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知識點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知識點

第一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踐、歷史和文化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賦予其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

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經過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黨最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革命軍隊建設和軍事戰略的理論、政策和策略的理論、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論、黨的建設理論。

提示: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有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

(1)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2)鄧小平理論包含著豐富內容,較鮮明的有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等。

*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

(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2)主要內容: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①體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②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指針;③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

*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意義

科學發展觀:①是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②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③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和重大戰略思想,對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的關係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面對著不同的歷史任務,具有不同的具體內容,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史上分屬於兩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它們之間是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關係。

首先,毛澤東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淵源。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之間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二者前後相繼,聯繫緊密。它們都堅持著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則和科學方法,都適應形勢和任務的變化,提出了一系列適應新情況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以一種新的形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說到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是統一的思想體系。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

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要意義

實事求是:①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實踐中的運用、豐富和發展;②是制定並貫徹執行正確的政治路線的思想基礎;③是黨加強思想作風建設和提高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貫穿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始終的是實事求是。把握了這個精髓,就把握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各個理論成果之間的歷史聯繫及其統一的科學體系,也就把握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中的最本質的東西。

*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

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這是因為:解放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實事求是的前提條件,是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保證。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在實踐上的每一個重大發展、理論上的每一個重大突破,都是解放思想的結果。

第二章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1926年前後,毛澤東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

1928年10月到1930年5月,毛澤東陸續發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等文章,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論。

1940年前後,毛澤東發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共產黨人〉發刊詞》《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使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達到成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

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等文章,總結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尤其是解放戰爭以來的經驗,提出了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論述了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的思想,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土改總路線;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了「兩個務必」以及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思想。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系統論述了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專政是中國革命的主要經驗和主要綱領,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進一步得到豐富和發展。

*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經濟綱領和文化綱領

(1)政治綱領,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

(2)經濟綱領,即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資產階級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這三大經濟綱領,是指導新民主主義共和國進行經濟建設的根本方針。

(3)文化綱領,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在新民主主義文化中居於指導地位的是共產主義思想。

*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提出

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和總路線。1948年毛澤東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完整地論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1940年1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系統論述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綱領。

*中國革命道路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

(1)主要內容:毛澤東在「工農武裝割據」經驗的基礎上,創立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理論。

①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必要性:第一,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的;第二,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農村的統治相對薄弱;第三,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無產階級必須深入農村,發動農民起來革命。

②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可能性(中國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原因和條件):一是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二是國民革命的影響;三是全國革命形勢繼續向前發展;四是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五是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政策正確。

(2)重要意義:①它反映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是指導革命取得勝利的唯一正確理論;②它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進行理論創新的成果,是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的重要內容;③它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做出了獨創性的貢獻。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及其相互關係

1939年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一文中,把統一戰線、武裝鬥爭和黨的建設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他指出「統一戰線問題,武裝鬥爭問題,黨的建設問題,是我們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基本問題。正確地理解了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係,就等於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

*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及其主要經驗

(1)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先後經過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統一戰線、土地革命時期的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解放戰爭時期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等幾個時期。

(2)主要經驗:一是堅持黨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二是堅持以工農聯盟為基礎,擴大非勞動人民的聯盟;三是對資產階級實行又聯合又鬥爭的政策,等等。

*黨的建設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經驗

(1)民主革命時期,黨的建設主要包括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等。

(2)民主革命時期,黨的建設的基本經驗:一是著重從思想上建黨,這是黨的建設的突出特點;二是發揚黨的優良作風,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三是注重黨的組織建設,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

第三章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社會主義改造的依據: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原理,從我國實際出發,開闢了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農業、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2)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要經驗:①積極引導農民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道路;②農業合作化遵循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③正確分析農村的階級和階層狀況,制定正確的階級政策;④堅持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採取循序漸進的步驟。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採取由互助組到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再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發展階段。高級社實行生產資料農民集體所有制,具有完全的社會主義性質。

(3)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要經驗:①採取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②經歷了由低級到高級的三個步驟,即由帶有社會主義因素的手工業生產小組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供銷合作化,再到社會主義性質的生產合作化的過渡形式;③通過說服教育、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辦法,把手工業私有制改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④規定了手工合作社的生產經營方針,就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為服從生活服務,為出口貿易服務。

