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整合醫學初探(1-6)

整合醫學初探(一)

作者:第四軍醫大學西京消化病醫院 樊代明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2-07-09

此文章來源於www.cmt.com.cn

  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醫學發展是世界事物的一部分,其軌跡離不開此規律。在醫學發展分科越來越精細的今天,整合醫學的提出看似逆水行舟,實則有其歷史必然性。何謂整合醫學?為何發展整合醫學有其歷史必然性?且看中國工程院樊代明院士為我們娓娓道來……

  本專題分6期刊出,敬請關注。

  整合醫學就是將醫學各領域最先進的知識理論、臨床各專科最有效的實踐經驗分別加以有機整合,並根據社會、環境、心理的現實進行修整、調整,使之成為更加符合、適合人體健康和疾病治療的醫學新體系。

  合太久、合太緊則僵硬難變、新物難生、發展受阻;分太多、分太頻則萬物爭生、雜亂無章、形不成合力、找不到規律、無前進動力和合力。

  現代醫學發展到現在,其特徵是以不懈的一分為二為特徵,似有不把整個人體搞個四分五裂、身首異處、撕心裂肺、肝腸寸斷、脾胃分家決不罷休。

  不少同道問:「你提整合醫學已有一段時間了,進展如何?大作是否已出?可否先睹為快?」一次次我都發憷、滿臉窘像、無言以答。世人都知順水推舟易,哪曉逆流搏浪難啊!一般寫文章、提新辭,每先賦以概念,讓人以綱識目、順藤摸瓜。可就整合醫學的概念或定義,我似心中了了、卻紙上難明,無奈將其藏入文中,你找到了,可也!當也!反之……故請耐著性子讀下去。

  整合醫學順應歷史潮流,有其歷史和哲學根據

  談到「整合」二字,不能不談到人類認識產生和發展的普遍規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和實踐是人類掌握世界的兩種基本形式。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複以至無窮,實踐和認識每一循環的內容更進一層。

  世界的統一性和多樣性,決定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既有分化、也有整合。分化與整合是對立統一的,是科學發展的兩種相反相成的趨勢,貫穿於科學發展的全過程,體現在每一門科學發展階段之中。

  科學的分化指在原有基本學科中細分出一門或幾門相對獨立的學科;科學的整合指相鄰乃至相距甚遠的學科之間相互交叉、滲透、融合,打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形成許多邊緣性、綜合性學科,使原來幾乎彼此毫不相干的各門科學連結成為科學知識的有機整體。

  整合醫學正如前所述,是順應歷史潮流和科學規律的,有其歷史和哲學根據。

  事物發展多數表現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現象,通常都按照「螺旋上升、波浪前行」之方式,遵從「否定之否定,對立又統一」之規律,充滿了既「一分為二、又合二為一」的哲學思想。合太久、合太緊則僵硬難變、新物難生、發展受阻,分太多、分太頻則萬物爭生、雜亂無章、形不成合力、找不到規律、無前進動力和前行合力。大千世界,歷來如此。其實大自然在一定時間內(也許上千年)可能並無多大變化,規律依舊。分也罷,合也罷,有時只是世人眼光不同、角度各異而已。分合循環、分合適宜才是事物的真正本質。

  人體本身客觀存在,細胞、器官與生俱來。沒有人體何有器官,沒有器官焉有人體。但隨著人類知識的增長,「唯器官論」、「唯細胞論」,甚至「唯基因論」就出現了。其實江河的分流與匯合只是外在形式,而本質是「水往低處流」。理解了本質,江河的分流與匯合就不費解了,這就是「分合論」。

  醫學發展初期以合為主,不斷合二為一

  在人類發展早期和醫學發展初期,人類憑藉低級的社會活動、落後的生產力,在漫長歲月中探索未知領域,包括與自身生命和健康的相關現象,沒有多少實踐經驗和知識積累。後來人們逐漸將分散、零星、私有的經驗做法集聚起來,撰書並按照「師傳徒」的單傳方式逐漸下傳。這段時期醫學發展的特點以合為主,不斷地合二為一,如中國的中醫形成了相當於基礎醫學的《黃帝內經》、臨床醫學的《傷寒雜病論》和藥學的《神農本草經》。

  醫學先驅們的這些早期實踐,初步建構了中醫學的早期框架,在中醫知識體系里滲透著「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為天的一部分,天有人的一部分;同時也成就或推出了數位名醫大家。據說扁鵲活了300多歲,寫成了「扁鵲內經」和「扁鵲外經」。其實,扁鵲沒有活了那麼久,是人們把300多年間所有醫學學者的貢獻都集中到了他個人身上,這就是醫學發展早期的顯著特徵,有點像本文所講的整合醫學,或原始的整合醫學。

