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益西彭措《往生論注講記》十三

往生論注講記(十三)

【問曰,天親菩薩迴向章中,言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此指共何等眾生耶。】

問:上面迴向章里說「普共眾生往生極樂」所共的是哪些眾生呢?

【答曰,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佛告阿難,十方恆河沙諸佛如來,皆共稱嘆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

答:根據《無量壽經》,佛告訴阿難說:十方恆河沙數諸佛都共同讚歎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如果有眾生聞到彌陀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以至誠心迴向願生極樂世界,就得到往生,而往生後就住在不退轉中,唯除五逆和誹謗正法。按照這段經文,一切外凡夫人都能往生(外凡有各種解釋,一種是說得到信、進、念、定、慧五根以上,叫做內凡,沒有得到的地位叫做外凡)。

【又如觀無量壽經有九品往生,下下品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以此經證,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又比如《觀經》「九品往生章·下下品」里講:如果有眾生造了五逆十惡等的多種不善業,這些愚人以造惡業的緣故,本來要墮惡道長劫受苦,但他臨終遇到善知識給他作種種安慰,宣說凈土法門,教他念佛。這個人被大苦逼迫,不能安下心來念佛,善友就告訴他:你不能念的話,就口裡稱「阿彌陀佛」名號。

這樣他以至誠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具足十念。由於他口稱佛名的緣故,得佛力加持,念念中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命終時,見金蓮花如太陽般燦爛,安住在他心前,一剎那間就往生到了極樂世界。由於宿世有很深的罪障,他還要被關在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花才開放。花開時,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以大悲音聲給他廣說諸法實相滅罪法門,他聽了踴躍歡喜,當時就發了無上菩提心,這叫「下品下生」。

這段經文證明:下品凡夫只要不毀謗正法,以深信阿彌陀佛的因緣就都能往生。

【問曰,無量壽經言,願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無量壽經言,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亦得往生。此二經云何會。】

(「五逆」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無量壽經》上講,只要眾生真心發願往生,就都得以往生,唯獨排除五逆和誹謗正法,而《觀經》上講五逆十惡也能往生,兩種說法怎麼會通?

【答曰,一經以具二種重罪。一者五逆,二者誹謗正法。以此二種罪故,所以不得往生。一經但言作十惡五逆等罪,不言誹謗正法。以不謗正法故,是故得生。】

《無量壽經》講的是兼造五逆和謗法的情況,由於造下兩種大罪,所以不能往生。而《觀經》里只是說造五逆十惡等罪,沒有說誹謗正法,由於不誹謗正法,所以能往生。

【問曰,假使一人具五逆罪,而不誹謗正法,經許得生。復有一人但誹謗正法,而無五逆諸罪,願往生者,得生與否。】

假使有人造了五逆罪而不誹謗正法,經上說他能往生。又有人只造謗法,而沒有造五逆罪,他能不能往生呢?

【答曰,但令誹謗正法,雖更無餘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經言,五逆罪人,墮阿鼻大地獄中,具受一劫重罪。誹謗正法人,墮阿鼻大地獄中,此劫若盡,復轉至他方阿鼻大地獄中。如是展轉經百千阿鼻大地獄,佛不記得出時節。以誹謗正法罪極重故。】

答:只要是造了誹謗正法罪,即使沒造別的罪,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因為謗法罪極為深重,只造這一項就障礙往生。

怎麼知道謗法罪極為深重呢?經上比較五逆罪和謗法罪的果報:造五逆罪的人墮入無間大地獄中,受滿一劫的罪報,而謗法的人墮在無間大地獄中,直到大劫窮盡,三千大千世界變成了微塵,連地獄都空了,而謗法的罪業還沒有消盡,還要轉到他方無間地獄裡繼續受報。他方到劫末地獄空盡的時候,還不能解脫,又轉到另一個世界的地獄。這樣輾轉經過百千無間地獄,佛不授記他何時能脫出地獄!因為謗法的罪實在太重,沒辦法用語言說出業報受盡的時間。

【又正法者,即是佛法。此愚痴人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假使但貪彼土安樂而願生者,亦如求非水之冰,無煙之火,豈有得理。】

而且正法是佛所宣說的法。這個愚人既然誹謗佛的教法,哪裡會懇切發願求生佛的國土呢?意思是他不信佛法,怎麼會按佛的教導求生西方呢?假使他貪求凈土的快樂而願求生,也像求非水之冰、無煙之火一樣,哪裡有得到的道理呢?(冰是水的體性,有火就一定有煙,非水的冰、無煙的火都是不可得的事。)

【問曰,何等相是誹謗正法。】

問:怎樣的行為是誹謗正法呢?

