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林學步》之五:辭章篇(造句)

  《詩林學步》卷五.辭章篇(造句) 作者:象皮

  枯坐    神州誰共沐春沂,契闊平生大雅希。  降節揚雄惜未死,屈身庾信嘆無歸。  平原離黍連衰草,古墓疏槐映晚暉。  搖落至今愁獨往,寒齋空對舊弦徽。  ——寥天《徹齋刪存》

  學會了用字,我們就要造出一個個漂亮點兒的句子來才對。這裡就有一個怎樣造句的問題。我以天涯社區詩詞比興兩位版主之一寥天的這首詩為例(我盡量不用古人的例子,是因為我要讓大家相信現在人一樣能做出好詩來),來談談怎樣造句。  首先我們看第一句時就會感到這個句子很「怪」。如果我們一個個用口語給它對照硬譯一下,就是「神州誰和我一起洗春天的沂水」,肯定會讓你感到莫名其妙。讀過《論語》的朋友當然會知道「浴乎沂」這個老典故了(沒讀過的就去找找《侍坐》那一章吧)。所以一看到這個「沐」「春」「沂」三字(請注意這三個字每個都是獨立的實詞,而不是一個「三音節」的詞),就不用你去費力氣想「沐沂春」「春沂沐」什麼的排列組合哪個更合乎語法了,反正我可是一下子就看到了老夫子和他的弟子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畫面了。你只要記住寥天要的就是「沂」字在尾巴上可以押韻的效果。所以我們這樣造句就有理。緊接著那個「大雅希」也許你就不會那麼想不通了,我們不說「吃飯」,我們說「飯吃的幹活」你也能明白那不是讓你吃別的。下面那一聯的「降節」「屈身」什麼的你愛自作聰明地理解成倒裝什麼的「語法現象」那你就這樣理解好了。再後面的句子你也不要鑽牛角尖去想「到底是『平原和離黍同衰草連在了一起了』還是『在平原上長著的離黍同衰草連在了一起』」這樣的昏話。最後的「搖落至今」「寒齋空對」和「至今搖落」「空對寒齋」就沒啥不同,看哪個協律就用哪個好。想明白了這個你一下子就會感到輕鬆愉快得多了,因為這麼造句簡直太簡單了,簡單到了隨便你怎麼拼裝都不能說你錯(呵呵,想想小學學造句那會兒,連「我廁所上」這樣的句子都會被老師宣布為不合格,比較起來,這樣的造句自由就顯得多麼的可貴啊!)。而我們所剩下的工作僅僅就是「按照格律的節奏把最合適的字放到最合適的地方去」。我們可以不用考慮什麼介詞助詞的存在、定語狀語的位置(因為這些東東差不多滾到了一邊去了,我們僅僅會在個別的時候、個別地方才可能會用到它們),只要擺出來的東東能在你腦子裡構成了一幅清楚的畫,那就行了。  會造單句不等於就會造好一個聯句。詩是一聯一聯的,每一聯間都有緊密的意思聯繫,這樣寫出來的詩才不會散了。從我的理解來說,一聯當中更重要的是「對句」,也往往就是帶韻的那一句。這是因為它既是全聯意思的重心所在,也是全聯聲律是否「出彩」的地方。一句之中最重要的是最後三個字,這是最後的節奏變化,一定要能收住。最後三個字中無疑最重要的就是這最後一個字了,這是全句的最後半拍,有沒有餘響全靠它了。這裡我有一個造聯句的技巧(這個技巧當然不是我全部寫詩的方法,只不過是我比較喜歡用的一種。初學者可以先從我下面這個技巧學起),那就是不管什麼聯句,是對偶的還是不對偶的,是帶韻的還是不帶韻的,我一般首先從第二句造起(首聯入韻的話也可以從第一句造起),第一句就先讓它留白(當然要先把這一句的意思蓄足了才行),先從最後三個字造起,擺好了韻腳這塊基石(不帶韻的其實也要注意這三個字結的是否有力量),感到這三個字意思還行,可以往上發展,就接著往上發展,如果不行,就趕緊換個別的什麼韻腳試試。這樣你就不用費勁心思想好了前面的字而苦於找不到後面的韻字接上。同理,這一句造好了,上一句順著意思往上走就行了。這在下面要說的對偶上用處就更加明顯。  講造句就不能不講到對仗。不管你高興不高興,中國人的審美心理決定了我們喜歡「好事成雙」,一個對仗工整的聯句就比兩個連結緊密的句子看起來更奪目些。所以,對仗自然而然就成了詩的語言中一種重要的形式。從老古董的《詩經》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到現代散文詩里的「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你都能看到對仗的影子。先前的對仗都是原始自然的,發展到古風時,就有了不少字面上的進步,再到了律詩後,對仗結合了音韻的研究成果就成了對偶。不管是原始的對仗,還是後來的律詩對偶,都讀起來同樣的賞心閱目(當然我僅僅從有益於眼睛的角度上來說,內容不行,對的再好也沒啥意思。就好比一朵紗做的花,雖然眼睛看著不累,但我也不想上去聞上一聞)。這裡我們專說說律詩里的對偶,因為這種對偶是要求最嚴的,也是最難的,也是用起來最廣泛的,會了這種對偶後,其他的不那麼要求音韻的對仗就是「小菜一碟」,我們可以按不同詩體的要求來選擇運用。  我這裡不用講什麼詞性相對、平仄對照一類的讓人打呵睡的話,大家找本格律書一看都明白。記得有一本《聲律啟蒙》的東東,裡面有「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之類的話,對初學者挺有幫助的,建議大家去找一本來看看。有人曾經建議學詩前先練練對聯,這話有些道理,不過造對聯因為不考慮韻腳的問題,實際上對寫詩的指導意義不怎麼大。因為我認為寫詩最重要的是韻的掌握,韻出了彩,這一聯才叫出彩,寫對聯因為沒了韻,只能練練平仄和對仗,而這種練法練久了形成了一個習慣,就是往往不怎麼考慮韻腳了,只管由著心性從前往後造起來,反正是可選擇的字多了。這裡如果是妙手偶得想到了一個精彩的聯句了,然後我們把它擴展成一首詩時可以這樣寫,但更多的時候我們寫詩是先有了別的一聯後了,再寫到中間兩聯了,這時候不考慮韻的影響就說不過去了。所以我以為不必從學對聯開始,上手就學寫詩的對偶,對聯什麼的小菜不用學就會。  還是具體講講怎麼造一個聯的步驟吧。前面說的造句順序這裡就體現了很大的優越性。一般來說,造對偶句的時候我們的韻腳已定。這裡我們選擇的餘地就不大了,找本韻書翻翻就可以把哪些可能合用的字很快圈出來了,然後考慮這些字的組詞能力,能否有合你要表達心意的詞。找到後,就以這個詞為基石往上延展,要注意一下這一句的平仄要求,把你要的詞擺放到合適的位置上,這樣一個句子出來了,上面的一聯就按照詞性平仄相對的原則組織吧,一次不成功就可以考慮換一下韻腳試試,建議初學者先從寬韻練起,寬韻的字多,選擇的餘地大,多試兩次就可以找到好的構思了。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講講整個造句的過程。請看一下這個例子:    強國    磨卻少年強國思,於今惟敢賦閑詞。  輕狂絮舞隨風逝,茁壯禾生賴雨滋。  韓愈走關因佛骨,祖龍靖海借儒屍。  防川自古空勞力,不語民心亦自知。  ——於2000年7月