  後來經驗越集越精到,知識越集越豐富,有絕技絕活的名醫越來越多,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傳統中醫學。從秦朝開始,整合醫學逐漸向專科醫學發展,到漢唐時期更為明顯,逐漸從醫學中分出內、外、婦、兒等專科;隨著人們對藥物種類、性質及療效認識的增加,藥學也得以發展,從少數藥方形成了「百病可治」的《千金方》,唐朝時頒布了世界第一部藥典——《新修本草》。

  現代醫學發展至今,以不懈的一分為二為特徵

  事本一體,道分雙途。西醫也在遵循這種變化方式發展,但速度及程度更為明顯。由於中西哲學本源的差異,西洋醫學更加強調就事論事、實證測量,注重從微觀定性定量,與原始中醫的總體把握、系統平衡互為區別,成為世界醫學的「雙璧」。

  自從17世紀列文虎克發明顯微鏡後,醫學從宏觀向微觀迅猛發展,很快醫學分為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等。基礎醫學將人體分成各個系統,每個系統又分成各個器官,每個器官再分成若干種組織,組織又分成細胞、亞細胞、分子(蛋白、DNA、RNA)等;臨床醫學先分成內科、外科、專科,繼之再細分成消化、血液、心臟、骨科、普外、泌外等現在所謂的三級學科。

  近10~20年的發展,很多三級學科再次細分,筆者不知道能否稱其為「四級學科」,如骨科再分為脊柱、關節、四肢等科;消化內科再分為胃腸、肝病、肛腸和胰腺疾病等科。過去的中華消化學會亦隨之再分成中華消化學會、中華肝病學分會、中華消化內鏡學分會,過去的《中華消化雜誌》亦隨之再分成《中華消化雜誌》、《中華消化內鏡雜誌》、《中華肝臟病雜誌》、《中華胰病雜誌》等。目前一個「四級」學科還在繼續分成各個協作組,最多達十幾個。

  更有甚者,有人似乎認為分得還不夠,提出「精準」外科概念。現代醫學似有不把整個人體搞個四分五裂、身首異處、撕心裂肺、肝腸寸斷、脾胃分家決不罷休。

誠然,這種以分為主的發展方式確實帶來了現代醫學的進步,人們對人體的認識似乎更細緻,積累的知識更豐富,診療手段和方法更加有的放矢;筆者也不否認疾病的診療水平確有顯著提高,人類的平均壽命確有顯著增加。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種發展方式給醫學帶來了不利、損害,甚至惡果。

整合醫學初探(二)——「以分為主」的發展方式對醫學不利的九個方面(上)

作者:第四軍醫大學西京消化病醫院 樊代明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2-07-13

此文章來源於www.cmt.com.cn

  上期談到,以分為主的發展方式確實帶來了現代醫學的進步,人們對人體的認識似乎更細緻,積累的知識更豐富,診療手段和方法更加有的放矢;筆者也不否認疾病的診療水平確有顯著提高,人類的平均壽命確有顯著增加。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種發展方式給醫學帶來了不利、損害,甚至惡果,主要表現在九個方面,本期刊出其中之三。

  表現1患者成了器官

  臨床分科越來越細,醫生的整體觀念在逐漸消失,往往是一邊做「好事」,一邊做「壞事」——各自都把「自管」的器官治好了,患者卻未能從中受益。

  隨著臨床分科越來越細,醫生的整體觀念在逐漸消失。

  老一點的醫生還好,新進專科的青年醫生得不到整合醫學的培訓,只知道四級學科的專門知識,了解人體的局部。一個活生生的患者,在他們眼裡是一個器官,或者不自覺地把患者看成了一個器官。比如說,一個肝癌患者,本應是一個得了肝癌的人,但在一些醫生心目中,重點是肝臟這個臟器,特別是肝臟上的癌。

  醫生護士應將服務對象看作一個具有生理及社會心理需要的整體,而不是只重視其生理或病理變化的局部。

  對「癌症患者」,我們應理解為「得了癌症的人」,而不是「人得了個癌症」,著重點應放在整個人體。因為得了同樣的癌,個體不一樣,結局也不一樣。有的患者在腫瘤切除,甚至患癌器官被全切、周圍淋巴結被清掃後最終死亡;但有的患者則可帶瘤生存,癌未根治,甚至原封不動,人卻活著。

  又比如,有的患者罹患腫瘤,由於不知道病情,直至晚期還在照常工作,甚至還在運動會上競跑;有的患者病期尚早,一旦得知病情,數日不吃不喝,惶惶不可終日,不幾天就被嚇死了。

  由於分科太細,醫生們各自只注重「自管」的器官與病變,缺乏整體觀念,知識面不足,每每顧此失彼。有的醫生不知道器官病變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現,或受到全身狀態影響,而一味抓住局部病變治療,影響、損傷甚至摧毀了別的器官。醫生一邊做「好事」一邊做「壞事」,最後是各自都把「自管」的器官治好了,患者卻未能從中受益。