【答曰,若言無佛無佛法,無菩薩無菩薩法,如是等見,若心自解,若從他受,其心決定,皆名誹謗正法。】

如果說沒有佛、沒有佛法、沒有菩薩、沒有菩薩六度等法,像這類邪見,不管是自己領解,還是從別人處領受,自己心裡已經生起了決定,就叫「誹謗正法」。

【問曰,如是等計,但是己事。於眾生有何苦惱,逾於五逆重罪耶。】

問:像起這樣的分別,只是謗法者自己的事,會給眾生帶來什麼苦惱呢?怎麼比殺父、殺母等的五逆罪還嚴重呢?

【答曰,若無諸佛菩薩說世間出世間善道,教化眾生者,豈知有仁義禮智信耶(仁義禮智信,淺的解釋是指五戒。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飲酒是智,不妄語是信。深的解釋:大慈悲是仁,符合因果律而取捨是義,守持三乘戒是禮,照見諸法實相是智,由如實知而如實言是信)。如是世間一切善法皆斷,出世間一切賢聖皆滅。汝但知五逆罪為重,而不知五逆罪從無正法生。是故謗正法人,其罪最重。】

總的答覆:佛菩薩是一切善法和賢聖的生處,如果誹謗佛菩薩而使眾生不信受佛法,就會斷滅世間的一切善法,斷滅一切賢聖。

文中的回答是:如果沒有佛菩薩宣說世間和出世間的善道來教化眾生,眾生怎麼知道有仁、義、禮、智、信呢?這樣愚昧不知,就不會發起修持善道的意樂和加行,由此,世間一切善法都會中斷,出世一切賢聖都會滅絕(也就是,以誹謗破壞佛法,眾生就會不信受佛法、不修行佛法,導致世間一切善法都中斷,出世一切賢聖都滅絕,所以謗法的罪業極為深重)。你只知道造殺父、殺母等的五逆罪嚴重,不曉得五逆罪也是從沒有正法來的,所以謗法的罪最為深重!

這裡還需要知道,善導大師在《觀經疏》和《般舟贊》里講謗法罪人只要回心也能往生。這和上面的說法並不矛盾。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是從遮止門說的,就是為遮止眾生造謗法重罪而這樣說的,因為如果造了謗法罪,能懺悔回心而得到往生的機率是非常小的,所以必須禁止。而善導大師是從攝受門上解釋,假使眾生已經造了謗法,他能猛利懺悔,迴轉心來,佛還是會以悲願攝受他的。

【問曰,業道經言,業道如稱,重者先牽。如觀無量壽經言,有人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無量苦。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稱南無阿彌陀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樂凈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不退。與三途諸苦永隔。先牽之義,於理如何。】

這是提問:《業道經》上講:「業道如秤,重者先牽。」意思是,由業感果的情況就像在秤的兩端放上東西,重的一端首先下沉。在前世和今生所造的很多業當中,以哪一種業首先感果呢?「重者先牽!」重的業首先牽引著心去受報。而《觀經》上說,有人造過五逆十惡,以及各種不善業,本來要墮在惡道里多劫受無量苦,但他臨終遇到善知識教他念「阿彌陀佛」,這樣以至誠心連續念了十聲,就得到往生,而一往生就入了大乘正定聚的行列,畢竟不退,和三惡趣的苦永遠告別!按這樣講,重業先牽的義理怎麼成立?

【又曠劫以來,備造諸行有漏之法,系屬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彌陀佛,便出三界。系業之義,復欲云何。】

而且無量劫來造過數不清的有漏法。意思就是,從無始以來有過無數投生,每一生都起過無數煩惱造過無數業,這樣隨便動一個念頭、造一種業都是受生三界的業因,叫做「系屬三界」。(「系」就是系縛,任何有漏業都會把人綁在三界中,比如造了殺生,殺生的業就把人綁在地獄中,億億年無法脫身。)而現在以念十聲阿彌陀佛就跳出了三界,這樣「系業」的義理又怎麼解釋呢?難道以往所造的業都不起作用嗎?

