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05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05集

編號:**-北美(海雲繼夢和上)-【音頻1:32:08】

我們今天在接著往下講,第十三頁的第二行。我們先看一段經文「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德本,眾人愛敬」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是佛陀跟無盡意菩薩講,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他談到做普遍的一件事情,也就是當時在農業社會裡,生兒育女是大家所期望的,可以說是第一件大事,所以我們通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可見在這個生命的領域裡來講,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作為一個女人,生為人家的媳婦,生兒育女,不會生的就倒霉了,要會生才行,不像現在。所以在古代,因為太太不會生孩子,所以就逼得不得不去討小老婆,這個是在古代那個時代,他們普遍存在的現象。在那樣的時代,是沒有辦法的,因為他不會造人,就要另外再想一個再造一次。

所以就一個正常人來講,求男求女,求生兒子,這是常有的,在那個時代。你現在當然就不會有這個問題,現在根本就不想生了,還會去求?這個情況你就會發現,時代根本不一樣。所以在經文里,經本的語言讓我們發現一個問題,他不會把這個語言從古代用到現代,或者往以後再發展是不可能。所以經文文字上是這樣寫,在那個時代他是這樣看,可是這個時代就不能這樣看了,這個時代已經不是求男求女的問題了,他可能要想說,最好我不要結紮就能不生最好。

看有沒有天生就不會生的?所以這個問題在時代上是不一樣的,因此這種語言模式上面,他告訴我們,以法華經的立場來看,經文是很可貴的,為什麼要花這麼長的經文來描述這個生兒子生女兒的問題?求男求女的問題?很顯然,這段經文里,他的目的不是在求男求女的問題。而且大乘佛教,尤其講到圓教,他不會說一個菩薩來,他專門跟你搞個生男生女的問題,不會的。他的重點在哪裡?這是我們,你在用腦筋的時候,就應該去留意的地方。

他的目的不在於眼前的這個時代,看這個文字所解的意義。在農業時代,因為這是最重要的,所以他用這件事上來表達他法上的某一層意義。我們現在更要超越這個文字,來看他在法上要講的什麼,這樣,大乘經典你才能夠看得懂,要不然你會看到,大乘經典都在求男求女。我記得大概是二十年前,我遇到一個美國的法師,他已經出家差不多十八年,他師父越南的師父,要他學大乘,他就到中國去住了幾年,根本就沒有大乘,有廟有出家人,根本就沒有佛法,他就轉到日本去,也去住了幾年也找不到,到台灣去住了八年,他很傷心的回去了,在那個時代。回去以後,他師父也跟他講,你只有學大乘,小乘不行,美國不適合,要學大乘才行。他又去台灣,去了三年,他決定要回美國,他要放下大乘要專學小乘。

就在明天要回去的今天晚上,我們碰面了,他跟我講他為什麼那麼灰心,因為他在中部一個非常有名的戒律道場里住,他就跟裡面的師父講,大乘佛法到底要怎麼修啊?大家都這麼辛苦,到底在修什麼?那些法師們不知道怎麼跟他講的,他的轉述是說,那些法師們叫他禮拜觀世音,要求什麼有什麼,所以他決定放棄大乘佛法。禮拜觀世音,求什麼可以有什麼,為什麼不要?對現代的知識分子來講,他沒有辦法去體會你講這句話什麼意思。你也應該要知道,你禮拜觀世音,求觀世音,你要求什麼有什麼,很顯然的,不是你現在口頭上這樣講的。你要留意到這一點。假如說學佛,尤其是大乘,弄到最後就是求什麼有什麼,這叫宗教,這個不叫修行。在一般的宗教也在求這個,在台灣來講,十八王公就有了,那隻狗就有了,他也有這個本事。

很多有這種能力的,他不是佛法。這個宏觀的佛法到了佛教的轉型期以後,他有這種宗教性的理念展開,會護念眾生,但是,不是有求必應,你要留意到這一點。這是不一樣的,有求必應是民間信仰,佛法在講的怙佑,怙念眾生,不是我們所想像的有求必應,那這樣大乘就走回到民間信仰的原點來了,他那會比小乘來的殊勝呢?微觀的佛法,重點在改造生命,宏觀的佛法更應該在改造生命上,有更好的成果才對,那怎麼沒有改造生命變成有求必應呢?所以,這個在基本上就講不通了。可是今天的大乘佛法弄到最後變成這個樣子,這就太冤枉了。我們不宜如此。這個地方我們要從經文來看。他分有兩個部分,第一個求男,第二個求女。

