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必讀:何謂般若智慧

般若是梵語prajna音譯,又譯作班若、波若、般羅若等,通常稱為般若。般若是智慧的別名,或簡稱為慧。但為什麼是沿用印度的原音——般若,而不直譯為智慧呢?這是因為般若一名,比較其他異名,可說是最為尊貴,含義也最深廣,在中國漢語中難以找到與它相應的名詞可以代替,倘若一定要將它譯出,也只能勉強將之稱為智慧,雖意為智慧,但仍不足以表顯般若的含義,這正如《大智度論》所說:「般若定實相,甚深極重,智慧淺薄,是故不能稱。」因此就沿用印度的原音稱為般若,這屬於「五不翻」中「尊重不翻」及「四例翻經」的「翻字不翻音」。若把般若方便稱為智慧,這種智慧也不是指一般的智慧,它簡別於凡夫的俗智俗慧。世間凡夫中,或擅技巧,或矜博雅,或工策劃,或善辭辯,雖也是一種智慧,但這是俗智俗慧,不能稱為般若。般若是佛教的一種特殊智慧,它是一種直覺、直觀的智慧,能引導人們超脫對立的世界,使人從種種痛苦、煩惱、邪見、無明中解脫出來。所以《大智度論》卷四十三中說:「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由於般若智慧與一般所說的智慧不同,所以僧肇法師曾稱般若為「聖智」,以與一般人的智慧相區別。但絕大多數佛典直接以般若音譯徑寫,或重複稱為「般若智慧」或「般若慧」。般若常與波羅蜜聯在一起,鳩摩羅什大師將之稱為般若波羅蜜,在佛典或有關佛教的不少著作中,般若不過是般若波羅蜜一詞的略稱。玄奘法師則把般若波羅蜜譯為般若波羅蜜多,這是新譯,比鳩摩羅什大師的舊譯多一個「多」字。般若波羅蜜在六波羅蜜或十波羅蜜中,都是指第六波羅蜜。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羅蜜則譯為「度」或「到彼岸」,合起來的意思就是用智慧到達解脫的彼岸。如鳩摩羅什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一中所說:「般若波羅蜜,以何義故名般若波羅蜜?佛言:得第一度,一切法到彼岸,以是義故,名般若波羅蜜。」在大乘佛典中還特彆強調徹底認識諸法實相的智慧稱為般若,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十一云:「般若波羅蜜能示諸法性。」龍樹在《大智度論》卷十八中也說:「諸法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而所謂諸法實相,在以《般若經》和龍樹一些論著為主的般若佛典中,主要是指緣起性空的理論。此一理論是整個佛教哲學的基礎與核心,佛教的全部理論都奠定在這一理論上,佛教其他各種思想都是圍繞這一理論而展開的,是宇宙萬法的基本規律。緣起性空的道理告訴我們,世間萬物大到世界,小到一花一草,乃至極微,都是由各種因緣條件合和而成的,正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一切諸法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相依相待,互依互存,根本就沒有它常恆不變、獨立存在的真實自體,也即自性,所以稱之為性空。這個性空是建立在緣起有的當下,不是離開緣起有之外另有一性空可得。緣起有的當下即是性空,緣起是事物的現象,性空是事物的本質,緣起與性空不過是一件事物的兩面觀而已,猶如手心和手背。因此性空的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它不等於零,所謂空只是空去眾生對一切諸法實有自性的執著。一切諸法雖沒有真實的自性,但假相卻宛然存在,如魔術師用幻術,幻現種種事物如馬、車、房舍、人物等,客觀上雖然沒有這些實物,但幻現出來的種種卻宛然存在。有色可見,有聲可聞,所以佛教所講的空不是指什麼都不存在,它是不離開有的,空即是有,只不過這種有不是實實在在的有,而是一種假有。所以《中論·觀四諦品》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說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意思是說緣起諸法雖是無自性、是空,但並不壞緣起的假相,假相還宛然存在;緣起諸法假相雖宛然存在,可是其自性空。因此是緣起有而自性空,自性空而宛然有,即空即有,空有不二,這就是中道。也如《心經》中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一切萬法從現象看是假有,從本質看是自性空,有不離開空,空不離開有,色空不二,空有不二。這空有不二的中道就是諸法實相,能通達此諸法實相的智慧就是般若慧,如《大智度論》卷八十五中說:「遍知諸法實相慧名般若波羅蜜。」由此可見,大乘的般若智慧是離一切分別、一切對待空明澄徹的智慧,這種智慧是超越空有兩邊,圓融的中道妙慧。諸佛菩薩正是通達此中道妙慧,所以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而是於世間廣做空花水月佛事,普度一切眾生而又不執著實有眾生為我所度,正如《金剛經》中所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諸菩薩這種悲智不二的大願大行是二乘人所不能比的,二乘人雖然能以般若空慧脫離雜染的生死苦海,但只注重個人的生死解脫,不懂得用大悲的法水來滋潤智慧,而陷入沉空滯寂,偏空之枯智,所以缺少利濟眾生的願心和行為。而大乘菩薩不但以般若空慧得解脫,還能以大悲為本,無所得為方便,策導萬行,普度眾生,即以般若通達法性空的智慧,攝導所修的六度萬行,悲智雙運,從而達到福與慧的圓滿成就佛果。因此依大乘的精神來說,所謂般若智慧除了要簡別凡夫的俗智俗慧,乃至外道的邪智邪慧,還應該簡別二乘的偏空偏慧,大乘的般若智慧是悲智不二的,這種與大悲相應的平等大慧,才是般若真正的內涵所在。佛教把般若視為「諸佛之母」,如《大智度論》卷一百云:「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諸佛以法為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是成佛的根本,度化眾生的依據,以般若智慧為引導,生命才能踏上升進的道路。而般若之智又是一活潑開放的、圓融的智慧。由此智慧又開出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等。實相般若:實相即諸法如實之相,《大智度論》卷四十三云:「般若波羅蜜者,是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諸法實相是不可思議境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超越戲論、能所雙亡而唯證相應;觀照般若:觀照,即觀察的智慧,《肇論》中云:「觀照般若,照事照理故。」觀照般若是一種認識佛教真理,洞察宇宙人生的智慧。