  表現2疾病成了癥狀

  有的醫生對疾病的認識千篇一律,診斷時按症斷病,治療時對症治療、問症發葯,頭痛醫頭、腳痛治腳。

  癥狀是反映疾病表現、嚴重程度及進展轉歸的重要標誌。不同疾病可表現為同一癥狀,同一疾病可表現出不同癥狀,而且同一疾病出現癥狀的先後次序也不一樣。

  有的醫生對疾病的認識千篇一律,將癥狀與教科書比對,變成了典型的「癥狀醫生」,診斷時按症斷病,治療時對症治療、問症發葯,頭痛醫頭、腳痛治腳。

  比如,有的患者就診時腹痛如絞、輾轉難安,醫生一針強止痛劑下去,疼痛消除了,患者安靜了,但可能最終死亡。這是因為疼痛可能只是病情的早期表現,其體內還有更加嚴重的變化正在發生或將要發生,隨意止痛會掩蓋病情,耽誤治療。

  患者就診時的癥狀表現可以千奇百怪、千變萬化。癥狀有時是表徵,有時又是實質。

  比如,患者或有8個癥狀,有經驗的醫生抓住其中1個反映疾病實質的最重要癥狀進行治療後,其他癥狀隨之迎刃而解,病情立刻轉危為安,患者痊癒出院;經驗不夠的醫生抓住所有8個癥狀全治包治,藥用了一大堆,把多數癥狀、甚至全部癥狀都治好了,但患者可能最終死亡。

  表現3臨床成了檢驗

  不少臨床醫生忽視「視觸叩聽」或「望聞問切」等臨床基本功的養成和訓練,過於重視和依賴臨床檢驗。或者,一切從檢驗出發,一切以檢驗為據,一切按檢驗斷病,一切按指標下藥,臨床醫生徹頭徹尾地變成了輔助檢查手段的附庸。

  檢驗、影像、病理等臨床輔助檢查對臨床醫學的發展和常規診療實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沒有先進檢驗科及影像科的醫院,不僅不能謂之為先進醫院,也不可能發展成為先進醫院。再有水平的臨床名醫在那樣的醫院都將束手無策、迷茫無為。

  問題是,現在不少臨床醫生忽視「視觸叩聽」或「望聞問切」等臨床基本功的養成和訓練。例如,來了一個外傷患者,醫生不去檢查患者,而是先讓患者照了一大堆片子,然後告訴他,CT或磁共振報告提示你的四肢骨折了。有的醫生更是無視患者的存在,僅按照X線檢查結果、B超診斷、血液檢查指標等資料,拼成了一個患者,按之作出診斷並且進行治療。筆者曾看過一個外院患者的CT片,是肝硬化增生結節,外院卻當成肝癌進行了血管栓塞及局部化療,本來肝硬化後正常組織就很少,卻又被當作癌治療,那不是雪上加霜嗎?經治醫院的辯解是:「這個人有肝炎病毒感染,即便是栓塞沒治到癌細胞,也把病毒消滅了呀!」真是無稽之談!

  此外,有的青年醫生過於重視和依賴臨床檢驗,離開檢驗就看不了病。只要有蛛絲馬跡,甚至毫無線索,也要窮查到底。為了「疏而不漏」,布置「恢恢天網」,寧可錯查三千,也不漏查一項。一方面是「檢不出指標升高、看不見異常陰影、查不到異常細胞」就不是病;另一方面是「檢出異常指標、看見異常陰影、查到異常細胞」那就一定有病。一切從檢驗出發,一切以檢驗為據,一切按檢驗斷病,一切按指標下藥,從臨床醫生徹頭徹尾地變成了檢驗手段的附庸。

  殊不知人體的病理生理是變化的,「同病異影、異病同影、一病多影、多病無影」的情況時有發生。作為腫瘤標誌物,「查出來的不是癌,是癌查不出來」的情況常有發生。

  有一次筆者參加研究生複試,考題是「癌胚抗原(CEA)水平在什麼情況下升高?」有人答患癌時升高,有人說懷孕時升高,還有人說抽煙時升高。還有嗎?沒有了!書上就這幾個答案。

  可是,有一個學生答:「查錯的時候也高。」這是一個很有水平的答案,這個學生後來很有出息。這並不是趙本山的腦筋急轉彎——「1+1在什麼情況下得3」——「查錯的時候高」對醫生來說是充滿哲理的,要時刻想到。何況CEA水平升高並不一定代表患癌、懷孕和抽煙;在上述情況時CEA水平也可能下降,這就是複雜的生命現象在人體中的表現。