在宏觀的佛法,就大乘的佛法經典裡頭,他的語言模式有這個特色,只要兩種對立一起講的時候,他就是講正反兩部分的事情,這叫二分法。大乘佛法只要講到二分法的時候,他一定會化對立為圓融,這是他的一個原始目標。人用二分法來處理事情,釐清你的概念,是最方便的,但是當用二分法釐清概念以後,容易產生意識形態,那就容易對立,一對立的話,就不是佛陀的本懷,佛陀並不希望我們對立,他希望我們能夠和諧而不是對立。那麼,用二分法是讓你容易了解事況,而不是要讓你對立的。所以你說佛教有男有女,男女就是對立,他是讓你有所了解,這兩種人在處事性格上面有所不同,然後這兩種人應該是和諧圓融的,他也沒有講平等,他只是講和諧圓融。你說男主外,女主內可以,反過來,男主內女主外也可以,這個和諧是指這個意思。

這當中你要把他定義為說是不是平等呢?佛陀沒有這個意思,沒有平等不平等的,他只是和諧。既然可以男主外女主內,反過來男主內女主外也可以,他不是說一定要這樣子,他沒有這樣。但一定只有男主外女主內的話,那就對立了。他是跟你分清楚說,一件事情有內有外,剛好人也兩個,那麼就可以一個負責外,一個負責內,這樣子而已。哪一個負責那一部分,都可以。這個應該我們來講叫分工合作,他沒有告訴你說定要怎麼分工,那樣就不平等了。但是我們現在常常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平等平等,怎麼樣才叫平等。

說實在的,佛陀本身在那個時代里,沒有所謂平等不平等,他只是主張要和諧。你們兩個不要對立,要分工,要和諧,幸福就好了,你們兩個弄好的一家子事跟比人一家子事是不一樣的,你不能夠說我家這樣你家要那樣,這個不行。所以這個重點在和諧在圓融。但是用二分法容易區隔開來,變成對立。所以要注意到,經文在做這種教化的時候,他有這種情況,可是一般的人,他知識程度低,看到文字就執著在那裡,變成民間信仰的那種狀況,基本上來講,我們不反對,可是也不鼓勵,因為民間的生活確實有這種情況。但是我們不鼓勵。

一般來講,在民間信仰里最喜歡講這種經典,就是指這種東西,他最迷人,要求什麼有什麼,有求必應,老百姓就很喜歡了。可是,我們在高等的佛法裡面來講,不強調這個部分,也不鼓勵這種狀況。我們來看他內容裡面,這經文到底在講什麼。他第一句話就是說,總結前面所講的十二大願,佛陀就講「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這個是大乘經典,尤其是像這種性宗的經典里,他特彆強調這種「多所饒益」。這四個字大家都認識,大概意義你也知道,就是有很多的方法可以饒益眾生的,但是他的經文用這四個字,不那麼簡單。「多所饒益」是說,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能夠全方位的叫「多所」。「饒益」的意思就是提升你的生命品質。你的生命因素可以全部開發出來,全部提升。我們現在困難的就是,我們生命品質是一個一個提升,這個地方來講,觀世音菩薩能夠全方位,整體性的來幫我們提升。

這個幫我們提升是兩個部分,一個是你自己所有的生命因素都可以展開,都可以一次提升,另一方面,你對所有的眾生,因為外在是內在的反射,你既然裡面能夠全方位提升,外在的世界也會全方位改善。這個是佛教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種狀況。佛教思想里,尤其是這種宏觀的佛法很重要談的一個問題。「佛成佛時,見眾生皆成佛」,那到底佛有沒有成佛?佛要有成佛,見眾生都成佛,那我到底有沒有成佛?這個問題就產生了。現在問題就在這裡了。

