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評蒂利《民主》:民主如何才是個「好東西」

評蒂利《民主》:民主如何才是個「好東西」2009年10月27日 08:38鳳凰網讀書綜合【大 中 小】【列印】 共有評論0條

《民主》 [美]蒂利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6月出版

這兩年討論「民主」的書籍多了起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大陸學者俞可平提出「民主是個好東西」的說法,引起廣泛討論。香港學者王紹光的《民主四講》試圖挑戰這種說法,認為在缺乏社會參與和追求公平觀念的前提下,單純的民主制度反而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社會不公。此時,民主就變成一個「壞東西」。

在國內爭論民主「好東西」還是「壞東西」之前,歷史學家蒂利已經把目光投向歷史,從經驗的角度總結民主對社會制度的影響。他有一個重要發現,在歷史上,民主制度幾乎在一切經濟水平和政治體制下都有可能發生。民主從來沒有必然性地與經濟發展、政治自由、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標誌聯繫起來。

民主和民主化是兩回事。一個比較專制的政權,逐漸把權力分配給大眾、實現民主,這種轉變過程就是民主化。可民主化過程非常複雜,不一定會很順利。否則,今日絕大多數專制國家早就轉向民主。民主化的過程,多半要經受既得利益寡頭政府的抵制。另一方面,它還很有可能被普羅大眾所抵制。人民又不是天然喜歡民主。更要命的是,有時還會發生「去民主化」的逆轉。很多已經實現民主化的國家,在國內外諸多矛盾重壓之下,有可能放棄民主,重回專制。

蒂利表示,他的這本《民主》就不是為民主唱讚歌。如果它有一個全名的話,那應該是《民主、民主化、去民主化及其相互依賴關係》。這個名字真正體現出民主的動態本質,而且有被逆轉的可能性。可以說,民主和非民主是兩套截然不同的政治鬥爭手段,民主多用投票而非民主多用暴力;民主多發政治運動,非民主則往往訴諸於內戰。然而要讓大多數人民相信民主制,相信選舉出來的政府,能夠在民主框架內體現選民的利益,這並非易事。

在缺乏社會信任關係的環境下,在缺乏有效法律執行機制的前提下,人民如何會相信極少數代議制選出的政府官員,能真正地為民做主?平等是群眾最為關心的價值之一,不僅是權力、機會上的平等,還包括分配結果上的實質性平等。民主制度在追求公平這個向度上從來不夠有力。一些民主制度比較完善的國家如美國,已經摸索出用另一些再分配製度作為補充。然而絕大多數積極醞釀民主化的國家,都不見得做好準備。如此民主,並不可靠。

蒂利沒有趕時髦地去研究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民主制度如何成功。相反,他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南美、東歐等正在民主化過程中的地區。似乎這些地區的民主化過程都蘊含特殊性。有的國家正好有豐富石油儲備,有的則為強有力的軍人政權所統治。它們就是在這些多元的、複雜的環境里探索著民主化。結果,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也有的先民主化,後又不得不去民主化。

在蒂利看來,這些通過鬥爭和博弈來推行民主化的案例,也許比歐美高度成熟的民主化國家更有現實意義。羅馬不是一天建成,民主也不能一蹴而就。直面現狀,關注民主的脆弱基礎和去民主化的可能性,才有可能有效引導民主化,把民主真正變成一個「好東西」。


推薦閱讀:

客廳放什麼東西最招財
坐飛機行李太重又不想被罰款怎麼辦——東西太多也是讓人操碎了心
這8種東西扔掉都不要給家裡的寵物狗吃

TAG: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