  醫學沒有絕對,0%和100%均不存在,碰到了只是研究所用樣本量太小所致。在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流行時有這樣一個例子,有人在SARS患者中查出一種蛋白,100%陽性,而在正常人中100%是陰性,大家歡呼雀躍,以為是重大發現。後來發現這種蛋白的出現與發熱相關,在很多能引起發熱的疾病中均為陽性,對SARS的診斷並無特異性。如果這個蛋白只能診斷髮熱,還用這麼複雜嗎?只要用體溫計就行了,甚至用手、用眼睛也能診斷髮熱嘛。

整合醫學初探(三)「以分為主」的發展方式對醫學不利的九個方面(中)

作者:第四軍醫大學西京消化病醫院 樊代明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2-07-20

此文章來源於www.cmt.com.cn

  隨著臨床分科越來越細,醫生的整體觀念在逐漸消失——「患者成了器官,疾病成了癥狀,臨床成了檢驗」——對臨床診療工作產生了很多不利影響。那麼,在規範合理用藥、身心疾病治療以及醫護協作等方面,我們的臨床醫生又做得如何?是否也對醫學發展不利呢?本期刊出以分為主的發展方式對醫學不利的表現之4~6。

  表現4醫師成了藥師

  臨床用藥不盡規範、合理,藥物的副作用及藥物間相互作用對患者產生傷害的事件時有發生。

  自古醫藥不分家,藥物是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目前市場上藥物的種類越來越多,同一藥物的化學名、商品名、劑量、藥效、不良反應都不一樣。

  多數醫生治療時採用對「症」下藥的辦法,這裡的「症」指的不是疾病,而是癥狀。哪個癥狀最先出現或最嚴重就先治哪個。醫生先是用一種藥物治療,若療效不佳則改用或加用其他藥物進行治療。但有時病情越治越重;有時這個癥狀被治好了又出現另一個癥狀;有時患者的癥狀被治好了,卻被藥物不良反應「打倒了」。

  比如,一個患者在心臟支架置入術後出現肝功能異常,筆者會診時發現,他一共要吃16種葯——為什麼吃那麼多葯呢——患者是該校領導,每個學科的教授去看他時都從自己專業出發開了「好心」葯,這樣一來,葯就多得不得了。只是,「是葯三分毒」,各個學科的「好心」葯加起來導致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嚴重損傷了肝臟。患者停用了除阿司匹林之外的所有藥物後,其肝功能逐漸恢復正常。

  所以,規範、合理用藥非常重要。

  在這方面,中醫講求的是辯證施治。中藥分為君臣佐使,君葯或稱主葯,解決主要矛盾;臣葯和佐使葯隨症加減,配合主葯治病。如果主藥用了兩個且相互矛盾,將會對患者造成嚴重不良後果。

  表現5心理與軀體分離

  心理障礙與軀體疾病有時單獨存在,但多數共同發生且互為因果。將心理與軀體疾病分開治療,難達理想效果。

  「病人」這個詞,應理解為患了「病」的「人」,因此,不僅要治療他的「病」,而且要關心他這個「人」。如果不採用軀體和心理疾病同治的方法,不僅結果難達理想,而且就算有再多的醫生也治不完病人。

  比如,某個年輕人因失戀而跳樓自殺,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心理問題,即使治好了跳樓的傷,她還可能改用其他方法方法自殺。

  心理與軀體治療的取捨問題在人類社會發展中也曾出現過一些極端表現。一方面,在醫學發展初期,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知識缺乏,人們未能認識疾病的真正原因,而心理疏導可在疾病轉歸中發揮一定作用,因此受到很大重視。當時,從事這份工作的人被稱為「巫」或「巫醫」,並且還有過「以巫為主」的時代,過度重視心理治療,甚至信神信鬼,當然,這是錯誤的。另一方面,隨著醫學的發展,心理治療漸漸被疏遠了,甚至還出現過完全被否定的時代,將肉眼看不見的東西統統看成是偽科學、假醫學或唯心論。直到現在,這樣的想法、看法和做法仍不少見。

  事實上,心理與軀體是難以完全分開的。一方面,很多疾病表現出癥狀,甚至是嚴重的癥狀,但未查出器質性病變,這多是由心理紊亂造成,調整心理狀態可消除這些癥狀,甚或治好這些疾病。在日常消化科門診中,可能有30%~40%的患者是這種情況。另一方面,有些器質性疾病導致的心理障礙可能比疾病本身對患者的危害還大,但隨著器質性疾病的治療獲治,心理問題也就隨之迎刃而解。

  總之,心理障礙與軀體疾病有時單獨存在,但多數共同發生,且互為因果。整合醫學需要醫生同時具備這兩方面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表現6醫療護理配合不佳

  醫療與護理人員之間知識的互通融合、技術的相互配合、專業的協調互補、服務的交流溝通等方面都有不很協調的情況存在,對疾病的診治產生負面影響。

  國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綱要指出,護理改革的重點是改變護理工作的模式,變「以疾病為中心的功能制護理」為「以患者為中心的責任制護理」,使患者在住院期間能夠得到連續、無縫隙的優質護理服務。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說明護理在疾病治療及人體恢復中的重要作用。患者求醫不僅希望得到最佳治療,而且希望得到最佳護理。

