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人民網 肥胖困擾中國人(聚焦·肥胖的煩惱①)
人民圖片中國人曾將肥胖視為「發福」、「富態」的象徵。近年來,由於居民膳食結構的變化和體力活動減少,我國超重和肥胖人群明顯增加,慢性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因此,預防超重和肥胖,成為關係中華民族健康素質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新年新話題,健康排第一。從今天起,本版推出「肥胖的煩惱」專題,圍繞肥胖危害、減肥市場亂象、科學減肥等問題進行系列報道。——編者肥胖如何計算(鏈接)BMI指數(身體質量指數,簡稱體質指數或體重指數,英文為BodyMassIndex,簡稱BMI),是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歐美成人肥胖標準是大於30,亞洲成人肥胖標準是28。中國成人肥胖標準:體重指數大於等於24為超重,大於等於28為肥胖。一般來說,BMI只能作為評估個人體重和健康狀況的多項標準之一。胖與不胖不能單憑感覺。醫學上,體重標準是根據體重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制定的。理想的腰圍,男性應在85厘米以下、女性應在80厘米以下30多歲的楊昶,體重240公斤,腰圍近6尺,號稱「北京第一胖人」,進門都需要側著身子,只能坐在特製的椅子上,自己連鞋帶都系不上。經過一年治療,楊昶目前的體重降至120公斤,腰圍3尺2寸。我國每10年進行一次全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根據最近的調查結果,早在2002年,我國就有近3億人超重和肥胖,全國18歲以上成年人超重率為22.8%,肥胖率為7.1%。其中,以大城市18歲以上成年人超重率最高,達30%;1992年至2002年,我國居民超重和肥胖的人數增加了1億人。超重和肥胖已經成為城市兒童青少年突出的健康問題。200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結果也表明,7—22歲城市男生,2005年超重和肥胖的檢出率分別是13.25%和11.39%,比2000年分別上升了1.4和2.7個百分點。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楊曉光認為,預計未來10—20年肥胖及相關慢性病患病率將大幅上升,如不採取有力的干預行動,我國正常體重居民的比例將由目前的70%下降為1/3。有人不胖,卻總是想盡辦法減「肥」;有人體重已經超過正常,仍舊認為自己不胖。胖與不胖不能單憑感覺,而需要根據科學的標準。北京大學教授李可基指出,醫學上,體重標準是根據體重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制定的。這種影響主要指與肥胖有關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腫瘤等疾病的發生風險。我國制定了中國人自己的體重標準,以體質指數衡量體重。具體到個人健康體重的判斷,還需要考慮其他一些影響因素。如體內脂肪分布,腹部脂肪的堆積對人體有更多的危害。理想的腰圍,男性應在85厘米以下、女性應在80厘米以下。肥胖的根源是熱量過多。單純由於營養過剩所造成的全身性脂肪過量積累,占肥胖人總數的90%以上「活著不是為了吃,而吃是為了活著」。但是,我國居民吃得並不健康。中國營養學會秘書長翟鳳英說,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調查數據表明,隨著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出現了膳食結構不平衡問題,最突出的是脂肪攝入量在不斷增加,脂肪提供的能量已經超過全天能量攝入的30%。這促進了營養相關慢性病如超重和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及血脂異常等發生。現代生活方式,缺少運動和食物過量,肥胖就會悄然而至。體力活動減少、能量攝入過多,都會造成能量蓄積。國際生命科學學會中國辦事處主任陳春明教授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天在體內蓄積能量25千卡,1年就會蓄積9125千卡,相當於長了2.5斤肉,而40年下來,體重就會增加100斤。人為什麼會發胖?哈爾濱醫科大學孫長顥教授認為,肥胖是指人體脂肪的過量儲存,表現為脂肪細胞增多或細胞體積增大,即全身脂肪組織塊增大,與其他組織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種狀態。肥胖按發生原因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遺傳性肥胖,常有家族性肥胖傾向。第二類為繼發性肥胖,主要指內分泌障礙而導致的肥胖。以上兩類肥胖病人占整個肥胖人數的10%以下。最後一類為單純性肥胖,主要是指排除由遺傳性、代謝性疾病、外傷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繼發性、病理性肥胖,而單純由於營養過剩所造成的全身性脂肪過量積累,占肥胖人總數的90%以上。俗話說:「千金難買老來瘦」。這也說明,老年人更容易肥胖。據調查,50—59歲之間的老年人最易發生肥胖。北京協和醫院陳偉副主任醫師分析說,主要在於體力活動的減少,高糖高脂、高熱量的食物攝入增多。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更年期」。這個時期打亂了體內激素的平衡,使營養物質的代謝受到影響,造成包括肥胖在內的多種疾病高發。對肥胖和與肥胖相關疾病的關注已經成為全球話題。專家指出,把超重和肥胖單純地歸因於某種食物的觀點是片面的,科學並不支持「唯一元兇」的論點。均衡的飲食和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是保持理想體重的關鍵。美國飲食協會指出,科學家不能認定任何一種食物或飲料是造成肥胖的根本原因。肥胖的根源是過多的熱量,不論熱量來自哪裡,如攝入的熱量超過燃燒的熱量,多餘的就會變成體脂從而造成體重增加。肥胖不僅是心血管病一個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而且還容易誘發某些癌症。肥胖導致的疾病,成為全球衛生保健和衛生資源的沉重負擔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程義勇研究員指出,從臨床醫學角度看,肥胖對生命的短期影響當然不像心臟病、腫瘤那樣嚴重。但是,肥胖帶來的長期後果不容忽視。肥胖成為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發生的危險因素。世界糖尿病日就曾提出「戰勝肥胖,預防糖尿病」的口號;而世界心臟病日也把活動的主題定為「遠離肥胖、健康心臟」。國內外多項長期研究結果提示,肥胖是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腦卒中和高血壓等)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一個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人發胖之後會發生許多代謝改變。血液中的膽固醇和脂肪含量會增高,對血管有保護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反而下降。多餘脂肪對血管和心臟的壓力也增加了這些器官的負荷。這樣就很容易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後果嚴重者則發展為冠心病和腦卒中。肥胖還容易誘發某些癌症。程義勇認為,肥胖的人由於攝取的脂肪太多,膳食纖維素過少,或體內對脂肪的轉化發生障礙,使腸道中的脂肪堆積過多。其結果導致體內膽液分泌過多。結腸中過多的膽酸與中性類固醇在微生物作用下,容易轉變成致癌物,從而誘髮結腸癌。李可基強調,肥胖是「萬惡之源」。每增加5公斤體重,患冠心病的幾率將升高14%,中風危險率提高4%,缺血性中風提高16%。高血壓、心臟病、腫瘤等等都會因為肥胖而增加其發病率。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教授在近日舉辦的「健康中國2020第二屆中國健康管理論壇」上指出,到2020年中國內地將有85%的死亡歸因於慢性病,其中約70%的高血壓、糖尿病、超重肥胖、血脂異常將發生在勞動力人口。楊曉光指出,肥胖所導致疾患的醫藥費用和死亡率遠遠高於包括癌症、艾滋病在內的其他疾病,已成為全球衛生保健和衛生資源的沉重負擔。
推薦閱讀:
※中國玉器知識-古玉常用專業術語:光澤(一)
※他本是為中國開疆拓土打下半邊天的名將,卻被演義黑到體無完膚遺臭萬年
※為什麼韓國女人都想嫁中國男人
※婚戀專家:中國70%的離婚都離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