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女都穿「開襠褲」,其實原因很簡單!

古代男女都穿開襠褲的原因要從中國的古代的禮儀說起。

在中國古代,人們在正式場合下,應採用跪的姿勢來坐,臀部放在兩腳的腳跟上。如果是兩腿伸向前坐著,叫作箕坐,是個很不禮貌的坐法,兩腿盤起來坐也是不合適的。在三國、晉朝及稍晚一些時候這種坐姿仍是在正式場合所必須採用的。在一些比較嚴肅的古代影視作品,如《三國演義》中,是可以看到在上流社會正式場合,特別是對其它在座的人尊敬的話,一定要採用跪姿坐。以跪姿坐確是最符合禮儀態的。

我們都知道有需求才有市場,以跪姿交流的生活方式對褲子有沒有襠影響並不大,在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褲子的記載,但那時的褲子只有兩個褲腿,襠是不縫合在一起,是廣義上的開襠褲。那時叫「脛衣」,穿那樣的褲子的目的是為了保暖腿部。那時人們只穿裙子或「裳」,在冷天腿部受凍,於是就在腿上套個套筒,這就是早期的褲子。那時的褲字寫作袴,這個字的來源似乎可解釋為袴是「兩股(大腿)各跨別也。」按古人的解釋,那時的袴是「脛衣也」,即給小腿穿個衣服,而不管屁股。大概是因屁股肉多比較經凍。

脛衣

真正的連檔褲是游牧民族發明的,因為游牧民族要騎馬,要是穿開襠褲是不行的。中國發現最早的連檔褲是在新疆的塔里木盆地,當時發現了2條,可追溯到3300年前。之後連檔褲傳入中原,直到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之後,漢族人才開始穿長褲。但最初僅在部隊中流行。到了漢代,這種滿襠長褲已為漢族百姓所接受。為與開襠的「袴」區分開來,這種滿襠褲多稱為「褌」。顏師古在《急就篇》中說:「合襠謂之褌,最親身者也。」也就是說褌是貼身穿著的。褲子有了蔽羞的合襠之後,應該不需要裳了,但當時貴族階層還是習慣於在外面再穿上裳,只有士兵及地位低賤的奴僕,為活動便捷或打仗時才單獨穿褲。

新疆發現的褲子

但是連襠褲並沒有因此流行起,基本只在行軍打仗時才穿的,軍旅中穿的叫「袴褶」,平時交流還是不穿的。直到魏晉南北朝才流行起來。

由於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受異域民族生活方式的影響,這一時期的士庶多以著褲為尚。這一時期褲子的特點就是褲腳管特別肥大,人們稱之為「大口褲」,類似於七十年代流行的喇叭褲的褲形。與大口褲相配套的則是比較緊身的「褶」,褶與長褲在當時合稱「袴褶」,這是當時最為時尚的服裝。到了開放的大唐,尤其盛行「胡服」,男女老少皆以穿褲為榮。但這時的褲管已明顯收束。

褲子在唐朝盛行是有原因的,因為椅子是在唐朝流行了,你想下,要是坐在椅子上還穿著開襠褲……


推薦閱讀:

古代的一柱香指多長時間?
沒有高科技的古代,刑偵案破解離譜到什麼程度?
奇門遁甲這個電影中古代真有嗎?
有哪些流傳千古的梗?
古代成年男女穿開襠褲是怎樣的體驗?

TAG:原因 | 古代 | 簡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