  不可否認的是,自從護理專業及其人員加入醫療領域以來,醫療水平有了大幅提高。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整體護理工作的開展,醫護關係不再是主輔關係,而是共同為恢復患者健康而服務的平等合作關係。完成一台手術的過程就是醫生、麻醉師和護士跨學科合作、緊密配合的典範。

  在國外,護理專業及護理人員受到醫生和管理人員的極大重視以及患者的高度尊重。但在國內,這種新型的醫護合作關係還沒有得到充分認識。醫療與護理人員之間知識的互通融合、技術的相互配合、專業的協調互補、服務的交流溝通等方面都有著不很協調的情況存在。

  護士的大部分工作時間不是守候在患者身邊,而是陷於發葯、配藥等非直接護理操作中;她們不是與醫生主動交流病情及治療方案,而是單純機械地執行名目繁多的用藥醫囑;不是為患者進行康復宣教和心理疏導,而是反覆解釋住院費用和催費。

  醫護共同查房的次數少了,醫生主動向護士交待治療方案的時間少了,醫護配合缺乏默契甚至脫節。比如,患者的護理級別歷來由醫生確定並下達醫囑,而醫生僅從疾病的嚴重程度來考慮護理級別,並沒有從護理需要及心理、社會等綜合因素整體考慮,這也許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大手術後基本復原、已改為三級護理的患者,可能因為肺栓塞突然死亡——這種突發意外情況每被問責的都是護士,認為是因為她們巡視不到位導致的。殊不知,護理級別與病情不符才是問題發生的直接原因。

  所以,筆者非常贊同「醫護一體」的理念,這一理念自古有之,被古希臘人譽為「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就曾教患者如何漱口、教腎病患者如何飲食,後來演變為現代護理中的「口腔護理和飲食護理」;《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能醫善護,親自為患者煎藥、喂葯,被傳為佳話,這就是現代護理中的「口服給葯」。

  這裡,筆者並非提倡醫生去做護理工作,而是提倡醫生和護士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醫生要用護理的理念去完成醫療工作,護士則應用醫療的理念去完成護理工作。(下期預告:以分為主的發展對醫學的不利表現之7~9)。

整合醫學初探(四)——「以分為主」的發展方式對醫學不利的九個方面(下)

作者:第四軍醫大學西京消化病醫院 樊代明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2-07-27

此文章來源於www.cmt.com.cn

  上兩期,我們已從具體的臨床診療過程出發,探討了以分為主的發展方式對醫學不利的幾個方面,本期將著重從幾個相對宏觀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討論。請看以分為主的發展對醫學的不利表現之7~9。

  西醫和中醫作為東西方不同的醫學門派,都為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做出了貢獻。但是這兩個醫學領域歷來協作不好,相互抵觸。

  人類的衛生事業應該以防病為主,這是一個「人所共知」但始終未達「人所共識」的問題。目前醫療仍然重治輕防,預防醫學不僅是「治末病」,更是要「治未病」。

  城鄉衛生資源分配不均、城鄉醫生自身素質的差異導致了醫療水平的差距。

  表現7西醫中醫相互抵觸

  西醫和中醫作為東西方不同的醫學門派,都經歷了上千年、甚至數千年的發展。二者既有不同點,也有共同性,都為人類的生存、繁衍和發展做出了貢獻,都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這兩種醫學體系如果能相互學習、取其之長、補己之短,形成中西整合醫學體系,定能事半功倍。

  但是,這兩個醫學領域歷來協作不好、互相藐視、相互抵觸。更多的時候是西醫看不起中醫,自從在北洋政府時期西醫被引入並興起之後,西醫便開始對中醫排斥;直到現在社會上對中醫也有種種的否定,甚至有人公然提出「中醫不科學」的說法。

  其實,無論單一地強調西醫或中醫的正確性和貢獻都是片面的。西醫在急性病、中醫在慢性病的治療中各顯其優勢——西醫治療針對病灶,追求藥到病除、刀到病除;而中醫治病則針對全身,追求整體調理、恢復元氣,正所謂「正氣內存、邪不可干」也。

  比如,目前治療潰瘍病最好的藥物是質子泵抑製劑,治癒率相當高;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能服用保和丸或藿香正氣丸更好,質子泵抑製劑長期治療效果不佳。

  如果將二者結合起來形成整合消化病學,患者在潰瘍急性期服用質子泵抑製劑,恢復期(或稱癒合後期)服用藿香正氣丸,會取得理想的效果。

  表現8重治療輕預防

  人類的衛生事業應該以防病為主,這是一個「人所共知」但始終未達「人所共識」的問題。

  相傳,扁鵲一家共有三兄弟,其本人善治晚期疾病,二哥善治早期疾病,大哥善治「未病」,即未發生的疾病,相當於現在的預防醫學。扁鵲流芳百世,但他的二哥和大哥卻都不為人知。雖然我們無從考究這是否為事實,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從古至今,預防醫學一直未被重視或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提起預防醫學,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一遇突發事件,工作人員身穿防護服,肩背消毒器,到處噴水撒葯。其實,這完全是誤解,預防醫學不僅是「治末病」,更是要「治未病」。