你有沒有在佛陀這邊,他所反射的範圍內,變成這種狀況了。菩薩他既然全方位的生命都提升,然後反射出來,在這個法界中也是全方位的,現在問題是,你自己有沒有提升。佛見眾生,眾生皆成佛,可是我們自己呢,你不願成佛,不是佛不看你成佛。從佛的立場看眾生,他是平等的,大家都一樣的,都跟佛一樣,為什麼?因為那只是存在,佛看花,花也成佛,可是花還是花,佛看草,草也成佛,看是草還是草,佛看我們,我們也都是佛,只是佛的立場看我們都是佛,可是,你是不是佛,那你是自己的事,是眾生的事,你要留意到這一點,這是很明顯的不同。我們人是這樣,這樣佛成佛跟我沒關係,我還是我,那是我們的大腦在起作用,我們就應該看到,佛既然能夠成佛,成佛的境界是那麼殊勝的,都跟佛一樣,而沒有六道輪迴種種痛苦,我們應該要來到佛陀這樣的境界,讓我們來見一切眾生也都是佛,這個才是我們學佛的動力,大腦是這樣分辨說,佛成佛看眾生是佛,那是他的事,眾生歸眾生,還是眾生,那我們為什麼要學佛?那這樣想叫墮落。

我們看到有人能夠到達這樣的生命品質的領域,看一切眾生都跟佛一樣,那是多美的一個人生境界,那我們應該也要學到跟佛一樣,看一切眾生都是佛的境界,那這樣你就沒煩惱了。關鍵是在這個地方。這一點我們沒有弄清楚,那大乘經典講什麼,我們都很難。而這四個字,在大乘經典里是很重要的,許多經典在談到法上的修行過程,或者談到菩薩的威神力的時候,都會講到「多所饒益,利樂人天」所以他講的就是,全方位的提升我們的生命品質。為什麼我們要念觀世音菩薩,那就是要激發我們的生命因素,能夠全方位的提升我們的生命品質,是這個意思。所以一般來講,都很簡單的從文字上解釋過去。這樣就很可惜了。

因為他能夠全方位的提升,所以他講到「是故眾生常應心念。」常常要用心念。這個心念的念,這四個字也是修學的技術性問題,「多所饒益」是工程面的問題。「常應心念」是技術性的問題,技術面的問題。心念的念,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應該叫心黏,黏東西的黏,黏住的黏,念的意思就是要黏上去,我們是黏不上去,我們想到才掛上去,沒想到又忘了,又掉下去了,念我是覺得,用黏這個字最好形容。心念不是想到才念,是心要黏到觀世音菩薩那邊。當你有這一種感覺產生的時候,那跟觀世音菩薩相應,跟這個生命因素的成長相應是絕對的。

我們很多同修,包括我們會長陸和師姐都有這種感覺,當你完全投入的時候,觀世音菩薩他很快會跟你起作用,那個時候你會發現,我們這個世間跟法界之間是連成一片,只有黏,你要黏的上去,當你黏的上去就有了,而且你要留意到,在佛教的所有經典裡頭,就只有這兩部經。普門品還是華嚴經的觀自在菩薩章,只有這兩個讓你「一心持名」,「一心稱念」,他是鼓勵你專心念佛名號的,這是這觀世音這一個生命的因素,他有這種特質,所以他才特彆強調。稱名觀世音菩薩聖號。《阿彌陀經》也有講到一心持名,持名到一心不亂,其實那是其次的,因為阿彌陀經不是要求你往生凈土,他是告訴你,他可以往生凈土,因為他的重點是在跟阿羅漢講的,他告訴阿羅漢說,你們出三界以後就是到極樂世界,那是跟阿羅漢講的,那其它人不是阿羅漢那怎麼辦?

所以他提了一個方便法。若一日,若二日,你也可以一心不亂的話,就往生極樂世界,他是指這樣的一個方便法。你要盡一輩子去這樣做的話,那我覺得就太可惜了,給一張十塊錢就可以買的東西,你不一定要給一千塊的。你盡一輩子去念一個佛名號,那當然往生沒有問題,若一日往生,也是極樂世界,所以我們還有更多的事可以做。

這個地方他告訴你生命全方位的提升,所以你一直一心稱念,那個提升就會一直上升,那就不止往生極樂世界了,你不要以為說,阿彌陀佛接引你往生,那念觀世音菩薩,頂多也是往生極樂世界。那不止,他會一直超越到N+1個世界,不是到第二世界而已,極樂世界是第二世界,這是不一樣的。這個地方,除了心念以外,他還有「常應心念」,他的意思是告訴我們,應該常常稱念,而不是叫你一直稱念。這個語言文字上弄清楚。在一個專心修行的人來講,他在專一法門的時候,那當然是單一法門可以一直從頭到尾,從現在開始盡行壽,這是有可能的。可是你要留意,佛陀並不這樣主張,即使在這個經典里,他也沒有這樣主張。今天我們有很多同修在學佛念佛的時候,一直主張從頭到尾要一直稱念,告訴你,那個叫做虛應故事,因為那根本就不可能。尤其你在家人,更不可能。應該是常應心念。常常的要想到心念觀世音菩薩。