*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主要經驗:①用和平贖買的方法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②採取由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經歷了由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到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再到全行業的公私合營這樣三個步驟。③把資本主義工商業者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社會主義勞動者。

第四章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

從照搬蘇聯到提出「以蘇為鑒」。

以《論十大關係》、黨的八大文件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為標誌,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八大以後,黨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如何完善和發展已經形成的方針政策,提出了調整經濟關係和搞活經濟的新思路,以及以簡政放權為內容的國家行政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新思想。這些為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展開奠定了重要基礎,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經驗教訓

第一,科學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準確把握中國基本國情,從實際出發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第二,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

第三,社會主義建設要從實際出發,經濟建設的規模和速度必須符合實際,而不能急於求成、盲目冒進。

第四,改革和完善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原則,反對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和個人專斷。

第五,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

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論成果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澤東還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觀點。主要包括: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社會主義可以區分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兩個階段;不能剝奪農民,不能超越階段;要重視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和價值規律的作用;在社會主義經濟佔優勢的條件下「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②他還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必須不斷在實踐中積累經驗,逐步克服盲目性,認識客觀規律,才能實現認識上的飛躍;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社會主義建設具有艱難性、複雜性和長期性,沒有100多年的時間,是不行的;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就無法提高;在中國的具體國情下,應當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必須警惕和反對帝國主義的「和平演變」,保證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和永不變質,等等。

與此同時,黨中央其他領導人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問題上,也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劉少奇提出了要按經濟的辦法管理經濟;必須立足國情,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等觀點。周恩來提出了我國知識分子絕大多數已經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科學技術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關鍵性作用等觀點。陳雲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主張在工商業經營方面,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是工商業的主體,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是補充;在生產計劃方面,計劃生產是工農業生產的主體,按照市場變化而在國家計劃許可範圍內進行的自由生產是補充;在流通領域,國家市場是社會主義的統一市場的主體,一定範圍內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是補充。他還提出了計劃指標必須切合實際,建設規模必須同國力相適應,人民生活和國家建設必須兼顧,制訂計劃必須做好物資、財政、信貸平衡等觀點。鄧小平提出了關於整頓工業企業,改善和加強企業管理,實行職工代表大會制等觀點。朱德提出了要注意發展手工業和農業多種經營,黨執政後紀律檢查工作的基本任務是保護生產、鞏固和純潔黨的組織、鞏固黨同群眾的聯繫、保證黨的集中統一等觀點。鄧子恢提出了農業中要實行生產責任制的觀點。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毛澤東仍然提出了一些比較正確的觀點。例如,黨際關係不應影響國家關係、「三個世界劃分」、永遠不稱霸等重要思想。

總之,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第五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理論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含義和主要特徵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

(2)黨的十三大概括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徵。黨的十五大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徵又作出了新概括。黨的十七大從八個方面對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出的階段性特徵,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

從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至少需要100年時間。

初級階段的長期性,從根本上說是由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的歷史條件和建成社會主義所需要的物質基礎所決定的。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提出及其主要內容

(1)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黨的十七大又對基本路線的內容加以發展。

(2)主要內容: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第六章社會主義本質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理論

*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提出、科學內涵和重要意義

(1)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突出生產力的基礎地位;二是強調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2)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把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科學水平,對探索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①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由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所決定的,也是黨實現其所承擔的歷史責任的需要;②只有把發展作為主題,才能符合人民群眾的願望,不斷鞏固和發展黨執政的群眾基礎;③堅持以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是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一條主要經驗。

第七章社會主義改革和對外開放

*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

(1)改革開放是一場革命,它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改革開放又是一場新的革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2)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

(1)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實現改革發展穩定的統一,是關係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要指導方針。

(2)中國目前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階段,這是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改革的攻堅階段。在這一時期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任務極其艱巨。第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保持改革、發展、穩定在動態中的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第二,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第三,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係的重要結合點。

*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成功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我國30年的對外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臨著一系列新挑戰,為此必須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形成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第一,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提高對外貿易效益;第二,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第三,切實維護國家安全。

第八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理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徵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社會主義的制度性特徵。第一,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第二,在分配製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第三,在宏觀調控上,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

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佔優勢;二是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