  預防醫學通過研究健康影響因素及其作用規律,闡明外界環境因素與人群健康的相互關係,從而制定公共衛生策略與措施來預防疾病。所以,預防醫學本身就要求醫學的整合,不僅要整合流行病學、勞動與環境衛生等預防醫學學科,而且要整合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甚至社會醫學。基礎醫學可以解決發病機制的問題,臨床醫學可以解決治療疾病的問題,但若要真正做到防患於未然,還得依靠預防醫學。

  猶如在足球場上,「醫學隊」的球員是臨床醫學工作者,負責衝鋒陷陣、治療疾病;基礎醫學工作者權當「教練組」,負責研究制定戰術;而預防醫學工作者好比「守門員」。無論主客場、無論是否有裁判黑哨等環境因素,只要球隊有一個頂級守門員,能確保一球不失,那麼「醫學隊」就不會落敗。

  預防醫學在整合醫學中起到「一前一後」的作用,貫穿整合醫學的始終,即前期研究必須優先進行,後期干預必須及時持續。

  預防醫學有賴於基礎和臨床醫學各學科的全面整合,才能有行之有效的防病方案或策略。但如今,臨床、基礎醫學與預防醫學之間存在嚴重的分離現象。

  醫學逐漸向細枝末節分解,對全方位、多角度、全局性、大範圍預防醫學的發展造成了極大影響。如不改變這種狀態,繼續重治輕防,不將「關口」前移,原本1位預防醫學工作者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防病),結果可能要100位臨床醫生才能完成(治病)。繼續這樣發展下去,到最後1000位或1萬位臨床醫生,也解決不了1位預防醫學工作者所能解決的難題。

  表現9城鄉醫療水平差距大

  目前在中國,城鄉醫療技術水平存在極大的差距,這確實是一個嚴重的社會現象。儘管它與前8個問題不在一個層面上,是由我國現有衛生體制、特別是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所造成的,而非醫學過細分化直接造成的,這個問題的最終解決,需要整合醫學的幫助。

  目前現狀是,分布在鄉鎮的醫生是一些形似全科醫生、但卻達不到全科醫生水平的醫生,而分布在城市的是只懂某一專科的專科醫生。這是由城鄉經濟狀況、醫院布局、特別是近年來城市醫院向專科化發展所造成的。

  鄉鎮醫生願意到城市醫院工作,但難以勝任專科的醫療工作。城市的專科醫生不僅難以勝任鄉鎮醫院的全科醫生工作,而且也因經濟、環境因素不願到鄉鎮工作。患者在農村看不了病,或者看不好病,由此導致了農村患者到城市的「大旅行」。

  小結

  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極大地促進了個人所從事專業的熟練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加速了社會繁榮,也改善了人類的生活質量,已成為時代發展的潮流。醫學分科越來越細,醫療技術的發展和醫生診療水平的提高前所未有。但是,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疾病譜的變化,「分」的發展模式已經到了盡頭,靠無限的「分」已無法解決醫療存在的現實問題。不解決好這個難題,現代醫學的發展不僅會嚴重受阻,還有可能走入歧途。

  該怎麼辦呢?——敬請關注下期《整合醫學初探之加強整合醫學的理論研究》。

整合醫學初探(五)

作者:第四軍醫大學西京消化病醫院 樊代明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2-08-07

此文章來源於www.cmt.com.cn

  之前,我們已經連續3期以較大篇幅闡釋了以分為主的發展模式對醫學不利的9個方面。既然「分」已經到了盡頭,無限的「分」已無法解決醫療存在的現實問題,我們應尋求一條怎樣的路,才能有利於醫學發展與進步呢?請看本期——發展整合醫學的理論研究。

  發展整合醫學的必然性

  整合醫學是現代醫學各領域發展的需要,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需要。

  明確病因需要整合醫學隨著醫學研究的深入,有的疾病病因已被明確,但仍有許多疾病沒有明確的或唯一的病因,比如原發性高血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要徹底了解和治好一種疾病,僅依靠一個專科的力量是很有限的。

  提高生存質量需要整合醫學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很多難以戰勝的疾病如腫瘤、糖尿病等發病率逐漸升高,我們所能做的是使患者帶病生存並提高其生存質量。只有單科治療受重視,患者獲得的生存治療效果可能很差、生存時間可能很短,這是對人類尊嚴的褻瀆。整合醫學既是人類對尊嚴的要求,也是不得不為之的轉變。