這個常就是經常的意思。我們通常來講,你一天,出家人五次,叫五堂功課,在家人兩次,最少兩次,早課,晚課,這個叫常應心念,能夠每天進行就可以了。能不能夠更多呢?當然可以,但是為了更多而要求說一天二十四小時,三百六十五天,全年無休,那沒有必要。佛陀並沒有這樣主張,尤其是在家人。出家人也沒辦法,因為你還有事要做,你知道,你還有其它的事要做,不是只有修行而已。因為我們的色身在這個世間,你不是在極樂世界,在第二世界以後的生命,他可以盡行壽,二十四小時的修行。在這個世間,你的色身是那種結構,你沒有辦法二十四小時修行。所以佛陀的法是非常人性的,不是不人性的,各位要留意到這一點。

所以他這個地方已經交代的很清楚了。現在以我們的情況來講,我們好像也不止早課晚課而已,還有很多的時間,那些時間你應該經常帶起,只要有空,譬如開車,譬如等人,等電梯,那時候都可以念,你就念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你要更完整也可以,隨著你的心境,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或者看到苦難的人,你就念南無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也可以,不一定說一定要限制幾個字。那這個叫心念。你要說南無千手千眼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當然也可以,不是說不行,有沒有必要這樣,那就要看你當時的心境。你看到颶風,颱風,水災,旱災,這種災難的時候,你起的心境應該會很強烈,強烈的時候,你廣大靈感就苦救難觀世音菩薩,那就會出來了。平常在念,大概也不必這麼念,所以你會隨著那種情境,激發你的東西,這個才是正常的。你結果把自己給弄疲了,疲倦了,彈性疲勞一樣,那一念起來就同樣的情況,那你的反應就不正常了。所以要維持生命的那種彈性。

常應心念是非常好用的。剛才提到要一心念佛,或者專持名號,或者其它法門,常常有人會想說,我要完全投入,修行的時候,假設一天兩個鐘頭,那兩個鐘頭你完全投入這樣就好,其它時間,你在煮飯,你要完全投入煮飯,這個都在修行,你在開車,專心開車,這個就在修行。你要是完全投入修行,其它生活亂七八糟的話,這個不是修行。修行人不是這樣子。所以修行人應該是調理很清楚,我們現代的人,為了修行,結果生活的條理混亂,這個就不是修行了。你基本上可以看到,在這個地方,沒有要求你24個小時完全投入修行的,假如你是這樣的人,我就要警告你,你年輕的時候,生活會不如意,年老的時候,會神經衰弱。不要一直想說,我要完全投入修行。你假如有這種情況的話,你可能會在其它地方也會不正常,你能夠完全投入的就是你的事業,你的家庭,因為你現在的生活。有關修行的這個部分,一天兩次,早課晚課,那個時候你就完全投入就好了,那個時候不要再三心二意,一面在做功課一面想,等一下怎麼準備便當,不要這樣就可以了,因為那你沒有辦法投入。你假如在這裡不能完全投入,你把其它的時間,在做其它的事又想到做功課,這個都混亂了。

我們告訴各位說,修行你不要急著成就,你只要用心,把你眼前要做的事情給做好,那你修行的成就,功到自然成,水到渠成。你假如一直想要求成就的話,這種人修行,基本上不會成就。我們跟各位舉過很多這種例子,越急越難,不是說我急起來我就會成就,急是不能成就的。所以這個常應心念,佛陀已經跟我們交代的很清楚了。古人因為把這種文字翻譯弄的太過簡練了,四個字而已,你就帶過去了,假如用現在白話來講,這個就是一篇文章了,我們最少要有一段記錄。我們看下一段,「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德本,眾人愛敬。」。常應心念,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我們就能求男求女,你要男的,那就有福德智慧之男,你要求女的,那就生端正有相之女。男的代表什麼,女的代表什麼,我們並不直接這樣談。這個沒有意義。