*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非公有制經濟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混合經濟中的非公有製成分等。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必須遵循的又一條基本原則。從根本上說是由它們在發展社會生產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決定的,還因為它們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1)按勞分配以外的多種分配方式,其實質就是按對生產要素的佔有狀況進行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有多種分配形式:一是以勞動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二是勞動以外的生產要素所有者參與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識產權類的生產要素如科技發明、創造、信息、專利等參與分配。

(2)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收入分配製度的一大特點。實行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有利於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讓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深化分配製度改革

深化分配製度改革,必須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正確認識「先富」與「共富」的關係;二是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注重社會公平、防止兩極分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課題。堅持效率和公平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不僅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客觀需要,而且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是解決我國當前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緊迫要求。

(2)指導方針: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

(3)基本舉措: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技的戰略基點,推動科技的跨越式發展;就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就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1)基本要求: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按照「兩個堅持」和「三個轉變」的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所謂「兩個堅持」,就是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所謂「三個轉變」,就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2)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含義:就是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為此,要緊扣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條主線,大力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統籌區域發展

(1)統籌區域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不僅關係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也關係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2)基本目標和基本途徑: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1)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以能源資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進行生產、以節約的方式進行消費為根本特徵的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來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

(2)主要內容: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追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

(3)基本舉措:充分考慮人口承載力、資源支撐力、生態環境承受力,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統籌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需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4)內在要求:建設生態文明。

(5)重要途徑:發展循環經濟。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要求,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建立了以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民主自治體系。黨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範疇。

*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

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第一,健全民主制度,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鞏固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第二,完善法律制度,樹立社會主義法制權威。第三,推進司法體制機制改革,發揮司法維護公平正義的職能作用。第四,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第五,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第六,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第七,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紮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2)含義:民族區域自治是在統一而不可分離的國家領導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實行區域自治。

(3)核心: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務的權利。

(4)我國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享有廣泛的自治權利: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區的內部事務;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權利;三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四是享有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按照傳統風俗習慣生活及進行社會活動的權利和自由;五是擁有自主安排、管理、發展經濟建設事業,自主發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項權利。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1)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2)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目標。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文化建設。毛澤東十分強調文化的作用。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創造性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江澤民指出,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進入新世紀,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調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又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

一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二是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三是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斷推進文化創新;四是堅持立足當代又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立足本國又充分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五是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價值層面的本質規定和要求,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是實現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推動力量,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然要求,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內容。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①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解決的是舉什麼旗的問題;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解決的是走什麼路、實現什麼樣目標的問題;③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解決的是應當具備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風貌的問題;④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解決的是人們行為規範的問題。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以創造生產更多更好適應人民群眾需求的精神文化產品為目標,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的原則,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

(1)指導思想:必須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2)基本原則:堅持以人為本(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科學發展(工作方針);堅持改革開放(主要動力);堅持民主法治(重要保證);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重要條件);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領導核心和依靠力量)。

*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1)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

(2)現階段,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必須積極解決好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和社會管理等直接關係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現實利益的問題。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這就是: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這種新型的生態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理性選擇。因此,必須準確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資源節約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資源短缺的基本國情和非安全因素增加的基本態勢,決定了我國在發展中必須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保護。

二是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所在。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和人們生存質量不斷提高的重要基礎,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三是生態保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希望所向。生態保育既包括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也包括生態服務的提高和完善。在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中,應把利用自然力修復生態系統放在首位,以自然恢復為主,加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保護和建設的重點由事後治理向事前保護轉變、由人工建設為主向自然恢復為主轉變,減少人工干預,從源頭上扭轉生態惡化趨勢。

四是循環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它以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核心,以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通過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等措施,努力促進資源循環式利用、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形成能源資源節約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和消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第九章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理論

*維護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

(1)愛國主義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是一個國家民族意識和民族覺悟的集中反映。

(2)愛國主義是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一面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始終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反對分裂,堅持統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的光榮傳統。

*台灣問題的由來和實質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台灣問題是中國國內戰爭遺留下來的問題。台灣問題實質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解決台灣問題的重要原則

1963年,周恩來將我黨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思想主張歸納為「一綱四目」。「一綱」即台灣必須統一於中國。「四目」為:一是台灣回歸祖國後,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所有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悉委於蔣(介石);二是所有軍政及建設經費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撥付;三是台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俟條件成熟並徵得蔣之同意後進行;四是互約不派特務,不做破壞對方團結之舉。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的基本內容和重要意義