  對抗傳染病需要整合醫學自然環境的變化使許多新發或再發傳染病不斷湧現,如艾滋病、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甲型H1N1流感,對抗這些疾病需要多學科聯合應戰。

  解決老齡醫學問題需要整合醫學關於人們老年時身體發生的生理或病理變化,醫學界並不知道、或並不完全了解,需要多學科聯合攻關、共同認識,才能真正解決診療中現存和未來因老齡化帶來的問題。

  身心共治需要整合醫學許多疾病的發生與社會現實有關,而社會現實又引發大量心理問題。如果醫生只了解軀體疾病的診斷治療,不解決心理問題,勢必有再多的醫生也治不完、治不好這麼多病人。

  維持醫學發展需要整合醫學許多以前難以想像的診斷技術、治療方法不斷問世並被成功應用,解決了許多過去解決不了的醫學難題,但似乎只能解決局部問題,無法解決全部、全局或系統問題。醫學的持續發展須依靠醫學知識與技術的整合。

  整合醫學與其他醫學的差異

  整合醫學與全科醫學、轉化醫學、互補醫學或另類醫學、循證醫學不同。

  整合醫學與全科醫學全科醫學強調一位醫生掌握多種本領,一專多能,但這裡所謂的「能」只是一般的能力,建立在現有基本理論和普通實踐基礎上,相當於「A+B+C=和」;整合醫學強調各種最先進知識理論和最有效實踐經驗科學的整合,相當於「A×B×C=積」。前者是量的增加,而後者是質的飛躍。

  整合醫學與轉化醫學二者有相同點但更有不同點。後者是將人們在基礎醫學理論研究中的發現應用到臨床診療中,檢驗發現是否有其價值,反饋後再回到基礎研究中去完善、改進。如此不斷循環往複,最終使基礎研究發現及時造福於人類健康。

  整合醫學與「互補醫學或另類醫學」後者用西方醫學為主流的觀點來看待所有其他非主流醫學,是一派帶有輕視和排異他派的觀點,整合醫學與之不同。

  整合醫學與循證醫學後者是以證據為基礎,理性選擇療效最佳、副作用最小的方式進行診療。整合醫學是代表人類健康和對疾病認識的集大成;將理論整體與人體整體、自然和社會環境等經驗整體進行對比、整合,找出最符合人類健康的狀態及最適合疾病診療的方案,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整合醫學面臨的挑戰

  整合醫學是一個嚴峻而複雜的課題,是對傳統醫學觀念的創新和革命,是醫學發展進程從專科化向整體化發展的新階段。

  醫學從合到分,經歷了上千年,將其整合如逆水行舟,難度很大。

  醫學知識體系增長到現在,已經相當龐大,而且正在並還將繼續增長。這些知識的主次、因果、先後、真假如何區分?如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哪些該合?該怎樣合?——這要求我們既要有科學的方法、歷史的觀點、前瞻的策略,還要經得起實踐的考驗。

  整合醫學要求我們既要向傳統理論挑戰,又要向現代實踐挑戰;既要向權威學究挑戰,又要向習慣勢力挑戰。

  整合醫學不僅要把生物因素加以整合,而且要將心理、社會和環境因素加以整合;不僅需要我們將最先進的醫學發現加以整合,而且要將最有效的臨床經驗加以整合;不僅要以呈線性表現的自然科學單元思維考慮問題,而且要以呈非線性表現的哲學多元思維來分析問題。

  只有這樣,才能構建出更全面、更系統、更科學、更符合自然規律、更適合人體健康維護、疾病診治及預防的新型醫學知識體系,這就是整和合的統一。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整合醫學應被譯作為HolisticIntegratedMedicine(HIM)。

  整合醫學理論的普及

  重視整合醫學概念的準確性,大力宣傳整合醫學的優勢。

  整合醫學雖然還未被得到全面認同,但她在不久的將來定會成為世界趨勢、國際前沿。

  我們要重視整合醫學提出的概念是否準確,要限制其內涵和外延,當然這個概念及其範圍是需要不斷修改、修正和完善的。

  從學理上闡釋,大至宇宙天地、小至人體本身,都是一個內部諸要素密切相關、環環相扣、節節聯動的整體,由此要求醫生不能只顧局部,而應該把握全局。

  另一方面,醫學分科的重要性不能被全盤否定,在現在和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專科醫學還有其在治療效率或精準性方面存在和發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整合醫學初探(六)

作者:第四軍醫大學西京消化病醫院 樊代明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2012-08-10

此文章來源於www.cmt.com.cn

  上期我們探討了如何加強整合醫學理論研究。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整合醫學的理論需要不斷積累、不斷完善、不斷地付諸實踐,是一個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回到理論,永不停息的過程。