行者在修觀時,照了諸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體即空,由此得以離一切妄想執著而現覺實相,以實相由觀照般若而證得,故名觀照般若;文字般若:諸佛菩薩從其親證實相理體,假借文字語言,以開導一切有情,使其解悟者,謂之文字般若。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云:「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當於何處求?舍利弗言:當於須菩提品中求。」若從廣義的說,佛教一切三藏十二部典籍乃至凡一切語言動作能表顯意義,令人理解而啟發智慧者,都可以稱為文字般若。以上這三種般若實質上只有一實相般若,因為文字與觀照般若,都只能達到實相般若的方便,因此只是方便將之稱為般若,實非真正的般若。但對於初學般若的人來說,可以首先於文字般若聽聞受持,如理思維,進而依文字般若攝心起觀,照一切法如夢如幻,皆是緣起而空無自性,此即觀照般若;由此觀照般若了達諸法實相,即是實相般若。在修行的過程中,觀照般若尤為重要,它就是指般若的實踐修行。我們無論是視聽言行,或語默動靜之間,隨時隨處能精密地觀照,而明了一切諸法皆為因緣所生,當體即空,不執不著,久久純熟,舉默動念皆作如是觀,雖未即佛,也去佛不遠了。如《壇經》中說:「般若者,唐言智慧。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金剛經》中說:「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六百卷《大般若經》的重要精神也在觀照般若上,所以被稱為《般若經》提綱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開頭就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金剛經》中的四句偈也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要人們在一切動作行為中,觀照一切諸法都是緣起空無自性,依此觀照般若就可通達實相般若。若得實相般若,就可以從煩惱生死的此岸,到達解脫涅槃的彼岸。二、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般若作為一種使修行者解脫成佛入涅槃的智慧,在佛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被視為大乘道體、大乘總綱,為五度眼目。是一切大乘經典的根本,若不能了解般若,就難以了解其他大乘經典。所以古德云:「般若攝一切佛法盡。」《大智度論》也說:「般若能生諸佛,攝持菩薩,佛法即是般若。」大乘諸宗,沒有哪一個宗派的形成和發展未受般若之影響的,在中國佛教史上很難找出一種佛教的思潮與般若是沒有關聯的。無論是三論、天台、華嚴、禪宗乃至律宗、凈土宗都要以般若作為主要因素,缺少般若無論哪一宗的修行,都不能圓滿達成其理想的目標,猶如折翅鳥,終墮凡小。不離般若,一切所行皆是波羅蜜,必證無上正等菩提。作為菩薩要成就佛果,圓滿菩提,必須要廣修六度萬行,自利利他,才能積累無量福德和智慧資糧,才能圓成佛道。六度是諸佛的無盡法藏,統攝了一切萬行,是菩薩成佛的必經途徑。在菩薩所修的六度中,前五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都要以般若作為引導,如果沒有般若作為引導,五度就如同是瞎子,而般若則如同是眼睛,五度只有在般若的引導下才能成為波羅蜜,才能到彼岸。正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所說:「五度如盲,般若如導。」經中還說:「譬如轉輪聖王,五波羅蜜也如是,若離般若波羅蜜,不得波羅蜜名字,不離般若波羅蜜,得波羅蜜名字。」這就是說沒有般若空慧做依據、做指導,布施等就不成為波羅蜜,只是修世間有漏善法,或得人天福報,而非無漏解脫的佛法,無法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因此菩薩修五度時,必定要以般若智慧作為指導,使心無所得,三輪體空,才能不住三界,不墮二乘,而直趣佛道。般若波羅蜜等於是六度中的指南針,般若波羅蜜,即等於說六波羅蜜。所以《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說:「般若波羅蜜於五波羅蜜中最上最妙。……是般若波羅蜜取一切善法,到薩婆若(一切智)中。」「依般若波羅蜜多故,攝導無量無數無邊不可思議功德,趣向臨入一切智海。」所以般若不論從哪方面說,絕對是出世聖法的特質,非布施、持戒等所能及。般若乃是解脫生死與成佛的舟航,由般若大智慧引導才能證入諸法實相。《大般若經》中還用了兩個比喻來說明般若的重要:「如日月輪周行照燭四大洲界,作大事業,其中所有,若情非情,隨彼光明勢力而轉,各成己事。」「如善御者,駕四馬車,令避險路,行於正道,隨本意欲,能往所至。」這兩個比喻的意思是說,般若是大智慧,有智慧觀照,有智慧領導,才可以證入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實因這大智慧而顯示。三世諸佛也都是依般若波羅蜜而得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如《心經》說:「三世諸佛,以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智度論》中也說:「諸佛及菩薩,能利益一切,般若為之母,能出生養育。佛為眾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則為一切,眾生之祖母。」這是說,諸佛都是依智慧產生的,離開智慧,佛菩薩就不成佛菩薩了,般若能養育諸佛,如果佛為眾生慈父的話,那麼般若就是眾生的祖父了。眾生在生死的此岸,要達到成佛的彼岸,唯有依靠般若。般若波羅蜜是造就菩薩,得道成佛的指導思想,是統帥其他各種功德和修習方法的靈魂,所以T.R.V.Murti在《中觀辯證法與解脫》一文中所說:「般若空慧是證得涅槃之唯一方法,唯有透過空,才能得到究竟解脫。其他諸家所提倡的修行法門充其量不過能得到少份的、部分的解脫,或者充其量只能是究竟解脫的基礎。」可見般若在佛教的一切修學法門中,是最殊勝的,任何法門都不能與般若等量齊觀,所以《心經》中稱般若「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可見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了。總之,般若為大乘道體,為五度眼目,為般若所攝持,萬行始能到達究竟佛果,成為波羅蜜。般若是解脫道的先導,也是解脫道的主體,沒有般若是不可能解脫生死的,所以在佛法所修的一切功德中,般若是最究竟、最根本的。正如印順法師說:「般若是領導者,啟導一切功德的進修,與一切功德相應。在三學中,慧學最後,為能得解脫的依止;而在八正道中,卻以正見(中觀正見)為首,這說明了般若在佛法中的地位,是徹始徹終的,他是領導者,又是完成者。」印順法師這一番話,可謂是對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所作地最好的總結。

