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真相01非常臣子講稿閱讀|文字版|百家講壇手稿|
06-05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一提到他的名字,人們往往就和神探聯繫在一起,這就是狄仁傑。狄仁傑在武則天當政時期,曾經兩度出任宰相,在武則天一朝,武則天竭盡全力為武則天服務,但也不遺餘力促成武周王朝回歸大唐,那麼這樣一個傑出的政治家,他因為什麼被稱為神探?他和武則天之間為什麼又有如此複雜的關係?】 公元705年,舊曆的正月22日,洛陽長生殿外,一場政變正在緊鑼密鼓地展開。全副武裝的軍人們包圍了這裡。當久病的武則天緩步走出來的時候,氣氛已經緊張到了極點,原本面帶殺氣的人們,沒有一個敢衝上去。武則天簡單地環顧了四周,這個叱剎風雲數十年的女政治家,在她政治生活的最後一幕當中,沒有體現出絲毫的慌亂與緊張。相反政變者們,卻好象做錯事了一般,畏縮不前,就連政變的那個名義上的領袖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唐中宗,也嚇得縮在人群後邊,不敢說話。幾句簡單的對話之後,武則天知道,一切已成定局,於是她轉身走入了寢殿,接受了這個既成事實。關上門,把政變者和一切往事都關在了門外。十個月以後,武則天去世了,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一幕就此閉幕了。 那麼去世前的武則天究竟在想些什麼,我們不清楚,但是有一個這個時候,一定縈繞在她的腦海中,這個從唐高宗時期,就是朝中重臣,這個人的幹練和品質令她無比放心,這個人幫助她駕駛帝國航船,多次駛過激流和險灘,前後兩年任相,加起來不過數年,但是卻對整個國家的政治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個人已經逝去多年了,也是他決定了政變的這一幕。這個人就是狄仁傑。 狄仁傑在唐代就是一個傳奇人物,清朝寫過《狄公案》,狄仁傑還享有國際聲譽,荷蘭有個漢學家,叫高羅佩。對中國文化研究的很透徹,對狄仁傑很感興趣,所以他以狄仁傑為主角寫了一系列探案小說,中文版的名字叫《大唐狄公案》。歷史真實的狄仁傑不是一個刑事偵探這麼簡單,歷史學界重視他,是因為缺了他這段歷史是段不完整的歷史,大唐變成大周,大周再變成大唐,這裡邊狄仁傑因素至關重要。 狄仁傑出生於唐太宗貞觀四年,唐高宗李治兩歲,武則天五歲,武則天是山西文水人,狄仁傑是太原人。狄仁傑是靠科舉出道,在唐高宗顯慶年間考上了明經科,顯慶(公元656-661年),狄仁傑考中的歲數應該在26-31歲,唐代最重要的兩個科目就是進士科和明經科。明經科主要靠儒家經典,這個時候的武則天已經是唐高宗的皇后了,唐高宗身體不行了,正是武則天人生的關鍵時刻,武則天幫他處理國務,有此走上了權力的頂峰,武則天和狄仁傑間君臣關係是非常獨特的,武則天很信任狄仁傑,狄仁傑也實心實意的幫助武則天治理國家,是武則天最好的助手,也是她唯一的對手,能配的上,能稱得上是武則天對手的也就狄仁傑了。這種君臣關係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武則天的晚年,狄仁傑謀划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李唐復國。他要把大周變回大唐,當時有這種思想的不止他一個,後人評價這段歷史的時候,總是認為狄仁傑是罪重要的一個。第一個原因是:他是政變領導人共同的恩主,就是推薦他們的人。第二個原因是:搞大唐復國,搞的是陽謀,而不是陰謀。人們就認為他是大唐復國的第一功臣。 狄仁傑是政治家不是政客,政治家就是一生有一個堅定的政治理想,為理想而奮鬥。政客是牆頭草隨風倒,沒有原則。我們可以這樣總結狄仁傑,他有四個閃光點。 第一個閃光點就是:品德高尚。一身正氣,微觀清廉,勇氣十足,這也是他這一生成功的重要原因。年輕的時候,狄仁傑就體現了很高的情商,情商比智商重要,狄仁傑非常孝順,有次去并州當官,路過太行山,登上山頂的時候,見到南邊有一個白雲,狄仁傑當時潸然淚下,他說:「吾親所居,近此雲下。」當時狄仁傑的父親住在河陽,在太行山南面。狄仁傑就這樣看著這朵白雲逐漸遠去,他才上路。