以上是懷疑十念往生不符合因果經上說的道理。

【答曰,汝謂五逆十惡系業等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為輕。應為罪所牽,先墮地獄,系在三界者。今當以義校量。】

回答:你的想法是五逆十惡系業等是很重的業,下下品人的十念是很輕的業,所以應當被重業所牽,首先墮入地獄,系縛在三界中。現在應當按真實的義理來衡量兩者的輕重,如果衡量下來,以五逆罪的業力更重,那就成立首先墮入地獄,而如果以十念凈業的業力更重,也應當成立首先往生凈土!

【輕重之義,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

業力的輕重是在心、在因緣、在心是否決定這樣三點上,不是在造業時間的長短和造業數量的多少上!

當然這只是從主要上說的,前三者是主要,後兩者是次要。換句話說,造業的時間和數量當然是一分因素,但不是這裡最主要的因素。比如幾十年的小本經營,做得久、數量多,不如一天做一筆大買賣的收入大。

【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虛妄顛倒見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譬如千歲暗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暗豈得言在室千歲而不去耶。是名在心。】

怎麼說業力的輕重在於心呢?造罪的人是自己依止虛妄顛倒的見而發起造業。這裡臨終的十念,是依靠善知識善巧安慰,在聞到實相法後發起的凈業(「實相法」就是符合事實的法,比如阿彌陀佛成就了悲願、極樂凈土成就了功德莊嚴、罪業凡夫念佛能得救度等都是事實。善知識按這樣傳授,就是傳真實的法。而造罪依止的是虛妄的顛倒見。比如沒有我,執著有我;沒有樂,執著有樂。本來這麼做對自己毫無利益,但執著會給自己帶來利益,像這樣,把顛倒的執為真實,叫做虛妄)。這樣就看到造業的心,一個是如實的見,另一個是虛妄的見,怎麼能比呢?比如一千年漆黑的屋子,光明一出現,就頓時變得明朗。黑暗哪裡會說「我住了一千年」而不走呢?這叫做「在心」。

比如以前造殺生、偷盜等的很多惡業,都是一時顛倒迷惑。臨終時經過善知識開導,心醒過來,就像出現了光明。比如一個人,以前不知道動物都有感受,反而認為殺雞、殺魚就像割草一樣沒有罪過,這樣依止虛妄顛倒的見,在幾十年中麻木不仁地殺生,某一天聞到佛法,曉得眾生都有佛性,都是前世的父母,一下子心就轉過來,就像從心中出現了光明,然後他懺悔、念佛,就是由正確的心起來的,這樣的一時覺悟是能破除長期迷暗的,不會因為無明了很久,就以一念破不了。

【云何在緣。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煩惱虛妄果報眾生生。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凈無量功德名號生。】

怎麼說業力的輕重在於緣呢?造罪的人自己依止妄想心,依止煩惱虛妄果報的眾生而生,這十念是依止無上信心,依止阿彌陀佛方便、莊嚴、真實、清凈、含攝無量功德的名號而生。

衡量業力的輕重要看當時造業的因緣。比如造殺生,是心裡依著妄想,所緣的境界是眾生這個煩惱虛妄的果報,由此而造業。現在十聲念佛是清凈的業,造業的心是臨終懇切到極點的信心和祈求,心裡緣的是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是從佛大智慧、大願力中流現的真實、清凈、含攝無量功德的名號。這樣比較就看出兩種造業的因緣不同,導致業力有輕重不同。

【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聞滅除葯鼓,即箭出毒除。豈可得言彼箭深毒厲,聞鼓音聲不能拔箭去毒耶。是名在緣。】

比如有人被毒箭射中,毒箭射入了身體,截筋破骨,當他聽到「滅除葯鼓」的鼓聲時,當即箭就被拔出,毒就被消除。

根據《首楞嚴三昧經》,有一種叫「滅除」的葯,戰爭中把它塗在鼓上,擂鼓傳出的鼓聲在聽到的當下,射入身體的箭就被拔出,毒就被消除。所以雖然箭射得深,毒很重,但「滅除葯鼓」的鼓聲力量更強。

「滅除葯鼓聲」比喻「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箭刺入骨頭裡」,比喻五逆等的地獄種子已經種在眾生八識田裡。兩者較量,以萬德洪名的力量更大,所以至心持念就能滅除地獄的種子。《觀經》上講地獄惡相已經現前,但至心一念就頓時消除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而現出金色蓮花,現出極樂世界!可見佛號的力量之大!

