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喜劇界限!《笑傲江湖》用「新才藝喜劇」重新定義喜劇綜藝
東方衛視的王牌喜劇競技秀《笑傲江湖》第三季最近正在周日晚間檔熱播,在奧運效應的擠壓下收視依然不遑多讓,上周日35城收視率2.33,52城收視率2.168,凸顯齣節目不輸奧運的群眾基礎。
這種火爆既證明喜劇是剛需,也印證了東方衛視在喜劇節目打造上的匠心獨具——在外行看來,《笑傲江湖》第三季或許只是「三個觀察員+喜劇打擂」的熱鬧舞台,但在內行看來,東方衛視《笑傲江湖》團隊在傳統喜劇在電視呈現遭遇瓶頸時,打造出了「新才藝喜劇」的喜劇綜藝模式,引領行業風向;又在喜劇綜藝退潮之時,通過三年厚積薄發,為行業重設標準。對此,東方衛視獨立製作人、節目總導演朱慧和主創團隊也接受專訪,暢談《笑傲江湖》的笑傲秘訣。
△東方衛視獨立製作人、節目總導演朱慧
「新才藝喜劇」突破喜劇「套路」 一件T恤也能搞笑
在《笑傲江湖》之前,人們對於喜劇的理解幾乎集中在語言類節目上。這從歷年春晚的喜劇節目甄選上,就能看出中國觀眾對喜劇藝術的普遍理解——相聲、小品和部分傳統曲藝,幾乎涵蓋了人們對喜劇的所有印象。偶有啞劇登場,卻是1983年的往事,直到今年的猴年元宵晚會,終於才有《笑傲江湖》第二季中脫穎而出的啞劇組合葉逢春和搭檔馬朋,在時隔32年後,讓啞劇重登元宵晚會舞台。
嚴格來說,啞劇並不等同於喜劇。作為一種獨立的戲劇形式,源於希臘的啞劇藝術被稱為「無言的詩人」,它不僅需要有話劇表演的基礎、舞蹈的功底,還需要較高的文學修養。但是,在許多表演實踐中,啞劇往往會被加入喜劇元素,從而在人們印象中更傾向於頭戴面具的丑角人設,形成了啞劇由戲劇向喜劇雜糅共生的現狀。正是類似這樣的「喜劇+」的創作思路,讓《笑傲江湖》樹立了其別具一格的喜劇節目觀,用《笑傲江湖》總導演朱慧的話來說就是——「打破喜劇的邊界!」
在三季的《笑傲江湖》中,不乏很多「喜劇+X」的新喜劇表現形式,節目組內部將這種雜糅式的新喜劇表現形式,稱之為 「新才藝喜劇」。這其中,既有人們耳熟能詳的雜技魔術被融合進喜劇元素,形成了新的「笑果」,也有90後熱衷的街舞、街頭籃球,被套上喜劇的包裝,迸發出別樣的創意……極致的是,甚至連一件T恤、一個肚皮,都能在被加上喜劇的元素後,成為了新型的喜劇才藝表演,從而顛覆了大眾對於喜劇的認識和理解。
「三年前,觀眾獲取喜劇的出口很少,無非是相聲小品。我們當時做節目,也感受到極度缺乏喜劇資源,團隊里又沒有一個人有喜劇背景。好在團隊大多是80+90後的工作人員,憑著一股冒險精神和探險精神,我們丟掉了傳統喜劇裡面的那些概念、套路,摸索出了一個界定喜劇的新標準,那就是但凡能讓你笑的,都是喜劇。」說到這一創作理念的形成,朱慧說,真的是被逼出來的。
所謂「無招勝有招」,從第一季《笑傲江湖》開始,這種打破喜劇界限的喜劇觀,一下子就吸引了觀眾的注意。此前兩季中,紙片人、鋼管舞烤串、彩虹圈小伙兒、肚皮舞,就都顛覆了觀眾對於喜劇的刻板印象。同樣,在第三季節目中先後驚艷登場的花式籃球、亞洲舞王黃景行、王迪等等,更是將「新才藝喜劇」的創作理念貫穿到底。節目執行總導演盛開做了統計,今夏第三季《笑傲江湖》前四期節目中,一共累計播出27組選手,其中9組為非語言類才藝,佔到三分之一,而初選選手中新型才藝,佔比更是高達25.7%,極大延展了喜劇節目的外延,讓融合了多種藝術形式的「新才藝喜劇」煥發出了新的生命。
「笑傲體系」支撐創新模式喜劇也有「養成系」
事實上,《笑傲江湖》成功的背後,除了有「新才藝喜劇」的理念支撐之外,更要歸功於一個完整的喜劇培養體系——「笑傲體系」。在實操層面,這個被稱為「50+30+N+1(50個喜劇導演+30個喜劇編劇+n個喜劇人+一套完整的模式)」的喜劇養成體系,是《笑傲江湖》團隊足足用3年時間從無到有一點點搭建起來。最終,通過這個體系培養出的五花八門的喜劇人才,成為這個喜劇王國最堅實的地基。
