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和陰影作朋友(之一)

和陰影作朋友

接納自己不可愛的那一面

Howtobefriendyourshadow

莫伯凱特JeanMonbourquette著鄭玲玲譯

陰影是經年累月積累下來的各種壓抑,

在我們內心深處打造出的龐大地底世界,

猶如蓄勢待發的火山,

雖有危險性卻隱藏豐富的能量;

這股未開發的原始動力,等待你

接納它成為你的朋友。

本書簡介

陰影是敵人還是朋友?本書從榮格的陰影觀點出發,探討陰影對人際關係與靈性成長的影響,並提供具體的練習方法,幫助讀者接納自己的陰影、與它為友,並且將躲藏在陰影地下的潛能開發出來。

作者簡介

莫伯凱特JeanMonbourquette

天主教神父、心理學家,也是暢銷書作家。曾任加拿大渥太華的聖保祿大學(L』universitéSaintPaul)牧靈研究所的教授。他的著作出版之後,都在短時間內登上暢銷書排行榜,包括:《如何寬恕》(HowtoForgive:AStep-by-StepGuide)《生命盡頭的珍貴時刻》(Letempsprécieuxdelafin)《每個人都有一個使命》(Chacunasamission)《從自我價值到真我價值》(DeI』estimedesoial』estimeduSoi)《給自立的孩子》(Pourdesenfantsautonomes)及《求寬恕,不丟臉》等。

前言

陰影(shadow)這個觀點裡有無限的寶藏等待挖掘。我對陰影的興趣起於70年代。那時我開始鑽研榮格(CarlJung)的分析心理學(analyticalpsychology)。我在參加美國當代詩人兼思想家羅柏·布萊(RobertBly)所主持的「吞食你的陰影」(EatingYourShadow)工作坊後,又重新點燃這份興趣。自此之後,我對這門理論的熱愛與日俱增,因為我發現探索內在的陰影,為我個人的成長和求助的案主大有益處。

我常以陰影作為演說和工作坊的主題,這樣便可以將我熱中的理論及其益處分享給廣大的聽眾。本書就是發想自聽眾給我的回饋,加上我個人的研究成果和省思。

陰影究竟是敵人還是朋友?這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它,以及與它互動的方式。一開始,陰影看起來像是敵人,但是,我們可以慢慢試著接納它,與它為友。這也是本書給予讀者的挑戰,去接納自己的陰影並進一步和它作朋友。

本書每一章開頭都有篇小故事,讀者能從故事中直覺地掌握到該章的要點。同時我也盡量列舉生活上實際的例子,來印證本書的理論。第五章及第六章的練習,則是邀請讀者主動積極地為自己的成長負起責任。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要特別感謝二位朋友對我的支持:我的同事兼好友雅克·克羅多(JacquesCroteau)以及新聞工作者波琳·薇提菲(PaulineVertefeuille)。雅克在寫作方式和論點上給我許多幫助和啟發,他也仔細地校正書中錯誤,並堅持釐清含糊的觀點,有效提升我的寫作品質;波琳則以一般讀者的角度,為本書的架構提出許多直截而明智的建言,使本書的內容及脈絡更加清晰完整。

Chapter1

陰影是未開發的寶藏

愛內在的敵人

有位拉比(猶太人對老師的尊稱)的兒子在安息日到別的會堂祈禱聚會。回到家後,父親問他:「你有學到什麼新的道理嗎?」兒子回答說:「當然有!」這位拉比聽到兒子的回答,自尊心頓時受挫,但他仍繼續追問:「那邊教了你什麼?」兒子回答說:「愛你的敵人!」父親這時立即大吼:「這和我講的道理不是一樣嗎!你怎麼說你學到了新東西?」兒子於是解釋說:「他們教我的是,去愛那個住在我心中的敵人,也就是我急著想要消滅的『我』!」

使我們變得明亮的,不是注視光明,而是投入黑暗。然而,這不是一件舒服的工作,因此,並非人人皆願意做。——榮格

陰影的定義

你可以把本書看成一個邀約,邀你投入一場偉大的冒險,也就是去認識你的「陰影」。性格中的陰暗面是神秘難解的心理實體,有時讓我們感到困擾,有時也令我們畏懼。究竟陰影是朋友,還是敵人?這就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它,與它互動了。

「陰影」究竟是什麼?當你逐章讀下去,答案會越加明朗。不過,在本書的一開始,我想先稍微說明我們內在隱而不明的這一面。陰影就是成長過程中,由於害怕被主要養育者拋棄或拒絕,而壓抑到潛意識的一切。我們害怕若是讓我們生命中重要的關係人失望,或者讓他們對我們的某些行為及人格特質感到不悅,就會因此失去關愛。我們很快就懂得分辨什麼會被接受、什麼不被接受,為了討好人,我們把自己的絕大部分驅逐到潛意識裡,並且極力避免讓我們所愛或所依賴的人對我們有丁點不滿。

我們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所以表現出溫和有禮的模樣。也因此,我們壓抑了那些在別人眼中看似偏差、羞恥或該受到責罰的言行。由於渴望被接納,我們會遵守生活中的種種要求和規定,同時也會儘力掩飾並避免做出令人不悅或得罪他人的事情。

在一般情況下,樂意助人會贏得稱許,為自己設想則是自私自利;服從是有價值的,堅持己見則不然;溫柔讓人覺得舒服,生氣卻令人無法消受。隱藏自己的傾向是可接受的,顯露出來則會受到排斥。

漸漸的,我們經年累月累積下來的各種壓抑,在我們內心深處打造出龐大的地底世界。最後,我們被迫滯留在一座心靈火山上,面臨隨時可能爆發的威脅。這股受壓抑卻仍然非常活躍的心靈能量,就是我們所說的「陰影」。禮里安·費何(LilianeFrey-Rohn)曾說:「陰影是晦暗的寶藏,由幼兒期的環境因素、情感依附、精神官能癥狀、未開發的才能和天賦所構成。它確保了自己與靈魂深處、與生命活力,以及與創造力的接觸。」1

這股原始、未開發的能量並不是靜止不動的,相反的,它不斷要求我們去承認它的存在,並加以開發。那些繼續忽視陰影的人是不幸的!總有一天陰影會像暴風雨一樣,強行闖入意識面並且帶來侵害。反過來說,我們如果親切地接納我們的陰影,便能與它為友,它也會向我們顯露它豐沛的力量。與陰影為友,包括二個階段:一是將我們內在隱晦的那部分,重整到意識層面,二是修補整合,這樣我們的成長才會更加完整。

我要強調,重整陰影對於我們的心理和社會發展,以及道德和靈性成長至為重要。

健全的成長需藉助重整陰影

陰影和自我認知

若不認識陰影,就無法真正了解自己。想成為平衡健全的人,重整陰影是相當重要的課題。認識並重整個人的陰影,可以修補我們在社交上由於害怕被拒絕,而壓抑下來的部分。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因為自己的某些感覺和情緒、特質、資質和天分、興趣、想法和態度等,得不到旁人的認同,而感到丟臉或怕懼。也因此,我們將這些部分壓抑下來,並驅趕到複雜的潛意識中。現在,即使我們不斷壓抑內在不喜歡的部分,它們仍然相當活躍,而且還會竭力捍衛自身的存在。如果我們不承認這些陰影,它們就會起而反抗,使我們產生恐懼,並且造成嚴重的心理和社會問題。

揭開我們內在未發掘的力量,那些恐懼威脅也會跟著顯露出來,我們便能做適當的整合。這樣也就滿全了人類成長的基本條件——「認識自己」(knowthyself),這句著名的哲言就刻在希臘古城,德爾菲(Delphi)阿波羅神廟的門楣上。

陰影和自尊

與陰影和平共處,並且與它為友,是建立真正自尊的基礎。如果我們的一部分,也就是陰暗面被忽略了,並且與我們的興趣相違,我們怎麼會愛自己,並對自己有信心呢?我很訝異地發現,目前論及自尊方面的著作,鮮少注意到未發掘陰影所產生的不良後果,這也成為自尊低落及輕視、不尊重他人的主要根源。

榮格提醒我們,心靈是許多內在戰爭發生的舞台。他也提到,最不尋常和最動人的戲劇並不是在戲院中演出,而是在普羅大眾的內心上演。然而。這樣戲劇性的生命並不特別引人注意。就連內心面臨激烈的衝突,也沒有露出任何跡象,除非罹患了憂鬱症,否則仍覺察不到內在衝突的原由。2

因此,沒有一個人可以免除重整陰影。如果我們拒絕重整,就有可能導致心理失衡。我們會常感到壓力和沮喪,因著不明的焦慮、對自我不滿和罪惡感而苦惱。我們會陷入各種成癮或強迫性的思想,並且很容易因為嫉妒、無法控制的怒氣、惱恨、不當的性態度、貪婪等刺激而失控。

以最常見的酗酒和毒癮為例,這兩者對現今社會造成了嚴重損害。山姆·奈斐(SamNaifeh)有篇研究,對成癮的原因做出精闢的見解,他認為「成癮是陰影方面的問題」3。事實上,毒品和酒精上癮,即代表以不當的方式和陰影面溝通。我們常歸咎使人墮落的毒品,然而這只是間接的原因,毒品讓吸毒者碰觸到潛意識,也讓他們短暫地認出自己的黑暗面,那是不斷沉迷的根由。至於那些嗜酒者,只要還沒認出躲藏在陰影中的酗酒面,清醒面便會經常感到不滿。

