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團中央關注未婚青年,一邊是大學嚴辦男女過於親密,結婚戀愛到底是誰的事?
我們的一大專長大概是不斷地發明節日。且不說,幾乎所有的節日都可以被過成情人節,如今,「5.20」、「5.21」也都變成了表白節。單身人士的生存處境實在是如履薄冰,一不小心就被扎心。
我們總認為,戀愛結婚是私人的事,是自己的事。但現實生活里,婚戀問題卻越來越公共化,它越來越牽涉到整個家庭的情緒,甚至還牽涉到你所在的集體(學校、單位....)的情緒。
最近,共青團團中央都開始為大齡未婚青年著急了,表示要儘力幫助未婚青年們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一方面,是學校對學生早戀問題的嚴防死守,另一方面,是社會對青年大齡未婚的擔憂。而在這兩種聲音之外,不少「當事人們」則強烈指出:婚戀是私人的,是隱私的,是自己的事兒。
為何我們的社會如此恐懼「早戀」,同時又如此急切的「催婚」。婚戀問題的背後,藏著我們這個時代的恐慌。
撰文|張婷
婚戀現狀
擺盪在早戀與逼婚的兩極
前不久,共青團中央發話,表示大齡未婚是中國青年迫切關注的重大問題,團中央將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大齡未婚青年找到合適伴侶。廣大大齡未婚青年們聽聞此消息,深感組織的關懷備至。
但與團中央態度完全相反,另外幾則新聞最近也頻頻刷屏。根據媒體報道,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在校園內設置曝光台,專門用於曝光在校園公共場合擁抱、親吻等行為,一旦被發現存在此行為的學生,不聽勸阻者,還會被給予警告及以上處分。在另外某高校內,校內學生跟女朋友在校園內散步時有摟抱動作,被學校自律委員會的學生看到,在爭執間引發了衝突打鬥事件。
近日頻頻刷屏的共青團中央熱心做「紅娘」的新聞。
學生時代,我們大體都經歷過學校、家長的嚴防死守,生怕我們在跟異性交往中越雷池半步。但到了大學畢業,家長和社會則又馬上掉頭開始逼婚。過了30歲還沒結婚的,就「淪為」了大齡未婚青年,「剩男剩女」這樣的歧視性稱呼被堂而皇之地用在各大媒體頭條上。
於是,學生時代連異性的手也沒牽過的年輕人們,在踏入社會的一刻猛然轉頭,發現自己已經是大齡未婚人士,開始忙於相親,找個「搭夥過日子」的人。這樣的婚姻當然也可以白頭偕老,甚至可以很幸福地白頭偕老。但很多人也因此總覺得自己的生命里少了些什麼,缺了些什麼。如今婚外戀大行其道,其實也是該戀愛的年齡沒有好好戀愛的負面效應。
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設置「曝光台」,曝光校園情侶擁抱、親吻等親密行為
因為絕大多數人都被斷絕了「早戀」的機會,那麼大多數年輕人的戀愛其實都始於大學時期。我們對大學裡的校園戀情是不是應該有更多地積極引導而非曝光指責?在這樣普遍踏入戀愛年齡偏晚的情況下,我們是不是也應該適當地拓寬一下對「大齡未婚」的年齡定義?如同,早戀的定義也同樣模糊,到底幾歲戀愛才是「早戀」?
我們的成長教育中,其實缺失的不僅僅是性的教育,更是愛的教育。如何與異性自然的相處?如何恰當地向對方表達愛意?兩個人之間親密到何種程度可以考慮走入婚姻?家長和社會很少教給孩子這些關於愛的基本教育,而把絕大部分的心力都用在了防早戀和催結婚上頭。如果能在孩子出現感情萌芽時用引導代替責備,在孩子大齡未婚、甚至選擇不婚時用理解代替逼迫,我們對愛情與婚戀的理解,大概都會更順暢一些。
婚戀背後
是對脫離「秩序」的恐懼
學生時代嚴防早戀,青年時代全家逼婚,看起來這是人生不同階段面對的不同狀況(雖然同樣無奈)。但實際上,背後都是對脫離集體秩序的恐懼。
學生時代,家長、學校、社會對你的期待是考試取得優異成績,升上優質的大學。於是,包括戀愛在內的,一切防止升學考試的行為,都應當明令禁止。考試升學是學生時代的「秩序」,是最大的正義。這個體制一旦運轉,它就會自動地排斥那些不服從秩序的人。家長擔心你輸在起跑線上,恐懼你被升學的列車遺忘,自然全力以赴地切斷一切干擾因素。
《剩女時代》
作者:洪理達
推薦閱讀:
※課內學課外補,為何成績還低?
※情人節,單身最值錢
※七歲時學不好數學,就是一輩子腦子笨?
※我的大學六年
※【美國斯坦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