但是,這個二分法,中國傳統就有了。中國傳統叫陰陽,太極中間那個陰陽。陰陽當中他有一個特色,假如各位要畫圖你注意看看,那好像兩條魚,魚頭的地方有個眼睛,白魚跟黑魚,白魚有個黑點,黑魚有個白點,這個叫做陰中帶陽,陽中帶陰,這裡面沒有純陽,純陽就是開始陰要啟動的時候,純陰就是陽要啟動的時候。求難求女好是這兩個形容。你要知道,在翻譯的時候,佛家道家正在吵架,佛教生氣了,你道家的我就不用,就硬跟你不一樣,就有這種情況。當時,舉這個例子,其實是有那個意義。他的語言文字當中的表達,是指生命中的兩個狀況,現在我們沒有那個意識形態,你直接講就可以。陽就用男來代表,女就來代表陰,那就這種情況。那麼陽剛之氣他會有偏,女的陰柔也會有偏,所以純陽純鋼會有偏,所以這裡面他告訴你說,在陽剛的時候要福德智慧兩個方面要有,「端正有相」也表示說,你這個陰也要起作用,不能夠像麻薯一樣不起作用不行,所以他在這個地方是在表達這一類的思想。

佛法裡面說我們生命在互動的過程里,他常常舉一個例子,如人兩足,如人兩翼,如車兩輪,就是指這兩個部分。你為什麼要求男呢?你一定有所需要,外在原因不談,你有需要,他會滿足你,你會求女,也是你有需要,他會滿足你,但是這裡頭能不能兌現的原因,還是講到我們所談的,生命有三個因素,一個是本質,一個是雜質,一個是惡質,在修行的立場來講,是要把雜質跟惡質給除掉,把本質給兌現出來,我們現在的人生,大部分是惡質雜質通通跑出來,本質跑不出來,本質變成內涵的。譬如看到可憐的人,我們有一種惻隱之心,你也會起那個想幫一下心,不過一想啊,還是幫不得,為什麼?怕惹禍上身,他會怎麼樣會怎麼樣。

所以你只能惻隱而已,你不能夠真正起慈悲心,因為你怕起了慈悲心以後有麻煩了。這個就是你的本質被隱瞞著,被覆蓋著,起不了作用,你也知道想起作用,可是這個社會呢,沒有辦法讓你起作用,那是業力,那是無明。特里薩修女不是很起作用,你看他年紀輕輕的,十九歲就到印度去當校長,當到三十五歲,毅然孑然的辭掉他的工作,投入救苦救難,人家都不想太多,我們就大腦會想太多。我去救你,萬一又怎麼樣怎樣,那就不得了,所以不要,因為大腦起作用了。特里薩修女也有大腦,他不起作用,他想說要幫助人家,那時候用我們的話來講,他大概只有五塊錢而已,然後他就一直走下去,盡形壽,那就是圓融道的行法,盡形壽做下去,那就是生命的本質,直接把他兌現出來,我們現在生命的本質都被無明覆蓋,都是雜質跟惡質在起作用。他這個地方講的,用古代的這些語言,求男求女,事實上在講的是,你到底要做什麼,那你去做,假如是符合生命本質上所需要的,那一定會兌現,假如你所求的只是人生生活中雜質的東西,那不會兌現,那只是你業力有才會出現,業力有會出現的,那不見得。

你要求男得男的,那個男的是業障鬼來討債的,我們常常講家裡的小孩是討債鬼,那是討債鬼你要來幹嘛?那是雜質有的,雜質裡頭有這個業,他就會來,你為什麼要求呢?我們只會求說「菩薩,給我一個孩子」你沒有說業障討債鬼不要來。你都會說,早知道我就不要了,早知道都來不及了,不是早知道的問題。關鍵是在於,你所求的是雜質的還是惡質的?惡質的來,那就更糟糕了,所以他會在本質上,所以我們在求佛菩薩的時候,你一定,以這個行者來講,你是在行菩薩道,我要求的是本質上的成長跟兌現,可以你就給,不行,你就不要給,會障礙我本質的你就不要給,會在我這個本質成長的路上有所幫助的,你就給,就是指這個意思。從我們正常的情況來講,我們求男是指積極面的因素,就是我要,我要的部分。求女是指我不要的部分,消極面的部分,也就是我有障礙,我有痛苦,幫我消除障礙,幫我消除痛苦這個部分,這個部分叫求女。求男求女的意思是指這個。我有需要,需要加強,希望菩薩幫忙,這個叫求男,這個障礙我不需要,希望菩薩幫忙把他除掉,這個叫求女,我們就把他變成男孩女孩,那在古代的語言用這樣來表達是很清楚的,現在的語言用這樣的表達,好像跟大乘佛法根本就不相干,像法華經這種一乘圓教的經典,弄到最後就是要求男求女,為什麼要搞這兩句在這裡?不是這個意思。