陰影和創造力

作家朱利安·格林(JulienGreen)在談到個人陰影存在時說:「替我寫書的那位,是我不認識,卻想去認識的人。」4耐心且明智地與陰影為友,能讓被埋沒在潛意識、尚未發展的無限潛能展露出來。實現潛能,會給生命的各個層面帶來旺盛的活力,同時激發出創造力。

與陰影為友才有健全的人際關係

陰影投射導致認知扭曲

如果我們不承認、也不接納自己的陰影,不只會導致成癮的問題,而且陰影還會藉由投射到他人身上,闖進意識層面。現在我先簡單說明陰影投射的現象,在第六章會有更完整的解釋。

陰影投射如何影響社交呢?與自身陰影的投射纏鬥的人,對事實的認知已經扭曲。他們會將自己的人格特質強加在他人身上,給他人套上面具。他們常會理想化、瞧不起或畏懼被他們投射的人。簡而言之,「投射者」,也就是做出投射的人,最終害怕的是自身陰影的投射。他們看到自己的陰影反照在別人身上,就像是面鏡子反映出扭曲的形象,並且受到這些形象的吸引及威脅。在第六章中,將詳細探討陰影投射現象對迷戀及職場人際關係的影響。

人際關係若出現陰影投射的現象,必定會產生衝突。陰影所做的投射會奇妙地逆轉,反射回「投射者」身上;投射者不僅受到陰影投射的纏擾,身受其害,還可能產生迷戀或厭惡。就好比練習與自己的影子搏鬥的拳擊手,陰影的投射者註定要和陰影做這種耗損精力、永無終止的拳擊練習。

化解陰影投射產生的衝突

如果把自己的缺點或弱點投射在他人身上,怎麼可能包容別人,更不用說去愛他人了,無論對象是上司、鄰人、配偶或孩子都一樣。被他人的陰影所投射的人,會感到煩躁不安。而「投射者」也會受其所擾。這裡就觸碰到大部分人際衝突和工作倦怠的主要根源,接下來幾章我們會繼續探討。

對於調解人際衝突的人來說,熟知陰影的伎倆、反射及影響,顯然是有利的優勢。有了這樣的了解,他們才能先認出衝突者之間相互的陰影投射,然後再幫助他們重新接納各自的陰影。要有效解決這類的衝突,確實沒有其他更好的解決技巧。事實上,這樣的衝突誤解,是敵對雙方相互投射所產生的,因此無法用其他的方法化解。

這就是越來越多人際關係學的教授教導陰影理論的原因,目的是教育陰影投射所造成的不良影響。舉例來說,企業高階主管所受的訓練是認識自身的陰影,以及將陰影投射在員工身上所帶來的影響。如此,這些管理者就能避免成為組織內部衝突的來源5,同樣的,為促進企業順利運作,有些人際關係顧問把重心放在幫助揭開組織本身的陰影,這樣就可以找出衝突的原因6。

另外補充一提,婚姻咨商師也經常要處理夫妻之間相互投射陰影所產生的衝突。

榮格認為,我們若能意識到自己對他人的投射,也就能收回投射,不僅人際關係可以獲得改善,對社會整體也有助益。榮格認為儘力和陰影和睦相處,以及重整投射的行動,對整個世界很有幫助。他說:不論這個行動是多麼微小,卻對解決現代龐雜、難以克服的問題極有貢獻7。

重整陰影和道德生活發展

從守法主義到以良心為準則的道德觀

重整陰影的心理機制,對於道德良知的形塑,不僅具有直接的影響力,並且扮演著責無旁貸的角色。榮格因此提出這樣的看法:「陰影是挑戰所有自我性格的道德問題,若不在道德方面做相當的努力,便無法意識到陰影的存在。覺察陰影就是在每一個當下,認出性格的黑暗面。」8

榮格的得意門生艾瑞旭·諾伊曼(ErichNeumann)在《深層心理學與新倫理觀》(DepthPsychologyandaNewEthic)9這本書強調的,就是心理機制對形塑道德良知的重要性。道德良知主要始於單純服從家庭及所屬社群傳達的規則和道德規範。然而,我們最好要超越這個初始階段,因為家庭或社會的道德律令在助長某些行為的同時,也阻擋了其他行為的發展。以美國資本主義社會和原住民印地安文化所推崇的價值觀為例,印地安文化認為群體的價值遠超過個人,而資本主義社會則是極崇尚個人主義。

文化的道德規範決定了哪些行為是許可的,哪些是禁止的。為了遵從規範,我們壓抑身上不被周遭環境認同或接受的道德特質。如果我們不能擺脫既定文化強加在我們身上的限制,將面臨的重大危機是,我們仍然未能發掘被成長環境忽視的價值觀。因此,導致我們的倫理建立在獨斷且不完整的善惡觀念上,也阻礙我們形塑正確的道德良知。甘地明白指出「同等報復法」的害處,他說:「如果你依從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這種陳腐的正義規範,你會製造出一個盲目無用的世界。」

若以這種狹隘的道德觀作行為的基礎,也同樣會造成偏差的陰影,這種陰影可能藉由沉迷或猶疑不定的行為反應出來,或是以一種刻板的道德偏見投射到他人身上,這也是我們接下來要探討的議題。

守法主義的道德觀和代罪羔羊的心態

諾依曼認為,倫理若只但從善惡來判定是不健全的,因為這無法幫助人發現存在內心的邪惡根源,也無法找出消弭的方法。諾依曼稱這種倫理觀為「舊倫理」,並提出相對的「新倫理」。在這裡,形塑道德良知的要素,最首要的就是重整陰影。他認為重整陰影的心靈工作,是建立正確道德良知的決定性要素。有這種新道德觀念的人,能夠認出內在失序的陰影,而不會任意投射到他人身上;同時也能夠對自己的陰影負責,並將陰影重整到新倫理的道德生活中。

舊倫理最後會造成代罪羔羊的心態。這種心態一開始出現在個人生活層面,是人際關係中敵對和衝突的來源。若是轉換到國家民族的層面,代罪羔羊的心態有可能帶來巨大的危險。就國家層面,陰影容易貶低鄰國,並且下令摧毀他國。這就是歷史上許多戰爭衝突的來源。同理,外國人、少數族群和特殊人物,較容易成為投射的對象,最後成為大家的代罪羔羊。諾伊曼認為,只有新的倫理觀才能讓國家民族認清自己偏差扭曲的一面,不再盲目投射。在此,我們有必要回想一下這種集體陰影的投射並非無害,而是會造成迫害和殘殺。納粹屠殺猶太民族就是再清楚不過的明證。

重整陰影助於靈性成長

現在,我們比以往更迫切需要健全嚴謹的心靈學,來促進真正靈性生活的發展。榮格是很有靈性的人,他所創立的分析心理學對靈性領域很有貢獻。事實上,分析心理學給「分辨神類」(discernmentofSpirits)提供方法,分辨神類與分辨陰影及其內在的「惡神」是相關聯的。很多修道者沒有做這樣的分辨,因此在道德和靈性上都出現不當的行為。我們可以試想最近爆發的神父、牧師、靈修導師,以及一些教派創立者的偏差行為。

人生中有兩個時期特別難對抗陰影形成,也就是靈性生活的初期和中年時期。這兩個時期「對於建立個人與社會認同、融入社會及釐清特定人際關係來說,具有啟蒙價值和重要性。」10在本書最後一章,將深入探討重整陰影和靈性生活之間的關聯。這裡則先簡單說明這兩個重要的時期。

靈性生活的初學生

有天,幾個門徒向老師問道,要怎麼做才能為靈性生活打下穩固的基礎。老師回答他們說:「第一步是學習克服恐懼。」這答案多麼有智慧啊!初學生的首要任務就是省察自己的弱點、恐懼及反感厭惡。榮格的建議是:「找出這個人最深的恐懼,就能預知他未來的發展。」

若無法由衷真誠地接納自我,靈性生活將建立在危險的心理基礎上,只讓人逃避到假象的世界。謙卑虛心地認識自己,是所有真正靈修最基本的條件。

中年時期的靈性生活

人類學家及神話學家坎伯(JosephCampbell)用這個比喻來說明邁入中年的情況:「我們耗掉生命前三十五或四十年在攀爬高梯,為的是到達高樓的頂端。然而,一旦登上屋頂,才發現爬錯了地方。」

中年時期,我們自然而然會去評估自己的成就。如果我們在社會上功成名就,就會認為自己是有身分地位的重要人物。我們回顧我們已經實現和放棄的種種,我們的喜悅和悲傷、成功與失敗,我們已經實現的願望和尚未完成的夢想。很少人會滿意眼前的一切。我們往往看到生命中的重大缺憾,對死亡的恐懼也變得更加真實。有的人一心想回復青春,有的人轉換職場跑道,或者結束婚姻以開展新生活;換言之,在中年時期,很多人希望全盤重新來過。

這時,他們有必要問自己:「我僅僅滿足於外在生命的改變嗎?我難道不用先探索內心深處的渴求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我們一生中用了多年的時間建構出堅強的自我,也對社會做出貢獻,而在中年時期的挑戰是,探索內在尚未開發的潛能。中年危機就是要我們把埋藏在陰影底下的潛力開發出來。如果我們不這樣做,便會危及我們整個靈性生命的發展。

不要以為探索內心的陰影,並挖掘出陰影的豐富資源之後,便會一帆風順。然而,對所有願意接納自身陰影的人來說,這是非常美好的經驗。本書即是為受到徹底自我實現吸引,希望踏上這條冒險之路的人提供指引。

