,不在於財物的多少,而在於用心多少。你看能海大師和清定上師,把自己積累的財寶全部拉過去求密法,這表示他的信心。如果根本就沒這個心,用多少財物供養效果都不大。如過去有一個貧女把頭髮剪了賣了,供油燈,這就種下了成佛的因,後來真成佛了,她是用心來供。 在不方便以實際財物供養時,隨時用心修觀想供養,也可積累資糧,這是密乘不共的殊勝方便。供養的心態以三輪體空,功德最大,就是不執著於供養者、受供之人、所供之物,布施也如此。 在家怎麼設佛堂?有什麼要求? 答:如果全家都信佛,佛堂應當設在家裡中心最好的位置,不要在陽台上那麼個小地方;如果只你自己信,那就在陽台之類的小地方也可以。 供什麼佛?一尊佛就行,多佛也無妨,看你的地方,佛像大小都沒關係。戒律最主要就是佛堂不要放葷腥,不要在佛堂殺生。 還有的問,佛堂放仙界行不行?有的居士說家裡釋迦牟尼佛供一個位置,菩薩供一個位置,神仙供一個位置……家裡到處都是,家人都反對。我告訴他,可在家裡只設一個佛堂,所有的都放進去,只是牌位不同,中間佛,兩邊菩薩,神仙等放在兩邊,就行了。因為一念佛的時候,它們在旁邊也皈依了,也受益了,不會打仗。有人說「你家佛堂不幹凈,天天打仗,佛菩薩跟妖精打仗。,』這都是沒畢業的小學生,實際上不會矛盾,你好好拜佛,整個就相融了。能分開就分開,不能分開放在一起,位置排好也沒關係。 什麼是有餘涅架和無餘涅槃? 有餘涅架就是了這個因、了這個緣。禪宗有南頓北漸之說,一下子成佛,北部講那不行,哪有一想就是佛的呀?必須漸修,一次一次證量到了才能成佛。 密宗有一個辦法,就是直接觀成佛。什麼意思呢?理可頓悟,事須漸修——這是別出一面的解釋,是一個很偉大的成就者講的,就是把自己先觀成佛,觀成佛之後三毒三業再逐漸排查清凈。 涅槃從大的方面說有兩種:有餘涅架和無餘涅架。有餘涅架就是證了佛果,但人的肉體還在受罪。在「非典」期間有一個「成就者」曾發過一個傳單,傳單上說:「你把自己觀成佛菩薩,哪還會有病呀?凡是得了這個病的,就是有業力有果報,應該去嘗受這種果報,應該把自己的業力排除。」我覺得這個人講的有問題,於是我就試著給他打了個電話,我說:「按佛法說,你不應該這麼講吧?就是證到佛果還有有餘涅架呢,因為他的肉體還在,肉體還沒了果啊,欠人家的就得償還。釋迦牟尼佛還有吃錯藥疼痛難耐的時候,他呈現一生災害及業力,最後把身體也捨去才進入了無餘涅槃。」 每個人都有有餘涅架和無餘涅架,你看我們下邊寺院中的本修法師修得非常好,好多大成就者都說他修到羅漢果位了,但他脾氣非常急——罵人,有時候還跟別人吵架,他這是呈現憤怒的羅漢相,他罵你是幫你消災呀。他罵人的時候有沒有煩惱?有煩惱啊,有餘涅架需要還報這個煩惱,把賬還清了才能到佛那兒去呀,所以他得還賬。 我們不要對有餘涅架不理解:這個師父,他怎麼還這樣呢?那個活佛還有哪兒不如法,如何如何,你應該看到有餘涅架同樣要承受因果,講這些對修行認識的提高非常重要。理可以頓悟,事可以漸修。 佛教從創建到現在已經兩干多年,在印度本土流行約一千七百年,就是從公元前六世紀到公元十一世紀,它分三個階段,交叉進行。前六百年是小乘,叫上座部,又分南傳、北傳,分二十個部派。第二個六百年是大乘,在佛教歷史上開始不承認有大乘,不承認達乘是佛法,最後通過辯經、通過對照釋迦牟尼佛教義的理解,大乘才真正納入佛教的一個宗派,在這個六百年中主要是講瑜珈和中觀兩見。第三個六百年,就是後期階段,是密教階段,這六百年內形成了密教。唐密在唐代從印度傳人漢地,後來又傳到日本為東密,近年來又迴流中國。總的來說,世界現存的佛教各派傳承都在中國有所保留。 