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談談《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

談談《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

蘇教版高中語文《唐詩宋詞選讀》選入了唐朝詩人張若虛的作品《春江花月夜》,筆者在執教過程中感受頗多,在此想談談自己的一些淺見。

  關於此詩的文史地位和藝術水平,前人多有評論,如「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聞一多說它「這裡是一番神秘而又親切的如夢境的晤談,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升華過的純潔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當今北大教授袁行霈則說它「從月生寫到月落,把客觀的實境與詩中人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寫得迷離惝恍,氣氛很朦朧……亦虛亦實,忽此忽彼,跳動的,斷續的,有時簡直讓人把握不住寫的究竟是什麼,可是又覺得有深邃的豐富的東西蘊涵在裡面,等待我們去挖掘,體味」。而筆者認為此詩之所以膾炙人口千古流傳,主要是由以下兩個因素造成的:一是它具備文學意境的一切特徵,二是它的意境由景物美哲理美和情感美三個要素組成。

  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及其所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像空間。文學意境有如下三個特徵:一是情景交融〔這又有三種類型:景中藏情式,情中見景式,情景並茂式〕,二是虛實相生,三是韻味無窮。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寫的是遊子思婦的離愁,可是他把這種離愁放在了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來展示,就使得詩歌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寫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時又把江月的永恆同人生的短暫進行對比,發出對宇宙歷史人生的思考與探問,這就讓讀者在欣賞詩中美景時展開無窮無盡的聯想與想像,於是詩歌便具有了虛實相生的效果;作者在詩歌的後二十句寫遊子思婦的離愁時,先是總寫,然後是分寫,分寫時又在客觀外顯方面寫一方時從主觀情感方面兼及另一方,接著又是總寫遊子思婦雙方,最後由這一對遊子思婦的離愁擴展開去,寫到了普天下的人們的離愁,廣大民眾對幸福生活的嚮往,這就讓詩歌取的了無窮的韻味。《春江花月夜》一詩扣緊標題五個字來寫,描繪出了一幅良辰美景圖,有著景物美的特色;那種對於宇宙歷史人生的真摯探索,又使本詩具有了哲理的深度;寫遊子思婦的離愁,進而發出「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的慨嘆,關注普天下的人的情感生活,表現了對青春年華的珍惜,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其情感美是博大深厚的。下面,筆者就試圖帶著大家走進《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意境,欣賞它的景物美,哲理美和情感美。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以上八句詩,將詩題中的五個字「春江花月夜」全都點到了,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其它四個字都是陪襯。詩人從月生開始,繼而寫到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有主有從,主從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詩歌意象,形成美妙的藝術境界。看吧!春江的潮水湧起,彷彿和大海連成一片,氣勢磅礴,這時一輪明月伴隨潮頭冉冉升起,明月與江潮互相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彎彎曲曲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為一體,白茫茫的一遍。這是皓月當空光照江天一派空明的幽美景色,如此的良辰美景,自然引發人們對賞心樂事的嚮往,真是「月白風清,花好月圓,如此良夜何」?美麗神奇的大自然景物美中,有著濃郁的情思。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目光從天上移到地上,很自然地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對宇宙歷史人生進行深入的思索。江天一色,連一粒微塵也看不見,只有一輪孤月高選在空中,顯得更加明亮。在江邊是誰第一個見到這輪明月呢?這江月又是哪一年開始把它的光輝投向人間的呢?這就使本詩由景入情,由情入理,上升到哲理的層面,具有深刻的哲理美,蘊涵了豐富深邃的內容。文學藝術求美,而哲學求真,作為一首寫遊子思婦離愁的寫景抒情詩,卻包含了如此深廣的內容,這就是本詩被人們反覆研究千古傳頌的一個重要原因。自從張若虛提出這兩個問題以後,李白蘇軾也跟著進行深入的思考。