Chapter2

榮格的陰影觀

榮格有關陰影的夢

我做了一個夢,夢境嚇壞了我,也鼓舞了我。夢中,我在一個陌生的地方;黑夜籠罩,我頂著強勁的風緩慢吃力地前進。濃霧四起,我把手弓成杯狀,護住手中隨時可能熄滅的小燈,我的存活完全仰賴這盞微弱的燈光。

突然之間,我感覺到背後有個東西朝我走近。我回過頭去,看見一團龐大的黑影緊隨不舍。儘管我很害怕,卻仍清醒地意識到,即使有危險,我一定得保住這盞小燈,度過這個狂風之夜。

醒來後,我立刻意識到夢中黑影就是我自己的陰影,陰影在小燈的照射下,投影在盤繞的濃霧上。我知道,這盞小燈就是我的意識,我僅存的光源。雖然與黑暗的威力相比,這盞燈是如此渺小而微弱,但它仍是一道光,我唯一的光源。11

不要在意外表,外表總會過時。你要留心的是,與你相隨卻不被承認的那部分。

——安東尼·馬查多

(AntonioMachado,1875-1939,西班牙現代詩人)

從陰影理論來了解自己

陰影不會輕易地顯露出來。榮格派的心理學家認為,對陰影及其影響一無所知的人,無法推測出陰影的存在。既然我們最終都會經驗到陰影,這也顯示出認識陰影的理論格外重要。

在我看來,榮格及其弟子的分析心理學派,提出了非常實用且清楚的陰影理論。這個理論將陰影放進人類發展的權體脈絡中,並且提出深入內心陰影的方法。我個人對於陰影的見解,有極大部分是受到榮格陰影理論的啟發。

榮格的陰影理論

精通佛洛伊德式心理分析的榮格,熟知受到壓抑的潛意識世界。但是他認為從個人心理上的壓抑所建構出的潛意識觀點,說服力不夠。因此他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他研究的範疇包括神秘學、夢和精神病的解析,以及兒童與遠古人類的繪畫,這些使他推斷出更深一層潛意識的存在,並稱之為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unconscious)。榮格認為集體潛意識是與生俱來的、是全人類所共有的一組儲存形象的記憶。榮格將這些共通的,並且在所有文化中都找得到的形態,命名為原型(archetypes)。榮格認為,陰影就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型。這個重要發現,使他與佛洛伊德長久的師生關係畫上句號,自此以後,佛洛伊德視榮格的學說為佛洛伊德學派的異端。

榮格認為陰影代表相關的情結和被壓抑的能量,佛洛伊德則稱它為本我(Id.)。陰影,誠如榮格所認為的,古往今來以不同的原型出現在神話和傳說故事中,例如「黑暗中的兄弟」(Darkbrother)、雙面人、雙胞胎(其中一位流露出邪惡性格),以及第二自我(alterego)等等。榮格起初認為陰影是抽象不明的,但是隨著解析他自己和病人的夢境,陰影的概念便逐漸具象化了。早在1912年,榮格就已提出「心靈的陰影面」之後他也用不同的說法來表達陰影的概念,諸如受壓抑的自己、第二自我、自我的黑暗面、疏離的自我、次人格等等。

1917年,榮格在《論潛意識心理學》(OnthePsychologyofUnconscious)這本書中,稱陰影是「內在的另一個我」、「潛藏另一性別的人格特質」、「內在令人討厭的次級部分」,或者是「讓我們感到難堪和丟臉的另一個我」。榮格把陰影定義為「負面的人格,也就是所有我們痛恨、並想隱藏起來的令人厭惡的特質,陰影也是我們未充分發展的功能和個人潛意識的內容。」12不過,要補充的是,儘管陰影看起來和我們現實環境持有的看法及價值觀有所衝突,但陰影的本質並非是不好的。

榮格的心靈觀

真我(Self):心靈的核心,包含潛意識和意識兩部分。

陰影(Shadow):為迎合外界期望而壓抑的部分。

自我(ego,self):心靈的意識層面。

人格面具(Persona):符合外界期望的部分。

陰影隱喻受壓抑的自我

榮格最先採用陰影這個比喻,他的弟子也接續沿用。這個比喻充分表達出潛意識中受壓抑的自我,並形成意識我的對應面。因此,陰影是心靈中潛意識的具體化,是為了平衡意識我的單向發展。意識我就像光一樣,造成了潛意識的黑暗地帶,也就是陰影。

用陰影來形容受壓抑的世界,是很好的比喻。簡單來說,如果自我指的是意識層面,那麼陰影就是指反面的潛意識。我們走路時,一般都喜歡往有光的方向走。如果光源是在前方,我們便看不到身後的陰影,而其他人往往比我們先注意到它;同樣的,我們拒絕承認的性格黑暗面,別人通常也比我們看得更清楚。

正午時,陰影最短,然後隨著日照減少而拉長,到了晚上,則到處都是陰影。我們心靈的陰影也是這樣產生的。我們清醒時,陰影很少出現,但我們入睡後,陰影變得非常活躍,並潛入我們的夢境中。

因此,我們白天時為了保全面子而試圖隱藏的一切,到了夜晚就會藉由夢境顯露出來。我們的夢就像是要去重建被掩蓋住的那部分事實。因此,我們會對夢境中虛構出來的令人厭惡又具威脅性的象徵,感到驚訝萬分。這些夢殘酷地揭露出受壓抑的自我:母親變得像巫婆、老闆像暴君、鄰居像娼妓等等。夢境殘酷不留情地拆穿我們為了顧全面子或遵守禮節規矩,而隨口捏造的善意謊言。據說有些佛教僧侶,因為不再關注自己在社會上的顏面問題,所以睡覺時不做夢。他們具有這種自貶的幽默感,因此不會暗藏心機。

以陰影來作比喻,貼切地形容出心靈受到壓抑時,在內心引起的各種反應。比如,我們說被恐懼、擔憂折磨的人,是「害怕自己的陰影」;我們形容對某人著迷的人,「好像是對方的影子一樣,形影不離地跟著」;派員警跟蹤、打擊罪犯的行動,稱為「把影子放在嫌犯身上」。德國也有句諺語說:「人無法跳過自己的影子」。換言之,我們沒有辦法逃脫受壓抑的心靈世界。

陰影的種類

黑色陰影和白色陰影

依據受壓抑自我的性質,會形成黑色及白色兩種陰影。黑色陰影的產生是由於本能受到壓抑,比如壓抑性慾或攻擊性。這種現象在品格高尚、有好名聲的人身上特別容易出現。有時,他們所否認的黑色陰影會起而對抗當前的價值觀,使他們去反抗社會規範、違犯法律、與人相爭、嫉妒或羨慕他人、想要掌控,以及無節制的放縱性慾。

白色陰影則是源於德行或靈性傾向未發展或受到壓抑所造成的;它的起因是年幼時家庭和社會施加的壓力。強迫以偏差的態度和行為作為標準。這裡舉出四個白色陰影的例子。黑道分子唯一的生活目標就是去壓榨他人,他壓抑了天性中誠實慷慨的傾向。因此他的白色陰影,就是誠實及同情心這兩種德行受到壓抑。另外一個例子是一位行為不檢並在學校胡作非為,在同夥中出了名的不良少年。他認為守法是件壞事,因此他要壓下守紀律的驅動力。遵守紀律於是變成他白色陰影的一部分。第三個例子是一個生活放蕩,並且完全排斥克制性慾的人,他把貞潔的天生美德藏在陰影中。最後一個例子是一個激進的無神論者,他酒醉時,就會做出跪地祈禱的怪異行為。酒醉狀態讓他的靈性面得到釋放,而靈性生命的世界則形成了白色陰影。

如何分辨陰影

陰影是根據其生成的環境來歸類,可以分為家庭、團體和國家的陰影。

家庭陰影

家庭傳遞的不止是正面的價值觀和信念,也會傳遞集體壓抑所產生的陰影地帶。因此,家庭中發生的不幸事件,到後來很可能變成一團謎。同樣的,如果家庭對於死亡未能妥善處理,那麼這家人會繼續受到傷害。家庭醜聞也變成緊守的秘密。當這些創傷、災難和悲劇存留在家庭記憶的潛意識中,這些不幸的記憶就會不斷在下一代重現。往後每代子孫可能因著某個單一事件,再次經驗到相同的創傷,也同樣的壓抑下來,而不知道真正的原因何在。

我想到有一個家庭禁止孩子游泳。這對父母相當堅持這條禁令,可是卻沒有辦法說明背後的原因。然而,若是了解這個家族的歷史,就能推測出禁忌背後的潛意識動機:他們的曾祖父母有兩個兒子死於溺水意外,自此以後的每一代都對水有莫名的恐懼。

這並不是單一的案例。在所有的家庭中,父母為了避免不愉快,以及出於下意識中對家庭的忠誠,他們會不自覺地禁止孩子表達某些情緒,或者發展某些特質和天賦,因此孩子便採用了特定的行為模式。父母會有這樣的舉動,是由於受到家庭陰影的推動。這些期待挾帶著家庭規範的力量。孩子非常敏感,害怕遭受拒絕,因此對於父母定下的家規,立即言聽計從。這種方式就跟非口語禁止一樣,不僅影響力更大,而且比較容易進入我們的潛意識,也具有更強的說服力。