一個行者我在摸索,我需要充實生命能量,這資糧道。可是我不知道啊,這個時候要怎麼辦呢?我希望菩薩加持,讓我資糧道在這一方面智慧能夠成長,這個叫求男,我現在遇到,我也不知道這些東西到底對或不對,該做不該做,可是又要去做,但是我希望,假如是有障礙的,對我修行生命成長有障礙的,希望除掉,那我現在沒有辦法判斷,那請菩薩加持,這個是指這個部分。我要往前走,我不知道前面有沒有陷阱,那要有陷阱的話應該怎麼辦?所以請菩薩加持,把陷阱給消除掉,絕對都會兌現。在你生命成長,在你菩薩道上,絕對會兌現,因為你的生命因素在這個部分成長,這個是最主要的一個關鍵。

我們在討論這個部分,很少去談到這裡,在宏觀的佛法里要探討的是這些東西,他不會跟你探討說要生男的生女的,那沒有什麼意義,其實生男生女都一樣。你現在來講,有生沒生還不是一樣,為什麼?所以關鍵不在相上,關鍵在他的本質上。很簡單講,從宏觀的佛法來講,對一個行者來講,我生命品質的提升,要怎麼提升我不知道,請菩薩加持。那麼,我在這個努力的過程里,有沒有障礙,使我在菩提道上的成長會有所減緩或者障礙,那請你幫我消除。很簡單講就是這樣。這是你的生命因素里,他會起這個作用。所以我們說觀世音菩薩是每一個人生命中,他都具有的一種撫慰心靈創傷的生命因素,這個生命因素要覺醒起來,他已覺醒的這個生命因素就叫做觀世音菩薩。

而你常念的就是要激發他,念這一個菩薩名號,他能夠激發出來。其它的菩薩名號很難激發,能激發生命因素的兩個最有效的生命因素就是觀世音菩薩跟地藏王菩薩。常念的原因就在這裡。這個是經文的核心思想。講到「生福德智慧之男」「生端正有相之女就是相應於剛才所講的,你解釋下來就很簡單了。福德智慧是積極成長上面所要的資糧,端正有相,就是你有障礙,要消除,要讓他平緩,變成正常,所以叫做端正有相之女,大概從這一個部分,我們去了解,我想透過這一些來解答,來跟各位說明這種圓教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他是很清楚的。下面「宿殖德本,眾人愛敬。」你在生命因素成長的過程當中,他用這個來形容這兩個,男孩或者女孩,你所求的這些,菩薩們都是「宿殖德本,眾人愛敬」,當然也通,因為文字上本來就從這裡解釋的,可是事實上,當你的生命因素激發出來成長的時候,那不是「宿殖德本」嗎,本來你就有的。「眾人愛敬」那個生命因素是眾生所需要的。

所以你可以從這邊來了解,他是相通的,只是我們對於這些語言文字你不知道,你只是看文字這樣念過去了,這就可惜了,所以我們同修們說,要講圓覺經,我說不行,因為圓覺經要講,他還有很多理論在裡面,那些你都必須先了解。現在先講這些,是為圓覺經做準備的,你假如這些沒有弄清楚,圓覺經打開,每一句話都要從頭講起,話說三國,古早古早以前,盤古是怎麼開天的,女媧娘娘是怎麼補天的,然後又講到上帝用粘土去烘,所以人類是烘乾烘出來的,這些故事都講完,才能講到經本裡頭去,那會講不完。所以我們先把這些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弄清楚。因為誦經的關係,他印一印都印到一起了,這每一段每一段應該分開。世尊再講「無盡意!」因為這個時候的當機眾是無盡意,所以就只叫無盡意。

就像彌陀經叫舍利佛一樣,你看這裡頭無盡意也叫了好多次。「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這個字我們也很容易這樣看過了,因為他只有兩撇而已,這個力就是能,能力的能,這個能,我們就不能這樣簡單念過去了,也就是我們生命中,他本身有一個本質。我要跟各位講,生命是永恆的,這個永恆的,我們一般講叫做法身慧命,其實在你現在的生命力頭也有,只是你把它蓋著,他顯現不出來,你自己不知道而已,所以,我們的家裡藏有一顆摩尼寶珠,而不知道寶珠在哪裡而已,在法華經里叫衣裹明珠,明珠藏在我們衣服不知道哪個口袋裡,我們找不到。我們都有,這個能力,這個在生命里,他是永恆存在的,他都一直在起作用,但是我們被慾望把他擋住了,你的慾望會去找尋你要的目標,是這一點,使我們受苦受難。所以我們要各位的就是,要怎麼修行?要你的慾望降低,減少,一直到你生活水平上所需要的基本慾望就好,他沒有說完全不要,因為你的物理現象在世間,生理現象,心裡現象都要運作,降低到那裡,那麼你要讓你原來的本能,本質的能力,要能夠走出來發展出來,修行就在訓練這個。