以後建議吃東西前念解毒咒——現在有毒的東西太多了http://hi.baidu.com/%B0%A2%B1%C8%BC%D7%B5%B1%B8%C2/blog/item/b9b6c4d28b7d55d1a9ec9ab5.html敬告各位佛友、朋友,也許您人生有很多的苦惱及不順心事,沒關係告訴您一個簡單易行的解決方法,點擊下面鏈接進入http://hi.baidu.com/%B0%A2%B1%C8%BC%D7%B5%B1%B8%C2/blog/item/f69ad6ffd674ff3d5c6008aa.html施食常見疑問及心理顧慮,遇人阻撓怎麼辦?http://hi.baidu.com/%B0%A2%B1%C8%BC%D7%B5%B1%B8%C2/blog/item/4cb29745648dc48fb3b7dc5c.html有師兄問我,如何去病,眾生可憐呀,教你們一個方法吧:施放面粥-去除一切重大疾病:http://hi.baidu.com/%B0%A2%B1%C8%BC%D7%B5%B1%B8%C2/blog/item/3c7ea6ee923507e3cf1b3e15.html施食專輯裡有更多施食的文章,給您增加信心http://hi.baidu.com/%B0%A2%B1%C8%BC%D7%B5%B1%B8%C2/blog/category/%D1%CC%B9%A9%2C%BB%F0%B9%A9%2C%DC%F6%B9%A9%2C%CA%A9%CA%B3轉載自 :天祥菩提精舍歡迎來訪,本博客可在百度直接搜索文字 天祥菩提精舍

歡迎經常光臨,更多善文分享:一點就到天祥菩提精舍
推薦閱讀:

智慧100
美麗之外,夏夢的智慧更讓人讚歎
生死與人生?
用智慧富養孩子

TAG:智慧 | 學佛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