服膺溝通分析理論(TransactionalAnalysis,TA)的心理學家,提出家庭中常見的禁止訊息,也發現到這些訊息都用負面、否定的方式來表達。例如不準活、不準做自己、不準是男孩(或女孩)、不準像個小孩子、不準長大、不準成功、不準健康、不準建立親密關係、不準思考、不準有感覺等。這裡可以繼續探討這類訊息對孩子內在陰影發展造成的影響。不過這部分已超出本書的寫作目的。

有時整個家庭的陰影,只集中落在一位成員身上。這個成員脫離家庭規範又偏離常軌,是「害群之馬」的典型案例。目前家庭治療學派把這樣的成員稱為「被家庭公推認定的病人」。(identifiedpatient,IP),具有確保缺陷的家庭系統維持平衡的作用。家庭治療師的難題在於幫助這個家庭體認到,問題是出在整個家庭,而不只是那位害群之馬,這個成員只不過剛好反映出家庭的問題。透過這個成員的行為,揭露出整個家庭在成長過程中不健全的部分。比如說,這位家庭公認的病人表現出輕佻或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就反映出這個家庭可能太過於刻板和嚴肅。

團體陰影

人類團體很容易將他們認為無用或錯誤的價值觀加諸在他人身上。團體創立者的陰影,以及伴隨陰影而來的禁忌和約束,會對團體的陰影留下影響,即便創立者已經過世,但是他的精神和陰影仍會綁住團體的每一分子。

以下的例子可以說明團體陰影造成的後果。有兩個修院的初學導師,他們一心想找出修士中任何一點同性戀和酗酒傾向的蛛絲馬跡。輕拍朋友肩膀的無心之舉,被解讀為同性戀的徵兆;大口喝下含有酒精的飲料,則被認為是酒鬼。結果,修院上下全陷在找出同性戀者和酗酒者。修士們開始互相監視,尋找這些「毛病」可能出現的徵兆。這二位導師自身的陰影,最後毒害了周遭每個人的心靈。所有應當鼓勵的價值,例如用功讀書、勤於祈禱、仁慈、友愛、忠誠,以及健全的人際關係等,只受到導師和修士們的稍稍關注。他們仍專註在揪出同性戀者和嗜酒者這件事上。

如果團體無法認出自身的陰影,便會逐漸偏離團體原本的目標。不過更糟的是,如果這個團體完全受到陰影的吸引,到最後反而助長了團體原本一直避開的部分。

國家陰影

陰影也出現在國家民族的層面上。只要到國外走走,便能看得出來。我們很快就會注意到,他國人民的思想和我們的並不一樣。我們國家認為的缺點可能被他國視為優點,例如,美國人在回應問題時,會直接回答「是」或「不是」:但加拿大人卻認為這種答覆欠缺敏感度。加拿大人依賴肢體語言和聲調勝過直接的言詞表達,而美國人則認為這種溝通方式不夠真誠,表達也不夠清楚。

越是封閉的國家,越不容易看到自己的錯誤和失敗,也就越容易將恐懼、反感和老舊的刻板印象投射給鄰國。只有經常接觸不同國家的人,才能看出自己國家的缺點和錯誤。除非人民願意認識並接納他國的習俗,不然只會加深自己國家的陰影所製造出來的偏見。種族主義者替其他國家人民取綽號、拿他們開玩笑,就是國家陰影投射的明確標記。

在戰爭期間,大眾傳播媒體助長並增強集體陰影對「敵國」的投射。我們竭力在對手身上找出我們內在所有自認為可恨和該受責罰的部分。二次大戰期間,德國人做盡了想像得到的錯事:接著的冷戰期間,換成俄國人被中傷。有很長一段時間,非裔美國人成為歐裔美國人陰影投射的對象。同樣的,猶太人也成為許多民族集體陰影的犧牲品。不論是在少數民族、外國人或是優秀者身上,差異性和獨特性都會帶來擾亂。因此,我們會把他們揭露出來,讓他們成為背負民族陰影所有邪惡傾向的代罪羔羊。

那麼所有的國家就註定一直在製造敵人或代罪羔羊,並且背負著國家的集體陰影嗎?還是,我們能否夢想有朝一日所有的國家可以彼此真誠相待,並與自己的陰影為友,而不是將陰影投射給他國,再加以毀滅?

一般所說的原始社會,本能地找到修正偏差集體陰影的方法,也就是指派某些成員去「扮演」團體的集體陰影,這麼做可以讓團體以相對的角度來看待習俗和思考方式。在印第安蘇族人(Sioux)當中,Heyhoka就負起了扮演團體陰影的神聖任務。這個角色會按照步驟,做出一連串違逆的行為,比如他把帳篷的入口搭成背對著其他帳篷,或是朝向馬臀做出猥褻的動作,甚至在舉行宗教儀式時如廁13;不斷地以違反族人的習慣和規範為樂。

宮廷弄臣也為君王扮演類似的角色:弄臣會把皇宮中所有隱瞞的事情都向君王揭露出來。

最後,試想一下中世紀定下的「愚人節」所揭示的訊息。在愚人節那天,可以顛倒原來的社會階級。獃頭獃腦的鄉巴佬被加冕為國王:傻瓜代替主教做彌撒等。今日的政治諷刺家和喜劇演員多少也有這種功用,他們反映出我們國家的陰影,顯露出我們共同的缺失。

榮格率先直觀到陰影的存在及其性質後,我們已看到這方面的著作不斷在增加。對於後進的所有觀點,榮格可能表示認同。我們也了解,榮格其實非常擔心後輩在引用他的學說時擅自竄改,或者發展出和他的思想相悖的理論。若有一天,有人要他更明確說明陰影觀,他會斷然拒絕,並突發奇想重複地說:「陰影就是我們潛意識內的一切。」我希望我對榮格陰影觀所做的說明,有助於讀者心理及靈性上的成長,而不致於扭曲了榮格的思想。

CHAPTER3

陰影的行程

有七副面具的人

從前有一個人,擁有七副面具,每天輪流配戴。每天一早起來,他便趕緊戴上面具,然後才梳洗準備上班。就這樣,他從來沒有以真面目示人。一天夜裡,小偷趁他熟睡時,偷走了所有的面具,當他醒來,發現面具不見了,便放聲大喊:「來人啊!遭小偷了!」於是,他踏遍城裡的大街小巷,找尋面具的下落。街坊鄰居看到他找不到面具就用最狠毒的話向人詛咒、要脅。他花了一整天的時間找那個小偷,卻無功而返。傷心又絕望的他終於忍不住,像個孩子一樣嚎啕大哭起來。街坊鄰居試著安撫他,但所有的安慰對他來說都無濟於事。

有位路過的女士看到了,便停下來問他說:「親愛的朋友,發生了什麼事?你怎麼哭成這樣?」他強忍著淚水,哽咽地回答說:「他們偷了我的面具,我的臉就這樣暴露出來,我覺得非常脆弱、沒有安全感。」這位女士對他說:「聽著,我打從出生那天開始,就沒遮掩過自己的臉。」

這時他抬頭注視著她好一會兒,發現到這位女士非常美麗。她俯身帶著微笑,將他的眼淚拭去。這是這個人有生以來,第一次感覺有溫柔的撫觸滑過臉龐。

——維洛尼可·塔奇歐(VeroniqueTadjo)

我們用了生命的前三十年,決定把內在哪些部分丟進背後隱形的垃圾袋裡。接著,再用往後的歲月,從垃圾袋中把它們我回來。

——羅柏·布萊

人格面具的形成

若不清楚人格面具的概念,就沒辦法了解陰影觀念。這個構成人格的根本要素,也稱為「理想我」(ego-ideal)。從榮格開始,「人格面具」這個詞更明確地用來指稱為了遵守外在環境的社會、道德及教育規範所做出的種種適應,而由此發展出來的社會我。人格面具會將身邊重要他人所不接納的情緒、特質、才能和態度等,排除在意識之外。正如先前提過的,人格面具形成的同時,它也在潛意識發展出相對的另一面,也就是榮格所說的「陰影」。所以人格面具和陰影是正反,兩面的關係。

榮格學派的人格面具概念,源於希臘文的面具prosopon。面具在希臘戲劇中,是用來幫助演員融入扮演的角色。拉丁文Persona一詞是從personare演變而來,意思是引起共鳴。演員透過戴上面具來揣摩角色的聲音,並詮釋出角色的特質。每副面具代表人的一種內心狀態,例如妒忌、貪婪、謙和等等。因此,這面具所表達的並不是演員個人的故事,而是呈現出人性中普遍的衝突。然而,演員的聲音仍可傳達出角色的情緒和情感。

人格面具和陰影相對的人格特質

人格面具和真實自我的衝突

人格面具一旦形成,同時產生的問題是:由於必須扮演許多角色,來迎合各種社會環境的要求,有可能隱藏了真正的自我。換句話說,人們會儘力遵守所屬團體要求的「合宜行為」,努力扮演好團體賦予的角色,並且認同團體所教導的價值觀,因此逐漸喪失了自己原有的獨特,也就是諾伊曼所說的「內在聲音」(innervoice)。這裡不打算對完全喪失自我多加著墨,不過我們要知道,人格面具會在社會我和真實自我之間造成截然的對立。當人格面具極力融入周遭的社會環境時,真實自我就失去了它的地位。因此產生的危險是,真實自我為使一直投入適應外在世界的人格面具擁有更多能量和空間,便躲藏在陰影底下。榮格由此斷定說:「人格面具並不知道自己的『陰影』。」

這樣看來,我們好像面臨一個無法克服的困難,那就是當我們順應外在環境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內在真實自我的成長,這多麼難啊!我們一方面要增進人格面具的發展,否則可能缺乏社會化;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維持真實自我的成長,不要將全部的力氣都用在適應社會。我們究竟該如何達到這個目標?

