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被高估的張愛玲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民國女作家曾輝煌一時,陣容強大,創作高產。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有冰心、蕭紅、丁玲、張愛玲、林徽因、廬隱、馮沅君、凌叔華、蘇雪林、梅娘等。她們特立獨行,才華橫溢,具有非同凡響的文學魅力,不僅在當時成為文壇焦點,就是今天,她們仍不斷地被人們發掘、談論,但也有人被明顯高估、誇大甚至神化,張愛玲就是最典型的一個。

  曾經在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在大陸文學界,張愛玲被妖魔化為一個被漢奸文人胡蘭成拋棄的怨婦,其作品也被塵封多年,文學史上僅僅一筆提過,似乎她是個可有可無的文學過客,是民國女作家中並不顯眼的一個女配角。不要說普通民眾,就是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也大都沒讀過張愛玲的作品,她成為一個被忽略和屏蔽、被嚴重邊緣化的民國女作家。

  命運的改變,要感謝美籍中國文學評論家夏志清教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這部書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領域裡,具有開創性的地位。夏志清在這部書里濃墨重彩地高度評價張愛玲的創作成就,所佔用篇幅超過了大陸所有作家。在這部英文版的漢學著作中,他將這位當時尚未得到普遍認可的作家,排到魯迅之前,甚至大膽斷言:張愛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秧歌》在中國小說史上是「不朽之作」。這裡邊,既有他對張愛玲寫作水平的真心賞識,也有兩人的私誼因素,他們交往多年,書信不斷。

  上世紀80年代,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在大陸出版,反響很大,在中國文學界引起不小震動,重新認識張愛玲就是其中重要成果之一。因為夏志清的極力推崇,加之人們對多年被禁錮作家與作品興趣的強烈反彈,還有一些新銳評論家的推波助瀾,張愛玲的作品陸續出版,有的還被拍成電視劇,如《金鎖記》,讓大家迅速認識了這個風格獨特的另類作家,有的甚至成了她的忠實粉絲。特別是李安根據張愛玲的同名小說執導的電影《色戒》,更使得張愛玲名聲大振,又掀起一股張愛玲圖書出版熱潮,僅《小團圓》一書印數就達到一百萬冊,超過其他所有民國女作家作品銷量的總和。張愛玲精選集、張愛玲全集,都銷路不俗,還不包括無法統計的盜版書。一時間,張愛玲儼然成了現代中國最偉大的作家,幾乎被一些崇拜者捧為「女神」。

  平心而論,張愛玲的寫作成就和水準都很高,寫作風格和手法具有與眾不同的特點,但其文學地位時下是被過分高估了。張愛玲的作品風格過於陰暗偏執,幽閉幻滅,冷漠瑣碎,作品內容又遠離今天的生活,創作手法也乏善可陳,這幾點就局限了她的文學高度。不妨聽聽幾個名家的看法。雜文家王小波說:「天知道張愛玲後來寫的那叫什麼東西。她把自己的病態當作才能了……」小說家王安憶說:「張愛玲略一眺望到人生的虛無,便回縮到俗世之中,而終於放過了人生的更寬闊和深厚的蘊含。」文學評論家孟繁華說:「張愛玲的作品本身與其曾經擁有的至高文學聲望是不相匹配的」。《收穫》雜誌副主編程永新在《一個人的文學史》里評價張愛玲:「她是有才情的作家,但是她的小說從文本的角度來看,都是比較一般的。至少不能把它當作經典,我讀張愛玲的小說都很失望。」我以為這些評價都是比較中肯的。

  隨著時間的流逝,當人們逐漸從張愛玲小說帶來的新鮮感冷靜下來,由狂熱趨於理性,當一切回復正常,人們會越來越認識到,張愛玲的作品「不過如此」,當初的神化與拔高是十分荒唐而可笑的。

(摘自香港《大公報》2014年12月14日,作者:陳魯民)

推薦閱讀:

解讀張愛玲
從七巧到曼璐——試析張愛玲小說女性「變態」形象的轉變 (上)
張愛玲他媽的
張愛玲:終生孤寂都為他

TAG:張愛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