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心身醫學:時代中醫藥臨證之路 中醫文化 | 39康復網 | 醫源世界

中國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新的時代背景決定了社會中人的社會角色的特性,更決定了主要社會矛盾從個人生存問題轉向個人對自我迫切發展的需要。故而人們競爭加劇,人際關係複雜,情緒壓力越來越大。而疾病組成已由器質性疾病為主轉變為器質性與功能性疾病共存的局面。其中心理社會因素又是主要引起壓力性疾病的罪魁禍首之一。所以,情志疾病,即心身疾病的治療成為當今醫學的重要需求和發展方向。 文化 是一個群體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等由該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中醫藥文化作為中國五千年文化中極具特色的一部分,不僅是作為極賦歷史學價值的文化現象,其更重要的是具有指導實踐的重要作用而存在著。其正是隨著中國歷史變遷而不斷地改變著,以便能更適合時代變化,繼之為中醫藥這門實踐科學而服務,為其臨床提供更好的診療思路與發展方向。 中醫藥文化在新時代的技術與觀念的影響下所發生的種種變化是特別大的。回溯近幾十年中醫藥發展,其主要是在中醫藥客觀化進行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獲得成果也主要集中在這個方面,故而中醫藥文化也呈現出客觀化、唯物化,相關中醫藥文化更多的與具象化的診療體系、療效評價結合;反觀在形而上的中醫藥理論方面卻少有重大發展。而在這種中醫藥文化孕育下的中醫心身醫學,在繼承了中醫傳統理論的同時,兼具針對時下新的醫學模式的要求,適合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下進行診療 。故而,研究心身疾病的中醫辨證論治方法不僅符合中醫藥文化的發展方向,更能切合當今社會疾病診療的重點。1 中醫心身醫學是中醫藥古文化傳承至今的產物 中醫心身醫學源於《易經》。《易經》為群經之始,其中《易經·說卦傳》「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又有「一陰一陽之謂道」之說同樣是中醫心身醫學發源之所在。在另一部重要經典《黃帝內經》中,也涉及到許多心身醫學的思想認識。《素問·靈蘭秘典論篇第八》:「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這都說明了人的精神情緒活動與五臟生理功能之間是具有密切關係的。而在疾病方面,則有《素問·舉痛論》「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之說,其仍然為現代中醫心身醫學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此外,《素問·疏五過論》:「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同樣說明了情志與疾病的重要聯繫。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亦有多處提到心身相關性。如《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中載「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婦人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均為典型的心身疾病。金元四大家張從正和朱丹溪均是心身同治的代表。張從正善於以情勝情,而朱丹溪則首先提出「氣,血,痰,火,濕,食」六郁說。《景岳全書·郁證》提出情志之郁有「怒郁,思郁,憂鬱」之分。歷史古籍均重視情志致病,以「心身同治」為其中脈絡精要而承上啟下,故而也可以認為中醫心身醫學也並非橫空出世,而是在千年中醫藥文化積累、沉澱中與臨床相結合,一步步系統、優化出來的產物。2 中醫心身醫學更能切合現代中醫藥文化思維 首先,其在思維方式方面,中醫心身醫學能很好切合中醫藥哲學觀。中醫藥哲學觀在於「天人合一」、「陰陽之道」。中醫學善於把握個體,解決了個體化差異的問題是中醫的優勢。其思維方式多為形象思維,其特點為「取象比類」。整體由部分組成,但整體並不總是等於部分之和。