藏區有件事:一對男女結婚了,但是這個女人非常厲害,天天虐待她的丈夫,這個男人感到非常的痛苦,感到人間沒有什麼溫暖,他就想一定要離開這個世界,於是就出家修行,並且一閉關修鍊就是五十年,最後終於證悟成就。就在他得證悟之時,他的夫人正好死去,並且在死的時候,身上留下一張字條,寫明了她是歷史上一個大菩薩,曾發過願一定要度他,所以這一世才轉世作他的夫人,折磨他是善巧方便的一種方式,目的是促使他走向修行、尋求解脫,現在他已經獲得解脫了,她這一次轉世的任務也就結束了。 我給大家講這個故事的意思是,在我們的周圍,就有乘願再來的菩薩,也許他扮成你的親人,也許他扮成你的仇人,甚至是扮成魔的樣子,與你朝夕相處,現在坐在你身旁的哪個是大菩薩,我們誰能知道7. 乘願再來的人很多,釋迦牟尼佛曾講過諸位菩薩都有千百億化身,他為度一個人就可能化現來這世上一次,這麼多世界,會有他無數億的化身,為的就是度盡世上所有的眾生。無以計數的大菩薩,他們時時都有可能轉到你身邊來度你,從正反兩個方面來教育你要修行解脫。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也一定要相信我們是很安全的,你身邊站著的就有菩薩、有護法,你心地善良,待人寬厚,與人為善,就一定不會有什麼災難。正所謂「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門」,只要你心地寬廣,待人祥和,就不要怕什麼鬼怪,作為修行人更不應生起恐懼感,佛菩薩就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頭頂上啊! 眾生的生滅之快是不可想像的,只有信奉佛教的真理去修正自己,才會達到與時間同在、不生不滅的境地,也就是涅架寂靜。人什麼時候坦然、安全過?都是這個事沒了,那個事又來了,你想想你這一生什麼時候安生過呀?從小到老奔波、擔心、恐慌、病痛、奮鬥,始終處在搏鬥的狀態中,有多少高興安寧的時候呢?那真是幸福中有擔憂,享受中有恐怖。佛教的偉大在於不僅揭示了世界的真諦,而且引導我們以正確的立場看待人生看待社會,以深遠的正確知見解決現實精神上的難題,幫助我們真正生活在安全和坦然中。 那麼有的人又說了,有這麼多佛教徒真正能成就成佛的有幾個?我們怎麼沒有看見啊?對此我說明一下,有這種思想的人,實際上他不明白什麼叫佛。成佛是一個絕對的概念,而我們所說的成佛是相對的。絕對的成佛我們是看不到的,因為我們的障礙太重了,你連菩薩轉世都看不到,那你又豈能看到哪個人成佛走了呢?你看不到有幾個走的,你用你的肉眼凡胎所看到的就只有生滅而已,但你沒看到並不證明沒有,並不證明佛不存在。相關文章陳泉州:信、解、願(2)陳泉州:信、解、願(1)陳泉州:六加行(2)陳泉州:六加行(1)陳泉州著:心入聖道(6)陳泉州著:心入聖道(5)陳泉州著:心入聖道(4)陳泉州著:心入聖道(3)陳泉州著:心入聖道(2)陳泉州著:心入聖道(1)陳泉州:答疑解問更多相關Copyright 2004-2006 版權所有:香港寶蓮禪寺電子郵件:info@plm.org.hk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望廬山瀑布》作者的生平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誦法》講記2??作者:傅味琴
※你真的會寫論文嗎?「高產作者」王申的「論文寫作秘籍」很實用!
※《歐陽修集 》 卷一三一 詩餘卷一 作者:歐陽修
※美華轉載:毛澤東的性格(二)作者?林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