幫助孩子建立社會我

這裡特彆強調,不論未來是否需要重整陰影,首要的是建立健全穩固的社會我(人格面具)。不過,有一些學者主張,良好的教育應足以消除孩時產生的陰影,所以成年後,陰影的包袱也就自然消失了。這些學者認為,自我所經歷的社會化過程,是造成人格中產生有害陰影地帶的原因。

羅柏·布萊和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AliceMiller)在這個觀點上持相同看法。這兩位學者把孩童的潛能發展比喻為一個全面同時自由擴展的領域,意思是,各種禁令都會阻礙孩童自發性的成長,進而產生有害的陰影。這個看法和烏托邦思想哲學家盧梭的觀點不謀而合。盧梭認為,孩童完美的天性,在接觸父母和老師所認為的社會後,受到了污染。

依我個人所見,期待孩子的成長不受父母或老師約束某些本能和自戀傾向等有礙社會化的牽制,是相當不實際的。忽視孩子所處的社會背景——家庭、社交圈和文化交織而成的大環境,以及保護孩子不受到社會任何的影響,就等於強迫孩子處於完全封閉的自我世界,如同自閉症孩童所處的世界一樣。

我們無法選擇要或不要有陰影。由於我們有建構社會我的需要,陰影也必然相隨而生。認為教導孩子時能避開環境的影響,是錯誤的想法。

不造成過多陰影

社會我,也就是人格面具最理想的發展,應建立在有彈性且合理地順應社會價值規範的基礎上。孩童社會化的過程需善加引導,這樣孩子真實自我中最深層的渴望,才能充分受到重視。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有智慧的老師在管教孩子的行為時,第一步是謹慎分辨孩子當時的情緒、本能和自私的傾向。老師要去約束孩子不恰當的行為,也要避免強迫孩子壓抑可能會有的情緒和感覺。事實上,老師可以禁止一個在氣頭上的孩子去打朋友,同時也讓這孩子知道覺得生氣是合理的。因此達到一舉二得的效果:孩子既不會過度壓抑憤怒,也能鼓勵孩子用正向的方式來表達情緒。

人格面具和假我

人格面具的功能是使我們順應社會的要求,進而做出相稱合宜的行為。然而,在適應的過程中,有時會產生問題,可能形成虛假的人格面具,也就是溫尼寇特(D.WWinnicott)所說的「假我」15。這種病態的現象,在與母親形成初步的關係時就產生了。孩子若無法適應母親的世界,便會開始自我防衛。很多時候,孩子無法理解母親或老師的行為反應,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防衛自己不受到外界的威脅或侵擾。這樣的環境最後會扼殺了社會我(人格面具)的正常發展。孩子由此建構出的人格面具,將引發更多的社會問題。這種偏差的適應,對「意識我」不僅毫無用處,反而造成自我疏離。這個「假我」不再以正常的方式去適應周遭環境,反倒是一感受到外界不友善時,就儘可能地處處保護自己。

因此,孩子會為自己戴上一副牢不可破的面具,不敢表達真正的情感和情緒,只有師長會接受的部分,他們才敢表露出來。孩子認為採用這種方式,也就是溝通分析學派所說的「扭曲的感覺」16,才能夠在看似險惡、充滿敵意的環境中生存。

就如溝通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伯恩(EricBerne)精闢描述的17,這種最先引起孩子防衛反應的經驗,可以解釋孩子為了自己的益處而試圖操控環境的行為。然而失去真實的自我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無法用正常的方式適應外在環境,虛假的人格面具將會成為深埋在潛意識中惡性陰影的根源。

形成惡性及分裂的陰影

要確切了解陰影的本質,可以把陰影看成是由不同的結構群聚而成,每一個結構群都組成一種「心靈情結」。情結是由一組有組織的形象、字詞和情緒所形成,構成一個脫離「意識我」而獨立存在的結構。每一個情結會形成一個次人格,我們可以把次人格看成戲劇中的一個角色,它自主獨立、不受導演的操縱,並且具有自己的個性。這些情結會不斷在夢境中出現。做夢者並不是真的罹患多重人格,然而這些情結造成非常影響,讓做夢的人有時覺得自己真的瘋了。聖保祿親身經驗到人性的這一面而哀嘆說:「我所願意的善,我不去行;而我所願意的惡,我卻去做。」(《羅馬書》第七章19節)

陰影並非都是惡性的

我從臨床經驗得知,並非所有案主的陰影都具有相同程度的惡意合心靈的自主性。原因何在?陰影造成的影響是依照個人過去所受的創傷,以及受壓抑的心靈而定。

壓抑和潛抑

精神分析學派將個人心理的抑制分為兩類:第一種叫做壓抑(suppression),是自願地抑制情緒或態度的結果。由於壓抑是有意識的,且經過思慮後的自願行為,因此通常不會造成陰影。

第二種抑制叫做潛抑(repression),它是拒絕心靈的潛能而造成的,我們無法意識到它的存在。潛抑可以再區分為二種:第一種是由於缺乏發展機會;第二種則是因為心靈受到創傷所導致的。

我們來看第一種潛抑的狀況。有些人無法發揮自己的潛能,背後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為求學過程中老師的無知忽視、缺乏發展的機會,或者處在不友善的環境中等等。潛能未開發所導致的陰影,其本質是原始、未開化的,而不是進取的,就像一個被鎖在房間多年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在一開始與社會互動時,會出現粗暴無禮、任性、缺乏教養和困惑的現象,因為他們不知道社會生活中的基本規範,他們從未學習與人交談、清潔、飲食等種種的社會規矩。

第二種潛抑,則來自周遭環境強行灌輸嚴格的社會禁忌。在這種情況下,心靈能量已在不自覺中被推到潛意識的深處。這種潛抑所造成的陰影,其特質是具有惡意和自主性。有這種情況的人,不僅無法認出自身的陰影,也對這種心靈情結感到完全陌生。他們認為與自身的陰影毫不相干,但同時也發現自己無法控制這陰影。與這種陰影拉拔的人,有時會覺得自己被失控的外力所操控。

認同侵略者

陰影惡性和分裂的特質不容易說明,迄今我能找到的最佳解說是,不僅要考量到受潛抑的心靈內容,也要留意受潛抑時的態度。如果有人受到脅迫,不得不遵守某種禁令,這個受害的態度。如果有人受到脅迫,不得不遵守某種禁令,這個受害者很容易沿用施壓者的行為模式。從常見的受害者傾向認同侵略者,並接著模仿侵略者的行為,就能認出來。雖然很難解釋模仿行為發生的過程和機制,受害者仍傾向於認同侵略者的動作、用詞、語調、暴力行為及沉默。簡而言之,受害者的陰影在潛意識中會模仿加害者的人格特質。

結果,受害者可能藉著自我控訴、自責、甚至自殘,來延續所受到的傷害。此外,他們有時會不由自主地攻擊親近的人。一旦成為潛意識陰影的囚犯,就被迫度著遊走在被虐及施虐間的生活了。這也是治療師在某些患者身上發現到的暴力行為和性變態行為的根由。

陰影好比垃圾袋

美國詩人兼思想家羅柏·布萊用垃圾袋的比喻來說明陰影的形成,他說:每一次我們壓抑自己的情緒、優點、人格特質或才華,就是把我們的這些部分丟到垃圾袋裡。布萊說,人生前三十年的歲月里,忙著把自己最珍貴的部分倒進垃圾袋,隨著時光流逝,垃圾袋變得越來越重,快讓人背不動。結果,往後的歲月要用在翻找垃圾袋,以找回並發展被我們丟棄的那些部分。

回收再利用垃圾袋裡的東西,得要有謙遜的態度和耐心。如果我們不願承擔這項工作,最後將被沉重的垃圾袋壓垮。一開始我們會感到昏沉無力,好像一直都在原地踏步、毫無進展,然後內心感到非常空虛,最後導致憂鬱。先前被我們丟棄並塞進垃圾袋的那些珍貴部分,並不會一直靜止不動,它們會蠢動不安,不斷想衝破阻礙、表現自己。漸漸的,被關在垃圾袋中的心靈能量轉而向我們報復,讓我們內在產生許多強迫性的想法,或者外顯出來,投射到周遭的人身上。

為什麼垃圾袋這麼滿?