後來人們教育孩子時,經常講「白雲望親」,狄仁傑不但對自己的老人很孝順,對別人的老人也很孝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到并州的時候,有個同事叫鄭崇質。鄭崇質有個年邁老母親,而且病重,就在這個時候,鄭崇質接到上級命令,要求他出使國外,路途充滿艱辛,路途遙遠少則幾月,多則幾年,而且可能死在路上。鄭崇質很憂愁,狄仁傑就主動找到他,說:「太夫人有危矣,而公遠使,豈可貽親萬里之憂。」,狄仁傑主動提出,我替你出使,鄭崇質很受感動,就連狄仁傑的上司藺仁基,正在同司馬李孝廉兩人鬧矛盾,聽說狄仁傑這件事,就去找李孝廉說:「吾等豈獨無愧耶。」,有此二人和好如初,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狄仁傑品德高尚,但僅僅憑品德高尚,狄仁傑也難以成為武則天的重臣,更不可能在武則天的眼皮底下,為武周政權回歸大唐埋下伏筆,所以狄仁傑除了很高的品德,也有很高的才華,那麼他的才華具體表現在什麼地方呢?】 第二個閃光點就是:才能非凡。狄仁傑有很優良的才幹和氣質,史書說他氣質倜儻不羈,很洒脫的性格,狄仁傑也很沉穩,小時候就這樣性格。小時候發生一件事,狄家有個門人被殺了,全家都去接受縣吏詢問,只有狄仁傑繼續讀書,不為所動,縣吏很生氣,狄仁傑說:「黃卷之中聖賢備在,猶未對接,何暇偶俗人而見耶。」狄仁傑很有教育背景,經穴功底相當深厚,寫了一筆好字。《法書要錄》記載,武則天當著群臣的面誇獎狄仁傑,說狄仁傑能書,武則天本人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她不會輕易誇張人。還有史料記載說,狄仁傑在年輕的時候,在仕途上九體現了才幹,他的同事說:「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古人認為紫微星象徵皇帝,北斗星象徵諸侯大臣,「北斗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這個時候的狄仁傑是七品官。 狄仁傑善於斷案,上元二年,被調到首都長安,擔任大理寺丞,不久就創造了政壇記錄,他一年斷案17800起,意味著不休息的話每天斷案49起,到年終,宰相來考核官員政績,看到狄仁傑是新來的,宰相要找習慣思維隨便就給了個低等,狄仁傑的上司張文瓘不幹了,馬上來找宰相理論,一說一年斷案17800起,宰相驚得的是大驚失色。於是宰相親自把狄仁傑的成績改成上下等,考核官員,上三等,中三等,下三等,各有三等就是九等。上上等沒有人能獲得,上下等在新人里是出類拔萃。後來狄仁傑神探的美名大概和這有關係,不過遺憾的是,史料當中沒有留下斷案細節。 【狄仁傑有品德有才華,這位他的仕途之路奠定了基礎,但這些優點不能保證既能保全自身,又為復興大唐做準備,他還需要另一樣優點來實現他的目標,那麼這個優點是什麼呢?】 第三個閃光點就是: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狄仁傑一生執拗,當官第一次引起皇帝重視,就和他的性格有關係,在擔任大理寺丞的時候,發生了一個案子,有兩個將軍,一個權善才,一個范懷義。這兩個人誤砍了昭陵的柏樹,唐太宗的陵墓,唐高宗火了,要把這兩位將軍處死,但是案件到了狄仁傑的手裡,按照法律條文一審,應該免官,唐高宗說,他們砍昭陵的柏樹,陷我於不孝的境地,一定置兩人死地,這就要展示狄仁傑的個性了,他要勸諫,話說的非常有藝術。首先,給皇帝帶高帽,狄仁傑是我聽說勸諫皇帝很難,勸諫像夏桀、紂王那樣的昏君特難,勸諫像堯舜禹這樣的明君就不難,我估計勸諫您不難。緊接著樹典型找差距,當年有人偷竊了漢高祖劉邦廟裡的玉環,漢文帝一定要把這人滿門抄斬,但是執法官員按照法律條文一審,認為只殺盜賊本人,漢文帝不是也聽從了嗎?曹丕當年要向河南移民。有個大臣勸諫不要這樣做,曹丕不聽,這個大臣就上去把曹丕衣服抓住,最後曹丕也同意了,我今天要是勸不動您啊,我就羞見古人於地下。然後又給唐高宗曉以利害,為兩顆樹殺兩位將軍,這是什麼性質的事,千年以後後人會戳您的脊梁骨。唐高宗最後給他弄得,又是戴高帽,又是台階,弄得下不來台,玩了個賴的,我一定要殺這兩個人,你給我來個法外施行如何?狄仁傑說法律是您定的,您怎麼定都好,只是法律一亂,天下大亂,如果您想天下大亂,那麼從今天開始好了。