你要懂得是要這樣訓練,那你要成就會快了,你假如說來學佛修行是要一個特異功能,那就不一樣了。特異功能是練氣功,練瑜伽,什麼功,什麼功,那個可以給你特異功能,我們這裡不是要給你特異功能,我們先要幫各位掃除障礙,讓你沒有煩惱,讓你那個生命本質的能力能夠發揮出來,所以這個力,他不是一般的能力,威神力帶過去就好了,觀世音菩薩就是觀世音這個生命因素,這個覺醒的生命因素,他有這種能力,讓你全方位,你生命的每一個生命因素通通復甦,不用蕭條。現在我們是很蕭條。全部被無明打的一塌糊塗,現在觀世音這個覺醒的生命因素,他有這個能力,讓我們所有的生命因素通通覺醒起來,重點是在這裡。「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就是你現在的心念,這個眾生是每一個人,你在心念中,有開始在追求人生的價值與意義的時候,你知道人生活著要幹嘛?這樣活著對嗎?你開始在找這些,我是誰啊,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我來這個世間這樣是要幹什麼?這樣活著對嗎?我應該怎麼活著,你有開始在搜尋這種情況的話,那你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他的重點就在這裡。

福不唐捐」他的生命能力,你的這個生命因素的能力會在你的身體裡頭,你的生命裡頭,開始起作用。你只要恭敬禮拜觀世音,那一次一次的功德,一次一次的福報,福不唐娟。佛陀在這裡交代的很清楚了。這不是我講的,是佛陀講的,我只是把他的語言表達方式重新跟你詮釋一下,我算福報比較大,鳩摩羅什福報比較小,他就要寫下來,我沒寫,我只是講一講而已,因為他的另一個福報是,他譯場里有三千人,大家都在工作,我講經只有我一個人來講,所以我就用講的,我不用寫的。但是我是把他的語言模式表達出來,重新詮釋,把這個能力,生命中本來的能力,他叫做觀世音菩薩,這個定義在這一部經裡頭定義的非常好。

但是他不像我們現在詞典的定義那樣定義。所以這部經會流通那麼廣,有道理。法華經二十八品,為什麼只有這一品,因為我記得是二十四品,為什麼還有這一品會流傳那麼廣?就是這個原因。「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這是他結論了,就講了這一個,大家應該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因為對於我們生命的存在價值,意義,生命的真相,都有幫助。你在探討的話都有幫助。人生的目的,奮鬥的方向,他都會有幫助的,你要怎麼樣來用功,那就是每個人的了,他只是先把原則提出來而已。

無盡意!」佛陀又叫了一次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卧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首先先談這個部分。佛陀跟無盡意菩薩提到,假如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的名字,不但受持,又盡形,盡形就盡形壽,這一輩子,供養,飲食,衣服卧具,醫藥,這四事供養。四事供養是原始佛教就佛教的原始定義,你要供養,不是叫我們供養錢,他供養衣服,飲食,卧具,因為在印度才有這種東西,我們這裡沒有,誰會去供養一張床啊?印度他不是供養床,他的修行人是坐著,一個蚊帳一樣圍著,他坐在裡面,他也不坐地上,他是浮著,像蚊帳吊著一樣,他坐在上面打坐。因為那裡的蚊子聽說都很大。

他為了避免蛇,避免蚊子,蟲咬,所以要有那個蚊帳,那個叫做卧具,供養那個東西。醫藥,難免有些風寒,生病等等,供養醫藥。衣服飲食是需要的。這是古代的,叫四事供養。現在時代改變了,都供養紅包,這裡面我們要跟各位講供養這個東西。供養,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講,叫做培養自性善根,培養善根叫做供養,我們在供養衣服飲食卧具醫藥,這個叫做供養具,現在我們大乘就比較不談這四個。這四個,從大乘佛法的經典來講,這四個供養叫四念處,他的意義已經轉變了,不是這些東西不供養,是供養這些東西代表四念處。在四念處以外,這個供養具以外,你還要再加上七菩提分,所以華嚴經裡面叫做法供養最,法供養最不是說你供花,我來講經,我講經的的比你供花的功德大,不是這樣子。