我們為什麼會把如此豐富的潛能推回潛意識呢?我們想處在不允許做自己的環境;我們擔心若是做真正的自己,便會被社會排擠。不論恐懼是真的或是想像出來的,它會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害怕失去父母、家人或好友對我們的關懷;害怕被孤立;害怕被團體排擠;害怕被嘲笑;害怕處在尷尬的情況;害怕自己偏差不正常:害怕失敗;害怕被看作怪胎等等。

來自家庭和學校的禁令

下面舉出一些例子,來說明孩子由於害怕被拒絕而造成的傷害,孩子在有意無意之間,會怯於表達自己的情緒、優點、人格特質和才能。

有一個父親,當孩子玩耍嬉鬧時,就會變得非常緊張不安,甚至大發雷霆。他的孩子很快便明白自己沒有權力像其他孩子一樣奔跑、叫喊和玩耍。這個父親嚴厲的個性來自於缺少歡樂的童年,因為幼年時母親就要他背負沉重的責任。

另外一個例子是,家中的每一件事都要全家一起分擔、共同完成,因此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壓抑種種個體化的需求:例如想有獨處的空間、想待在自己的房間或保有自己的秘密等。

有另一種家庭則是禁止表現出關愛、體貼和親密,因為害怕會產生性方面的聯想或行為。但又因為沒有意識到這方面的問題,父母的態度常是冷漠、疏離的,有時候甚至瞧不起人。

每個家庭都傾向於接受特定的情緒和情感表達,並對其他的有所排斥。有的家庭可以接受表現出害怕、痛苦及脆弱,但是堅強、獨立或精力充沛的表現則不被容許;另一個家庭則剛好相反,表現出堅強、健康才會被接納,而不是依賴、生病和痛苦。

有時老師會嚴厲斥責一些資質不夠或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這些學生很快了解到,他們不能向這種老師發問或者要求更多時間討論問題,以免泄露自己還有不懂的地方。

在宗教課中,有一些學生坦承他們不敢把作業簿拿給父母看,尤其是他們自己編寫的禱詞,因為害怕父母不重視或是嘲笑他們。

同儕的意見對孩童或青少年來說非常重要。例如,有個小男孩拒絕使用從父母那裡學來的正確語法,因為他害怕如果這樣子做,同伴會笑他是「長不大的男孩」;同樣的,有個小女生不敢把圖畫得太好,因為怕同伴會嫉妒。

有個用功的學生常被班上的同學騷擾,因為同學不能接受他在課堂上表現傑出、成績優異。不用多久他便明白,只要他不表現得那麼優秀,就可以逃過同學的嘲弄。

男孩子在受傷時,會克制自己不哭,因為如果表現出害怕,就會被當作娘娘腔。他會試著忍住眼淚,甚至連疼痛也感覺不到。

小女孩就算真的很想像男生那樣玩耍,爬樹時也會注意不讓別人達到。因為她不想讓老師認為太男孩子氣,所以壓抑性格中任何一丁點男性化的表現。

人生重大轉變階段的潛抑

人生面臨重大轉變常是潛抑的起因。不論轉變是來自創傷,或是皈依的經驗,人們往往得做出徹底的改變。因此,他們會否認或刻意遺忘以前的自己,並且把生活中所學習到的珍貴經驗都塞進垃圾袋裡。

展開新生活的他們,將過去的一切當作廢物,把天賦和缺點全都忘掉,因此造成惱人沉重的陰影。舉例來說,一些持基本教義觀點的信徒,責備自己以前信仰冷淡。不虔誠的那一面困擾著他們,但他們卻沒有將那一面整合到新生活中,反而想擺脫過去。酗酒的人也有同樣的情形,他們想把過去酗酒的一切都丟到陰影中。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曾經酗酒的人無法忍受喝酒這件事,即便是在適度的範圍。

我有一個案主因為經常大發脾氣,所以妻子離開了他。離婚後,他發誓絕不會再讓脾氣失控。但是他下了這個決定後並沒有感到平安,反而害怕重蹈覆轍而深受困擾。他還沒有與他的憤怒為友,因此憤怒也就變成擺脫不掉的情緒困擾。

沒有人可以藉由壓抑,來脫離自己過去混亂的時期。這裡再舉一個例子,有一個對家庭很盡責的母親,她認為自己已經完全斷絕過去娼妓的生活。但是她常常因為害怕別人批評她的過去而提心弔膽,她也無法原諒自己的過去。她只有與那個「作娼妓的我」和好之後,才能心安。

其他禁止訊息

壓抑自我的情況多得不勝枚舉,所以在這裡先行打住。現在來檢視一連串對於情緒、優點、人格特質和才能的禁止訊息。當然這裡所提到的禁止,多半是實際生活中言行方面的限制。

你看完以下列出的禁止訊息後,或許能更加認識自己。這個新的認知,能幫助你將躲藏在陰影底下的潛抑條列出來。你在這個過程中會注意到,這些禁止訊息同時具有絕對和負面的特質,因而加強了約束的力量。

禁止做自己

不準長大或改變、不準想到自己、不準引人注意、不準做男人或女人、不準健康或生病、不準休閑、不準做真實的自己、不準愛自己、不準以自己為榮、不準獨處等等。

情緒方面的禁止

不準表現出害怕、嫉妒、生氣、溫柔、哀傷等情緒,甚至不準擁有某些情緒、不準有感官享受或性的歡愉、不準感到自己渺小或軟弱。

學習的禁止

不準做實驗、不準學習、不準不懂、不準感到自己愚蠢。不準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天分,例如繪畫、舞蹈或口才;不準很有能力或感到無能、不準犯錯、不準有聰明才智、不準成功、不準有信仰、不準公開表達自己的信仰。

親密關係的禁止

不準建立友誼、不準擁有私密生活、不準用行動或言語來表達感情、不準愛不同種族的人、不準信任他人。

自信的禁止

不準要求或拒絕、不準表達意見、不準反對、不準守舊或創新、不準判斷分辨對他人有益或令人厭煩、不準以自己為榮、不準說自己討人喜愛或很能幹等等。

你可能發現到這些禁止訊息,讓人感到不快、難以置信。但是,深入想想,這些禁止訊息往往減弱了對個人天分的覺察度及發展能力。如果有天你想開發這些被塞進潛意識的寶藏,你要懷著謙虛、耐心和勇氣,深人挖掘你的垃圾袋,將受限的

那些天分一一找回,並允許自己加以發揮。

然而,許多人不敢探索自己的陰影,因為心裡的東西被壓抑在潛意識多年,很可能已經退化、變得偏激。陰影原始、任性、難以掌控的特質,不只讓人感到畏懼,而且也讓人認為它是應該避免的道德上的惡。這種想法是很嚴重的錯誤,本書稍後會加以探討。

CHAPTER4

接受你的陰影

古比奧村的野狼

義大利北部古比奧村的居民,若不說他們傲慢自大,那就是相當自豪了。古比奧村的環境整齊乾淨,每條街道都打掃得一塵不染,家家戶戶的牆壁才剛粉刷過,橘紅色的屋瓦也刷得乾淨無比。村裡的老年人都很快樂;小孩子個個很有教養;父母也勤奮工作。住在山腰上的古比奧村民,非常輕視山下的居民,他們認為「住在下面的那些人」都骯髒低俗,不值得來往。

某天夜裡,有道黑影突然出現在古比奧村中,並且把二個村民給吃了。這個消息嚇壞了所有的村民。於是有二位勇敢的年輕人,自告奮勇前去消滅怪獸。他們束裝備戰,毫不畏懼地等待敵人的到來。然而隔天清早,村民只看見二具被野獸咬傷的屍體。

此時全村陷入一片恐慌。他們知道,這一切全是夜間在街上徘徊的野狼造成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村民大會決定向一位出了名能和動物溝通的聖人——亞西西的方濟求助。於是村民代表便動身拜訪聖方濟,求他替他們把野狼永遠逐出平靜的村莊。

回程上,聖方濟在一條叉路辭別了代表,獨自進入森林,去和那隻惡狼溝通。

第二天早上,所有的人都迫不及待地聚集在村民廣場等待聖人的消息,等著等著,開始感到不耐煩。終於看到聖人從森林中出現時,大家高興地大聲歡呼。聖方濟慢慢地走到廣場,爬上了噴水池,接著他嚴厲地對村民說:「古比奧的村民,你們必須餵養你們的狼。」接著什麼也沒說就走下水池,離開了。

一開始,古比奧的村民根本不在意聖人說的話,也對他非常生氣。對野狼的恐懼令他們絕望,進而對這位無用的聖人產生怨氣。然而村民靜心思考後,決定當晚派一位村民,在家門口放一支羊腿;自此以後,每晚都這樣做。

從那天開始,古比奧的村民就再也沒有受到野狼的攻擊,他們的生活回復平靜。經過這次的磨難,村民也變得更有智慧。他們改變以往傲慢自大的態度,不再藐視山下的居民。美好的村莊里出現一隻野狼,是在教導村民謙遜。

你無法了解事實的全貌,

除非明白事情的對立面;

你無法發自內心的真誠,

除非經歷過虛偽,

並決心對抗。

——AbuUthmanMaghrebi

佛洛伊德、尼采和榮格的潛意識觀點

榮格認為重整陰影是最大的道德挑戰,這項任務包括認出我們的陰影,接納它是我們的一部分,並且將它重整到完整的人格中。只有歡迎並欣然接納自身陰影的人,才能成為健全、獨特的個體。佛洛伊德、尼采和榮格根據各自對潛意識的本質,以及潛意識和意識我之間關聯的認識,提出重整陰影的方法。

佛洛伊德認為,潛意識是一個有著混亂力量的地帶,隨時準備衝破和意識之間脆弱的界限。潛意識就像火山一樣,出於本能且反覆無常的欲力(libido)在裡頭不斷翻攪,隨時都有爆發的危險。由於潛意識有潛在爆發的危機,意識就要建構一個強大的防禦系統來保護自己。為了抵銷欲力,佛洛伊德主張透過學習現實原則,以及穩固的心智發展這兩種方式來作為防衛。