唐高宗被他頂的說不上話來,朝堂之上鴉雀無聲,大家都很緊張,狄仁傑的上司站在遠處手裡拿著笏板,使勁朝狄仁傑做小動作,意思是你趕緊下去,皇上急眼了。狄仁傑不聽,最後唐高宗讓步了說:「卿能守法,朕有法官。」於是命令史官把這件事情寫入史書,然後授予狄仁傑侍御史的官銜,唐高宗這個人性格軟點,但是氣度比一般皇帝要強。就是因為這件事情,狄仁傑走入武則天的視野,唐高宗的身體不好,武則天幫助他處理國務,武則天的權利越來越大。《資治通鑒》說:「權與人主侔矣。」,權力和皇帝一樣大,若干年以後,在拜狄仁傑位宰相的詔書里說:「雅達政方,早鷹朝寄。」 這件事情過去以後,狄仁傑受到了皇帝的重視,他去奏事的時候,皇帝一見他就趕緊答應,說因為權善才這件事我服你了,也就是說狄仁傑已經形成氣場了,狄仁傑在倔強之餘,他也是非常懂得靈活的,這個人不教條,當時有個現象叫儒門不願持憲,儒生不應該當法官,有殺氣,但是狄仁傑就不受教條束縛,他當過大理石丞,當過御史,在地方也做過法律工作。狄仁傑一生經歷坎坷,經歷許多事情,在堅持原則的同時,又非常靈活。他的理想是大唐復國,在這個過程中,就不得不做虛與委蛇的事情,到最後不但是大唐復國,而且很好的保護了自己。 【狄仁傑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再加上才華出眾,品德高尚,這使得唐高宗很重視他,武則天也對他另眼相看,在武則天稱帝後,能夠縱容狄仁傑還有一個深層原因,那麼這個原因是什麼呢?】 第四個閃光點就是:出身恰逢其時,狄仁傑科舉出身,非貴族子弟,這一點當時非常重要,大背景是,唐朝前期是個承上啟下的時代,前有隋朝,再前面是魏晉南北朝,魏晉南北朝有個特點,貴族政治勢力特彆強大,貴族很厲害,第一位是家族,在貴族的眼睛裡忠孝二字,孰輕孰重不一定,忠象徵著國家利益,孝象徵著家族利益,三國時候曹丕宴請群臣的時候,問個問題:「君臣各有篤病,有葯一丸,可救一人,當救君耶?父耶?」當時大臣邴原他不吭聲,曹丕要特意問問他的意見,邴原大聲的回答給父親,邴原不是貴族,但是代表貴族,皇帝要想政權做的穩,也得依靠貴族。所以對忠君方面不敢太嚴格要求,到了狄仁傑時代,情況出現變化,貴族在走向瓦解。武則天的上台就是衝破貴族集團的阻撓上來的,當時反對她立後的,主要是長孫無忌等人,為代表關隴貴族集團,而支持她的都是些,地主子弟,或者是沒落的貴族出身的人。 武則天的勝利意味著,從東漢末年以來,中國持續數百年的,貴族政治勢力開始瓦解,武則天是小姓,貴族瞧不起她,她對貴族非常反感,採取很多措施打擊貴族,用了很多非貴族出身的官員,這樣有一個好處,他們沒有大家族可以依靠,皇帝就是他們的衣食父母,當官要靠皇帝的恩澤,陞官要靠皇帝的提拔,效忠皇帝是第一位的。狄仁傑正好符合這些,武則天雖然一生尊重狄仁傑,但是狄仁傑是正統的儒家,心還是大唐那邊,武則天也知道,可是也無可奈何,正統的儒家是講究忠孝的,狄仁傑做的也是無可挑剔的,正統的儒家是反對女性掌權的,《尚書》「牝雞之晨,唯家之索。」狄仁傑是很矛盾很糾結的。既要反對女性當權,又要效忠大唐。他對大唐很忠,對武則天個人也很忠。 狄仁傑當宰相的時候,有一次去洛陽城外,去看望自己的堂姨,走到門口的時候,正好碰到表弟打獵回來,表弟見了作為宰相的表哥,就隨便作了個揖,扭頭就走,態度相當傲慢,狄仁傑沒有在意,見了姨媽說,我現在做宰相了,弟弟想當官我可以幫忙。姨媽說我就這麼一個兒子,我不想讓他侍奉女主,這是在諷刺狄仁傑,狄仁傑非常尷尬,這是在諷刺狄仁傑。武則天對狄仁傑來說,是個很能幹的人,是個明君,而且還要全心全意的輔佐她,這是對武則天好。到了狄仁傑臨終的時候,他預先要對政變有所安排,要幫助李唐復國的時候,他仍然認為這是對武則天好,是為了保存武則天一生的名節,這是狄仁傑一生的主線。那麼狄仁傑的耿直、才幹為他帶來一生的成功,也使他多次遭遇險情,就在他出道不久,就遭到一次誣告,而且還碰到一場事關重大而又撲朔迷離的案件,這是什麼樣的案件呢?我們下次再講。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百家講壇】 大隋風雲下部(五)千秋運河
※【百家講壇】 漢武帝的三張面孔(二十九)臨終託孤
※[百家講壇講稿][李清照](三)《喜憂參半》
※百家講壇——《大唐巾幗傳奇》1母儀天下之長孫皇后解說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