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譯文
一,【原文】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注釋】
(1) 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論語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二,【原文】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
【注釋】(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 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
(3)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知識。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三,【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1),遊必有方(2)。」
【注釋】
(1)游:指遊學、游官、經商等外出活動。(2)方:一定的地方。
【譯文】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
四,【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並且常常記在心裡。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五,【原文】
子曰:「君子欲訥(1)於言而敏(2)於行。」
【注釋】
(1)訥:遲鈍。這裡指說話要謹慎。(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六,【原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
七,【原文】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1);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注釋】
(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音zhì,同「智」;樂,古音yào,喜愛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八,【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九,【原文】
子曰:「君子坦蕩蕩(1),小人長戚戚(2)。」
【注釋】
(1)坦蕩蕩:心胸寬廣、開闊、容忍。(2)長戚戚:經常憂愁、煩惱的樣子。
【譯文】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十,【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十一,【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
孔子說:「自身正了,即使不發布命令,老百姓也會去干,自身不正,即使發布命令,老百姓也不會服從。」
十二,【原文】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
【譯文】
葉公問孔子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使近處的人高興,使遠處的人來歸附。」
十三,【原文】
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注釋】
(1)和:不同的東西和諧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間彼此不同。(2)同:相同的東西相加或與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間完全相同。
【譯文】
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十四,【原文】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
孔子說:「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十五,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
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本事。」
十六,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譯文】
孔子說:「志士仁人,沒有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的,只有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的。」
十七,【原文】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
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十八,【原文】
子曰:「有教無類。」
【譯文】
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十九,
【原文】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就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二十,【原文】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
孔子說:「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錯了。」
二十一,
【原文】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譯文】
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於習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別。」
二十二,【原文】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譯文】
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二十三,
【原文】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1),切問(2)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注釋】
(1)篤志:志,意為「識」,此為強記之義。(2)切問:問與切身有關的問題。【譯文】
(2)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已記得牢固,就與切身有關的問題提出疑問並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二十四,
【原文】
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譯文】子夏說:「小人犯了過錯一定要掩飾。」二十五,【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譯文】
子夏說:「君子有三變:遠看他的樣子莊嚴可怕,接近他又溫和可親,聽他說話語言嚴厲不苟。」
二十六,【原文】
子夏曰:「仕而優(1)則學,學而優則仕。」【注釋】
(1)優:有餘力。【譯文】
(2) 子夏說:「做官還有餘力的人,就可以去學習,學習有餘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推薦閱讀:
※《論語》共讀,一以貫之
※朱子語類[宋]黎靖德 編卷三十八 論語二十
※《論語 八佾第三》講要選錄( 三 )
※懶爸爸逐句讀《論語》之五十四
※【儒】每天學一句《論語》《學而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