(1)基本內容: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

(2)重要意義:一是創造性地把和平共處原則用於解決一個國家的統一問題;二是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三是體現了既堅持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堅定性,也體現了照顧歷史實際和現實可能的策略靈活性;四是有利於爭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和平的國際國內環境;五是為解決國際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新世紀新階段的對台方針政策

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全面闡述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思想,明確提出新世紀新階段對台關係的六點意見:第一,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第二,推進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第三,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第四,加強人員往來,擴大各界交流;第五,維護國家主權,協商涉外事務;第六,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

第十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和國際戰略理論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是世界各種矛盾發展變化和世界抑制戰爭因素不斷增長的合力作用的結果。

要和平、促發展、謀合作是時代的主旋律。要堅持多邊主義,實現共同安全;堅持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繁榮;堅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諧世界。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求和平、促發展、謀合作,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根據時代發展潮流、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也是基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歷史文化傳統作出的必然選擇。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獨立自主地處理一切國際事務的原則;二是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指導國家間關係的基本準則;三是堅持同發展中國家加強團結與合作的原則;四是堅持愛國主義與履行國際義務相統一的原則。

*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中國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第一,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第二,維護世界多樣性,促進國際關係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第三,樹立新的安全觀念,營造長期穩定的國際和平環境;第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第十一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論

*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本力量

在當代中國,一切贊成、支持和參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力量,都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始終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力量。工人階級是國家的領導階級;農民階級是人數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知識分子是中國工人階級的一部分。

*新的社會階層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階層。主要有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

(2)把新的階層中的廣大人員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是從實際出發得出的科學結論。一是經濟領域的制度創新,是新的階層產生的重要條件;二是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變化,使社會分工精細化,為新的階層的出現提供了從業條件;三是產業結構的變化,促成了就業結構、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

*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

提出和倡導「四個尊重」有其必然性,這是時代發展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中國共產黨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具體體現;是要在全社會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業機制,營造鼓勵和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也有利於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形成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生動局面。

*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內容和基本任務

(1)新時期的統一戰線,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聯盟。

(2)內容:新時期的統一戰線包括兩個範圍的聯盟,一個是大陸範圍內,以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為政治基礎的團結全體勞動者、建設者和愛國者的聯盟,這是統一戰線的主體和基礎;一個是大陸範圍以外,以愛國和擁護祖國統一為政治基礎的團結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聯盟,這是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兩個方面構成了一個整體,體現了新時期統一戰線空前的廣泛性。

(3)基本任務: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為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服務,為促進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和祖國和平統一服務,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服務。

*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1)社會主義時期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堅持民族平等、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政治前提和基礎。民族團結是維護國家統一、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根本保證。各民族共同繁榮則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

(2)社會主義時期黨的宗教政策:一是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權利;二是實行政教分離的原則;三是我國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堅決抵制境外勢力利用宗教進行滲透,堅決打擊宗教極端勢力,堅決反對和取締邪教。

第十二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核心理論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

(1)黨的性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

(2)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根本要求。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質特徵。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黨的根本宗旨的體現。

*黨的建設是一項偉大的工程

(1)提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把建設一個全國範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中國共產黨作為一項偉大工程。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繼續推進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面向新世紀,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全党進一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的形勢下,強調要更好、更全面、更有成效地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2)基本舉措:要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貫徹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以堅定理想信念為重點加強思想建設,以造就高素質黨員、幹部隊伍為重點加強組織建設,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為重點加強作風建設,以健全民主集中製為重點加強制度建設,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重點加強反腐倡廉建設,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鬥、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

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就是要通過推進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建設,使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順應時代潮流和社會發展要求、反映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和願望,使各級黨組織不斷提高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始終發揮領導核心和戰鬥堡壘作用,使廣大黨員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始終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使我們黨不斷提高執政能力、鞏固執政地位、完成執政使命。

附錄3


推薦閱讀:

霍文才先生篆書與篆刻基本知識視頻講座
八字知識之四:生克
藥學專業知識二(下)
紫薇知識:同度,同躔,相守:兩顆或多顆星坐守於同一宮位。
佛學基礎知識

TAG:社會 | 中國 | 中國特色 | 知識 | 思想 | 理論 | 毛澤東思想 | 特色 | 主義 | 理論體系 | 社會主義 | 毛澤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