  本期將從科研、臨床及教學這三個角度分別闡述如何加快整合醫學實踐的推進。

  科研

  成立整合醫學學術組織發現從事整合醫學的優秀人才,吸納從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的專家,組成整合醫學學術組織(如成立中華醫學會整合醫學學會),由此逐步解決「同治一種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卻相互抵觸」的問題。

  編撰整合醫學專業雜誌創辦《中華整合醫學雜誌》及相關分冊,報道各專業整合醫學成果,由此逐步解決「同一種理論,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問題。

  舉辦整合醫學學術會議舉辦會議的目的在於積極推廣和普及整合醫學理念,交流整合醫學的學術成果及經驗。可先試辦某一專題或某一疾病的整合醫學研討會,比如以「乙肝的綜合防治策略」為主題,邀請相關基礎、臨床和預防醫學學者參會,從多角度討論理論發現、診療方法和預防策略,形成相應共識和指南並逐漸使其完善,繼而在更大範圍舉辦中國整合醫學學術會議,由此逐步解決「同飲一江水,但隔河相望、老死不相往來」的問題。

  成立整合醫學研究所開展整合醫學的專門研究,除了採用循證醫學研究方法深入探討外,最主要的是應用信息網路分析技術來開展研究。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我們需要藉助信息整合的方式才有可能建構醫學知識的新體系,引發醫學發展的新飛躍,也可稱之為「數字醫學」或「信息醫學」,由此逐步解決「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問題。

  臨床

  成立整合醫學專門病房可先在有限的、易於操作的學科之間開展整合。一些大醫院開展的診療中心建設模式,就是對整合醫學的有益嘗試。有些醫院的綜合病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向整合醫學靠攏,但嚴格來講,現在的綜合病房只是能治療各種不同疾病的病房,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整合病房。重症監護室則更貼近整合醫學病房的模式——結合多種學科、多種技術治療類同急重症患者。

  建立整合醫學門診體系建立「預防醫學與健康維護門診」,也可稱之為「防病門診」,將預防保健科和體檢中心等科室的臨床行為統一起來,改變其傳統預防接種、健康查體的單一臨床模式。繼而將該門診與傳統臨床門診連為一體,發揮整合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各自優勢,為社會提供更為全面的健康教育,並可開展健康體檢、健康檔案建立等,由此逐步解決「病人就醫不知該哪科收管」等類似問題。

  教學

  編寫整合醫學教科書、叢書或專著逐步解決「教材類同,東家抄西家、南家抄北家,家家出專著,其實一本書」的問題。

  開設整合醫學教學課程開展整合醫學教學,加速醫學教育模式轉變,並不是一概否認現存的教學方法及模式;而是在現有方法及內容基礎上實現醫學知識的整體化、系統化,並逐漸打破目前分系統、分專科的教學方法,變為以整體概念學習局部知識的模式。

  在整合醫學教學實踐中,首先應在醫學生進入各專科學習之前開設整合醫學課程,以促使醫學生向臨床整合醫學醫生的過渡;繼之在制度上予以支持,比如延長住院醫生在臨床各科的轉科時間,進行3~4年的不定科培訓,使之成為具有綜合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醫生;再之,對高年資醫生定期進行整合醫學培訓,使每位醫生都能用整合醫學的理念和技術診治患者,由此逐步解決「醫學生整合醫學知識貧乏」的問題,克服「世上只有專科好」的錯誤思想。

  開展整合醫學繼續教育工作這項工作應由國家和各省、區、市衛生部門組織,或由中華醫學會等學術組織機構牽頭,委託有關高等醫學院校實施。

  第一,對全國三甲醫院的醫務人員進行整合醫學培訓或輪訓,並逐步向基層拓展;第二,在執業醫師考試中,更多地引入和強調整合醫學的內容,用考試的指揮棒督促廣大醫生自主學習和實踐整合醫學的知識;第三,在高等醫學院校的研究生教學或教師培訓中,開設整合醫學相關的必修課程,並逐步糾正課程門類過多,分化越來越細的現象。由此逐步解決「分科定終身」、「各自打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醫學越來越廣,醫生越當越小」的問題。

  篇尾語

  醫學從合到分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分不是不好,而是只能到一定程度。分得太細、太散,容易出現「盲人摸象」的現象,或是「只見樹木甚至樹葉、不見森林」的現象。

  醫學需要整合,整合的結果就是整合醫學,就是還器官為患者,還癥狀為疾病,從檢驗到臨床,從藥師到醫師;身心並重,醫護並重,中西醫並重,防治並重。整合醫學要求醫務人員必須懂得利用整合醫學的理念進行臨床實踐,增強療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整合醫學正蓄勢待發,你,準備好了嗎?


推薦閱讀:

潘念宗醫師 中西整合癌症病理的突破 
撲克魔術的基本手法【整合版】——完全版手法破解!
談天干在十二宮與四時旺相休囚死的整合
夫妻需要整合不需要改造

TAG:醫學 | 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