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 香港中史教育要亡羊補牢
教育是社會的長遠投資,是一項艱辛的系統工程,故此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說;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佔中」期間,香港社會深藏的矛盾系統暴露出來,一些青少年缺乏國家觀念和民族情感,對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精髓或一知半解或完全空白的現實,令人憂心忡忡。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的「毒豆說」雖引發輿論爭論,卻真實地將香港回歸後十七年來教育領域的嚴重缺失和遺憾擺到了風口浪尖,發人深思。
香港回歸後,圍繞教育問題的改革,千頭萬緒,核心是教育主權的回歸,關鍵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以造就「一國兩制」人才。就基礎教育而言,其中一個要素,就是強調中國文化和歷史教育的分量質量,通過傳統歷史文化薰陶,使青少年充分認識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並鑒古知今,增加對國家發展現狀的理解認知,以推動落實基本法和「一國兩制」方針。這是教育主權回歸的必然體現,也是香港社會適應大環境轉變的需要。
作為培育愛國主義精神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國歷史教育不容忽視。長時間來社會圍繞這個議題的論爭從未間斷。在「佔中」清場後,這個議題熱絡起來,有其必然性,映襯出的是政府教育當局和社會辦學團體就此亡羊補牢的急迫性和必要性。儘管對政府教育當局的有些批評指責難免偏離客觀現實,有「病急亂投醫」之嫌,令當局尷尬,要出面澄清一些事實,捍衛自己的尊嚴,但這種「口水多過茶」的兵來將擋的爭論,並不能改變現實,社會急需的是準確找出病源病因並對症下藥,方能妙手回春。
特首梁振英在不久前公布的《施政報告》中,對青少年教育發展給予了重視,明確指出:教育局亦會更新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課程內容,豐富學習歷史及加強師資培訓,提升學生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興趣和知識,及擴闊「國際視野」。雖然涉及中國歷史的這部分內容不多,卻正視了社會關注的問題,亦提出政府未來打算。
就中國歷史教育而言,回歸前港英政府的輕視和少有作為早已路人皆知,有目共睹。回歸後特區政府在2001年改變了原先在初中非必修科和職業學校中國歷史科空白的狀況,把中國歷史列為初中階段的必修科,占課時約百分之五,每周兩節課,並提供課程指引,規範教學內容。目前在現有中學,近九成以獨立科形式授課,部分中學還以中史為主軸,結合世界史事件教學,亦有近一成開設專題形式的綜合課程。但是在高中階段,中國歷史科地位沒有改變,依舊是選修科。
在考試評核方面,政府在2012年實行新的「中學文憑試」,四個核心考試科目為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和通識教育,中國歷史作為甲類選考項目之一,供考生選擇。以2014年的報考情況看,在總數近八萬考生中,僅七千多人選考,約佔十分之一,考試及格率八成以上。這個比率遠低於經濟、財會和地理科,與最多學生選考的經濟科相比,選考中國歷史的學生只是其三分之一,是選考財會學生的二分之一,而且近年來選考學生人數變化不大。
儘管政府教育當局十七年來作了大量工作,但嚴酷的事實擺在面前,改善中國歷史教育勢在必行,望洋興嘆,「口水多過茶」,不僅無助於提升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識,培育愛國主義情懷,還將導致惡性循環,「毒豆」陰影揮之不去。就香港中史教育現狀看,政府教育當局應該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作為:
在初中課程設置上,有必要增加現有的課時,譬如由每周兩節調整為三節或者更多。增加的課時,可增加中國歷史的知識面和深度,尤其是在歷史文化方面,令學生不僅認識中國歷史的重大事件,更能系統認識中國歷史傳統文化,體會其中的深邃內涵。並可舉辦專題講座,介紹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瑰寶。此外,可以考慮將中國歷史的「必修」擴大到高中二年級,考慮將中國歷史事件的演繹放在初中部分,將中國歷史的文化藝術發展主要集中到高一至高二。在高中階段,其中的必修科可以設立專題研討,由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發展演變作系統梳理,並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
目前,中國歷史在測試方面流於輕率,缺乏分量,這亦是中史科教育缺乏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學體制改變,「文憑試」替代了「中學會考」和「高級程度考試」,但中國歷史科的分量並沒有加重,相反由於通識教育成為核心科目,其重要性反而相對削弱了。只有十分之一的高中畢業生選考中國歷史,該科目設置的效果及作用就足以大打折扣。故此,亦可以考慮在通識教育內容及考試中增加中國歷史含量比重。教育界都知道,考試是教學的指揮棒或指南針,若不改變選考學生稀稀落落狀況,強化中史教育就會是句空話。
據悉特區政府已成立專責小組,正在討論增加中史科的中國近代史、香港史、文化史比重,將會於明年五月完成檢討。對包括世界史在內的各部分比重作研究調整是必要的,雖然政府教育當局已聲稱不會將中史與世界史合併,但減少世界史以增加中國歷史的分量是正確的,是改善中史教育的一個改良方式。不過,單獨將香港史分拆出來有必要嗎,或許完全是畫蛇添足。
改善中史教育方式很多,關鍵是政府教育當局是否有勇氣和信心作出大的調整。現在看來,對中史教育的微調難有大作用,只有在課時安排、課程分布、考試製度和師資再培訓方面有大的改革,才能改變面貌,將中學中史教育不溫不火的局面改變過來,才能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熱情和成績,亡羊補牢,改變整體教育環境,培養更多「一國兩制」人才。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職場人都願意花大價錢去讀MBA?
※讀研的意義何在?
※科技重塑教育,讓教育的未來更普惠
※你認為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老師到底想看到一份怎樣的檢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