不是說講經弘法的功德最大,不是這樣。他的意思是說,你拿著供養具,這盆花要供養的時候,你心裡要起一個法供養,就是說這個供養,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叫做迴向,他其實不是迴向,跟迴向不一樣。我供養這個花,我是要如說修行供養,有七條,我這個供養對不對呢?我去買個花來,現在要做功課了,他就一個花供養,供養以後我就開始做功課,那這樣的供養對嗎?所以,如說修行供養。你假如說因為我今天看到新聞報道,有什麼多凄慘的事,多麼可憐的事,我這個供養花,我就帶眾生苦供養。或者我突然間想到,學佛人不過一億人,那不學佛的人有六十四億人,我要攝受眾生供養,教化眾生供養,這可以吧。

你說我要怎麼修行呢?經文那麼好我都不會修,我如說修行供養,這樣就四個了。如說修行供養,攝受眾生供養,帶眾生苦供養,教化眾生供養,四個了。再來就是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你去算算看這種情況,一共七條,這個就是七菩提分的擴大。在修供養的時候,是這樣來培養自己的自性善根,用這樣的情況來做供養。這樣的供養功德才大,才是真正的,你的法身在成長,你的自性善根在成長,這個供養才有意義。但是你沒有供養具,只有法供養,那叫空中樓閣,一定要有供養具。所以當你用一個紅包供養的時候,我要如說修行供養,或者我要勤修善根供養,要有一個媒介,供養具就是媒介,具體的媒介出來,你在起法供養的部分。

能夠七個都帶也好,為什麼講也好?好像很無奈,因為七個都背,你會變成像背咒語一樣,你要隨著境界一個一個,一個兩個一個兩個就好,隨著環境,隨著境界,隨著心境,那個才有覺性。你假如七個都背起來當然可以,可是你又像背迴向文一樣的,那個就沒有意義了,那個也不能夠說沒有,他的意義非常小,不如你隨著情境,帶著覺性,那個一句兩句,那是真實的。那個功德就大了,這是第一個講供養。因為前面有恭敬禮拜,或者是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供養的時候是這樣子。你說對著觀世音菩薩的相這樣供養,當然是要這樣,這個是就是相要有,你自己的自性善根也是透過這些相,這樣在啟發的。

昨天跟各位講說,為什麼三十幾年沒看過看了,因為我開始精進出家以後,那張佛像就已經變成藝術品了,沒有再供在佛桌上了,這樣的,那個觀世音菩薩就不見了嗎?沒有不見,他在你生命中,他還是存在,所以到那個因緣到,他就浮出來了,那麼多佛像,一個畫家他要臨摹,或者怎麼畫,有很多可以畫,為什麼選那一張呢?那就是你生命中的因緣,他再一次出現。這個是我們跟各位提到供養的部分。盡形壽這三個字就是說,我們從現在開始,一直到死這個期間,所謂死,不能講怎麼死,只能說,供養到你不能做為止,家裡已經變成下一代在掌權了,他們怎麼弄,那是他的事,你已經沒辦法了。

譬如已經坐輪椅了,已經躺在那裡了,死是還沒死,可是你沒有辦法做了,那就叫盡形壽了。所以你不用擔心說,我又不死又不斷氣,那我要怎辦?那個你不用操心。你能做的時候一直做,盡形壽最主要就是要我們堅定意志,你不要中途變化,因為中途變化,你那個生命因素無法激發出來,他會停在某一個地方。盡形壽以後,你絕對往生第二世界,第二世界在哪裡,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但是,你假如中途停止的話,你還在三界內,你還在這個世界裡面,你要留意到這一點。當然,你假如修行已經成就了,那就另當別論了,因為,你既然已經成就的話,你就是已經出三界了,那當然到第二世界,你假如還沒成就的話,你不能盡形壽的話,他就會停止,還在三界內。這個是不按照聖解脫道來講的,假如按照聖解脫道的情形來講的話,他的狀況又不一樣,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休息一下,再繼續跟各位說明。

觀心錄入2013.11.17

編輯整理2014.3.1
推薦閱讀:

如何獲得觀世音菩薩的庇佑
諸經對觀世音菩薩的記載
觀世音菩薩靈感錄(104)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
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

TAG:菩薩 | 觀世音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