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麻木疼痛,可能是糖尿病惹的禍
嚴格監控血糖有助預防神經病變等併發症 圖/新華社 |
手麻腳痛,這是頸椎病?又或者是風濕痛?很多老年人因為這些毛病搞不清原因而感到十分困擾,有時還不得不吃點止痛藥來緩解疼痛。然而,專家指出,老年人手腳麻木、疼痛也有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由於長期高血糖引起身體血液循環變差,離心臟較遠的手腳等部位最易出現神經缺血、缺氧而逐漸發生麻木和神經痛,這種病變在早期可無任何癥狀,一旦出現麻木疼痛後,治療起來則相當困難。專家建議,一旦被診斷為糖尿病後,要嚴格控制血糖,至少每年篩查一次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手麻腳麻,竟因血糖太高
68歲的劉伯去年5月份開始出現手腳麻木、下肢無力、腳尖像針扎一樣的疼痛等現象,他一直以為是頸椎病引起的問題。兒子覺得老爸這些癥狀挺嚴重的,於是陪他去醫院檢查。檢查結果讓爺倆大吃一驚:劉伯的空腹血糖最低8.3mmol/L,最高達到了13mmol/L;餐後血糖最低16mmol/L,最高28.5mmol/L,統統超標。肌電圖也顯示其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明顯減慢。醫生說頸椎沒問題,是因為長期的高血糖引起了周圍神經病變,出現手腳麻木、疼痛癥狀,需要住院治療。
原來,劉伯患糖尿病已有8年時間,但血糖一直都控制不理想。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勞國娟說,由於長期高血糖引起體內血液循環變差,離心臟較遠的手腳等部位,最易出現神經缺血、缺氧而逐漸發生麻木和神經痛。情況嚴重的,腿部肌肉會萎縮,足部極容易發生壞疽。
老糖友容易發生神經病變
據調查,在糖尿病患者中,患病10年後做神經功能的詳細檢查,60%-90%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病變,即常常有手腳麻木感、燒灼樣痛、電擊感、針刺感。勞國娟說,神經痛多在夜間加劇,特別是下肢和足部更多見。
除了疼痛外,發生神經病變的糖友還會有感覺上的異常,比如皮膚有螞蟻爬行感,或者表現為對觸覺十分過敏,任何輕微的觸摸都會導致劇烈的疼痛或嚴重不適。但奇怪的是,當患者真正受到高溫、寒冷或刺傷等外界刺激時,反而又感覺遲鈍。當然,也有一些患者沒有明顯癥狀,只是通過檢查或出現足部無痛性潰瘍時才發現問題嚴重。
勞國娟指出,可以說,糖尿病神經病變有多種癥狀表現,比如有的糖尿病患者感覺手腳麻木、刺痛,有的總是半身出汗,這些癥狀看似毫無關聯,但去醫院一檢查,可能發現均是神經病變惹的禍。所以,專家提醒,診斷糖尿病後,至少每年篩查一次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程較長的人,或者合併有眼底病變、腎病等疾病者,應該每隔3-6個月進行一次複查。
做好預防才是關鍵
劉伯被確診神經病變後,經過輸液通血管、用藥改善神經病變,並配合降糖藥物等綜合治療,癥狀才有了明顯緩解。勞國娟指出,經過治療,有部分患者的神經病變可得到改善,但完全恢復卻比較困難。比如說,糖尿病患者感覺神經損傷後,表現為各種各樣的感覺異常,最常見的是疼痛,表現為刀割樣、針刺樣等痛感。這種疼痛是目前較難治療的疼痛之一,以藥物治療為主,比如用止痛藥,而且要長期服用。
可以說,周圍神經病變出現癥狀時藥物效果欠佳,所以,對於周圍神經病變最主要還是預防。由於高血糖是周圍神經病變的主要原因,勞國娟建議糖友們,以下幾項大指標一定要達標——
1、控制高血糖。《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薦血糖控制目標值,糖化血紅蛋白<7%;空腹血糖4.4-6.1mmol/L;非空腹血糖4.4-8mmol/L。
2、控制血壓。血壓控制目標130/80mmHg。
3、糾正血脂代謝紊亂,總膽固醇<4.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2.5,甘油三酯<1.5。
同時,專家還提醒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皮膚受傷,比如泡腳時水不要太熱。冬天注意保暖,每天都要檢查自己的全身皮膚,特別是四肢,以免出現傷口後很難癒合。
Tips:
糖友自測
神經病變的小竅門
(1)神經病變自檢——觸覺
用棉花捻成尖端狀輕劃足部或四肢,看自己是否可感覺到;用大頭針的鈍端觸足部或四肢,看是否感覺到。
(2)神經病變自檢——溫度感覺
可用冰涼的金屬體觸碰足部皮膚,檢查足部皮膚是否感到冰涼,用37℃或37.5℃的溫水浸泡雙手、雙腳,看是否感覺到溫熱。
推薦閱讀:
※敬業談疼痛:腰痛的病因診斷(六)
※Australian Dream與關節炎症:研究評測(2017年更新)
※岡上肌肌腱炎,肩膀疼痛抬不起來該怎樣康復?
※每日一肌:肩前方痛、肘窩痛、肘關節伸屈疼痛之肱二頭肌
※兩個動作 緩解膝關節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