尼采則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他認為沒有必要武裝自己去對抗潛意識。佛洛伊德認為潛意識的本質是混亂、無理性的,而尼采則持相反的觀點,他讚揚並認同潛意識的自發性。尼采稱揚潛意識的能量不只具有超人(Superman)般的能力,也有低等者(subhuman)的能力,甚至包括其邪惡的傾向18。德國的納粹分子就是曲解了這種思想,來合理化他們的種族主義和毀滅本能。

榮格則走出這二種極端。他認為潛意識是一股既相反又互補,並且有待整合的動力。潛意識首先是由幾種看似對立的能量——自我和陰影、男性和女性及無數對立的原型所組成。這些能量就是造成心靈緊張且不斷波動的原因。然而,真我的消長作用會試著把所有相反的元素整合起來,成為協調一致的整體。(參見74頁的圖表)

榮格學派的人格發展觀點則強調心靈的各種元素要建立適當的平衡。尤其重要的是意識我和陰影之間,即榮格所指的整個潛意識能夠取得和諧。榮格認為這兩個心靈實體必須在平衡的狀態中保持彼此的對立,而辯證法則有助於維持張力。這個過程使人聯想到道家對於真實的觀點:宇宙萬物是由根本的兩極——陰陽兩極在無形中不斷調和而生的。

榮格認為,偏重或輕忽心靈的任何層面,都是非常危險的。每當我們推崇心靈的某一面,就會忽略掉另一面,例如崇尚自我,就忽視了陰影;反過來,一旦我們讓心靈失去平衡,最後會轉變成身體病痛或是精神疾病。

重整陰影應避免的三個陷阱

榮格認為心理的健康有部分在於理想我(人格面具)和陰影之間能維持適當的平衡。為了理解榮格的說法,我們深入來看由於偏重心靈某一層面,而忽視其他面向所產生的有害影響。

認同理想我,排除陰影

如果人們只認同理想我,也就是人格面具,那會導致怎樣的後果呢?結果,他們所否定的不只是陰影的推力,也完全否定了陰影的存在。此外,認同理想我的人必須嚴格遵守社會團體的行為規範。他們害怕自己的言行舉止有絲毫違背規範之處,而遭社會排擠,因此不由自主地感到焦慮:他們一心想找出社會實際或假想的期望,並保持自己的社會形象,最後他們會放棄滿足自己合理的渴望。

完美主義者就是這個現象的實例。完美主義者無法碰觸及演達內心的情感,因此他們把缺點隱藏起來,怕被人發現。他戰戰兢兢,害怕在工作中或人際關係上犯下任何錯誤。他們一直處在壓力的狀態。他們對自己或他人都不妥協讓步,所以他們在道德、心靈和心理上都相當嚴格固執,並不令人感到到訝異。

這些完美主義者,終至沒有足夠的動力讓陰影浮上抬面,因此造成心靈的緊張,引發了各種痛苦的反應,例如沉迷、不由自主的恐懼、偏見,以及無法剋制的道德墮落,更不用說他們所經歷的心理疲憊和沮喪。

這種心理類型可以和神學家理查·卡特(RichardC?té)所說的「無法容忍模稜兩可的人」19,他們的人格特質是:自尊低落、思想僵化、心胸狹隘、教條主義、焦慮、明顯的種族優越感、宗教基要主義、盲從因襲的態度、歧視,以及缺乏創造力等。

乍看之下,似乎令人相當絕望,但是不要忘了有句俗話說:「萬物皆有其用」。憂鬱症為情緒低落的人傳遞一個清楚的訊息,那就是必須有所改變,並且一定要停止繼續認同理想我。這種現象在中年階段更加明顯,那時陰影會更迫切要求受到重視及認同。人們也就明白,以前將陰影隱藏起來是白費力氣的,現在該是為陰影騰出空間的時候了。

只認同陰影

另一種無法消除人格面具和陰影間緊張關係的方式,就是完全認同陰影面,並且毫不分辨地順從陰影的驅使。採用這種解決方式的人會很快掉入陰影的陷阱中。他們做出各種偏差、直覺、原始、幼稚和退化等令人不快的行為。由於他們放縱自己的慾望,變得善妒、殘暴、猜忌、性慾過度等,社交生活對他們來說是不可能的。簡言之,完全順從陰影,就註定要被情慾所掌控。

這裡,我不得不提一些心理治療主張透過去除生活中的各種壓抑,來達到自我實現所帶來的不良影響。接受這種療法的人,往往無法和周遭的人建立或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沒辦法在團體中共事或與領導者合作。70年代一些參加原始吶喊療法20的人就有這樣的現象,他們無法和家人一起生活或是與同事和睦相處。他們唯一想過的社交生活,就是和其他參與相同療法的社會邊緣人共處。

史蒂文生(RobertLouisStevenson)的小說《化身博士》充分說明只認同陰影面的危險。故事主角傑柯博士日漸屈服於自身陰影所帶來的懾人力量。個性敦厚的傑柯博士在喝下自己調配的藥劑後,逐漸變成另外一個人——貪婪卑鄙的海德。當傑柯博士第一次嘗試認同自己的陰影,也就是他的第二自我海德時,他才了解他所招致的危險。他認為這可能導致道德淪喪,因此趕緊找理由來合理化雙重身分的冒險舉動。他試圖說服自己是以科學的名義來進行這項實驗,他為求心安,就說調換身分沒有任何害處。他不斷合理化自己的行為,直到看不出絲毫自私享樂的傾向。事實上,他從和第二自我接觸、調換身分的危險舉動中得到快感,而他也自圓其說,認為最糟只不過是開了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

榮格學派心理分析家約翰·桑福德(JohnSanford)給這個故事做了透徹的分析。桑福德認為,傑柯博士根本的錯誤在於不顧後果地同意變為自己陰影的化身。他沒有和第二自我營造豐富的張力,反而拒絕面對自身的痛苦,選擇迷失在海德的身分中21。這也就是選擇過墮落生活的人之所以說擺脫誘惑最好的方式,就是任由誘惑擺布。

就傑柯博士同意變成海德來看,他讓自己的黑暗面不停地予取予求。他一直想把這整件事做個了斷,包括他願意重新接受宗教信仰等,然而這些行動都無法讓他脫離海德的掌控。他已經到了無法回頭,完全失去道德感和自製的地步了。從此,他完全受到邪惡勢力的控制,一點也沒辦法反抗。由於抗拒不了兇殘本性的驅使,他謀殺了他的好同事卡洛博士。

傑柯博士的危險作為,充分說明了任由陰影驅使,只會導致向下沉淪。這种放任的態度非但解決不了我們內在的道德危機,更無法促進陰影的重整。

交替認同自我和陰影

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少遇到完美主義者或像傑柯博士這種極端的情況。比較常見的是第三種陷阱,使人過著雙重的生活。這種人通常是道德楷模,他們有著模範夫妻、模範父母或模範公民等等令人稱羨的好名聲。然後疲憊或憂鬱就進駐他們心中。在那個時候,他們放任自己隨意改變道德原則。這些暫時的行為偏差,不論其形式及嚴重性,都有相當大的不同,例如偷情、性愛冒險、大發脾氣、飲酒過量、輕微的惡行、誹謗、道人長短等。

這些人受到誘惑一段時間後,能夠重新掌控自己,為自己的錯誤感到後悔,並決心改變,然後過不了多久又向誘惑屈服。於是他們就被困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中。這使我想到一位牧師,他有著熱心奉獻從不言倦的好名聲。長期辛勤地工作,他漸漸屈服在次人格的黑暗面中,並在次人格的影響下,開始有不當的性行為。有好幾年的時間,他遊走於慷慨助人和性偏差的不正常生活中。

大部分的酗酒者都非常了解這種搖擺不定的情況,他們清醒、模範的自我在酒精的作用下,被酗酒的陰影完全擊倒了。這個情況就像目睹了人格分裂。他們驚訝地發現酗酒面的特質和清醒面完全相反:酒醉時,溫和的人會露出暴力的一面:主張禁慾的模範人物會突然不顧一切地豁出去;小氣的人會很大方;而無神論者會虔心祈禱等。

在自我的渴望和陰影的推動之間不斷來回擺盪的人,很容易持續困在惡性循環中,也會周期性地陷入心理和靈性的低潮。

處理陰影越界的方法

為自我和陰影的緊張關係負責

我們不能用消除任何一面的方式來避免兩難困境。這也同樣適用於理想我和陰影之間的進退兩難局面。重要的是,我們要為這兩難局面帶來的緊張關係負責。一開始我們被困在這兩個看似不相容、甚至相衝突的心理層面,感到左右為難。但是若能在這個不好受的情況中堅持下去,就會發現深處的自我,也就是真我,會把這兩端整合起來,原木的對立也會轉變成互補。

從靈性和象徵的觀點來探討心靈生活的作家,以不同的說法描述自我和陰影之間戲劇性的衝突。這裡只要略提一二就夠了。鍊金術士稱這個衝突為「黑暗期」(nigredo):神秘學家則稱它為「信仰的黑夜」:在埃及冥王奧西里斯(Osiris)和希臘酒神戴奧尼修斯(Dionysus)的神話中,是以身體遭受肢解的圖像來呈現:薩滿信仰的說法是剁成碎塊,並放進大鍋中烹煮。此外,入門儀式則用受苦或埋葬的象徵形式來描述自我和陰影間的衝突。大部分人所熟悉的是,基督宗教把它比作舊人已死,和基督一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當我們發現自己能勇於面對難受的情緒和感覺,以及本能和非理性的衝動時,我們的心理和心靈就在那個時刻開始成長。我們必須學習既不放縱它們,也不去壓抑。我們只須認出這些波動是我們內在動力的一部分,不要急著去矯治,而要接受。這種不放縱也不壓抑的接納態度,正吻合禪宗思想處理憤怒的方法,也就是當怒氣上來時,要能剋制,不過當然也不要去壓抑憤怒,要善待它並與它為友。