李白說:「青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把酒問月》〕而蘇軾也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水調歌頭》〉這就不僅僅是寫景,而幾乎是在探索宇宙的開始,追溯人生的開端了。而蘇軾在《赤壁賦》中似乎找到了答案,「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種寓絕對於相對,從萬變看不變的觀點出發來觀察生命與歷史的人生觀,比起張若虛,自然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張若虛在本詩中對於天人關係的思索,表現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禮讚自然的同時禮讚生命,表現了他對生命意義的深切體認和對天人關係的深刻認識。所以他接著說,人生一代接著一代無窮無盡變幻無常,而江和月則永遠不變,江和月不變是為了等待誰呢,只是送走了奔騰不息向東流去的江水。然而作者關注的核心乃是人本身,因此下文從「白雲一片去悠悠」開始,轉而敘寫人間遊子思婦的離愁別緒。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餘下的二十句,是詩歌的主體,由觀照人生進而抒寫人間遊子思婦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由一對遊子思婦的離情,寫到了普天下遊子思婦的離情,寫得纏綿悱惻,溫婉感傷卻又色彩斑斕。作者將客觀的實境與詩中人的夢境結合在一起,又寫得迷離惝恍,氣氛很朦朧,能引發人產生無窮的聯想和想像,美而不艷,愁而不哀,高雅而純潔。正是這一點,將它與陳後主和隋煬帝的浮華艷麗的宮體詩嚴格地區別開了。「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這是總寫遊子思婦的離愁。可以說「白雲」就是指遊子,因為那悠悠一片飄飄而去的白雲同離家遠去浪跡天涯的遊子是很相似的。浦,水口,江水分叉的地方,也就是遊子思婦分手的地方。「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前一句寫遊子,後一句寫思婦,同一種離愁別緒從兩方面落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思維跳躍的幅度大,頗有一唱三嘆的韻味。「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是專就思婦方面來寫的。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婦作伴,總在她的閨樓上徘徊著不肯離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妝台了;月光照在門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卻又來。當然,也可以說這裡是客觀角度寫思婦,而主觀情感上寫遊子,寫遊子飄泊在外時心中想像的思婦的生活情景。「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這裡可以說是寫思婦的生活情景,也可以說是寫遊子的生活情景,也可以說是兼寫遊子與思婦雙方。一輪明月光照兩地,你在望著月亮啊,我也在望著月亮,你在思念著我啊,我也在思念著你,真的好想隨著月光來到你的身旁,可是就是善飛的鴻雁也無法跟上光的速度,水中的龍魚潛躍傳信也只泛起一陣波紋而已。這裡既寫到了兩人分居的客觀生活狀態,又寫到了他們思念對方的情感心理,雖然遠隔天涯,卻是心心相印,靈犀相通。「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這是客觀上寫遊子,寫出了遊子長期客居他鄉的痛苦生活,也從主觀情感上寫出了思婦因遊子的久別而思念成夢的愁苦心理。「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這裡又從對遊子思婦的生活情感的描寫轉為對外在美麗景色的觀照,從夢境回到實境,但也包含了時光流逝青春難在的感嘆。作者由此及彼,把眼光投向普天下的人們的生活與情感,於是寫到「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搖情滿江樹」。這整夜的相思,這夢中仍在的離愁,該怎樣排遣呢?遊子思婦,一個在碣石,一個在瀟湘,遠在天涯,不知道今夜有幾人乘著月華歸來!看那落月的餘輝搖動著照滿江樹,彷彿懷著無限的同情呢!筆者認為最後的兩句由一對遊子思婦的離愁擴展開去,寫到普天下的人們,由此而來使詩的情感美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獲得了質的飛躍。因為它從個人的狹小天地走向了廣闊的世界,從關注自我到關注別人,希望自己花好月圓人亦團圓,擁有美好的生活;同時也就希望別人也有美好的愛情和幸福的生活。這樣,本詩就徹底脫離了宮廷詩的窠臼,走向了市井,走向了江山,確實是名副其實的「風神初振」的初唐詩。

  本詩雖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舊題,但由於張若虛以不同凡響的藝術構思,開拓出了新的意境,表現了新的情趣,遂使之成為千古傳唱的名篇佳作,張若虛也由此而獲得在文學史上不朽的地位。他不同凡響的藝術構思表現為觸景生情,由情入理,理與情的巧妙結合;新的意境表現為具有景物美哲理美和情感美;新的情趣是因為它由己及人,關注普天下的人們的情感生活,具有開闊的視野,博大的心胸,突破了宮廷詩的窠臼。

推薦閱讀:

王維詩畫意境的淺顯分析
【攝影】巧用光線,拍出唯美意境
如果你能化身為小說中的一個角色,你會化身成誰?為什麼?
淺析王維山水田園詩的意境美
意境美圖 竹林聽簫

TAG: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