△《笑傲江湖》主創團隊
說到「養成系」,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會是TF boys和SNH48。但事實上,門檻更高的喜劇表演,才是真正需要依賴於「養成」模式。朱慧表示,《笑傲江湖》之所有要走「養成系」路線,是因為「喜劇≠電視喜劇」,換句話說,並不是每個喜劇選手、每個喜劇作品,都適合搬上電視,符合電視語言的藝術規律。相反的是,真實的情況是,每個《笑傲江湖》的選手在登上舞台前,幾乎都只有「一招鮮」——或是一個段子,或是一個絕招,或者只有一張搞笑的臉,因此,如何把這「一招」包裝成為有劇本、有包袱、有表演的「立體式喜劇」,同時又符合電視語言的表達規律,這是考驗節目團隊功力和沉澱的地方。
「這個磨合和培訓是一個非常系統、非常繁瑣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除了要重造作品外,還要對演員,尤其是素人演員進行重新的塑造,因為哪怕是一個已經非常熟悉劇場表演的喜劇演員,他都未必適應電視表演,所以他們要通過培訓、指導,才能讓劇場化的表演過度到電視上,讓他們的作品在通過錄像剪輯後,損失率減少到最小。」朱慧如此說道。
因此,和其他季播綜藝最大的不同是,《笑傲江湖》團隊常年有集中的駐地,50個喜劇導演和30個喜劇編劇的幕後團隊,為每年慕名而來的喜劇人才提供「點石成金」式的養成服務。這樣的體系化運作,也讓《笑傲江湖》有可能成為籌備期最長的季播綜藝——平均的籌備期長達4個月。在這4個月里,節目組遴選從全球各地而來的喜劇老人新秀,在導演組、編劇組、藝人組等各個團隊的集體用力下,不斷打磨、重塑和創作,才能讓一個個素人喜劇人在登上電視熒屏後煥然一新。「T恤不會搞笑,籃球也不會搞笑,『新才藝喜劇』之所以能收穫『笑果』,同樣得益於這個『笑傲體系』——把一些原本並不具備喜劇元素的表演形式融入了喜劇元素,這正是考驗節目編劇團隊功力的地方。」盛開表示。
△節目執行總導演盛開
只引領不盲目跟隨,永遠「比觀眾的笑點高一點」
隨著東方衛視喜劇節目矩陣逐漸成型,亮眼的收視成績,呼之欲出的產業鏈集聚效應,讓喜劇節目再度成為行業聚焦。從今年開始,尤其是在網路平台加入到綜藝大軍之後,喜劇綜藝有望在繼2013年的第一波浪潮後,再度引來新一輪熱點,喜劇綜藝之間的比拼又有劍拔弩張之勢。
然而,面對山雨欲來,朱慧坦承,三年《笑傲江湖》的經歷,最大的感受在於,「做喜劇節目要敢於做引領者,而不是盲目的跟隨者」。就和當年她的團隊敢於打破傳統喜劇的桎梏,在摸索中制定出喜劇綜藝的標準一樣,做喜劇綜藝的成功秘訣,在於不要在乎各種條條框框,心中只要有一個目標就夠了,那就是永遠「比觀眾的笑點高一點」。
「比觀眾的笑點高一點」,源於對喜劇綜藝的積累與沉澱。朱慧說,《笑傲江湖》團隊常常是生活在高壓和焦慮之下,因為讓人哭特別簡單,讓人笑,卻太難了。最終能做出一點成績,在於用了那麼長的一個時間,搭建了完善的體系來支撐人才和作品上的創作,從而完成長效的喜劇創造鏈,這才是《笑傲江湖》最大的核心競爭力。建立這樣的喜劇創造鏈絕非一日之功,如果不是多年的持續投入,再加上東方衛視整體平台的喜劇綜藝戰略,《笑傲江湖》也不會達到今天的成績。而這背後的種種艱辛,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得到。
推薦閱讀:
※這些介紹英美的單口喜劇紀錄片和視頻 你要刷刷
※傳票「2月30日開庭」是喜劇還是鬧劇?
※沈騰是繼承周星馳的人嗎?
※史上最好的愛情喜劇,沒有之一
※葉子楣主演的那部喜劇遠勝夏洛特煩惱與情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