人體各器官的功能得以發揮,是整體功能的一種體現,而這種功能的體現只有在整體狀態下才能完成。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了解各器官的疾病應首先在局部的基礎上研究,再放回整體狀態中分析。而中醫心身醫學則更強調「心」與「身」的統一,特別是在病因方面,其特別注重「天」與「人」的關係。「天」在這裡不僅僅表示自然環境,同時他代表著社會生活環境與社會生活關係。所以,中醫心身醫學在擴充其整體觀等特性的同時,又能與中醫藥文化緊密結合,相互影響,使得各自更能適應新的社會大環境。 其次,在系統學方面,西方醫學與其當時社會的哲學思想文化相適應,從古代籠統歸納的經驗醫學,經生物實驗階段到現今的自然一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始終是開放式的。中醫心身醫學分析和處理從社會整體出發,注重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與自然社會環境之間的統一性,聯繫性,其本身所針對的心身疾病具有多系統,多階段等特徵,這也註定中醫心身醫學在中醫藥學科內具有較強的交叉性;同時,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現代中醫藥文化指引下,吸收自然科學先進的理論和技術成果也是其豐富和發展進而突破自我的重要手段。故而中醫心身醫學具有開放式的學科發展趨勢,更能與現代中醫藥文化思維共同發展。3 中醫心身醫學符合中醫藥文化發展趨勢 縱觀近幾十年中醫藥文化的變化,其主要呈多元化、開放式的發展。在社會總信息量驟增的同時,中醫藥文化的總容量得到了非常大的擴充,許多方面都存在著從無到有的過程。但鑒於中醫藥為一門臨床應用科技的總和,其文化的內容必須通過檢驗和反饋,也就是說諸多新發展的理論和思路都必須經歷一個去偽存精的過程,從微觀角度來分析某種中醫藥文化,其誕生、發展、整合或消失是其基本過程,與文化相應學科的形成與消亡同樣是普遍的存在。 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中國開始廣泛學習和研究心身醫學,近四十年的發展也符合中醫藥文化的發展趨勢,呈一種多元的交叉性、開放的自我反饋優化的進行發展。1986年成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1988年成立中國心身醫學研究會中醫心身醫學組。當時,中醫心身醫學並非為人所熟知。近幾年來國內許多中醫專家,學者開始關注和研究中醫心身醫學思想。有中醫心身醫學研究組通過對中醫傳統心身醫學思想的總結、結合現代心理社會環境改變,針對心身疾病發生髮展的特點,提出「中醫剛柔心身論」,認為心身疾病發病首先傷肝,根據人的氣質秉性有剛有柔,導致肝的疏泄太過和不急 。素體陽剛,七情過極,出現疏泄太過的陰虛陽亢的肝旺的剛證證候;素體陰柔,七情過極,出現疏泄不及,肝鬱氣滯血瘀濕困的肝鬱的柔證證候。其可以用柔以制剛,用剛以制柔,在臨床上特別對循環系統心身疾病的病證結合治療療效頗佳 。中醫心身醫學在多年的發展之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散亂到系統的過程。早期該學科以臨床研究為主;而經數十年各專家的努力,其不僅發展出了系統的理論,同時使學科具有客觀化再發展的能力,這不僅僅是因為學科本身的生命力旺盛,更是因為其符合中醫藥文化發展趨勢的特點,能從分與其結合,共同發展的結果。4新時代中醫藥文化下中醫心身醫學的發展 中醫學注重生命的整體性,注重精神與功能,對生命複雜現象偏於整體的把握,在分析方法上稍顯不足。而新時代中醫藥文化具有客觀化、系統化和開放化的特點恰恰能彌補中醫學發展中的弊端。中醫心身醫學作為能切合時下疾病發生髮展的一門重要新興醫療學科之一,其能在新時代中醫藥文化的影響之下,一定能很好的發展壯大,從心身同治的角度診療當今心理-一社會--境因素造成的各類心身疾病,開闢出一條重要的新時代中醫藥臨證之路。
推薦閱讀:

希特勒統一了世界會怎麼樣?或者說為什麼不世界統一?
世界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世界之最(6)
哪些電影有濃厚的建築人文意味?
世界名畫系列之人體名畫(6):女奴的買賣

TAG:醫學 | 文化 | 醫藥 | 世界 | 中醫 | 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