  這首詩是無忌在詩歌詞賦里點名要我交的作業。起興的時候第一句就有了這個「磨卻少年強國思」的句子(這一句是一個拗句,我們先不講這個),我一般在起興的時候不去想什麼哪一聯哪一聯的問題,完全任由腦子空想,任何一個句子只要覺得有意思就可以把它記下來,一般從帶韻的對句想起(律詩首聯出句也往往入韻,這裡並不是有意從首聯出句想的)。這樣你就有了一個很廣的空間去構思。這第一聯起興完全不要從後面三個字想,就是按你要說的話就行,越是自然越好。可以起不同的興,比較一下哪個更容易發展下去,就用哪個。這裡我先起了這句,感覺很像是首句的樣子,韻也很寬,是「四支」,這個韻可選的字很多,感覺這個興起的不錯,完全可以接下來發展,就不用改了,決定續下去。接下來的第二句也很自然想到了詞這個韻,因為有了「磨卻」,就有了今日的對比,我現在就是只有「賦閑詞」的能力,這三個字很快就出現在我的腦子裡了。前面的「於今惟敢」也水到渠成了。中間兩聯是關鍵,不能不認真去想。我這裡先把這兩聯放下。這也是我的小竅門之一,就是先不去寫中間兩聯,跳過去先寫最後一聯。因為一首詩里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往往就在最後一聯才能體現出來。而我的中心思想是什麼,當然很明確,就是要說最後一句「不語民心亦自知」(其實這一句在我起興初就有了隱約的意像了。只不過沒先想罷了)。想到了這個結論,我自然而然就把這一聯「出句」的「防川自古空勞力」寫出來了(這是一個典故,稍微懂一些典故的朋友應該會懂)。首尾兩聯既然出來了,中間的兩聯目的很明確了,就是圍繞著中心思想組織證明材料。我這裡就想起了歷代鉗民之口的典故。不用說首選秦始皇。找找韻腳,正有個屍字,「儒屍」就這麼出來了。這個借字也很好想。往上發展,就用了很多種排列方法,總體上就是要說秦始皇借儒屍鉗民之口就行了,配合著平仄要求選一下,最後選定了「祖龍靖海」四個字,寫出來感到很有力量。接下來的出句就用了我很多時間去想。從對仗的角度,我想到了道骨、佛骨什麼的,可我實在沒想出來道骨有什麼典故能和鉗民之口有關,而佛骨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倒霉蛋韓愈了。這樣一個出句不費什麼力氣就出來了。看看平仄,這是第三聯。再造第二聯,我們不能連續兩聯都用典,這樣會很板正,沒有變化,最好用些比喻的手法。這樣我想到了禾苗待雨這種心情,這個滋由此而來。作了不同的幾次調整後,這個「茁壯禾生賴雨滋」就出來了,上面出句就自然相對照要有些輕薄的物品出現,絮是最容易想到的了。所以這樣整個架子就出來了,剩下的工作就是逐字去推敲好壞,研究是否合律的問題了。比較起來這並不是很難的事情。  上面講的這種造句方法只是很多方法中的一種,對語感不強的初學者來說是很合用的。如果作詩達到一定功力,我們駕馭語言的能力夠了,掌握的辭彙典故多了,造起句子來就不必管那麼多,只要有好的意思,我們就一定能造出好的句子來(大不了我們把一個句子換好多種說法罷了,同樣的意思,初學者可能只有兩三個說法,而我就可能會有十幾個說法)。

推薦閱讀:

易錯多音字組詞、釋義、造句【二】

TAG:造句 |