我們的一生中,陰影不斷在分裂尋求和諧的心靈本體。榮格學派心理分析家羅柏·詹森(RobertJohnson)主張培養矛盾思維(Paradox)來超越表面的對立,對於意識層面的成長會帶來不可計量的助益22。在現今世界中,大部分的人都過著兩極化的生活:不是愛就是恨;不是抒發情緒就是壓抑情緒。不是工作就是放鬆休息:不是大方付出就是自私自利;不是與人交好就是孤僻;不是活潑外向就是內向沉靜。然而能以矛盾思維來看待世事的人,則將表面的對立視為互補。

再者,抱持著二元論的心態會對我們的靈性成長造成相當大的傷害。所有的靈性成長,一定都以調和現實中的表面對立這個觀點為基礎。無法解決內在情緒衝突的人,諸如相反的衝動、相衝突的責任、看似對立的價值觀等,將面臨靈性枯竭。相反的,成功整合生活遭遇的二元衝突的人,極有可能達到心靈的和諧。詹森也因此斷言,把對立衝突轉化成矛盾的技巧是屬於宗教象徵功能。他認為發展矛盾思維,可以讓我們的意識。層面達到更高的境界23。

問題是,我們如何達到這種意識程度呢?

求助真我來調和理想我及陰影

有些人採用完全靠意志和理性所塑造出來的英雄氣概,來逃避心靈衝突的不安。但是這種狀態並不能持續很久。然而,有種勇毅是需要的:要能忍受二極所產生的張力,這種情況有時類似被釘在十字架上。只靠自我的理性和決心來擺脫心靈沖了突的人,會感到有心無力。下圖可以看到真我周圍人格面具和陰影相反特質的結構。

人格面具和陰影相反特質的結構

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求助方法,就是將自己交由心靈更高的支配者——真我。我的宗教人類學教授珍·休斯頓(JeanHouston)提醒我們,崩潰低潮的時候,就是超越、突破自己的最佳時機。

那麼扮演重整心靈對立現象關鍵角色的真我(或深層的真我)是誰呢?榮格認為真我就是天主的肖像(ImagoDei)或是存在每個人已中的神性;真我也是創造力和個人整合的中心,直覺掌握個人成長的整體計畫小真我會協調心靈中衝突的部分,將它們整合成和諧的整體。這是如何達成的呢?透過真我所產生的超越象徵(transcendentsymbols),可以安撫心靈,同時使對立的力量趨於整合。接下來探討宗教象徵如何扮演統合及協調的角色。

只要我們願意與自我及陰影一同被釘在十字架上,真我就會前來解救。真我提出一種復活的方式,藉由和好的過程使自我得以轉化。榮格認為,這種轉化即是個體化過程的開始。真我整合這些迥異、反向的心靈元素,建立全新的內在結構,讓我們對複雜的自我有了新的認識。這會使我們更加成熟;不僅更貼近「真實的自我」,也更加肯定自己內在的資源。內心和行為中的表面對立已變得更加和諧,當這些激烈的對立能並肩共處時,我們便進入美妙境界。在舊約中,先知依撒意亞極富詩意地描寫默西亞來臨時帶來的恩寵狀態,「豺狼將與羔羊共處,虎豹將與小山羊同宿。牛犢和幼獅一同飼養,一個幼童即可帶領它們。母牛和母熊將一起牧放,它們的幼雛將一同伏卧:獅子將與牛一樣吃草。」(《依撒意亞先知書》十一章6-7節)

超越自我和陰影的衝突根源

犧牲自我

要解除自我和陰影之間的緊張關係,必須先放下自我。然而,在這個情況下,自我會感到害怕而更加強對人格的掌控。但是向內在神聖真我的力量開放,自我必須放下理性和自己做決定的態度。這表示要有所犧牲,也就是放棄以自我作為心靈的核心,或以自己的觀點來操控一切。

自我象徵性的死亡讓人聯想到耶穌所說的落地麥子的比喻:「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愛惜自己性命的,必要喪失性命。在現世憎恨自己性命的,必要保存性命入於永生。」(《若望福音》十二章24-25節)

自我藉著死於自己,對真我有了全新的看法:罪惡已被制勝,生命從死亡中重生,聖愛使失喪的復活起來。

明智的人看出自我的瓦解蘊含希望,並且願意放下自我。然而,一般人通常不願有所行動,也不注意內心產生的變化,接著當負面事件,比如生病、失敗、破產、失業或工作過量等危機發生時,會引發自我和陰影之間再起對立。

真我的消長作用

如果你讀過這方面的著作,你可能認為帶領我們越過善惡界線及各種二元對立的超越行動,是宛如魔術般自然產生的。只要犧牲自我,就足以保證獲得救贖,但是,事實上,這些作家卻未提及要達到這種境界是多麼的困難。犧牲自我,就要把自己交給真我的整合力量和智慧。這要有相當大的勇氣,並且對心靈核心的治癒和重整力量深具信心。

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結合心力和宗教的力量。克服自我和陰影的對立而達到心靈平衡,有賴於自我不再持操控立場,以利於發揮榮格所說的「真我的超越功能」。真我的超越功能會產生合一的象徵,而這象徵允許並指向新的心靈整合。因此,在心靈這塊神聖空間進行的超越行動,可以成為具有「宗教性」(religious)。從religious的字根來看,有結合的意思,超越行動的角色是去凝聚、調和心靈的對立力量,例如,陽剛和陰柔、愛和權力、苦難和救贖、失與得、動與靜、富足與貧窮、自由抉擇和義務等。

重整陰影時出現的神聖象徵

我們已經看到調和理想我和陰影的工作,是始於真正地釘死於十字架,再經由真我的超越行動,得以轉化進入復活。當這些神聖的象徵在我們的意識層面出現,我們便能具體地意識到這個和好的過程。這些象徵漸漸出現在我們的夢境、進行心理和靈性操練,以及藝術活動當中。這些符號表示心靈深處已經開始轉變。(象徵symbol的字根sunbolè有「放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整合的過程。)此外,一些重要的宗教象徵,諸如十字架、曼荼羅、陰陽太極,花(蓮花、玫瑰花)、以及曼朵拉(mandorla,杏仁狀光環)等,對心靈都有同樣的整合效果。

陰陽太極

十字架

曼朵拉

曼荼羅

二十位做過整合自我和陰影練習的人當中,有十四位表示腦海中浮現神聖圖像或是體驗到某種宗教經驗。我們內在出現的神聖象徵代表全新且更深層面的意識,也就是產生新的整體。在藝術活動、心像思考及夢境中主動浮現的象徵,即表示達到內在的釋放,並對自己有更寬廣的認識。

這同時也象徵我們的疾病、心理問題和神枯可能痊癒。得到這種內在神示恩寵的人,能漸漸了解自己的個體性,也就是成為天主肖像的獨特方式。他們對自己、對在世的使命都有更深刻的認識。

我們再次思考古比奧的野狼傳說來總結本章。聖方濟把真我擬人化,他請求那些自負的村民不要攻擊那隻野狼,也就是他們的陰影,而要接納它,把它當作村裡的一員,餵養、善待它。因此,這隻狼不再是古比奧村的威脅,反而成為全體的一分子。這隻狼的出現,幫助村民改變輕視他人和自傲的態度,變得更加謙遜真誠。

Chapter5

認出你的陰影

尋找遺失的皮夾

在一個美好的夏夜裡,有個男子從窗戶望去,看到一個鄰居蹲在路燈下,好像是在找東西。這個男子自喃說:「看他丟了什麼,我去幫他找找」

他走過去問鄰居說:「你掉了什麼?」鄰居回答他說:「我的錢包丟了,我最擔心的不是錢不見了,而是裡面的證件和信用卡。」

這位好心人也開始幫忙找,從路燈四周、人行道、馬路、到附近的草坪,全都找遍了,還是一無所獲。因此,這個好心人就開口問鄰居說:「你確定你的錢包掉在這附近嗎?」鄰居一臉天真地回答說:「不是呀,不是這裡,我的錢包掉在那邊的田裡。」這個男子簡宜無法相信自己聽見的。他的鄰居把錢包掉在田裡,怎麼指望在馬路的燈下找到呢?由於好奇心的驅使,他便問鄰居為什麼跑來這裡找。鄰居很認其地回答他說:「因為這邊比較亮!」

我不是我自己。

真正的我,是與我並肩同行,

我卻沒看見的那一位;

是我有時會去拜訪,

偶爾也會忽略的那一位;

是我吃糖時,

會原諒我的那一位;

是我在屋裡時,

會到外頭散步的那一位;

是我說話時,

會靜默不語的那一位;

是我死去時,

仍屹立不搖的那一位。

——朱安·希梅內斯

(JuanJimenez,1881-1958年,西班牙詩人)


推薦閱讀:

土俄交惡或使北約蒙上巨大戰爭陰影?
女人走不出老公出軌陰影的5個原因
棺材房、下水道、籠屋……有一群人,他們住在城市的陰影里
詭異尾盤讓後市蒙上一層陰影
儘快擺脫「超級病菌」給我們帶來的陰影 (轉載)

TAG:朋友 | 陰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