【云何在決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後心,有心間生。此十念者,依止無後心,無間心生,是名決定。】(這裡「有心間」改成「有間心」)

怎麼說業力的輕重在於心是否決定呢?造罪的人是依止有後心、有間心而生。念佛人臨終十念是依止無後心、無間心而生,這叫「決定」。

「有後心」,就是瞻前顧後,比如要殺人時,瞻前顧後,心裡不決定;「有間心」,就是正做時又冒出其它念頭,比如心裡猶豫起來,或者心裡害怕,或者動其它念頭,突然間惡念占上峰,就一下子造了,這叫有後心、有間心。念佛人臨終十念,依止的是無後心、無間心。「無後心」就是只有念佛的心,沒有緣過去、緣未來的心;「無間心」就是一念一念地相續,沒有被別的念頭間斷。這時千鈞一髮,地獄的火都現了,沒有別的出路,所以整個心貫注在一句佛號上。這樣不思前、不想後,不起別的念頭,就叫無後心、無間心。由於是決定的心,造業就非常強大!

【校量三義,十念者重,重者先牽,能出三有。兩經一義耳。】

由以上「在心」、「在緣」、「在決定」三方面的比較,就知道以臨終十念的凈業更重。這樣首先被更重的凈業所牽,當然能被佛的願力攝持而往生凈土,一往生凈土,就超出了三有。所以《業道經》和《凈土經》說的是一個意思。「十念往生」正是「重業先牽」的體現。

【問曰,幾時名為一念。】

問:一念是多長的時間?

【答曰,百一生滅,名一剎那。六十剎那,名為一念。此中雲念者,不取此時節也。但言憶念阿彌陀佛,若總相,若別相,隨所觀緣,心無他想。十念相續,名為十念。但稱名號,亦復如是。】

按照《大智度論》的說法:一百零一個生滅叫「一剎那」,六十個剎那叫「一念」。而這裡說的「念」不必按這樣計算。這只是說憶念阿彌陀佛,或者念佛總的身相,或者念佛白毫等的別相,隨著心裡所觀或所緣,不想其它,十念相續下來,就叫「十念」。不觀想佛身只是念佛名號也一樣,不雜其他心想,十念相續下來,就叫「十念」。

【問曰,心若他緣,攝之令還,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復非無間。若凝心注想,復依何可得記念之多少。】

問:如果心跑到其他所緣上,把它拉回來,可以知道有幾念,但心裡知道有幾念時,就不是沒有間斷。意思是說,正在念佛的時候,又起了計算念數的心,這樣念佛的念就有間斷,不是念念相續。如果專註地想佛、念佛,沒有計算念數的心,又怎麼知道念了多少呢?

總的意思就是:達到了專心,除了佛念就沒有別的念頭;而沒有別的念頭,就不知道自己念了幾念,怎麼能決定是念了十念而往生呢?

【答曰,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不必須知頭數也。】

經上說「十念」是為了說明臨終成辦往生的時間,不是一定要知道念佛的數量。意思是,這只是表明以很少幾念就成辦了往生。

【如言蟪蛄不識春秋,伊蟲豈知朱陽之節乎。知者言之耳。十念業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

比方說蟪蛄(就是蟬的一種)它是春生夏死,生存在春夏之間,但它自己不曉得過了幾天,不曉得是春天?還是秋天?這些概念是沒有的。伊蟲也是生於春夏,但伊蟲不知道朱陽之節(就是不知道春夏的季節)。像「蟬在春夏生存」是旁觀者說的,當事者的蟬不曉得當時是何年何月,蟬不曉得不妨礙別人曉得。

比如我數一千粒米做成飯讓你吃。吃完問你:「吃了幾粒飯?」你說:「不知道。」雖然你不知道,但我是知道的。同樣臨終的人自己不知道念了多少,但能見他人心念的人知道他念了幾念!所以不能以念佛人自己不知道就不成立十念往生。

【但積念相續,不緣他事便罷。復何暇須知念之頭數也。若必須知,亦有方便。必須口授,不得題之筆點。】

只要一念一念地相續,不去想其他事就可以,意思就是表達這個!有什麼閑功夫必須知道念的數量呢?沒有必要!假如想知道,當然也有方便,但需要口傳,不能寫在紙上。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卷上

推薦閱讀:

往生論注講解 第三十四集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六集
凈空法師《往生論講記》第11集
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七集
守培法師的《一心念佛即得往生論》

TAG:往生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